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陰陽應象論(五 舊名大論。)
(按:大論俱在五運六氣,此無其例。)
白話文:
(按照理解,大的理論都涵蓋在五運六氣之中,這裡沒有這樣的例子。)
黃帝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治病必求於本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是萬物的規律,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基礎,是生命存亡的根本,也是精神意識的源泉。陽氣積聚成天,陰氣積聚成地。陽氣生長,陰氣增長;陽氣消亡,陰氣隱藏。治療疾病一定要追根溯源。
陰陽,天地之大道也,萬物之主,變化之原,生殺之本,神明之府也(五語與「天元紀論」同)。積陽則為天,積陰則為地。陽升陰降,則能生能長,陽降陰升,則能殺能藏(「天元紀論」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)。生殺之本始在於,是以治病必求於本。
白話文:
陰陽是天地間的大法則,是萬物的統帥,一切變化的根源,生命的源頭,精神神識的居所(這五句話與「天元紀論」相同)。陽氣聚集便形成天空,陰氣聚集便形成大地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,萬物才能生長;陽氣下降陰氣上升,萬物才能死亡和儲藏(「天元紀論」:天空因為陽氣而生長陰氣而增長,大地因為陽氣而消亡陰氣而儲藏)。生命的源頭和死亡的根源都在於此,所以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。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,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,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,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白話文:
因此,清陽的屬性如同天空,而濁陰的屬性如同大地。大地的氣體上升就形成了雲,天空的氣體下降就形成了雨,雨是由大地之氣產生,雲是由天空之氣產生。清陽之氣上升到天空,濁陰之氣回到大地。所以,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。清陽之氣分佈在皮膚腠理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六腑。清陽之氣充盈於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
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騰則為云,天氣下降則為雨。雨降於天,而實出地氣,地氣不升,則天無雨也,云升於地,而實出天氣,天氣不降,則地無雲也。地氣上為云,以濁陰而化清陽,是清陽上天也,天氣下為雨,以清陽而化濁陰,是濁陰歸地也。人亦如之,故清陽則出上竅,而走五官,濁陰則出下竅,而走二便,清陽則發腠理,而善疏泄,濁陰則走五臟,而司封藏(「五臟別論」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)。清陽則實四肢,而化營衛(「陽明脈解」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)。
濁陰則歸六腑,而成糞溺,得乎天者親上,得乎地者親下,自然之性也。
白話文:
天高之氣清澈輕盈,地低之氣渾濁沉重。地氣上升便成為雲,天上的氣下降就形成雨。雨水從天而降,其實源自地氣,如果地氣不升,那麼天上就沒有雨;雲霧從地而起,其實源自天上的氣,如果天上的氣不降,那麼地面上就沒有雲。地氣上升成為雲,是從渾濁沉重的氣轉化為清澈輕盈的氣,也就是清澈輕盈的氣上升到天上;天上的氣下降成為雨,是從清澈輕盈的氣轉化為渾濁沉重的氣,也就是渾濁沉重的氣回到地面。人體也是如此,所以清澈輕盈的氣從上方的孔竅排出,流經五官;渾濁沉重的氣從下方的孔竅排出,流經二便;清澈輕盈的氣使肌膚通暢,有助於人體排泄;渾濁沉重的氣流經五臟,負責貯藏精氣(《五臟別論》說:五臟能貯藏精氣而不瀉散)。清澈輕盈的氣充實四肢,化生營氣和衛氣(《陽明脈解》說: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旺盛則四肢充實)。
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,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,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白話文:
陰氣極盛時必然轉化為陽氣,陽氣極盛時必然轉化為陰氣。寒冷到極點就會產生熱,熱到極點就會產生寒。寒氣會產生濁氣,熱氣會產生清氣。清氣在下方,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。濁氣在上,就會導致脹氣和便祕。這是陰陽反常運行所致,導致疾病逆轉。
重陽之下,化而為陰,陽極生陰也,重陰之下,化而為陽,陰極陽生也,是以寒極則生熱,熱極則生寒,一定之數也。寒氣則生濁,寒則凝泣也,熱氣則生清,熱則散揚也。清氣宜升,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肝脾下陷而不升也,濁氣宜降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肺胃上逆而不降也。此陰陽反作,升降倒置,病之逆從也(逆順失常)。
白話文:
在陽氣旺盛的極點之後,就會轉化為陰氣,這是因為陽極盛時會生出陰氣;而在陰氣旺盛的極點之後,就會轉化為陽氣,這是因為陰極盛時會生出陽氣。因此,寒冷極端了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極端了就會產生寒冷,這是恆定的規律。寒氣會產生渾濁,這是因為寒氣會凝結;熱氣會產生清澈,這是因為熱氣會散發。清氣應該上升,如果清氣在下,就會產生消化不良和腹瀉,這是因為肝臟和脾臟下陷而不能升起;濁氣應該下降,如果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脹氣和噁心,這是因為肺臟和胃向上逆而不下降。這些都是因為陰陽顛倒,升降錯亂,導致疾病產生,稱為「病之逆從」(違反正常規律)。
陰靜陽躁,水為陰,火為陽,陽為氣,陰為味,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化生精,氣生形,精食氣,形食味,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
白話文:
陰性物質安靜,陽性物質躁動。水屬於陰,火屬於陽。陽性物質是氣體,陰性物質是味道。味道歸於形態,形態歸於氣體,氣體歸於精華,精華歸於變化。變化產生精華,氣體產生形態,精華滋養氣體,形態滋養味道。
形態不足的,用氣體來溫暖它。精華不足的,用味道來補充它。味道損傷形態,氣體損傷精華。精華化為氣體,氣體因味道而受損。
陰靜陽躁,其性然也,故水靜則為陰,火躁則為陽。陽化為氣,陰化為味。味厚則形充,故味歸形,形充則氣旺,故形歸氣。氣降精生,故氣歸精,精由氣化,故精歸化。精化於氣,故化生精,形生於氣,故氣生形。精根於氣,故精食氣,形成於味,故形食味。氣旺則形充,故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味厚則精盈,故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白話文:
陰的特質是安靜,陽的特質是躁動,這是它們的本性。所以水安靜時就屬於陰,火躁動時就屬於陽。陽變化為氣,陰變化為味道。味道濃鬱則形體充實,所以味道歸於形體,形體充實則氣旺盛,所以形體歸於氣。氣下降則精氣產生,所以氣歸於精,精氣由氣化生,所以精歸於氣。精在氣中化生,所以氣化生精,形體在氣中產生,所以氣產生形體。精的根本在於氣,所以精以氣為食,形體形成於味道,所以形體以味道為食。氣旺盛則形體充實,所以形體不足的人,要用溫暖的氣去滋養,味道濃鬱則精氣充足,所以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濃鬱的味道去補充。
味過則形傷,故味傷形,氣盛則精耗,故氣傷精(精化為氣,則精傷也)。精溫而氣化,故精化為氣,味厚而氣滯,故氣傷於味也。
白話文:
飲食過量會損傷身體,所以過多的飲食會傷及身體形質;氣血旺盛就會消耗精氣,所以過旺的氣血會傷及精氣(精氣轉化為氣血,則精氣會受到損傷)。精氣溫和而能轉化為氣血,所以精氣會轉化為氣血;飲食濃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過濃鬱的飲食會傷及氣血。
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,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,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,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,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
白話文:
氣味辛辣甘甜的屬陽,有疏散擴張作用;氣味酸澀苦味的屬陰,有湧動瀉下的作用。陰性的味道從下竅排出,陽性的氣從上竅排出。
味道濃重的屬陰,稍淡的屬陰中的陽;氣息濃重的屬陽,稍淡的屬陽中的陰。
味道濃重則瀉下,稍淡則疏通。氣息稍淡則疏發瀉下,濃重則生熱。
強壯的火氣會減弱,弱小的火氣會增強。強壯的火氣會消耗氣,氣會消耗弱小的火氣。強壯的火氣會散發氣,弱小的火氣會生髮氣。
氣味辛甘發散之氣為陽,酸苦湧泄之氣為陰。陰味重濁而走下竅,陽氣輕清而走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,氣厚者為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。味厚則走泄,薄則流通,氣薄則發泄(發泄皮毛),厚則發熱。熱盛則為壯火,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,以壯火食氣,火盛則氣耗也,氣食少火,火微則氣生也。壯火散氣,故氣敗於壯火,少火生氣,故氣益於少火也。
白話文:
辛辣和甘甜的味道能發散氣血,屬於陽氣;酸澀和苦味能湧動和宣泄氣血,屬於陰氣。陰氣味道沉重渾濁,往下走;陽氣輕盈清澈,往上走。味道濃重的是陰氣,清淡的是陰氣中的陽氣;氣血濃重的是陽氣,清淡的是陽氣中的陰氣。味道濃重會宣泄氣血,清淡會流通氣血;氣血清淡會發散(發散到皮膚表面),濃重則會發熱。熱氣過盛會壯大火氣,壯火之氣衰退,少火之氣就會旺盛,因為壯火會消耗氣血,導致火氣過盛而氣血耗盡;氣血滋養少火,火氣微弱則氣血旺盛。壯火會散發氣血,所以氣血會被壯火耗損;少火會生髮氣血,所以氣血會因少火而受益。
陽化氣,陰成形。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重熱則寒,重寒則熱。寒傷形,熱傷氣,氣傷痛,形傷腫,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,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白話文:
陽氣化生為氣,陰氣凝結成形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生病;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生病。陽氣過盛就發熱,陰氣過盛就發寒。嚴重發熱則會發寒,嚴重發寒則會發熱。發寒會損傷身體結構,發熱會損傷氣血;氣血受損會疼痛,身體結構受損會腫脹。所以先疼痛後腫脹的,是氣血損傷身體結構;先腫脹後疼痛的,是身體結構損傷氣血。
陽化為氣,陰成其形。陰勝則陽敗而病生,陽勝則陰敗而病生。陽勝則為熱,陰勝則生寒。重熱則寒作,重寒則熱生。寒閉其表則傷形,熱蒸其里則傷氣,氣傷則內鬱而為痛,形傷則外發而為腫,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病而傷形也,先腫而後痛者,形病而傷氣也。
白話文:
陽氣轉化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。陰氣過剩則陽氣衰竭而生病,陽氣過剩則陰氣衰竭而生病。陽氣過剩則表現為發熱,陰氣過剩則表現為寒。嚴重的熱會引發寒,嚴重的寒會引發熱。寒氣閉塞體表會損傷形體,熱氣蒸發體內會損傷氣血,氣血受損則會內部鬱結而疼痛,形體受損則會外部發作而腫脹,所以先痛後腫的是氣病損傷了形體,先腫後痛的是形體損傷了氣血。
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瀉。天有四時五行,生長化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,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故曰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秋傷於濕,冬病咳嗽。
白話文:
- 風氣過盛會使人活動異常。
- 熱邪過盛會導致腫脹。
- 燥邪過盛會使皮膚乾燥。
- 寒邪過盛會使人浮腫。
- 濕邪過盛會導致瀉肚子。
天地運行有四季和五行,生長、變化、收藏,以此產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等氣候變化。人體有五臟,化生五氣,從而產生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等情緒。
如果喜怒過度,會傷害人體的氣;寒暑過度,會傷害人體的形體。喜怒不節制,寒暑過度,就會破壞人體的健康。
因此有句話說:"冬天傷於嚴寒,春天必定得溫病;春天傷於風邪,夏天會得痢疾;夏天傷於暑氣,秋天必定得瘧疾;秋天傷於濕氣,冬天會得咳嗽。"
風勝則動搖,熱勝則胕腫,燥勝則乾枯,寒勝則虛浮,濕勝則濡瀉,五臟之化五氣,偏勝則然也。天有四時,分應五行,木生、火長、土化、金收、水藏。生則生風,長則生暑,化則生濕,收則生燥,藏則生寒,是生長化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也。人有五臟,化為五氣,肝風、心暑、脾濕、肺燥、腎寒。
白話文:
當風氣過盛,身體就會震動。
當熱氣過盛,身體就會腫脹。
當燥氣過盛,身體就會乾枯。
當寒氣過盛,身體就會虛弱浮腫。
當濕氣過盛,身體就會水瀉。
五臟的功能會化生出五種氣,如果某一種氣過盛,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。
一年四季與五行相應:
春季屬木,萬物生長,會化生風氣。
夏季屬火,氣候炎熱,會化生暑氣。
長夏屬土,萬物生化,會化生濕氣。
秋季屬金,萬物收斂,會化生燥氣。
冬季屬水,萬物潛藏,會化生寒氣。
生長化收藏的循環,可以化生寒暑燥濕風。
人體有五臟,也會化生五種氣:
肝化生風氣。
心化生暑氣。
脾化生濕氣。
肺化生燥氣。
腎化生寒氣。
風則生怒,暑則生喜,濕則生憂,燥則生悲,寒則生恐,是寒暑燥濕風,以生喜怒憂悲恐也。故喜怒則內傷乎氣,寒暑則外傷其形,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形氣傷損,生乃不固。故曰冬傷於寒,相火失藏,內熱蓄積,春必病溫,春傷於風,生氣不達,陷而剋土,夏生飧泄,夏傷於暑,寒隨竅入,風閉皮毛,秋必痎瘧,秋傷於濕,肺胃不降,寒氣外斂,冬生咳嗽,此緣五情、六氣、表裡皆傷之故也。(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諸義,詳見「生氣通天論」中)
白話文:
當風吹來時,容易發怒;炎熱時,容易歡喜;潮濕時,容易憂愁;乾燥時,容易悲傷;寒冷時,容易恐懼。因此,外界的寒、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,會影響人的喜、怒、憂、悲、恐等情緒。
如果過度喜怒,會損傷內氣;如果寒熱變化過劇,會損傷形體。情緒不穩定,寒熱變化過度,會損傷形氣,導致生命力不堅固。
所以說,冬天受寒,陽氣無法收藏,內熱積聚,到了春天就會得溫病。春天受風,生氣不暢,導致土氣受損,到了夏天就會得痢疾。夏天受熱,寒氣從毛孔進入,風阻礙皮毛,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。秋天受濕,肺胃不降,寒氣向外收斂,到了冬天就會得咳嗽。這些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五情(喜、怒、憂、悲、恐)、六氣(寒、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)內外皆有損傷所致。
岐伯曰: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此段同「天元紀論」。(「五運行論」亦有此段)
白話文:
岐伯說:在天體運行中表現為自然法則,在人的層面上是道德規範,在大地萬物上則是生長化育。這種化育生成了五種味道,道德規範讓人產生智慧,而自然法則孕育出精神。
此段內容與「天元紀論」相同。(「五運行論」中也有這段內容)
在天為玄,玄妙不測也,在人為道,道理皆備也,在地為化,化生無窮也。地有此化,則生五味,人懷此道,則生智慧,天具此玄,則生神靈。
白話文:
在宇宙中,有玄妙無窮的奧祕;在人體中,有完善完備的道理;在地球上,有生生不息的變化。地球有這樣變化,才能產生五種味道;人有這樣道理,才能產生智慧;宇宙有這樣玄妙,才能孕育神靈。
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肝主目。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臟為肝,在竅為目,在味為酸,在色為蒼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,風傷筋,燥勝風,酸傷筋,辛勝酸。
白話文:
東方產生風,風吹動樹木,樹木生長出酸味,酸味滋養肝臟,肝臟產生筋,筋脈連通心臟,肝臟主宰眼睛。
神在天上屬性為風,在地屬性為樹木,在身體中屬性為筋脈,在臟腑中屬性為肝,在感官中屬性為眼睛,在味道中屬性為酸,在顏色中屬性為青色,在音階中屬性為角音,在聲音中屬性為呼喊聲,在動作中屬性為握緊,在情緒中屬性為憤怒。
憤怒損傷肝臟,悲傷可以化解憤怒;風邪損傷筋脈,燥氣可以化解風邪;酸味損傷筋脈,辛味可以化解酸味。
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人為肝,肝者,人之風木也。筋生心,木生火也。握,筋縮手卷也。悲勝怒,金剋木也,燥勝風、辛勝酸亦同。
白話文:
在自然界中,風屬木,在人體中,肝屬木。肝臟是人體的風木之源。筋脈是由心臟生發的,木能生火。握拳時,筋脈收縮,手就會彎曲。悲傷的情緒可以剋制憤怒(金剋木),燥熱的性質可以剋制風,辛辣的味道可以剋制酸味(道理相同)。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,心主舌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臟為心,在竅為舌,在味為苦,在色為赤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,在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,熱傷氣,寒勝熱,苦傷氣,咸勝苦。
白話文:
南方產生熱,熱產生火,火產生苦,苦產生心,心產生血,血產生脾,心主宰舌頭。在自然界中,南方屬熱,在地球上屬火,在人體中屬脈絡,在內臟中屬心,在竅絡中屬舌,在味道中屬苦,在顏色中屬紅色,在音調中屬徵,在聲音中屬笑,在情緒變動中屬憂愁,在意志活動中屬喜悅。喜悅會損傷心,恐懼會制約喜悅,熱會損傷氣,寒會制約熱,苦會損傷氣,鹹會制約苦。
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人為心,心者,人之君火也。血生脾,入生土也。恐勝喜,水剋火也,寒勝熱、咸勝苦亦同。
白話文:
在自然界中,天象屬「熱」,大地屬「火」,在人體中,心臟屬「火」,是人體君主之火。血生於脾臟,五行屬「土」。恐懼的情緒壓制喜悅的情緒,與五行相生相剋中「水剋火」原理相同。寒涼勝過炎熱、「鹹」味勝過「苦」味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臟為脾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志為思。思傷脾,怒勝思,濕傷肉,風勝濕,甘傷肉,酸勝甘。
白話文:
脾胃生濕氣,濕氣生濕土,濕土生甘甜,甘甜生脾臟,脾臟生肌肉,肌肉生肺臟,脾臟主管嘴巴。
在自然界,脾胃對應的是濕氣;在人體,脾胃對應的是肌肉和內臟,內臟裡的脾臟,外在的器官是嘴巴,味道是甘甜,顏色是黃色,聲音是宮商,音調是歌唱,變動是噎嗝,思維活動是思考。
思考過度會傷脾臟,憤怒可以戰勝思考;濕氣會傷肌肉,風邪可以戰勝濕氣;甘甜會傷肌肉,酸味可以戰勝甘甜。
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人為脾,脾者,人之濕土也。肉生肺,土生金也。怒勝思,木剋土也,風勝濕、酸勝甘亦同。
白話文:
水氣在上被稱作濕,在地被稱作土,在人體內就是脾,脾是人體中的濕土。肌肉和皮膚生於肺,土能生金。發怒會剋制思考,木能克土,風能克濕、酸味能克甘味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,肺主鼻。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臟為肺,在竅為鼻,在味為辛,在色為白,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,在志為悲。悲傷肺,喜勝悲,燥傷皮毛,熱勝燥,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
白話文:
- 西方屬燥,燥生金,金生辛味,辛味滋養肺,肺生皮毛,皮毛滋養腎,肺主司鼻子。
- 在五行中,它對應燥;在地支中,它對應金;在人體中,它對應皮毛;在臟腑中,它對應肺;在竅穴中,它對應鼻;在味道中,它對應辛味;在顏色中,它對應白色;在音律中,它對應商調;在聲音中,它對應哭泣;在身體變化中,它對應咳嗽;在情緒中,它對應悲傷。
- 悲傷損傷肺,喜悅能勝過悲傷,燥邪損傷皮毛,熱邪能勝過燥邪,辛味損傷皮毛,苦味能勝過辛味。
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人為肺,肺者,人之燥金也。皮毛生腎,金生水也。喜勝悲,火剋金也,熱勝燥、苦勝辛亦同。
白話文:
在自然界,屬性為「燥」的元素在天空中,屬性為「金」的元素在地下,在人體中,「燥」屬肺,肺是人體的「燥金」。
皮毛由腎臟產生,而「金生水」,也就是說肺金會滋養腎水。
喜的情緒可以戰勝悲傷,因為「火」可以剋制「金」。同樣道理,熱可以戰勝乾燥,苦味可以戰勝辛辣味。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,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,在竅為耳,在味為咸,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,寒傷骨,濕勝寒,咸傷骨,甘勝咸。
白話文:
北方屬寒,寒氣生水,水有鹹味,鹹味養腎,腎養骨髓,骨髓生肝,腎主管耳朵。腎在天上是寒氣,在地下是水,在人體是骨骼,在內臟是腎臟,在竅穴是耳朵,在味道是鹹味,在顏色是黑色,在音律是羽調,在聲音是呻吟,在身體變化是發抖,在情緒是恐懼。恐懼傷腎,思考勝過恐懼。寒氣傷骨,濕氣勝過寒氣。鹹味傷骨,甘味勝過鹹味。
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人為腎,腎者,人之寒水也。髓生肝,水生木也。思勝恐,土剋水也,濕勝寒、甘勝咸亦同。
白話文:
在自然界中,天象寒冷屬於水,在地勢中,水勢屬於腎,腎是人體中的寒冷水源。骨髓生於肝臟,水能生出木來。思慮過度會克服恐懼,這是土克水的表現,濕氣能勝過寒冷,甘甜能勝過鹹味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故曰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。
白話文:
因此說天地是萬物存在的上方和下方。陰陽是萬物產生的根源。水火是陰陽的標誌。左右是陰陽的途徑。陰陽是血氣中的男女。
天在上,地在下,萬物在中,是萬物之上下也。物秉陰陽,而化形神,是萬物之能始也(才能所始)。陽盛則化火,陰盛則化水,是水火為陰陽之徵兆也。陽升於左,陰降於右,是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。男子為陽,女子為陰,是陰陽即血氣之男女也。蓋天之六氣在上,地之五行在下,人居天地之中,稟天氣而生六腑,稟地氣而生五臟。
其陽上陰下,火降水升,亦與天地同體,是天地之陰陽,即血氣之男女,無有二也。
白話文:
蒼天在上,大地在下,萬物居於天地之間,它們是萬物上下所依附的。萬物承載著陰陽二氣,從而化生出形體和精神,這是萬物能夠誕生的根源。陽氣旺盛會化為火,陰氣旺盛會化為水,這是水和火是陰陽徵兆的表現。陽氣上升於左,陰氣下降於右,這是左右是陰陽運行通路的體現。男人屬陽,女人屬陰,這說明陰陽也就是血氣男女。天空的六氣在天空中,大地的五行在地面,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承接天之氣而生成六腑,承接地之氣而生成五臟。
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,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,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以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陰陽的運行規律是怎樣的?」
岐伯回答:「西北方向的天空缺損,所以西北方向屬陰,因此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左眼明。東南方向的地面不平整,因此東南方向屬陽,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右腳有力。」
黃帝又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
岐伯說:「東方屬陽,陽氣精華上浮,上浮則上面明亮下面虛弱,所以導致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。西方屬陰,陰氣精華下沉,下沉則下面強盛上面虛弱,所以導致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。當人遭遇邪氣侵犯時,如果邪氣在上面,則右側症狀更嚴重;如果邪氣在下,則左側症狀更嚴重。這是因為天地陰陽不能完美無缺,所以邪氣才能趁機而入。」
東南在左,西北在右,陽氣左升而上盛,故右耳目不如左耳目之明,陰氣右降而下盛,故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強。上下俱感於邪,上則右甚,下則左甚。耳目為陽,手足為陰,左耳目之陽盛,右手足之陰盛,右耳目之陽虛,左手足之陰虛。此天地陰陽所偏缺而不能俱全也,故邪偏居之。
白話文:
東方在左,西方在右,陽氣升起而左邊旺盛,因此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和左眼好;陰氣下降而右邊旺盛,因此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和右腳有力。上半身和下半身如果同時受到邪氣侵擾,那麼上半身會影響右手邊較嚴重,下半身會影響左手邊較嚴重。耳和眼屬陽,手和腳屬陰,左耳和左眼的陽氣旺盛,右手和右腳的陰氣旺盛,右耳和右眼的陽氣虛弱,左手和左腳的陰氣虛弱。這是天地陰陽偏頗,無法兼顧所致,所以邪氣偏居於此。
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。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,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,為萬物之父母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,以天地為之陰陽。
白話文:
天上運行著氣,地上形成著形體,天上的運行程序有八組,地上的方位有五個。天地萬物的運動和變化,是由神明掌管的,所以天地能夠支持萬物生長,收穫,最後又重新開始,成為萬物的父母。只有賢人才能效法上天來滋養頭部,效法大地來滋養雙腳,適應人情世事來滋養五臟。天上的氣與肺相通,地上的氣與喉嚨相通,風的氣與肝相通,雷的氣與心相通,穀物的氣與脾相通,雨的氣與腎相通。人體的六條經絡像河流,腸胃像海洋,九個孔竅是氣體的出口,天地則為這些氣體提供陰陽屬性。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,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
白話文:
陽氣的汗液,以天地的下雨來命名,陽氣的流動,以天地的大風來命名。暴怒的氣勢像雷鳴,逆行的氣勢像太陽。所以治療疾病時,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規律,不運用地上的法則,就會帶來災難。
天有精,地有形,精者形之魂也,形者精之魄也。天有八紀,八方之紀度也,地有五里,五方之道理也(里與理同)。天地之動靜,有神明以為紀綱,故能以生長收藏,四時變化,終而復始,為萬物之父母,以其陰陽不偏也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,緣在人為道,維道生智,故能法天地之陰陽焉。
白話文:
宇宙具有精氣,地球具有形體,精氣是形體的靈魂,形體是精氣的物質載體。宇宙有八方,代表八個方位,地球有五行,代表五個方向(“裏”與“理”同音)。天地運動的規律,由神明掌控,所以能夠誕生萬物、收藏萬物,四時變化,生生不息,成為萬物的父母,這是因為天地陰陽平衡的緣故。
只有賢明的人才能效法天地,用上方的陽氣滋養頭部,用下方的陰氣滋養腳部,中和人事的影響滋養五臟。遵循人道行善積德,就會產生智慧,自然就能效法天地陰陽的和諧。
蓋天地人同氣,天氣輕清,而通於肺,地氣重濁,而通於嗌(咽通六腑,濁陰歸六腑也),風氣為木,而通於肝,雷氣為火,而通於心,穀氣為濕,而通於脾,雨氣為水,而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出入,津液流通,為眾水灌注之氣,因人以天地為之陰陽,而稟天地陰陽之氣,故與天地相參。
白話文:
天地人三者之間存在著氣的聯繫。天上的氣輕而清,與肺相通;地上的氣重而濁,與咽喉相通(咽喉通往六腑,而濁陰則歸於六腑);風的氣息屬木,與肝相通;雷的氣息屬火,與心相通;穀物的氣息屬濕,與脾相通;雨水的氣息屬水,與腎相通。六條經絡猶如河流,腸胃猶如大海,九竅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津液在體內流動,就像眾多的水流匯入大海。因此,人從天地中獲得陰陽之氣,所以人與天地相互影響。
陽分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,陽分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,暴烈之氣象雷,違逆之氣象陽。陰陽皆備,何可不法,故人之治身,而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與天地相乖,則災害至矣。
白話文:
人體產生的汗液,就像天地間的雨水滋潤萬物;人體內的陽氣,就像天地間的疾風猛烈;突然爆發的陽氣就像雷電一般,而違逆的氣息就像陽光。陰陽平衡,自然萬物都能得到滋養。如果我們不效法自然的規律,不遵循大地的道理,就會違背自然之道,招致災難。
陽勝則腠理閉,汗不出,身熱齒乾,喘粗為之俯仰,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陰勝則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能冬、能夏之能,音耐。
白話文:
陽氣旺盛時,毛孔緊閉,不出汗,身體發熱,牙齒乾燥,呼吸粗重,會前俯後仰,感覺煩悶,腹部脹滿而死,只能耐冬而不能耐夏。陰氣旺盛時,會出汗,身體經常涼爽,經常發抖畏寒,寒冷時手腳冰冷,手腳冰冷時腹部脹滿而死,只能耐夏而不能耐冬。這都是陰陽力量相互交替變化所造成的,是疾病的外在表現。能耐冬、能耐夏的「能」,讀作「耐」。
災害至則陰陽偏勝,大病作矣。陽勝則表閉無汗,身熱齒乾,喘粗氣逆,為之俯仰(氣閉不通,故身俯仰),裡氣壅悶,以煩冤腹滿死(煩冤,郁煩懊憹之意),能冬寒不能夏熱。陰勝則表泄汗出,戰慄身寒,寒則氣逆身厥,厥則腹滿死(陰凝氣脹),能夏熱不能冬寒。此陰陽更勝之災變,病之形能如是也。
白話文:
當災難來臨時,陰氣或陽氣會偏勝,導致嚴重的疾病。
陽氣偏勝會導致身體表層閉塞不流汗,身體發熱,牙齒乾枯,喘氣粗重不順,身體無法彎曲(因為氣不通暢),內部氣體鬱悶,會出現煩躁不安、肚子脹滿而死亡(煩躁不安是指鬱悶懊惱的情緒),受影響者耐不住寒冬,卻耐不住炎夏。
陰氣偏勝會導致身體表層開放流汗,身體戰慄發寒,寒冷會導致氣逆身體僵硬,僵硬會導致肚子脹滿而死亡(陰氣凝結會產生氣脹),受影響者耐不住炎夏,卻耐不住寒冬。
這些是陰陽偏勝的災難變化,致病的表現形式就是如此。
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痿,陽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異名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則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。
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要怎麼調養這兩個方面(陰陽)呢?
岐伯回答:如果能瞭解「七損八益」,就能調養陰陽。如果不瞭解,就會早衰。
到了四十歲,陰氣已過半,身體機能開始衰退。
到了五十歲,身體變沉重,耳目也會變遲鈍。
到了六十歲,陰氣衰竭,陽氣大衰,九竅(眼、耳、鼻、口、大小便和汗孔)不通暢,下虛上實,容易流涕。
所以說,瞭解這些能使人強健,不瞭解就容易衰老。因此,雖然本質是一樣的,但名稱卻不同。
聰明的人會看到相同之處,愚笨的人會看到不同之處。愚笨的人所知不足,聰明的人則會懂得更多。懂得多,耳目就會聰明,身體會輕盈強健,老年人會恢復活力,年輕人會更加強壯。
「上古天真論」:女子二七天癸至,七七天癸竭,男子二八天癸至,八八天癸竭,七為陰數,故當損,八為陽數,故當益。能知七損八益,則陰不偏勝,陽不偏衰,故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人年四十,而陰氣自居一半,起居始衰。年五十,陽氣漸虛,陰氣漸盛,身體沉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
白話文:
「上古天真論」說:女性十四歲開始有月經,四十九歲絕經;男性十六歲開始有遺精,六十四歲遺精結束。七是陰數,因此女性在這些階段身體狀況容易衰退;八是陽數,因此男性在這些階段身體狀況會增強。懂得「七損八益」的養生之道,就可以讓陰陽不偏盛偏衰,保持身體平衡。反之,如果不懂得養生,就會過早衰老。人到四十歲,陰氣開始衰退,身體機能也會開始衰弱。到了五十歲,陽氣逐漸虛弱,陰氣漸漸強盛,身體會變得沉重,聽力視力也會下降。
年六十,陰器痿弱,陽氣大衰,九竅不利,濁陰逆升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七損八益之法則強,不知則老。人同此理,而老壯絕異,總由知與不知,故同出而異名耳。智者察其同出之原,愚者察其異名之殊,不知為人事之差,而以為天命之常,故愚者常不足,智者常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(治,安)。
白話文:
六十歲左右,陽氣逐漸衰弱,陰氣增強,導致以下症狀:
- 生殖能力下降
- 九竅不通暢
- 陰氣上逆
- 下半身虛弱,上半身氣血滯留
- 鼻涕和眼淚同時流出
因此,瞭解「七損八益」的養生法則,就能保持身體健康,否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老。
同樣是人,但年輕人與老年人身體狀況截然不同,關鍵在於是否瞭解養生之道。明智的人明白身體健康的根本,而愚昧的人只糾結於表面的差異,認為這是天命註定。所以,愚昧的人經常感到體力不足,而明智的人則總是精力充沛。精力充沛的人,耳聰目明、身體輕盈強健,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恢復年輕時的狀態,而年輕人則會顯得更加強壯安康。
是以聖人未嘗無事,而所為者,無為之事,未嘗無能,而所能者,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聖人沒有什麼事不去做,但他們所做的,都是無為的事;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們,但他們所能做的,都是安然恬淡的事。他們遵循無慾無求、逍遙自在的原則,因此壽命無窮,與天地一同永存。這就是聖人養生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