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四氣調神論(二)
逆春氣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。逆秋氣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逆冬氣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。
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此四時自然之令也。逆春氣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鬱而變作,是君火失胎,夏為寒變之由也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虛而空洞,是風寒乘襲,秋為痎瘧之由也。逆秋氣則太陰不收,肺氣枯焦而塞滿(焦即「痿論」肺熱葉焦之意),是相火失藏,冬為飧泄之由也。
逆冬氣則少陰不藏,腎氣寒陷而獨沉(相火蟄藏,則腎水溫升,而化乙木,少陰不藏,相火外泄,水寒不能生木,故腎水獨沉),是風木傷根,春為痿厥之由也。
「臟氣法時論」:肝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,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肺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,腎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。肝為足厥陰乙木,膽為足少陽甲木,心為手少陰丁火,小腸為手太陽丙火,肺為手太陰辛金,大腸為手陽明庚金,腎為足少陰癸水,膀胱為足太陽壬水。
逆春氣,病在肝木,而曰少陽不生,逆夏氣,病在心火,而曰太陽不長,逆秋氣,病在肺金,而曰太陰不收,逆冬氣,病在腎水,而曰少陰不藏者,以春夏為陽,故言少陽太陽,而不言厥陰少陰,秋冬為陰,故言太陰少陰,而不言陽明太陽也。
夫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,生死之根本也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。
萬物發榮於春夏,枯悴於秋冬,是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,死生之根本也。若違陰陽之宜,而逆其根,則伐其本源,壞其天真,出生而入死矣。所以聖人於春夏陽盛之時,而養其陽根,陽根在陰,秋冬陰盛之時,而養其陰根,陰根在陽。蓋春夏陽旺於外,而根則內虛,秋冬陰旺於外,而根則里弱,養陰陽以從其根者,恐其標盛而本衰也。根本既壯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。
生長者,天地之大德,秋冬之收藏,所以培春夏生長之原也。
從陰陽則生,逆之則死,從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反順為逆,是謂內格。唯聖人從之,故身無苛病,萬物不失,生氣不竭。
從陰陽之理則生,逆陰陽之性則死,從之則無有不治,逆之則無有不亂。從者,順也,反順為逆,是謂內與道格。唯聖人從之,故身康而無苛病,萬物皆無所失,生氣不至敗竭也。
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兵,不亦晚乎!
陰陽之理,逆之則災害生焉,唯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(道即上文養生長收藏之道也)。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背之(佩與背同)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,不治已亂而治未亂,正此謂也。蓋病有本,亂有源,道者,拔本塞源之法也,故病不作而亂不生。若已病已亂而後治之,則已晚矣。
白話文:
【四氣調神論(二)】
違背春季的生發之氣,會使少陽之氣無法升發,導致肝氣在體內鬱結病變;違背夏季的盛長之氣,會使太陽之氣無法旺盛,造成心氣虛弱空乏;違背秋季的收斂之氣,會使太陰之氣無法收降,引發肺氣燥熱窒塞;違背冬季的閉藏之氣,會使少陰之氣無法潛藏,致使腎氣寒凝下沈。
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是四季自然的規律。若違背春季生發之氣,會導致肝氣鬱結病變(君火失去生化基礎),成為夏季出現寒性病變的根源;違背夏季旺盛之氣,會造成心氣虛弱(風寒之邪乘虛而入),成為秋季發生瘧疾的起因;違背秋季收降之氣,會使肺熱焦燥(相火未能內藏),成為冬季出現腹瀉的誘因;違背冬季閉藏之氣,會令腎水寒沈(相火外洩無法溫養肝木),成為春季發生四肢痿弱的病源。
人體臟腑與季節相應:肝屬春季(足厥陰、少陽經主司),心屬夏季(手少陰、太陽經主司),肺屬秋季(手太陰、陽明經主司),腎屬冬季(足少陰、太陽經主司)。各臟腑與經絡的陰陽五行屬性對應為:肝膽屬木(厥陰乙木、少陽甲木),心小腸屬火(少陰丁火、太陽丙火),肺大腸屬金(太陰辛金、陽明庚金),腎膀胱屬水(少陰癸水、太陽壬水)。
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生滅的根本,違背自然規律就會損害生命根基。因此聖人順應時令:春夏培養陽氣根基(雖外表陽盛內在卻易虛),秋冬滋養陰氣本源(雖外顯陰旺內裡實弱),使自身與萬物共同遵循生長收藏的法則。秋冬的閉藏正是為了孕育來年春夏的生機。
順應陰陽則生命旺盛,違逆則災病叢生。聖人深諳此理,故能預防疾病於未發之時,如同治理國家重在防患未然。若等疾病成形才治療,混亂發生才解決,就像口渴才掘井、臨戰才鑄劍,為時已晚!真正掌握養生之道者重視根本調理,愚者卻背離此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