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 痿論(三十四)

黃帝問曰:五臟使人痿何也?岐伯對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,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

肺主氣而化津,皮毛、血脈、筋膜、肌肉、骨髓分主於五臟,而皆肺氣肺津之所充灌也。故肺熱葉焦,不能滋潤皮毛,則皮毛虛弱急薄,由皮毛而內,推之筋脈骨肉,皆失榮養,著於何處,則生痿躄之疾也。

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

心氣熱則君火上炎,下脈厥逆而上,上則下脈陽虛,虛則生脈痿之疾。脈痿則樞紐斷折,足脛縱緩,而不能任地也。

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

肝膽表裡,肝氣熱則相火上炎,膽泄口苦,筋膜枯乾,干則筋膜急攣,發為筋痿也。

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

脾胃表裡,脾氣熱則金土枯燥,胃干而渴(胃從陽明燥金化氣)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也。

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
腎脈貫脊,腰者,腎之府也,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

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肺者,臟之長也、心之蓋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。

五臟皆受氣於肺,肺者,五臟之長,心之華蓋也。有所失亡而不存,或有所營求而不得,則心急火炎,氣喘而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,此之謂也。緣肺金枯燥,不能化氣生津,灌溉五臟,是以成痿耳。

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故《本病》曰: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

心為丁火,膀胱為壬水,本相合也,合則膀胱之胞爰有絡脈,通於心中,是謂胞絡。心主喜,悲哀太甚,傷其心神,丁壬不交,則胞絡絕矣。心主脈,脈舍血,血藏於肝,火之熱者,木之溫氣所化,故心火生於肝木。而肝木實生於壬水,水生而化木,是陰升而化陽也。陰升而化陽,故血隨木升,行於脈中,而不下泄。

胞絡既絕,丁壬不交,則木鬱而陽陷,故陽氣內動。郁動不已,陷沖前竅,在女子則為血崩,在男子則為溺血,是以病發則心下崩決,數溲血也。蓋脈者,血之堤防,木陷血積,泄於溺孔,是即河水沖決,堤防崩潰之義也。而崩潰之原,則在心下,以心主脈也,故謂之心下崩。

《本病》(古書),營血陷亡,故大經空虛,血亡則肌肉失養,麻痹不仁,經絡堙阻,傳為脈痿也。

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故《下經》曰:筋痿者,生於肝使內也。

白話文:

痿論(三十四)

黃帝問:「五臟為何會使人產生痿症?」岐伯回答:「肺主導身體的皮毛,心主導血脈,肝主導筋膜,脾主導肌肉,腎主導骨髓。因此,若肺熱而葉片枯焦,皮毛便會虛弱緊薄,進而引發痿躄。」

肺主導氣與津液的運化,皮毛、血脈、筋膜、肌肉、骨髓分別由五臟主導,但都依賴肺氣與肺津的滋養。若肺熱葉焦,無法滋潤皮毛,皮毛就會虛弱緊薄,進而影響筋脈、骨肉,使它們失去滋養。病變發生在哪裡,就會形成對應的痿症。

心氣若熱,下行的血脈會逆沖向上,使下部的血脈空虛,進而導致脈痿,使關節失去支撐,小腿無力而無法站立。

肝氣若熱,膽汁外洩而口苦,筋膜乾燥,進而出現筋攣,形成筋痿。

脾氣若熱,胃燥而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形成肉痿。

腎氣若熱,腰脊無法挺直,骨髓枯竭,形成骨痿。

黃帝問:「這些病症是如何形成的?」岐伯回答:「肺居五臟之首,又保護心臟。若失去重要之物,或所求不得,便會引發肺鳴,進而使肺熱葉焦。正因如此,五臟因肺熱葉焦而導致痿躄。這是因為肺失滋潤,無法化生津液滋養五臟,進而形成痿症。」

過度悲傷會使心臟的絡脈阻斷,導致陽氣內動,進而引發精神崩潰、頻繁小便出血。正如古書《本病》所言:「經脈空虛,先出現肌膚麻痹,後來演變為脈痿。」

若慾望無窮、所求不得,或沈迷房事過度,會使宗筋鬆弛,導致筋痿與白濁病。古書《下經》說:「筋痿源自肝病,並與房事過度有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