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 厥論(三十五)

黃帝問曰:厥之寒熱者何也?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

陽氣衰於下,則陰盛而生寒,故為寒厥。陰氣衰於下,則陽盛而生熱,故為熱厥。

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

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陰敗陽勝,則陽侵陰位,而足下熱也。

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,陽脈者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。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

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,陽脈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陽敗陰勝,則陰奪陽位,從五指而至膝上寒也。其寒也,不從外來,皆從內生也。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下氣上爭,不能復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,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報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太陰陽明同主四肢,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會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太陰不及陽明之多者,陽升而陰降也。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陽明不及太陰之盛者,陰長而陽藏也。寒厥之原,以此人者氣質盛壯,當秋冬陽藏之時,而入房不節,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泄其陽根,下焦腎氣,紛爭於上,不能歸復,寒水之邪氣,因從之而上。

寒氣在中,水邪侮土,太陰濕盛,陽明氣衰,不能充養四肢而滲淫其經絡,久而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四肢稟之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,故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熱遍於身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酒性辛熱升散,酒入於胃,外走絡脈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絡脈為陽,經脈為陰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同氣相投,傳於陽明之腑,胃土燥熱而不和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胃腑燥熱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脾無津液可行,不能營滲其四肢,故成熱厥。

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酒食未化,中氣壅阻,此正水火分離、精神不交之會(中氣不運,則水火不交),而腎精溢澀,陽根愈騰,相火上至中宮,堙阻土位,熱氣聚於脾中,不得散布,加之酒氣與穀氣相薄(迫也),熱盛於中,故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既盛,而慓悍之性,煎熬腎陰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腑臟肢節,一派邪熱熏蒸,熱遍於身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厥論(三十五)

黃帝問:「厥症有寒熱之分,原因為何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體陽氣衰弱於下半身,就會產生寒厥;陰氣衰弱於下半身,則會產生熱厥。若陽氣衰弱,陰氣便會過盛而引發寒象,因此稱為寒厥;若陰氣衰弱,陽氣便會過盛而引發熱象,因此稱為熱厥。」

黃帝問:「熱厥的熱象為何必定從腳底開始?」

岐伯答:「陽氣起始於腳趾的外側,陰經則匯聚於腳底並集中於腳心。當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時,陽氣便會侵佔陰氣的位置,使腳底發熱。」

黃帝問:「寒厥的寒氣為何從腳趾蔓延至膝蓋?」

岐伯答:「陰氣起始於腳趾的內側,陽經則匯聚於膝蓋下方並集中於膝蓋上方。當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時,陰氣便會奪佔陽氣的位置,使寒氣從腳趾延伸至膝蓋。這種寒氣並非由外侵入,而是從體內產生。」

黃帝問:「寒厥的成因是什麼?」

岐伯答:「前陰是眾筋脈匯聚之處,也是太陰經與陽明經的交會點。春夏時陽氣較盛而陰氣較少,秋冬則陰氣較盛而陽氣較衰。若有人體質強壯,卻在秋冬時過度消耗精氣(如房事不節),導致下焦精氣外洩,腎氣上沖而無法回復,寒邪便會隨之上行。寒氣停滯於體內,陽氣日漸衰弱,無法溫養經絡,最終陰氣獨盛,使手腳冰冷。」

黃帝問:「熱厥又是如何形成的?」

岐伯答:「酒進入胃後,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。陰氣虛弱時,陽氣便會乘虛而入,導致胃失調和。脾負責為胃輸送津液,若胃失調和,精氣便會耗竭,脾便無法滋養四肢。這種情況常發生於醉酒或飽食後行房,導致氣血鬱滯於脾中。酒氣與食物之氣相互逼迫,使體內熱氣熾盛,因而內熱且小便赤黃。酒性猛烈,長期下來會損耗腎陰,使腎氣日益衰弱,陽氣獨盛,熱氣遍佈全身,因此手腳發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