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3)
卷五 (3)
1. 風論(三十二)
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墮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
脾為濕土,濕蒸竅泄,故多汗惡風。土氣困乏,故身體怠墮。脾主四肢,故四肢不欲動。黃,土色也。脾主五味,故病則不嗜食。鼻在面部之中,其位應土,故診在鼻上,其色黃也。
肺風之狀,多汗惡風,色皏然白,短氣時咳,晝日則差,暮則甚,診在眉上,其色白。
肺主收斂,收斂失政,故多汗惡風。白,金色也(皏,白色)。肺氣上逆,故短氣時咳。日暮肺金不降,氣道愈阻,故晝差暮甚。眉上,闕庭之部,外司肺候,故診在眉上,其色白也。
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面痝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
腎主蟄藏,蟄藏失政,故多汗惡風。水浸頭面,故痝然浮腫(「腹中論」:病腎風者,面胕然)。腎脈貫脊,經郁,故脊痛不能正立。炲,水色也。腎開竅於二陰,隱曲,前陰也,不利,不通利也。脾主肌肉,水邪侮土,故診在肌上,其色黑也。
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膈塞不通,食飲不下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診形瘦而腹大。
胃脈下人迎,入缺盆,胃氣上逆,濕熱鬱蒸,故頸上多汗惡風。臟腑諸風,皆多汗惡風者,風性疏泄,竅開而表虛也。胃土上逆,濁氣升填,故胸膈閉塞,飲食不下也。胃腑瘀濁,故善脹滿。失衣則風乘表虛侵襲皮毛,郁其腑氣,故作䐜脹。食寒不消.故生泄利。胃主肌肉,濁氣堙塞,飲食不化,莫能生長肌肉,故其診形瘦而腹大也。
帝曰:勞風為病何如?岐伯曰:勞風法在肺下,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勞風之病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救俯仰。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若鼻中出。不出則傷肺,肺傷則死也。帝曰:善。此段舊誤在「評熱病論」。
勞風者,勞傷而感風邪者也。勞風法在肺下,肺主皮毛,感則皮毛閉束,郁其肺氣,肺氣壅阻,故生嚏噴嗽喘之證,而勞風之原,則法在肺下,肺下者,胃也。緣勞傷中氣,胃土上逆,肺無降路,而再感風邪,閉其皮毛,又復不得外泄,郁遏沖逆,是以病也。其為病也,使人項背強上,雙目冥視,唾出於口,膠黏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勞風之病。
治法以救其俯仰為主,以其氣逆而不降,則其身仰而莫俯,調其氣道,升降復舊,則俯仰如常矣。蓋肺金清降,霧氣化水,注於膀胱,水道通利,則肺氣不郁,法在膀胱通利,巨陽引精而已。而巨陽引精之權,全在陽明胃土下行,肺有降路,則氣化水生,下注水府,而川瀆流通,肺郁清徹矣。
白話文:
風論(三十二)
脾風的症狀為:容易出汗、怕風、身體倦怠無力、四肢懶得動彈、面色淡黃、食慾不振,診斷時觀察鼻部,會發現色澤偏黃。
脾屬濕土,濕氣蒸騰導致毛孔開洩,因此容易出汗且怕風。土氣虛弱,所以身體疲乏。脾主四肢,因此四肢不願活動。黃色屬土,脾主五味,功能失調時便食慾不佳。鼻居面部中央,對應脾土,因此診斷重點在鼻色黃。
肺風的症狀為:容易出汗、怕風、面色蒼白、氣短不時咳嗽,白天較輕、傍晚加重,診斷時觀察眉上,會發現色澤偏白。
肺主收斂,功能失調時毛孔開洩,故多汗怕風。白色屬金(「皏」指白色)。肺氣上逆導致氣短咳嗽。傍晚肺金不降、氣道阻滯更甚,因此症狀加重。眉上屬「闕庭」區域,對應肺氣,故診斷重點在眉色白。
腎風的症狀為:容易出汗、怕風、面部浮腫、脊背疼痛無法直立、面色灰黑、小便不利,診斷時觀察肌膚,會發現色澤偏黑。
腎主封藏,功能失常時毛孔開洩,故多汗怕風。水氣浸淫頭面,導致浮腫(《腹中論》提及腎風患者面部浮腫)。腎脈貫穿脊柱,氣血郁滯使脊痛難立。灰黑色屬水。腎開竅於二陰,「隱曲」指前陰,不利即排泄不暢。水邪侵犯脾土(脾主肌肉),故診斷重點在肌膚色黑。
胃風的症狀為:頸部多汗怕風、胸膈堵塞、飲食難下、腹部易脹,衣物不足則腹脹加重,飲食寒涼則腹瀉,診斷可見身形消瘦但腹部膨大。
胃脈循行頸部(人迎、缺盆),胃氣上逆使濕熱鬱蒸,故頸部多汗怕風。風性疏洩,各臟腑受風均有多汗怕風現象。胃土上逆導致濁氣壅塞胸膈,因而飲食難消。胃腑滯濁故易脹滿;衣著單薄時風邪侵襲皮毛,加劇腑氣鬱滯,引發腹脹。寒食不化則腹瀉。胃主肌肉,濁氣阻塞使營養無法濡養肌體,故身形瘦削而腹大。
黃帝問:「勞風病的表現如何?」岐伯答:「勞風病根在肺下方(胃部),症狀包含頸背強直、視物模糊、唾沫黏稠如涕、怕風寒顫。治療關鍵在恢復氣機升降(俯仰自如)。青壯年患者三日可癒,中年人需五日,體弱者需七日,期間會咳出青黃色膿涕。若無法排出則傷肺,恐致命。」
勞風成因是勞累傷氣後感風。肺主皮毛,風邪束表使肺氣壅滯,引發噴嚏咳嗽;而病本在胃,因勞傷中氣致胃逆肺鬱,復感風邪加重氣機不暢。治療需調理氣血升降,關鍵在胃氣下行使肺金肅降,水氣通調則症狀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