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
1. 卷二
2. 藏象
十二臟相使(論六舊名,「靈蘭秘典」。以篇末誤重「氣交變論」,結文有藏之靈蘭之室一語,王冰因改此名。新校正引全元起本原名。「十二臟相使」,義取篇首願聞十二臟之相使名篇。「奇病論」:治在「陰陽十二官相使中」,即謂此篇。今故改從原名。)
黃帝問曰:願聞十二臟之相使,貴賤何如?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!請遂言之。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
十二臟之相使貴賤,謂五臟六腑有君有臣,臣為君使,君貴而臣賤也。膻中即心主,心之包絡也,亦名心包絡。《靈樞·脹論》: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,衛護心君,故為臣使之官。《靈樞·行針》:膻中為二陽臟所居,故喜樂出焉,心主喜,心主與心同居膻中,故亦主喜樂也。
三焦,少陽相火,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,而溫水臟,水旺於下,故下焦如瀆(《靈樞·營衛生會論》語)。川瀆之決,全賴相火之力以泄水,雖屬風木,而風木之溫,即水中相火所左升而變化者也,故為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,水府,一身津液,歸藏於此,是一貯水之州都也。
水主藏,不主出,其所以出者,肺氣之化水也。蓋膀胱之水,悉由氣化,飲入於胃,化氣升騰,上歸於肺,肺氣清降,化為雨露,而歸膀胱,則成小便。肺氣善化,則水善出,緣水之所以化氣,與氣之所以化水,原於相火之蟄藏,脾土之溫燥也。足太陰以濕土主令,濕氣不盛,二火生之也。
相火泄於腎而陷於膀胱,則膀胱熱而腎水寒,癸水上泛,脾土寒濕,不能蒸水化氣,上歸肺部,水與谷滓並注二腸矣。肺從脾土化濕,清氣堙塞,郁生痰涎,亦不能降氣化水,下歸膀胱。水貯二腸,不入膀胱,而濕土左陷,風木抑遏,又失疏泄之政。木鬱欲達,沖決不已,未能前通水府,則必後開穀道,是以大便不收,而小便不利。
《靈樞·本輸》:三焦者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所謂實者,相火陷於膀胱,生其熱澀,並非相火之旺也。若相火秘藏,腎水和暖,則脾土溫燥,既能化水為氣,而歸肺部,肺金清燥,亦能化氣為水,而歸膀胱。癸水溫升,乙木條達,膀胱清利,疏泄無停,此水道所以通調也。
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以此養生則殃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戒之!
君主明則以下皆安,以此養生,則享壽考,歿世而不危殆,以此為天下,則君明臣良,朝野大昌。主不明則以下皆危,以此養生,則遭禍殃,臣使之道閉塞,氣血梗阻,形乃大傷,以為天下,則君蔽臣好,宗族大危。
白話文:
這篇講的是人體十二個臟器的功能和重要性,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的關係。
黃帝問:我想了解十二個臟器的功能,它們之間有什麼貴賤之分嗎? 岐伯回答:你問的問題很深入啊!我來詳細說明。
心臟,是人體的主宰,精神意識由此產生。 肺臟,像輔佐君主的官員,負責調節全身氣機。 肝臟,像威武的將軍,負責謀劃思慮。 膽囊,像公正的官員,負責決斷事務。 腎臟,像強大的工匠,負責產生各種技能。 膻中(胸腔中部),像是君主(心臟)的使臣,負責產生喜樂的情緒。 脾胃,像糧倉,負責消化吸收食物,產生各種味道。
小腸,像接收食物的容器,負責分解食物。 大腸,像傳遞廢物的通道,負責排泄廢物。 三焦(上、中、下三部分),像疏通水道的官員,負責疏導水液。 膀胱,像儲藏水液的州府,負責儲存津液,通過氣化作用才能將水液排出。 以上這十二個臟器,功能之間必須相互協調,不能出錯。
十二臟器的功能和貴賤,是指五臟六腑有君主和臣子的關係,臣子要聽從君主的指揮,君主重要而臣子次要。 膻中就是心主(心臟的包絡),也叫心包絡。膻中是心臟的宮殿,負責保護心臟,所以像是君主的使臣。膻中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所以能產生喜樂的情緒,心主掌管喜樂,心主和心臟都在膻中,所以膻中也主喜樂。
三焦,屬於少陽相火,隨著膀胱經下行,溫暖下焦。下焦水液旺盛,就像河道,河道的疏通全靠相火的力量來排泄水液。雖然三焦屬於風木,但是風木的溫熱,是水中相火上升變化而來的。所以三焦像是疏通水道的官員,負責產生和疏導水液。膀胱,是水液的府邸,全身的津液都儲藏在這裡,就像一個儲水的地方。
水的主要功能是儲藏,而不是排出。水能排出,是靠肺氣的化水作用。膀胱裡的水,都是通過氣化而來的。飲食進入胃後,化生為氣向上升騰,到達肺部。肺氣清肅下降,化為水液,然後到達膀胱,就形成了小便。肺氣的化水功能好,水就能順利排出,而水之所以能氣化,是因為相火的潛藏和脾土的溫燥。足太陰脾經主濕土,濕氣不盛,是靠二火(君火和相火)來生成的。
如果相火下泄到腎臟而陷入膀胱,就會導致膀胱發熱而腎水寒冷,腎水上泛,脾土寒濕,就不能蒸發水液化為氣,上升到肺部,水和食物殘渣就會一起排到大小腸。肺從脾土接收濕氣,清氣鬱結,產生痰液,也不能下降氣機化水,到達膀胱。水儲存在大小腸,不能進入膀胱,濕土又向下陷落,風木又被抑制,失去了疏泄的功能。風木被抑制就想疏通,不斷地衝擊,不能暢通地排出水液,就只能從後面的肛門排出,所以會導致大便失禁和小便不利。
《靈樞·本輸》說:三焦,進入膀胱的絡脈,約束下焦。如果三焦實熱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;如果三焦虛寒,就會導致遺尿。所謂的實熱,是指相火陷於膀胱,產生熱和澀,而不是相火旺盛。如果相火潛藏,腎水溫暖,那麼脾土就會溫燥,既能化水為氣,上升到肺部;肺氣清肅,也能化氣為水,下降到膀胱。腎水溫潤上升,肝木條達,膀胱就能清澈通利,疏泄順暢,這樣水液的運行就能通暢。
所以,君主英明,下屬才能安穩,用這種方法來養生就能長壽,直到去世都不會有危險,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,就能國泰民安。如果君主昏庸,十二個臟器都會危險,用這種方法來養生就會遭殃,氣血運行不暢,身體就會嚴重損傷。如果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,國家就會危亡,要時刻警惕啊!
君主英明,下屬才能安定,用這個道理養生,就能長壽健康,直到去世都不會有危險,用這個道理治理國家,就能君主賢明,臣子忠良,國家繁榮昌盛。君主昏庸,下屬就會危險,用這個道理養生,就會遭受災禍,臣子的職責無法履行,氣血阻滯,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傷,用這個道理治理國家,就會君主昏庸,臣子奸詐,國家就會有滅亡的危險。
3. 五臟別論(七)
黃帝問曰: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,或以腸胃為臟,或以為腑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。
或以腦髓腸胃為臟,或又以為腑。
岐伯對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
奇恆者,異於尋常也。
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、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名曰傳化之腑。此受五臟濁氣,不能久留,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得久藏。
使,使道也。「十二臟相使論」:使道閉塞而不通,即此。
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,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則腸實而胃虛,故曰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也。
五臟主藏精氣,精氣常在,故滿而不實,六腑主受水穀,水穀常消,故實而不滿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聽說有些方士把腦髓當作臟,有些把腸胃當作臟,有些又當作腑。這些說法彼此相反,都自認為是對的,實在不知道他們講的道理是什麼,希望您能解釋一下。
有人把腦髓、腸胃當作臟,也有人又把它們當作腑。
岐伯回答說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(子宮),這六個都是地氣所產生的,它們都藏在陰的地方,而且其形象也像地,所以是只藏不排的,稱為奇恆之腑。
所謂奇恆,就是與尋常的腑不一樣。
至於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個都是天氣所產生的,它們的氣像天一樣,所以是只排不藏的,稱為傳化之腑。這些腑接受五臟排出的濁氣,不能長時間停留,需要輸送排洩出去。魄門(肛門)也是受五臟支配的,食物和水也不能長時間停留在體內。
所謂使,是指使道(通道)。就像「十二臟相使論」說的,使道如果堵塞不通,就是指這個意思。
所謂的五臟,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洩的,所以是充盈而不能裝滿東西的;六腑,是傳導消化食物而不儲藏的,所以是實在但不能飽滿的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食物進入口中,胃就充滿而腸就空虛,食物下行到腸,腸就充滿而胃就空虛,所以說實而不滿,滿而不實。
五臟主要負責儲藏精氣,精氣總是存在,所以是充盈而不能裝滿東西;六腑主要負責接受食物和水,食物和水總是會被消化,所以是實在但不能飽滿的。
4. 五臟生成論(八)
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。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肝之合筋也,共榮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,其主肝也。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
心主脈,血行脈中,色者,血之外華,故合脈而榮色。心火制於腎水,其不至上炎者,腎制之也,故所主在腎。肺主皮,氣行皮里,毛者,氣之外發,故合皮而榮毛。肺金制於心火,其不甚肅殺者,心制之也,故所主在心。肝主筋,爪者筋之餘,故合筋而榮爪。肝木製於肺金,其不過發生者,肺制之也,故所主在肺。
脾主肉,唇者,肌肉之本,故合肉而榮唇。脾土製於肝木,其不至濕陷者,木製之也,故所主在肝。腎主骨,腦為髓海,發者,腦之外華,故合骨而榮發。腎水制於脾土,其不至下流者,脾制之也,故所主在脾。
色味當五臟,赤當脈,白當皮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,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,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,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,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
縞,素絹也。《史·高帝紀》:為義帝發喪,兵皆縞素。五臟之色,不甚外顯,皆如以素絹裹之者,此平人也(「脈要精微論」:赤欲如白裹朱,黃欲如羅裹雄黃,即此義也)。
故色見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。
五色鮮明則生。
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,死也。
五色晦黯則死。茲與滋同。炲,煙煤也。衃血,瘀血成塊也。
赤當心,苦,白當肺,辛,青當肝,酸,黃當脾,甘,黑當腎,咸。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
由五色而及五味,其於五臟配合相當,亦以類從。故五臟之各欲其本味者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
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,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,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,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,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泣與澀通。胝,音支。䐢,音皺。
多食鹹,脈凝澀而變色者,水勝火也。多食苦,皮槁而毛拔者,火勝金也。多食辛,筋急而爪枯者,金勝木也。多食酸,肉胝䐢而唇揭者,木勝土也(胝,皮肉生繭。《淮南子》:申包胥繭重胝䐢,皮肉捲縮,揭皮折裂也)。多食甘,骨痛而發落者,土勝水也。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諸血者,皆屬於心,諸脈者,皆屬於目,諸筋者,皆屬於節,諸髓者,皆屬於腦,諸氣者,皆屬於肺,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心主脈,血行脈中,故諸血皆屬於心。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(《靈樞·口問》語),故諸脈皆屬於目。筋者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也(「痿論」語),故諸筋皆屬於節。腦為髓海(《靈樞·海論》語),故諸髓皆屬於腦。膻中為氣海(「海論」語),故諸氣皆屬於肺。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
(朝夕與潮汐同。四肢八節,謂之八溪,血、氣、腦、髓,朝(潮)夕(汐)灌注於此)
白話文:
心臟與脈搏相連,它的光澤表現在臉色上,而它主要受腎臟的影響。肺臟與皮膚相連,它的光澤表現在毛髮上,而它主要受心臟的影響。肝臟與筋相連,它的光澤表現在指甲上,而它主要受肺臟的影響。脾臟與肌肉相連,它的光澤表現在嘴唇上,而它主要受肝臟的影響。腎臟與骨骼相連,它的光澤表現在頭髮上,而它主要受脾臟的影響。
心臟主管脈搏,血液在脈搏中運行,臉色是血液在外的表現,所以心臟與脈搏相連,並使臉色紅潤。心臟的火熱之氣受到腎臟的寒水抑制,使它不至於向上過度炎熱,這是腎臟控制的結果,所以說心臟主要受腎臟影響。肺臟主管皮膚,氣在皮膚裡運行,毛髮是氣在外的表現,所以肺臟與皮膚相連,並使毛髮潤澤。肺臟的肅降之氣受到心臟的火熱抑制,使它不至於過度肅殺,這是心臟控制的結果,所以說肺臟主要受心臟影響。肝臟主管筋,指甲是筋的餘端,所以肝臟與筋相連,並使指甲潤澤。肝臟的升發之氣受到肺臟的肅降抑制,使它不至於過度升發,這是肺臟控制的結果,所以說肝臟主要受肺臟影響。
脾臟主管肌肉,嘴唇是肌肉的根本,所以脾臟與肌肉相連,並使嘴唇潤澤。脾臟的運化之氣受到肝臟的疏泄抑制,使它不至於過於濕滯,這是肝臟控制的結果,所以說脾臟主要受肝臟影響。腎臟主管骨骼,腦是髓液匯集的地方,頭髮是腦在外的表現,所以腎臟與骨骼相連,並使頭髮潤澤。腎臟的寒水之氣受到脾臟的運化抑制,使它不至於向下流失,這是脾臟控制的結果,所以說腎臟主要受脾臟影響。
不同的顏色對應著五臟,紅色對應脈搏,白色對應皮膚,青色對應筋,黃色對應肌肉,黑色對應骨骼。紅色是由心臟產生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朱砂一樣;白色是由肺臟產生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顏料一樣;青色是由肝臟產生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深藍色顏料一樣;黃色是由脾臟產生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瓜蔞果實一樣;黑色是由腎臟產生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顏料一樣。這是五臟在外的表現。
這裡所說的「縞」指的是沒有染色的絲綢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記載,為義帝發喪時,士兵都穿著白色喪服。「五臟」的顏色,不會很明顯地外露,都像是被素色絲綢包裹著一樣,這是一般正常人的狀態。(「脈要精微論」說:紅色應該像用白色包裹著朱砂,黃色應該像用羅布包裹著雄黃,意思也是如此。)
所以,臉色呈現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光澤,表示健康;呈現紅色像雞冠一樣鮮豔,表示健康;呈現黃色像螃蟹腹部一樣明亮,表示健康;呈現白色像豬油一樣潤澤,表示健康;呈現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光亮,表示健康。這些都是五種顏色健康時的表現。
五種顏色鮮明就表示健康。
如果青色像枯萎的草一樣,表示病重;黃色像枳實一樣,表示病重;黑色像煙灰一樣,表示病重;紅色像淤血一樣,表示病重;白色像枯骨一樣,表示病重。這些都是五種顏色病重時的表現。
五種顏色暗淡無光則表示病重。「茲」和「滋」意思相同。「炲」指的是煙灰。「衃血」指的是瘀血凝成的塊狀。
紅色對應心臟,味道是苦的;白色對應肺臟,味道是辛辣的;青色對應肝臟,味道是酸的;黃色對應脾臟,味道是甜的;黑色對應腎臟,味道是鹹的。所以心臟喜歡苦味,肺臟喜歡辛辣味,肝臟喜歡酸味,脾臟喜歡甜味,腎臟喜歡鹹味,這是五種味道與五臟的對應關係。
從臉色對應到味道,說明五臟之間的配合是相關的,也是同類相從的關係。所以五臟各自喜歡它所屬的味道,這也是五種味道所對應的關係。
如果吃太多鹹味,就會導致脈搏凝澀不暢通,並且臉色發生變化;如果吃太多苦味,就會導致皮膚乾燥,毛髮脫落;如果吃太多辛辣味,就會導致筋脈繃緊,指甲乾枯;如果吃太多酸味,就會導致肌肉僵硬,嘴唇翻起;如果吃太多甜味,就會導致骨骼疼痛,頭髮脫落。這是五種味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。「泣」與「澀」相通。「胝」讀音同「支」。「䐢」讀音同「皺」。
吃太多鹹味,導致脈搏凝澀不暢通,並且臉色發生變化,是因為水克制火;吃太多苦味,導致皮膚乾燥,毛髮脫落,是因為火克制金;吃太多辛辣味,導致筋脈繃緊,指甲乾枯,是因為金克制木;吃太多酸味,導致肌肉僵硬,嘴唇翻起,是因為木克制土(「胝」指的是皮膚生出老繭。《淮南子》中說:申包胥手掌長繭,皮膚皺縮,翻開折裂)。吃太多甜味,導致骨骼疼痛,頭髮脫落,是因為土克制水。這些都是五種味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。
所有的血液都歸屬於心臟,所有的脈搏都歸屬於眼睛,所有的筋都歸屬於關節,所有的髓都歸屬於腦,所有的氣都歸屬於肺。這是四肢八個關節的氣血循環。
心臟主管脈搏,血液在脈搏中運行,所以所有的血液都歸屬於心臟。眼睛是脈搏匯集的地方(《靈樞·口問》中說),所以所有的脈搏都歸屬於眼睛。筋是用來約束骨頭,使關節活動靈活的(「痿論」中說),所以所有的筋都歸屬於關節。腦是髓液匯集的地方(《靈樞·海論》中說),所以所有的髓都歸屬於腦。胸腔中的膻中穴是氣的海洋(「海論」中說),所以所有的氣都歸屬於肺。這是四肢八個關節氣血循環的規律。
(「朝夕」與「潮汐」相同。四肢八個關節,被稱為八個溪流,血液、氣、腦、髓,像潮水一樣,早晚都灌注於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