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1)

1. 厥論(三十五)

帝曰:厥或令人䐜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?岐伯曰:陽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陽降陰升,是其常也,陽氣盛於上,是陽氣之上逆,則陽不歸根而下虛,陽氣下虛,寒濕必動,肝脾郁陷,則腹脹滿。陽氣上升,則下焦陰氣重上,而邪氣於是上逆,逆則升逼清道,而陽氣散亂,陽氣散亂,神明紛擾,則不知人也。

帝曰:善。願聞六經之厥狀病能也。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首腫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。

足太陽經行身之背,起目內眥,自頭走足,巨陽之厥,經氣上逆,則首腫頭重,足不能行。上實下虛,發為眩暈,而顛仆也。

陽明之厥,則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癲疾欲走呼,妄見而妄言。

足陽明經行身之前,起鼻交頞,自頭走足,陽明之厥,經氣上逆,則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癲疾欲走呼,妄見而妄言,「陽明脈解」所謂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是也。

少陽之厥,則暴聾,頰腫而熱,脅痛,䯒不可以運。

足少陽經行身之側,起目銳眥,自頭走足,少陽之厥,經氣上逆,則暴聾,頰腫而熱(脈循耳後,下加頰車,下行而化相火故也),脅痛,䯒痠不可以運動也(脈循脅裡,下輔骨也)。

太陰之厥,則腹滿腹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

足太陰經行身之前,自足走胸,太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脾陷肝遏,腹滿䐜脹。疏泄失政,後竅不利。脾濕傳胃,胃氣上逆,則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也。

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

足少陰經行身之後,自足走胸,少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唇舌失滋,是以口於。風木遏郁,是以溺赤(濕鬱為熱)。水泛土濕,是以腹滿。寒水凌火,是以心痛也。

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腹脹,涇溲不利,陰縮腫,䯒內熱,好臥屈膝。

足厥陰經行身之側,自足走胸,厥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少腹痛脹,涇溲不利(風木鬱陷,而賊脾土,不能疏泄水道也),陰器縮腫,䯒骨內熱(脈循䯒骨,過陰器也),好臥而屈膝也(肝木剋土,土困則好臥。肝主筋,肝陷筋縮,則屈膝也)。

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不盛不虛,則以尋常疏通經絡之法取之,此總言諸厥之治法也。

太陽厥逆,僵仆,嘔血善衄,治主病者。

太陽厥逆,頭重足輕,故僵仆。寒水上行,藏氣失政,故嘔血善衄。治主病者,治其主病之經穴也。下同。

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,衄嘔血,治主病者。

陽明厥逆,胃氣上壅,肺金莫降,故發喘咳。膽木拔根,故生驚怯。陽明不降,收斂失政,故作嘔衄也。

白話文:

厥論(三十五)

黃帝問:厥症有時讓人腹部脹滿,有時讓人突然昏迷,甚至半天或一天才醒來,這是為什麼?岐伯答:陽氣過盛於上部,下部就會虛弱,下部虛弱就會腹脹。陽氣過盛於上,下部的陰氣被迫上衝,邪氣逆行,導致陽氣紊亂,陽氣紊亂就會昏迷。

陽氣本該下降,陰氣本該上升,這是正常狀態。若陽氣過盛於上,表示陽氣逆行,無法回歸根部(下部),導致下部虛弱。下部陽氣虛弱,寒濕便會蠢動,肝脾氣機鬱滯下陷,因而腹脹。陽氣上升,下焦陰氣被迫上衝,邪氣跟著逆行,逆亂之氣衝擊清陽之道,使陽氣散亂。陽氣散亂,心神受擾,就會昏迷。

黃帝說:好。我想聽聽六經厥症的表現和症狀。岐伯回答:

  1. 太陽經厥症:頭部腫脹沈重,雙腳無法行走,甚至暈眩跌倒。
    (足太陽經循行背部,經氣上逆導致頭重腳輕,上實下虛,引發暈眩摔倒。)

  2. 陽明經厥症:腹脹無法平躺,面色發紅發熱,狂躁奔跑呼叫,幻視胡言。
    (足陽明經循行身前,經氣上逆,症狀如《陽明脈解》所述:嚴重時脫衣狂奔、登高唱歌、言語混亂不避親疏。)

  3. 少陽經厥症:突然耳聾、臉頰腫熱、脅痛、腿部痠軟無法活動。
    (足少陽經循行身側,經氣上逆影響耳後與頰部,脈絡經過脅肋和腿部,故有這些症狀。)

  4. 太陰經厥症:腹脹、排便不暢、食慾差、進食後嘔吐、無法躺臥。
    (足太陰經氣下陷,脾失運化,胃氣上逆,導致消化道症狀。)

  5. 少陰經厥症:口乾、小便赤紅、腹脹心痛。
    (足少陰經氣下陷,津液不布而生口乾,氣滯濕熱致小便赤紅,寒水侵犯心火引發心痛。)

  6. 厥陰經厥症:小腹腫痛、排尿不暢、陰部腫脹收縮、腿內側發熱、嗜臥屈膝。
    (足厥陰經氣下陷,肝木剋脾土,影響水道疏洩,經脈循行部位出現相應症狀。)

治療原則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不虛不實則調理經絡。

  • 太陽經厥逆:突然昏倒、吐血鼻衄,治療取其主病的經穴。
  • 陽明經厥逆:喘息咳嗽、發熱易驚、鼻衄嘔血,治療取其主病的經穴。

(下略其他經脈具體症狀與治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