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生氣通天論(四)
黃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九州、九竅、五臟、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自古以來得道成仙的人,他們生命的根本來源於陰陽。在天地之間,世界的範圍內,其中九州、九竅、五臟和十二節,都與天地之氣相通。」
人物之生,原通於天。自古及今,人物錯出,所以通於天者,以其生育之本,本乎陰陽。陰陽之在人物,則為人物之氣,而原其本初,實為天氣。天人一氣,共此陰陽而已,故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(四方、上下為六合),其凡九州(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梁、豫、雍為九州)、九竅(上竅七、下竅二)、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、十二節(四肢十二節),無不皆通乎天氣。
白話文:
人出生時本來與天地相通。古往今來,人的出生不盡相同,那些與天地相通的人,是因為他們的生命本源來自於陰陽。陰陽在人體內,就成為人體的氣,而追溯其根源,實際上就是天之氣。天地人三氣相通,共同擁有陰陽而已,所以天地之間,四方上下之間,包括九州、九竅、五臟、十二節,無一不與天之氣相通。
天氣清靜,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則上應雲霧不精,白露不下。交通不表,萬物命故不施,不施則名木多死。
白話文:
天氣晴朗清淨,太陽光強烈,大地陰氣沒辦法藏起來,因此不會下雨。
當天氣晴朗時,月亮和星星就會隱藏,陽氣會被封閉,地上的陰氣會蒸騰上來,天空就容易聚集雲霧,也不會下露水。
這樣一來,天地交通受阻,萬物生長所需的能量無法傳遞,導致萬物生機無法施展,許多珍貴的樹木就會死亡。
天氣清靜,而光明者也,以其渾淪淵穆,藏德不止,清靜常存,故光明不敗也(不止即不竭意)。若使天德不藏(天明即不藏德),則煙霧昏蒙,日月無輝,清靜既失,光明亦喪矣。日月之所以明者,清氣升而濁氣降也。天德泄露,濁氣上逆,陽氣閉塞而不顯達,地氣迷漫而障天光,則雲霧陰晦,淑清無時,天氣鬱濁,白露不下(天晴則露下,一陰則不下)。乾坤交泰,天施地承,雨露降灑,膏澤下沾,故萬物生長,草木暢茂。
乾坤濁亂,交泰無期,天德不施,地道莫承,則物命殞傷,名木多死也(名木秉天地精華,故先應之)。
白話文:
天氣晴朗清淨,顯得格外明亮。這是因為天體渾厚深沉,德行無盡,清靜常在,所以光明長存(「不止」意即「不竭」)。如果天德不隱藏,那麼煙霧昏暗,日月無光,清靜之氣散失,光明也會消失。
日月之所以明亮,是因為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。如果天德外泄,濁氣上衝,陽氣被阻隔而不顯著,地氣瀰漫而遮蔽天光,那麼就會陰雲密佈,晴天難現,天氣沉悶,露水也不會降落(天氣晴朗時纔有露水,一旦有陰氣就沒有露水)。
天地交合,天施地承,雨露降下,滋潤萬物,所以動植物生長繁茂。
惡氣不發,則風雨不節,白露不下,則菀槁不榮,賊風數至,暴雨數起,天地四時不相保,與道相失,則未央絕滅。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邪惡的氣息不消散,就會導致風雨失調,如果露水不降下,那麼花草樹木就不會繁榮茂盛。邪惡的風氣會頻繁來襲,暴雨會經常出現,天地四時無法協調,背離了自然規律,那麼生命就會終結。如果經常違反這個規律,那麼邪氣就會傷人,這是縮短壽命的根本原因。
濁氣不散,雲霧時作,則風雨飄驟而不節(承雲霧不精句),白露不下,天地常陰,則草木鬱槁而不榮(菀與郁同。承白露不下句),賊風數至,暴雨常興(承風雨不節句),天地四時,乖其常候,是為與道相失,則萬物之生長未央而絕滅。人若起居不謹,數犯乎此者,則邪氣傷人(賊風暴雨之邪),此壽命夭折之原也。(以上二段,舊誤在「四氣調神論」中)
白話文:
如果濁氣不消散,雲霧時常出現,那麼風雨就會時常飄忽不定(接續「雲霧不精」一句)。如果白露不會降落,天地間總是陰沉沉的,那麼草木就會枯萎凋落而不茂盛(菀與鬱同義。接續「白露不下」一句)。邪惡的風會經常到來,暴雨也會經常發生(接續「風雨不節」一句)。天地四時,都違背了正常的規律,這就是與自然規律相背離,那麼萬物的生長就會還沒長成就滅絕了。如果人在起居上不謹慎,經常違反這些規律,那麼邪氣就會損傷人體(邪風暴雨之邪),這就是壽命夭折的原因。(以上兩段,原誤載於「四氣調神論」中)
蒼天之氣,清靜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,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。失之則衛氣散解,邪害孔竅,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
白話文:
大自然的新鮮空氣,清靜悠閒時就會頭腦清晰,心情愉悅,順應自然規律,陽氣就會穩固,即使有病邪入侵,也不容易受到傷害。這是因為按時節順應自然規律,所以聖人才會修身養性,調養精神,吸納天地間的天氣,而與神明相通。違背了自然規律,就會導致保護人體的衛氣渙散,病邪就會侵入人體的孔竅,內部阻塞了九竅,外部使肌肉壅滯,這就是所謂的自傷,是氣血衰弱的表現。
人秉蒼天之氣,清靜不擾,則志意平治(承天氣清靜,光明者也),內無受邪之根,從順莫違,則陽氣密固,外無中邪之隙,雖有賊風虛邪,弗能害也。此善因四時之序,順其開闔而莫違者。故聖人傳此精神,佩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以人之精神,本乎天地陰陽,清靜順從,佩服不失,自能通神明之德,避賊邪之害也。
白話文:
人類承蒙上天之氣,心性清淨不受外擾,則意志平順平和,內心沒有邪氣侵擾的根基,順應自然法則而無違背,則陽氣緊密固守,外在沒有讓邪氣入侵的空隙,即使有邪風虛邪侵襲,也無法造成傷害。這是因為善順四時的規律,順應其開合而無違背。因此聖人傳承這種精神,效法天地的清淨與順從,同時與神明相通。以人類的精神本於天地陰陽,保持清淨順從,效法不失,自然能與神明相通,避開邪氣的侵害。
若其失之,反清靜順從之常,則衛氣散解,邪害孔竅。風寒裹束,氣血不行,臟腑鬱塞,九竅內閉,經絡阻滯,肌肉外壅。此雖緣邪氣之傷,實以擾亂衛陽,不能保護皮毛而致,是謂自傷,人氣之所以削伐,壽命之所以夭折也(此謂自傷,承上邪氣傷人句)。
陽氣者,若天與天,天運常以日光明,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失去了正常的清淨順從狀態,那麼衛氣就會散失瓦解,邪氣就會侵害身體的孔竅。風寒侵襲包裹,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瘀塞,九竅堵塞,經絡阻滯,肌肉外層腫脹。這些情況雖然是因邪氣侵襲所致,但實際上是因為擾亂了衛陽之氣,導致衛陽之氣無法保護皮毛所致,這叫做自傷,也是人體元氣衰減、壽命減少的原因(這裏的自傷,承上文邪氣傷人的說法)。
人之陽氣,若天之與日,天運常以日為光明,人運當以陽為壽命,此定理也。天之陽曰日,人之陽曰衛,日行三百六十五度,而天運一周,衛氣一日五十度,七日有奇,衛行三百六十五度,而人運一周(所謂七日來復者,此也)。日夜沉地下,晝昇天上,衛氣夜入陰臟,晝出陽經,下則同下,上則同上,是故陽因而上,衛於身外者也。若失其所,不能衛護皮毛,則賊邪感傷,壽命夭折,不能與日同其彰明矣。
(人生於陽,死於陰,純陽為仙,純陰為鬼,人居鬼仙之中,陰陽各半,其半陽可仙,半陰可鬼)
白話文:
一個人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,天空的運轉總是以太陽為光明,人的身體運作也應該是依靠陽氣維持壽命,這是恆定的法則。天空的陽氣稱為太陽,人體的陽氣稱為衛氣,太陽運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,衛氣一天運行五十餘度,七日有餘,衛氣運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,即人的身體機能運作一週(這就是俗話說的七天為一個週期)。太陽在夜晚沉入地下,白天升到天上,衛氣在夜晚運行於陰臟,白天運行於陽經,下降的時候一同下降,上升的時候一同上升,所以陽氣具有向上的特性,衛氣運行於身體表面。如果失去它應有的狀態,不能保護皮毛,那麼邪氣就會入侵身體,壽命就會縮短,無法像太陽那樣光輝燦爛了。
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。反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
白話文:
陽氣在一天中的作用:早上人體陽氣生發,中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漸弱,陽氣之門關閉。因此,傍晚時分,人體應該休息,不要勞累筋骨,也不要接觸霧氣和露水。如果違反這三個時辰的規律,身體就會疲勞乏力。
衛氣夜行陰臟二十五周,平旦寅初,自足少陰經出於足太陽之睛明(穴名,在目內眥),目開則行於頭,分行手足六陽二十五周,日入陽衰,復歸五臟。夜行於里,日行於表,是一日之中,全主在外也。人氣即衛氣,氣門,汗孔也,人於衛陽出入,氣門開闔之際,順而莫逆,乃可無病。
白話文:
衛氣在夜間行於陰臟,運行二十五週。在天亮時寅時開始,從足少陰經外出,到達足太陽經的睛明穴(位於眼睛內眼角)。眼睛睜開時,衛氣沿著頭部運行,又分行到手足六條陽經,運行二十五週。到了日落時分,陽氣減弱,衛氣又回到五臟。衛氣在夜間運行於身體內部,在白天運行於體表,這表示在一天之中,衛氣主要運作在外。人氣就是衛氣,氣門指的是汗孔。人體在衛氣出入、汗孔開合的時候,只要順暢無阻,就能避免疾病。
是故日暮陽藏,氣門關閉,當收斂皮膚,杜拒外邪,不可擾動筋骨,以開孔竅,被冒霧露,以召虛邪。若其反此三時(平旦、日中、日西),開闔失節,以致感傷外邪,形乃困迫衰削,此夭折之由來也。
因於寒,欲如運樞,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白話文:
因此,傍晚時分,陽氣收斂,氣門關閉,這時應該斂藏皮膚,抵禦外邪。不要擾動筋骨、打開毛孔,以免被霧露侵襲,招致虛邪。如果違反早、午、晚這三個時段的開合規律,就會導致感召外邪,身體虛弱衰竭,這是短命的根源。
虛邪乘襲,形氣困薄之因,是不一致。如因於冬寒,表斂竅閉,是衛氣沉潛之候。欲如戶樞運轉,戶有開闔,而樞則不移。若起居躁率,驚動衛陽,則神氣浮散,表虛邪客,此寒邪之傷衛陽者也。如因於夏暑,毛蒸理泄,是衛氣浮散之候。感冒風邪,閉其經熱,煩則喘喝而不安,靜則多言而不慧,體如燔炭,不可向邇,一得汗出,霍然而散,此暑邪之傷衛陽者也。
白話文:
造成虛弱邪氣入侵體內,導致身體正氣虛弱的原因各有不同。比如在冬天寒冷的時候,身體表面收斂,腠理關閉,這是衛氣沉潛的時期。就像門樞帶動門扇轉動,門扇可以開合,而門樞卻不會移動。但如果此時起居動作急躁,驚動了衛陽之氣,就會導致神氣浮散,表虛邪氣進入,這就是寒邪損傷衛陽的情況。相反,如果在夏天炎熱的時候,汗毛開泄,這是衛氣浮散的時期。這時如果受了風寒,閉塞經脈,就會發熱,煩躁不安,呼吸困難,靜下來就會多言不清,身體就像著了火一樣,無法靠近。一旦出了汗,就會頓時散去,這就是暑邪損傷衛陽的情況。
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因於氣,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
白話文:
由於體內有濕氣,會使頭部感到沉重,好像被包裹住一樣。濕氣和熱氣交加,會讓大筋變得柔軟無力,小筋變得鬆弛無力。柔軟無力就會導致拘攣,鬆弛無力就會導致萎縮。由於氣不通暢,會引起腫脹,四肢輪流腫脹,陽氣就會逐漸耗盡。
如因於濕淫,衛郁不運,頭悶如裹。濕蒸為熱,不得驅除,浸淫經絡,傷其筋膜,大筋則軟短不舒,小筋則弛長失約,軟短則為拘攣,弛長則為痿痹,此濕邪之傷衛陽者也。如因於氣阻,衛遏不行,皮肉腫脹,四肢更代而皆病,則經陽堙塞,乃至敗竭,此氣滯之傷衛陽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濕氣過盛,導致衛氣不暢,頭部悶痛就像被包裹住一樣。濕氣蒸騰化為熱氣,無法散發,浸潤經絡,損傷筋膜。大筋因此軟弱短小,不能伸展;小筋鬆弛過度,失去了規律。大筋軟弱短小會導致拘攣,小筋鬆弛過度會導致痿痹,這些都是濕邪損傷衛陽的表現。如果因為氣滯,導致衛氣運行受阻,無法流暢運行,就會導致皮肉腫脹,四肢輪流發病。長此以往,陽氣會被阻塞,最終衰竭。這些都是氣滯損傷衛陽的表現。
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,目盲不可以視,耳閉不可以聽,潰潰乎若壞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淚,音骨。
白話文:
陽氣在勞累時會旺盛,但精氣會耗盡,在夏天時會積聚在身體,導致人感到煩躁、煩熱。過度發怒會導致血氣逆流到頭部,令人昏厥,眼睛失明看不見,耳朵失聰聽不見,頭部劇烈疼痛,就像房子坍塌一樣,無法停止。潰潰:形容頭部疼痛劇烈。音骨:形容頭部劇烈疼痛的聲音。
人之陽氣,宜清靜不宜煩勞,煩勞則擾其衛陽,泄而不斂,陽根失秘,君相升炎,是以有張而無弛也。壯火熏蒸,陰精消槁,日月積累,至於夏暑火旺之候,使人病熱厥,燔灼如煎。邪熱沖逼,有升無降,一當大怒,則形氣暴絕,血菀(郁同)。於上,使人卒然昏厥,迷亂無知,目盲不視,耳閉不聞。
白話文:
人體的陽氣宜保持平靜清澈,不宜過度勞累。勞累過度會擾亂人體的衛陽之氣,使陽氣外泄而不收斂,導致體內的陽氣根基不穩,君主之氣(心火)上升過旺。因此,人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而無放鬆。
旺盛的火氣蒸騰上灼,消耗了陰津精液,日積月累,到了夏季火氣旺盛的時候,就會使人發熱中暑,如同在煎熬中灼燒一樣。邪熱之氣上沖逼迫,只能升騰不能下降。一旦遇到大怒的情況,就會導致氣血暴烈,血氣鬱結於上。這會使人突然昏迷,精神錯亂,目盲耳聾。
陽氣升泄,奔騰莫御,潰潰乎若大河之壞堤防(都,堤防也),汩汩乎如洪流不可止息。此煩勞之傷衛陽者也。(「脈解」:少陰所謂少氣善怒者,陽氣不治,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,善怒者,名曰煎厥。「厥論」:厥或令暴不知人,何也?岐伯曰:陽氣盛於上則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。薄與暴義同。
白話文:
正氣上沖發洩,奔騰不息,猶如決堤的洪水,滔滔不絕,無法阻止。這是過度勞累導致衛陽受損的表現。
(「脈解」中說:少陰經氣不足、容易發怒的人,是因為陽氣不調,肝氣原本需要調理卻沒有得到,所以容易發怒。發怒者,稱為煎厥。
「厥論」中說:厥證可能導致突然昏迷,不知人事,這是為什麼?岐伯說:陽氣旺盛於上,邪氣就會逆行,逆行則陽氣混亂,陽氣混亂則不知人事。薄和暴的意思相同。
目盲耳閉者,昏潰不知人也。「大奇論」: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,暴厥即薄厥也。《史·扁鵲傳》:虢太子病屍厥,即此證也)
白話文:
眼睛看不見、耳朵聽不到的人,昏迷不醒,神志不清,不認識別人。
《大奇論》說:脈搏像喘氣一樣,叫「暴厥」,暴厥就是不省人事,暴厥就是中風。
《史記·扁鵲傳》記載:虢國太子得了屍厥,就是這種證狀。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因而大飲,則氣逆。因而強力,腎氣乃傷,高骨乃壞。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,穴腧以閉,發為風瘧。腧氣化薄,傳為善畏,及為驚駭。
白話文:
陽氣具有以下作用:
- 精純:滋養神明。
- 柔韌:滋養筋脈。
如果風邪外邪入侵,精氣就會喪失,這是因為邪氣損傷了肝臟。
接著如果暴飲暴食,會導致筋脈異常鬆弛,大腸腐爛形成痔瘡。
如果過度飲酒,會導致氣息逆行。
如果過度用力,會損傷腎氣,導致骨骼高聳畸形。
體內的餘熱沒有完全消散,身體虛弱而氣息散亂,腧穴堵塞,就會發作風瘧。
腧穴的氣息變得稀薄,會傳變成善於恐懼,以及驚嚇。
人之陽氣,精專則養神明,柔和則養筋膜。神者,陽氣清明所化,精而不擾,陽氣淑清,則神旺也。物之潤澤,莫過於氣,氣清則露化,所謂熏膚、充身、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也(《靈樞·決氣》語)。專氣致柔(《老子》語),順其自然之性,血濡而氣煦之,故筋膜和暢也。
白話文:
人體內的陽氣,專注集中時能滋養心神,柔和平順時能滋養筋膜。心神是陽氣清明所轉化的,精純不混濁,陽氣清平通暢,心神就會旺盛。萬物中最滋潤的莫過於氣,氣清則露水形成,所謂的「燻膚、充身、澤毛」,就像霧露滋潤一樣,這就是氣的作用(出自《靈樞·決氣》)。「專氣致柔」(出自《老子》),順應自然本性,血液滋潤而陽氣溫養,因此筋膜才會和暢。
若風邪感襲,客於皮毛,淫泆不已,精液乃亡,此以同氣相感,邪傷肝臟也(肝為厥陰風木)。肝主筋,心主脈,因而飽食不消,則肝氣鬱陷,筋脈橫解,腸澼之後,必生痔病。蓋金主降斂,木主疏泄,水化氣升,谷消滓降,大腸以陽明燥金之氣,收固魄門,是以不泄。過飽脾傷,不能化水為氣,則水穀順下,並趨二腸。
白話文:
當脾臟失調無法升舉磨運時,會壓迫和阻礙肝氣的運行。肝木屬性抑鬱,違反其舒展發散的特質。氣血既無法上升,便自然尋找下行的出路,以疏解鬱積。魄門因此被衝破,水穀運化正常。在風木之力的催動下,氣血奔流而下,燥金失控無法收斂,這就是腸澼,意指腸道虛而不閉。長期疏泄過度,筋脈在下焦鬱積,三焦之火也隨肝氣陷落,因此肛門會發熱腫脹,形成痔瘡。當瘡口破裂,經脈穿漏,營血無法上升,就會隨糞便流出。
脾失升磨,陷遏肝氣,肝木抑鬱,違其發舒之性,既不上達,自當下尋出路,以泄積鬱,魄門沖決,水穀齊行,催以風木之力,故奔注而下,燥金失斂,是謂腸澼,言其闢而不闔也。疏泄之久,筋脈下郁,三焦之火,亦隨肝陷,是以肛門熱腫,而成痔瘡。瘡潰皮破,經脈穿漏,營血不升,故隨糞下。
肛腫血下,全以筋脈橫解之故也。因而大飲,以酒性之辛烈,益其肝膽,以酒性之濡濕,助其脾胃。肝脾濕熱則下陷,膽胃濕熱則上逆,而膽從相火化氣,得酒更烈,故氣遂常逆也。因而強力,筋骨疲乏,子病累母,肝腎俱傷,高骨乃壞。凡機關之處,必有高骨,如膝、踝、肘、腕皆是,腎傷髓敗,不能充灌溪谷,故高骨枯槁也。
白話文:
肛門腫脹出血,主要是因為筋脈橫錯所致。因此(患者)大量飲酒,利用酒的辛烈性質,增強肝膽機能;利用酒的滋潤性質,幫助脾胃。肝脾濕熱就會下陷,膽胃濕熱就會上逆。而膽與心火相通,得酒助威就更烈,因此氣就會經常上逆。因此(患者)過度勞累,筋骨疲乏,子病累母(指腎臟疾病影響肝臟),肝腎俱傷,高骨就會壞死。凡是關節部位,必有高骨,如膝蓋、腳踝、手肘、手腕都是。腎臟受傷,骨髓衰敗,無法滋養四肢,所以高骨就會枯槁。
若暑月汗流,熱蒸竅泄,壯火侵食,形氣消敗,忽而感襲風寒,穴腧斂閉,則邪郁經中,發為風瘧也。腎主恐,肝主驚,若寒邪深入,及於經脈穴俞(俞與腧同,傳輸之義)。以從容輸泄之氣,化為壅迫不舒,經郁臟應,則傳為善畏,及為驚駭。緣五臟俞穴皆在於背,出於太陽寒水之經,水瘀寒作,腎志感發,則生恐懼,水寒木孤,肝膽虛怯,則生驚駭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,熱氣蒸發導致毛孔張開,陽氣旺盛而侵蝕陰氣,身體氣血衰弱,突然受到風寒入侵,身體的穴位和經絡會關閉收斂,那麼邪氣就會鬱積在經脈中,發作為風瘧疾病。腎臟主掌恐懼,肝臟主掌驚嚇,如果寒邪深入,到達經脈和穴位。本來能輕鬆輸泄的氣血,就會變成壅塞不通暢,經絡鬱結,臟腑相應,就會演變為容易害怕,以及驚嚇過度。因為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,歸屬於太陽經的寒水性質,水液瘀滯,寒氣產生,腎的意志受到影響,就會產生恐懼;水寒孤木,肝膽虛弱畏怯,就會產生驚駭。
有傷於筋,縱,其若不容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齇,郁乃痤。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高粱之變,足生大丁,受如持虛。
白話文:
如果傷到了筋脈,會導致身體某部分無法正常伸展或收縮,關節活動受限,如果寒氣侵入,就會形成嚴重的駝背。出汗只在一側流,會導致那一側的身體癱瘓。出汗後遇到濕氣,會產生痤瘡和痱子。勞累出汗後吹風受寒,會形成酒渣鼻,嚴重時會變成痤瘡。血脈阻塞不通會導致瘻管,病情會在肌肉和皮膚間持續發展。營氣運行不暢,在肌肉紋理中阻滯,就會生成癰腫。飲食過於精細或厚味的變化,會導致腳上生大疔瘡,病情發展迅速如同拿著空容器接收東西一樣快。
筋者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也,若有傷於筋,則縱緩痿廢,官骸失職,若不能為容。倘汗孔開闔失宜,寒氣從而襲之,筋脈短縮,乃生大僂,駝背弓腰,不能直也。肝藏血,肺藏氣,氣盛於右,血盛於左,氣阻而血凝,則右病偏枯,血瘀而氣梗,則左病偏枯,總以經絡閉塞,營衛不行也(經絡閉塞,營衛不行,輕則為麻,重則為木,木之極,則偏枯無用矣)。若汗出偏沮,則是經絡偏閉,其無汗之處,必病偏枯。
白話文:
筋,是用來束縛骨骼,幫助身體活動的。如果筋受傷了,就會導致肌肉鬆弛無力,關節活動障礙,身體無法正常運作。
如果汗孔開閉異常,寒氣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筋脈收縮變短,進而造成嚴重的駝背、弓腰等畸形,無法挺直。
肝臟儲藏血液,肺臟儲藏氣。氣盛於右側,血盛於左側。如果氣受阻,血液凝固,就會導致右側偏癱;如果血液瘀滯,氣息受阻,就會導致左側偏癱。這些問題都是由於經絡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(經絡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輕則會出現麻木,重則會僵硬不動,最嚴重的會導致偏癱失去功能)。
如果出汗不均勻,也是經絡偏閉所致。不出汗的地方,一定會發生偏癱。
若汗出竅開,而見濕氣,浸淫孔穴,阻礙氣道,衛氣鬱遏,發於氣門,衝突皮膚,則生痤痱(癤之小者為痤,更小為痱)。若勞煩汗出,當風感寒,寒氣外薄(薄,迫也),汗液內凝,則結為粉齇(齇,粉刺也)。若鬱於皮肉之間,肉腐膿生,乃成痤證。若寒邪閉束,筋膜結郁,衛阻熱發,肉腐膿生(如瘰癧瘡病)。
白話文:
如果汗液透出皮膚表面,遇到濕氣,濕氣浸淫毛孔,堵塞了氣道,使得衛氣鬱滯,發作於氣門,衝撞皮膚,就會長出痘痘和痱子(痘痘較小者稱為痤,更小者稱為痱)。
如果勞累後出汗,遇到風寒,寒氣從體外逼近,汗液在體內凝結,就形成粉刺。
如果寒氣鬱積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肌肉腐爛化膿,就變成痤瘡。
如果寒邪閉塞了經絡,筋膜結聚鬱塞,衛氣受阻而發熱,肌肉腐爛化膿,就形成類似瘰癧瘡這樣的疾病。
而表寒不解,衛氣內陷,腐敗益深,經脈穿漏,膿血常流,是謂瘻證(如鼠瘻、痔瘻病)。此其留連肉腠之中,久而不愈者也。若寒邪迫束,營氣瘀澀,不得順達,逆於肌肉腠理之間,阻梗衛氣,衛鬱則生表寒,營鬱則生經熱。久而營衛壅塞,肌肉腫硬,經熱蒸腐血肉,潰爛則成癰疽。
白話文:
如果寒邪不散,衛氣就會內陷,腐敗加重,經絡穿孔漏氣,膿血不斷流出,這就叫瘻證(如鼠瘻、痔瘻)。這是寒邪長期停留在肌肉層,導致長期不愈的結果。如果寒邪逼迫,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肉組織之間,阻滯衛氣,衛氣鬱結就會產生表寒,營氣鬱結就會產生經熱。時間久了,營衛氣血瘀堵不通,肌肉腫脹變硬,經熱蒸腐血肉,潰爛成癰疽。
癰者,氣血之淺壅於經絡,疽者,氣血之深阻於肌肉者也。若膏粱之人,飲食肥甘,肌肉豐盈,脈絡壅塞,鬱熱蒸爍,多生大丁,如持虛器而受外物,得之最易也。以上諸證,皆衛氣失所,不能保護皮毛,而外傷於風邪者也。
故風者,百病之始也,清靜則腠理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時之序也。
白話文:
癰瘡是指氣血滯留在經絡表層,而疽瘡是指氣血深阻於肌肉中。如果飲食過於肥膩的人,肌肉肥厚,經脈堵塞,內熱鬱積蒸發,往往會長出大瘡,就像用空器皿盛放東西,很容易裝滿一樣。上述這些情況,都是衛氣失調,不能保護皮膚毛髮,而受到風邪外傷所致。
凡諸病證,皆由經臟虧損,皮毛失護,外感風邪,郁其裡氣而成,故風者,百病感傷之始也。惟營衛清靜,則肉腠斂閉,拒格外邪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所謂因時之序也。(上文清靜則志意治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,此收應其義)
白話文:
各種疾病的症狀,都是因為身體的內臟功能受損,皮膚得不到保護,受到外界的風邪侵襲,導致體內的氣血不通暢而形成的。所以,風邪是引發百病的根源。只有氣血運行通暢,肌膚緊緻,才能抵禦外界的邪氣。即使遇到強大的風邪和毒氣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順應時令」。(上文中的「清靜」是指心志清靜,那麼即使有邪氣入侵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這也是順應時令的道理,收應在上文中的意思)
岐伯曰: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,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陰不勝其陽,則脈留薄疾,並乃狂。陰之所生,其本曰和,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。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通。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。陰之所生七句,陰爭於內六句,舊誤在「陰陽別論」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陰氣可以儲藏精氣,並能激發人體機能。陽氣可以衛護身體,使之堅固。如果陰氣不盛於陽氣,那麼脈搏就會細弱而運行較快,並出現瘋狂的症狀。陰氣所發生的,其根本在於和諧。如果過於潮濕,就會導致陰陽不調和,經脈之氣就會斷絕。所以,陽氣過盛會導致陽氣衰弱,陰氣就會消失。如果陽氣不盛於陰氣,那麼五臟之氣就會爭鬥,九竅不通。陰氣在內部爭鬥,陽氣在外部擾亂,汗液沒有收藏,就會四處流動並向上升起,上升就會燻灼肺部,使人喘鳴。
陰在內,培植陽根,所以藏精而起亟也(亟與極同。相火在水,陰氣封藏,乃三陽之根,如天之斗極也)。陽在外,守護皮毛,所以衛外而為固也(封固)。陰陽不偏,彼此環抱,則表裡和平,百病不起。陰不勝其陽,則經脈留薄,迫促不暢(「疏五過論」留薄歸陽。留,聚也,薄,迫也,陰虛陽盛,則陽氣留聚而迫促也)。
白話文:
陰氣在內部,培育陽氣的根源,所以儲藏精液而生髮旺盛(亟與極相同。相火在少陰水中,陰氣封閉,這是三陽之根,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樣)。陽氣在外,守護皮膚和毛髮,所以保護外表而堅固(封閉)。陰陽不偏頗,互相環繞,那麼身體內外就平安,百病不會產生。陰氣勝不過陽氣,那麼經脈會氣血稀薄,運行受阻(「疏五過論」中說留薄是指化歸陽火。留,聚集之意;薄,迫促之意。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,則陽氣會聚集而迫促)。
及其日久病深,陽氣相併,乃成狂易(狂易,《漢書》語。《難經》:重陽者狂,重即並也)。陰之所生,其本曰和(陽不亢則陰生),淖則剛柔不和(熱多則淖澤,淖則陽剛勝其陰柔,故不和),經氣乃絕(絡為陽,經為陰),是故剛與剛並而無柔,亢陽失根,終於破散,陽氣破散,陰氣乃至消亡也。陽不勝其陰,則陰氣痞塞,五臟逼處,彼此格爭,愈生脹滿,隧路阻梗,九竅皆閉。
白話文:
隨著病情加重,陽氣聚集,就會變得發狂癲癇。陰氣的產生,本質上是和諧的。如果熱氣過多,就會導致剛強與溫和不調和,經絡氣血就會停止運作。因此,剛強與剛強並存,沒有溫和調和,亢盛的陽氣失去根基,最終會破散。陽氣破散,陰氣也會消失。陽氣不能勝過陰氣,就會導致陰氣淤積,擠壓五臟,彼此相爭,愈發脹滿。通道堵塞,九竅不通。
陰爭於內,壅滯不通,則陽擾於外,浮散無著,陽泄竅開,魄汗未藏,而手足寒冷,四逆而起,起則水土濕寒,胃氣不降,君相二火,拔根上炎,逼蒸肺部,使人喘鳴也。
白話文:
體內的陰氣升騰過盛,導致氣血不通,陽氣就會跑到體外,飄浮不定難以收斂。陽氣因此釋放出來,汗液也不正常地流出,導致手腳冰冷,四肢氣血逆流。逆流後會帶入寒氣濕氣,影響胃氣下降。君火(心火)和相火(腎火)就會從根部升起,逼近肺部,造成喘息聲。
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。故曰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陰平陽密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
白話文:
陰陽之間的原理是這樣的:陽氣緊密,身體才能固守健康;如果陽氣過強,無法密閉,則陰氣就會斷絕。所以說,陰氣在內,是陽氣保守它的;陽氣在外,是陰氣催動它的。陰陽如果不能協調,就像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一樣。因此,要使它們協調,這纔是聖人的調節方法。陰陽平衡,氣血才能通暢,精神才能健康;陰陽分離脫節,精氣就會斷絕。如果受到風寒露水的侵襲,就會產生寒熱病。
陰根在上,陽根在下,陰氣封藏,陽根下秘,則精神氣血,保固不失,此乃陰陽之要也。陽強不秘,相火炎升,精血消亡,陰氣乃絕。故曰陰在內,陽之守也,陽在外,陰之使也(衛護)。陽以護陰,陰以抱陽,兩者互根,宜相和也,兩者不和,則若有春而無秋,有冬而無夏。
白話文:
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陰氣封閉,陽氣隱祕,這樣精神、氣血才能穩固不失,這就是陰陽的要義。陽氣強盛不隱祕,身體內火會向上升,精血會耗盡,陰氣就會衰竭。所以說陰在內部,負責守護陽氣,陽在外界,負責保護陰氣。陽氣保護陰氣,陰氣依偎陽氣,兩者互相依存,應該和諧共處。如果兩者不和諧,就像只有春天沒有秋天,只有冬天沒有夏天。
獨陽孤陰,不能生長,因而和之,調濟無偏,是謂聖度。先聖法度。陰不可絕,亦不可盛,但取其收藏陽根而已。唯陰平而陽秘,精神乃交泰而治安也。精根於氣,本自上生,氣根於精,本自下化,陰陽離決,水火不交,則癸水下流,不能溫升而化陽氣,丁火上炎,不能清降而化陰精,精乃絕根於上,氣乃絕根於下。一因風露侵凌,閉其皮毛,裡氣郁發,乃生寒熱。
白話文:
陽氣獨盛陰氣孤立,無法相輔相成,因此要調和陰陽,讓它們均衡不偏,這就是聖人的法則。古代聖賢的養生之道,就是把握陰陽平衡的原則。陰氣不可過於衰弱,也不可過於旺盛,只需它能夠收納陽氣的根源即可。只有陰陽平和,陽氣才能收藏起來,精神才能交會而安寧。精氣的根源在於氣,氣的根源在於精,精氣和氣共同作用,維持生命的運轉。如果陰陽分離,水火不相交,腎水就會流失,無法溫升化為陽氣;心火就會上炎,無法清降化為陰精,精氣就會在上面斷絕,氣就會在下面斷絕。這樣一來,風邪和濕氣就會侵入肌膚,阻礙氣血運行,引起寒熱發作。
以衛秉金氣,其性清涼,感則外郁,而生表寒,營秉木氣,其性溫暖,感則內郁,而生裡熱,此經絡之寒熱也。而陰陽離決,上下分居,陽盛則生其上熱,陰盛則生其下寒,此臟腑之寒熱也。(陰在內,陽之守也四句,舊誤在「陰陽應象論」)
白話文:
衛氣受金屬之氣影響,性質清涼,感染外邪時會淤積在體表而產生外感風寒。營氣受木氣影響,性質溫暖,感染內邪時會鬱積在體內而產生裡熱。這是經絡上的寒熱。
陰陽分離,上下分開,陽氣盛則產生上熱,陰氣盛則產生下寒。這是臟腑的寒熱。
是以春傷於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。
白話文:
因此,春天受到風邪傷害,邪氣纏綿不絕,就會導致腹瀉。夏天受到暑邪傷害,秋天就會轉變成瘧疾。秋天受到濕邪傷害,邪氣上逆導致咳嗽,發作為虛乏軟弱。冬天受到寒邪傷害,春天一定會發熱生病。四季的氣候變化,各會損傷不同的臟腑。
四時之氣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順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春木發生之際,傷於風邪,閉其皮毛,郁乙木升揚之氣,遏陷而賊脾土,一交夏令,木陷不生君火,火敗土傷,水穀不化,催以風木,開其魄門,乃為洞泄,所謂長夏善病洞泄寒中者(「金匱真言論」語),濕旺而木鬱也(「陰陽應象論」:濕盛則濡泄)。
白話文:
四季氣候運行,春季萬物生長,夏季生長旺盛,秋季收穫,冬季儲藏。順應這種規律則身體健康,違背則會生病。春季木氣生發,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閉塞皮膚毛孔,阻止乙木上升之氣,壓制並損傷脾土。一到夏季,木氣受困,不能生發君火,導致火氣衰敗,脾土受傷,水穀不能被消化。此時再受到風木之催,打開魄門,就會導致洞泄,這就是《金匱真言論》中所說的「長夏善病洞泄寒中者」,由於濕氣旺盛而木氣鬱滯所致(《陰陽應象論》:「濕盛則濡泄」)。
夏火長養之候,傷於暑熱,開其皮毛,寒邪內入,客於經中,一得秋風斂閉,衛與邪爭,則為痎瘧(義詳「瘧論」)。秋金收斂之時,傷於濕氣,濕旺胃逆,肺氣不降,壅礙沖逆,則生咳嗽。肺以辛金,化氣濕土(足太陰濕土主令,肺以手太陰同經共氣,而不能主令,故從濕化也)。
白話文:
在夏天火氣旺盛時,如果受暑傷熱,會導致皮毛開張,寒邪趁虛侵入,客居經脈之中。當秋天風寒襲來,斂閉皮膚,衛氣與寒邪交戰,就會引發瘧疾。
在秋天金氣收斂時,如果受濕氣侵襲,濕氣過盛會使胃氣上逆,肺氣下降受阻,導致咳嗽。肺屬辛金,能化氣為濕土(足太陰脾經屬濕土,主令運化,肺與手太陰肺經同屬一經,共用氣機,但肺不能主令運化,故只能從濕化)。
當長夏濕盛,脾陰素旺之人,多被濕傷,雖交秋令,而燥不勝濕,土濕胃逆,肺無下行之路,偶感清風,閉其皮毛,肺氣鬱沖,則生咳嗽。濕氣不除,久而流注關節,侵傷筋膜,則發為痿厥,骽膝不用也。冬水蟄藏之會,傷於寒氣,寒束皮毛,表氣莫泄,郁其相火,積為內熱。
白話文:
在濕氣盛長的夏季,脾氣陰盛的人容易受濕氣侵襲。即使到了秋季,乾燥的氣候仍然無法勝過濕氣,脾胃濕潤、氣機逆亂,肺氣無法下行。偶爾接觸冷風,就會閉合皮膚毛孔,導致肺氣鬱結上衝,引發咳嗽。
如果濕氣未能去除,長久下來會流注關節,侵蝕筋膜,導致肢體不遂、膝蓋腫大、無法使用。到了冬天,水氣潛藏,寒氣侵襲,閉塞皮膚毛孔,無法排出體內氣體,導致內火鬱積。
春陽升布,相火發泄,上熱愈隆,一傷風露,衛氣愈斂,內熱鬱發,遂成溫病。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,緣陽強不密,精氣皆竭,故感襲風露,發為諸病也。
是以聖人陳闕字。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
白話文:
當春天的陽氣生發時,人體的相火也會旺盛,體內的熱氣會向上聚集。而一旦受了風寒,衛氣就會收斂,導致體內的熱氣鬱積發作,進而形成溫病。不同的時節的氣候變化,會對人體的五臟造成不同的影響。因為陽氣過於旺盛,致使氣血不固,精氣都耗盡了,所以一旦接觸到風邪濕邪,就會發作各種疾病。
聖人陳布陰陽,均平不偏,使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清升濁降,耳目聰明,年壽雖高,氣立如故,此得陰陽之要者也。
白話文:
聖人根據陰陽之理,使身體平衡均勻,讓筋脈協調一致,骨髓強健,氣血運行通暢。如此一來,內外調和統一,邪氣不能侵害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聽覺和視覺通明敏銳,即使年紀大了,也能保持活力,這是掌握了陰陽之道精要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