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9)
卷五 (9)
1. 痿論(三十四)
思想無窮,而所願不得,意思淫泆於外,則相火升泄,陽根不密,加以入房太甚,泄其腎氣,水寒木萎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白淫者,白物淫衍,流溢而下,即男女帶濁之疾也。《下經》(古書),肝使內者,色過而肝傷也。
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
漸,習染也,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水有所留,居處濕潤,人感其氣,傳染於身,則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肉痿者,得之濕地之外淫也。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,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故《下經》曰: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
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燥渴,渴則陽氣燔蒸而內伐,內伐則熱氣舍於腎部,腎者水臟也,其主骨髓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軟不能任身,發為骨痿。骨痿者,生於大熱之內爍也。
帝曰:何以別之?岐伯曰: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。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。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。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
肺主皮毛,其色白,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心主脈,其色赤,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,絡脈,經脈之浮者也。肝主筋,其色蒼,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,爪者,筋之餘也。脾主肉,其色黃,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,蠕動,蟲動貌也。腎主骨,其色黑,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,齒者,骨之餘也。
帝曰:如夫子言可矣,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,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,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陽明者,臟腑之海,主滋潤宗筋,宗筋,諸筋之總也。諸筋者,皆屬於節,「五臟生成論」語。骨節聯屬,則機關便捷,故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,主滲灌溪谷(「氣穴論」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)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
陰陽之脈,總宗筋之會(足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沖、任、督、蹺九脈,皆會於前陰),會於陽明之氣街(陽明動脈,在骽腹之交)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(帶脈環腰如帶,總束諸脈者),而絡於督脈(督脈在背,諸脈之綱),陽明虛則宗筋縱緩,帶脈不能收引,諸筋鬆懈,故足痿不用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各補其滎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氣,則病已矣。帝曰:善。
五臟之脈五俞,曰井滎俞經合,六腑之脈六俞,曰井滎俞原經合。諸經之所溜為滎,所注為俞。治痿雖獨取陽明,而脈肉筋骨,各有所主,如脈痿則兼治手少陰,肉痿則兼治足太陰,筋痿則兼治足厥陰,骨痿則兼治足少陰,各補其滎穴,以滋經陰,通其俞穴,以泄經熱,調其虛實,使陽不偏實,陰不偏虛,和其逆順,使陽氣順降,陰氣逆升,筋脈骨肉各以其自王之時受氣,則病已矣。
白話文:
痿論(三十四)
筋痿
若心思過度,慾望無法滿足,情志外放而放縱,會導致相火上升外洩,陽氣根基不固。再加上房事過度,損傷腎氣,使得腎水寒虛而肝木枯萎,宗筋鬆弛無力,最終形成「筋痿」,並可能出現「白淫」。所謂白淫,是指白色的分泌物過多而流出,類似男女的帶下濁病。《下經》提到,若縱欲過度而傷肝,也會損及筋脈。
肉痿
若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或從事與水相關的工作,使濕氣滯留體內,居住環境又濕氣重,肌肉受濕氣浸泡,導致麻痹不仁,進而形成「肉痿」。《下經》指出,肉痿是由濕邪侵襲外在肌肉所致。
骨痿
若長途跋涉過度勞累,遇到天氣炎熱而口渴,此時陽氣內攻,熱氣侵入腎臟。腎屬水臟,若水不制火,會導致骨頭枯槁、骨髓空虛,雙腳軟弱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,形成「骨痿」。《下經》認為,骨痿是因體內大熱耗損陰精所生。
五臟熱證的區別
黃帝問如何辨別五臟熱證時,岐伯回答:
- 肺熱:面色蒼白,毛髮枯槁。
- 心熱:面色發紅,浮絡充血。
- 肝熱:面色青黑,指甲乾枯。
- 脾熱:面色發黃,肌肉蠕動(類似蟲爬感)。
- 腎熱:面色黧黑,牙齒焦枯。
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因
黃帝問為何治痿需著重陽明經?岐伯解釋: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的源頭,能滋養宗筋(主筋),宗筋則負責約束骨骼、活動關節。衝脈為經脈之海,能滲透灌溉肌肉縫隙,並與陽明經會合於宗筋。諸經脈(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衝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)皆聚集於宗筋,而陽明經主導此會合,且與帶脈、督脈相連。若陽明經虛弱,宗筋鬆弛,帶脈無法約束,就會導致足部痿弱無力。
治療方法
岐伯提出:針對不同痿症,需補益對應經脈的「滎穴」以滋陰,疏通「俞穴」以瀉熱,調整虛實平衡,使氣血運行順暢。筋、脈、骨、肉各依其對應的時令調養(如筋屬春、脈屬夏等),疾病即可痊癒。黃帝贊同此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