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病論
3. 風論(三十二)
黃帝問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,其病各異,其名不同,或內至五臟六腑,不知其解,願聞其說。
問義詳下文。
岐伯對曰: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,其寒也則衰飲食,其熱也則消肌肉,使人怢慄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
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泄其衛氣,衛氣愈泄而愈斂,故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風以疏泄為性,善行而數變,有時風強而衛不能斂,腠理開則灑然寒,有時衛強而風不能泄,皮毛閉則熱而悶。其寒也則飲食衰減,其熱也則肌肉消爍,使人怢慄戰搖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此或為寒熱之義也。
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,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,為熱中而目黃,人瘦則外泄而寒,為寒中而泣出。
陽明行身之前,起於承泣,(穴在目下。)風氣與陽明之經俱入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(陽明,胃脈,入胃者,入胃之經,非入胃腑,故循脈上行),其人肥則腠理致密,風氣不得外泄,郁其經腑之陽,為熱中而目黃(木主五色,入土為黃,陽明戊土為風邪所閉,風木鬱遏於濕土之中,肝竅於目,是以目黃)。
人瘦則皮毛疏豁,風氣外泄,亡其經腑之陽,為寒中而泣出(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風木升泄,是以泣出),此或為熱中、或為寒中之義也。
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腧,散於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風寒客於脈而不去,名曰癘風,或名曰寒熱。癘者,由營氣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。胕與腐同。
太陽行身之後,起於睛明,(穴在目內眥。)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腧(臟腑諸腧),散於周身分肉之間,與衛氣干礙,其道路不通利,衛氣梗阻,故使肌肉膹郁䐜脹而發瘡瘍,衛氣有所凝滯而不行,無以充養肌肉,故其肉有不仁也(麻木不知痛癢)。風寒客於經脈而不去,瘡癘叢生,名曰癘風,或名曰寒熱。
癘者,由衛氣壅阻,營血熱腐,其脈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顏色敗,皮膚瘍潰(肺主衛氣,開竅於鼻,衛阻肺病,故鼻柱壞。血主華色,營血熱腐,故色敗也)。「仲景脈法」:風氣相摶,必成隱疹,身體為癢,癢者名泄風,久久為痂癩,即此理。此或為癘風之義也。
風中五臟六腑之腧,亦為臟腑之風。各入其門戶,所中則為偏風。
五臟六腑之腧,皆在太陽之經,風與太陽俱入,中於五臟六腑之腧,隨腧穴而入臟腑,亦為臟腑之風,此或內至五臟六腑之義也。不入臟腑,隨穴腧而各入其左右經脈之門戶,所中則筋膜捲縮,而為偏風,此或為偏枯之義也。
白話文:
風論(三十二)
黃帝問道:風邪侵襲人體時,有的表現為寒熱症狀,有的成為熱中症,有的形成寒中症,有的引發癘風,有的導致偏枯,這些病症各不相同,名稱也不一樣,甚至有的深入五臟六腑。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聽您解釋。
岐伯回答說:風邪滯留在皮膚之間,向內無法疏通,向外不能透散。風的特性是流動迅速且多變,當腠理打開時,會感到發冷;當腠理閉合時,則會發熱且胸悶。若風邪導致寒冷,會影響飲食機能;若導致發熱,則會消耗肌肉,使人顫抖而無法進食,這種情況稱為「寒熱」。
風邪若與陽明經氣一同進入胃經,沿經脈上行至眼內角。體型肥胖的人因腠理緊密,風邪無法外散,鬱積化熱而形成「熱中症」,並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;體型瘦削的人則因腠理疏鬆,風邪外散而陽氣耗損,形成「寒中症」,並伴隨流淚。
風邪若與太陽經氣一同侵入,運行於各經脈腧穴之間,散佈在肌肉縫隙中,與衛氣互相干擾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使肌肉腫脹並生瘡瘍。衛氣凝滯不通,肌肉失去濡養,就會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。若風寒長期滯留經脈,稱為「癘風」,或稱為「寒熱」。癘風的特徵是營氣鬱熱腐敗,氣血污濁,導致鼻樑損壞、面色枯槁、皮膚潰爛。
風邪若侵襲五臟六腑的腧穴,就會引發相應臟腑的風病。若未深入臟腑,而是沿腧穴侵入左右經脈的門戶,則會導致筋膜萎縮而形成「偏風」,即「偏枯」。這就是風邪可能深入五臟六腑,或引發肢體偏癱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