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6)

1. 痹論(三十三)

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。

肺主宗氣,而性降斂,冒逆肺阻,故胸膈煩滿,喘促而嘔吐也。

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尻,丘刀切,考,平聲。

水寒土濕,木氣不達,則生脹滿,故腎痹者善脹。腎脈入跟中,上踹內,貫脊入肺,腎痹則筋脈攣縮,足卷而不伸,故尻以代踵(尻,尾骶骨),身僂而不仰,故脊以代頭也。

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

大腸為燥金,小腸為丙火,二腸痹塞,燥熱鬱發,故數飲而不得下行。積水阻礙,中氣脹滿,鳴喘鬥爭,莫有去路,鬱極而發,下衝魄門,則時為飧泄也。

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

胞即膀胱也,胞痹則膀胱不通,乙木失其疏泄之令,郁陷而生下熱,故按之內痛,若沃以熱湯,澀於小便。水道不通,則肺氣莫降,淫泆而化清涕,逆流鼻竅也。

帝曰:其客於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飲食居處,為其病本也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六腑亦各有腧,風寒濕氣中其腧,而食飲應之,循腧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

腸痹、胞痹,是六腑之痹也。其舍於六腑者,此亦其食飲居處調攝不謹,為其病本也。飲食自倍,不能消腐,脹滿泄利,腸胃乃傷。六腑亦各有腧穴,風寒濕氣,中其腧穴,而飲食所傷,應之於內,則風寒濕循腧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

帝曰:以針治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有俞,六腑有合,循脈之分,各有所發,各隨其過,則病瘳也。

手足經脈所起,五臟有腧,六腑有合(五臟之脈五俞,井滎俞經合也,六腑之脈六俞,井滎俞原經合也),循脈之分部,各有氣穴所發,各隨其過而刺之,泄其經邪,則病瘳矣。

帝曰:營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

營者,水穀之精氣所化也,精氣遊溢,和調於五臟之中,灑陳於六腑之內,乃能入於經脈,而化營血也。營行脈中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而絡六腑也。

故人臥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。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此段舊誤在「五臟生成論」。

營行於脈而統於肝,故人臥血歸於肝。肝藏血,血舍魂,魂化神,魂神者,陽氣之虛靈者也,而總皆血中溫氣所化。魂神發露,則生光明,是以肝受血而能視。推之足行手持,悉由神氣所發,故使足受血而能步履,掌受血而能卷握,指受血而能攝取。人於夜臥,衣被溫暖,營血淖澤,出於臥內,而清風吹之,則營血凝瘀。

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(泣與澀通,此即脈痹也),凝於足者為厥。此三者,營血正行,為風所閉,堙阻結滯,而不得反其經絡(空,脈道也),故為痹厥也。

白話文:

痹論(三十三)

肺痹的症狀是心煩胸悶、氣喘且嘔吐。肺主導宗氣的運行,本性應收斂下降,若氣機上逆導致肺氣阻滯,就會使胸膈煩悶,氣喘急促並引發嘔吐。

腎痹的症狀是容易腹脹,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脊椎彎曲到取代頭部的位置。腎屬水,若水寒土濕,肝木之氣無法暢達,就會產生脹滿,因此腎痹患者常有腹脹。腎經脈絡從腳跟向上延伸至小腿內側,貫穿脊椎進入肺部,若腎痹使筋脈攣縮,腳部蜷曲無法伸展,便會以臀部取代腳跟行動(尻指尾骶骨),身體彎曲無法挺直,因而脊椎彎曲如頭部低垂。

腸痹的症狀是頻繁喝水但排尿困難,腹部氣滯喘鳴,時常腹瀉。大腸屬燥金,小腸屬丙火,若兩腸痹塞,燥熱鬱結,就會不斷喝水卻無法順利排泄。積水阻礙氣機,導致腹中脹滿、鳴喘衝突,無處宣發,最終鬱極而向下衝擊肛門,造成時發性的腹瀉。

胞痹(膀胱痹)的症狀是按壓小腹膀胱處感到內部疼痛,如同被熱水燙傷,小便澀滯,上部則流清鼻涕。膀胱痹塞時,乙木(肝)失去疏洩功能,鬱熱下陷,因此按壓會內痛如熱湯灼燒,小便不暢。水液排泄受阻,肺氣無法下降,水氣上逆化為清涕,從鼻竅流出。

黃帝問:「痹病影響六腑的原因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同樣因飲食起居不節制,成為發病根源。暴飲暴食損傷腸胃,六腑各有對應的腧穴,若風寒濕邪侵襲腧穴,加上飲食內傷配合,邪氣便循腧穴侵入,各自停留在對應的腑中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用針灸治療?」岐伯說:「五臟有俞穴,六腑有合穴,沿經脈分布各有氣穴可治療,針對病變之處施針,疏通經絡邪氣,疾病就能痊癒。」

黃帝問:「營衛之氣也會引發痹病嗎?」岐伯解釋:「營氣由水穀精華化生,調和五臟、分布六腑後進入經脈,隨脈運行,貫穿五臟、聯絡六腑。人臥時血歸於肝,肝藏血而能視物,足得血而能行走,手掌得血而能握拳,手指得血而能抓取。若臥時受風寒,血凝在皮膚成痹,滯留經脈則血行澀滯,淤積在腳部則發冷厥逆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血行受阻,無法返回經脈,導致痹病或厥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