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7)

1. 痹論(三十三)

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

衛者,水穀之悍氣所化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經脈之中也,故行於脈外,循乎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(肓者,腠理空隙之處也。「刺禁論」: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是膈上之肓也。「病能論」: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是膈下之肓也。《靈樞·脹論》:陷於肉肓,而中氣穴,是諸經隧之肓也。

膜者,肓以外之筋膜也),散於胸腹(肺主衛,宗氣在胸,衛之根本。胸腹者,宗氣之所降,即衛氣偏盛之所也)。逆其氣則病生,從其氣則人愈,不與風寒濕氣相合,故不為痹也。

帝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,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

入臟者,神氣消亡,故死。留連筋骨間者,氣血凝澀,故疼久。留於皮膚間者,經臟無傷,故易已。風氣勝者,行而不著,驅之則去,故其人易已也。

帝曰:善。痹,或痛、或不痛、或不仁、或寒、或熱、或燥、或濕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營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。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熱。
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

痛者,寒氣偏多,血脈凝澀,故衛阻而痛生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經脈不利,營衛之行澀,經絡時常空疏,故不痛,皮膚不得營養,故不仁。其寒者,素稟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與病邪相益,故寒也。其熱者,素稟陽氣多,陰氣少,而病氣外勝,陽遭陰束,愈郁愈旺,故熱也。
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外濕偏甚也,素稟陽氣少,陰氣盛,原有內濕,而再逢外濕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

帝曰:夫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肉則不仁,在於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帝曰:善。

痹之為病,應當痛也,而不痛者,以其在於骨則骨重,在於筋則筋屈,在於脈則血凝,在於肉則肉苛,在於皮則皮寒,具此五者,故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急則痛,逢熱則縱,縱則不痛,其不痛者,筋脈松和而舒緩也。

白話文:

痹論(三十三)

衛氣是由飲食水穀化生的強悍之氣,其性質迅疾流利,不能進入經脈,因此運行於皮膚之中、肌肉之間,溫煦肓膜,散佈於胸腹。若衛氣運行受阻則生病,順應其運行則痊癒。衛氣不與風寒濕邪結合,所以不會形成痹症。

黃帝問:痹症有的會致死,有的長期疼痛,有的容易痊癒,原因是什麼?
岐伯答:痹邪侵入臟腑的會致死;滯留在筋骨間的,疼痛會長期不癒;停留在皮膚間的,容易痊癒;若風邪偏勝的,患者也較易痊癒。

黃帝問:痹症有時疼痛、有時不痛,或麻木不仁,或表現為寒、熱、燥、濕,原因為何?
岐伯答

  • 疼痛:因寒氣較多,血脈凝滯,衛氣受阻而痛。
  • 不痛且麻木:因病程長、病邪深入,營衛運行不暢,經絡空疏,故不痛;皮膚缺乏營養,故麻木。
  • 寒象:患者陽氣不足、陰氣偏盛,與病邪相加,故表現為寒。
  • 熱象:患者陽氣旺盛、陰氣不足,病邪外亢,陽氣被陰氣鬱遏而化熱。
  • 多汗濕潤:因外濕嚴重,患者本身陽虛陰盛,內外濕氣相合,故汗多濕潤。

黃帝問:痹症有時不痛,為什麼?
岐伯答

  • 痹在骨則沈重,在筋則屈伸不利,在脈則血行凝滯,在肌肉則麻木,在皮膚則發寒。若具備這五種情況,反而不痛。
  • 痹症遇寒則筋脈拘急(可能疼痛),遇熱則鬆弛(可能不痛)。

黃帝說:講得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