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骨空論(三十一)

拇指,大指。膕,膝後也,穴當足太陰之委中(足太陰厥陰皆起大指,刺委中以泄肝脾之寒濕也)。膝痛不可屈伸,治其背內,穴當足太陽之大杼(膝痛緣寒濕下傷,刺大杼者,泄寒水以去寒濕也)。膝痛連䯒骨(脛骨)。若折,治陽明中俞髎,足陽明之三里也,若別,治則針巨陽少陰之滎穴,巨陽之滎,通谷也,少陰之滎,然谷也。

淫濼,精溺淫溢也,脛痠,脛骨痠軟也,淫濼脛痠,不能久立,《靈樞·本神》所謂精傷則骨痠痿軟厥,精時自下也,治少陽之維,在外踝上五寸,足少陽之光明也(《靈樞·經脈》: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下絡足跗,是少陽之絡脈也)。

頭橫骨為枕。軟骨上橫骨下為楗。挾髖為機。膝解為骸關。挾膝之骨為連骸。骸下為輔。輔上為膕。膕上為關。

頭後橫骨為枕骨。輔膝骨之上,毛際橫骨之下,股中大骨為楗,骽上之關楗也。尻臀大骨曰髖,挾髖骨兩旁,下接楗骨之骨為機,骽足運轉之樞機也。膝骨節解之處為骸關,骸骨之關節也。挾膝之骨為連骸,連接骸關之骨也。骸下為輔,輔膝骨也。輔上為膕,膝後曲折之中也。膕上為關,股脛之關節也。

髓空在腦後五分顱際銳骨之下,一在齦基下,一在項後中復骨下。數髓空在面挾鼻,或骨空在口下,當兩肩。兩膊骨空在膊中之陽。臂骨空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脊骨上空在風府上。脊骨下空在尻骨下。尻骨空在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。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。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。扁骨有滲理湊,無髓空,易髓無孔。

髓空,骨髓之空穴也,腦後五分,顱際銳骨之下,督脈之風府也,齦基下,《中誥圖經》名下頤,任督交會之所也,項後中復(伏同)。骨下,督脈之啞門也。數髓空在面挾鼻,骨空數處,手陽明之迎香,足陽明之承泣,手太陽之顴髎,其穴不一,皆在面上而挾鼻旁也,在口下,當兩肩,足陽明之大迎也。膊,肩膊,膊中之陽,手陽明之肩髃也。

臂陽,臂外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,手少陽之三陽絡也。風府上,督脈之腦戶也。尻骨下,督脈之長強也。髀骨之後,相去四寸,尻骨兩旁,足太陽之八髎也。毛中動下,足太陰之衝門也。股陽,股外,出上膝四寸,足陽明之伏兔也。輔骨之上端,足陽明之犢鼻也。扁骨,骨之扁者,如肋骨之類,有津液滲灌之湊理也,而無髓空,以其內無髓也,易其骨髓,易,變也,言易有為無。是以無孔也。

白話文:

骨空論(三十一)

拇指即大指。膝蓋後方稱為「膕」,此處的穴位為足太陰經的「委中」(足太陰經和足厥陰經皆起始於大指,針刺委中可舒洩肝脾的寒濕)。若膝痛無法屈伸,則治療背部內側的穴位「大杼」(膝痛是因寒濕向下侵襲所致,針刺大杼可疏通寒水以消除寒濕)。若膝痛延伸至脛骨,甚至痛如骨折,則治療陽明經的「中俞髎」,即足陽明經的「三里」;若疼痛分散,則針刺巨陽經與少陰經的滎穴——巨陽經的滎穴為「通谷」,少陰經的滎穴為「然谷」。

「淫濼」指精液或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失;「脛痠」則是小腿骨痠軟無力。若出現淫濼與脛痠症狀,導致無法久站(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說,精氣受損會引發骨痠、痿軟無力,甚至精液自行流出),則治療少陽經的「維脈」,位於外踝上五寸的「光明」穴(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足少陽經的分支稱為「光明」,向下延伸至足背,是少陽經的絡脈)。

頭部的橫骨稱為「枕骨」。位於軟骨上方、橫骨下方的骨頭為「楗骨」;髖骨兩側的骨為「機骨」。膝蓋的關節處稱為「骸關」;膝蓋兩側的骨為「連骸骨」;連骸骨下方為「輔骨」;輔骨上方為「膕窩」;膕窩上方為「膝關」。

頭後方的橫骨是「枕骨」;輔骨上方、大腿根部的橫骨下方為「楗骨」,是腿部的關鍵支撐。臀部的大骨稱為「髖骨」,髖骨兩側連接楗骨的骨頭為「機骨」,是腿部活動的樞紐。膝關節處為「骸關」,是骨骼的關節;膝蓋兩側的骨為「連骸骨」,連接骸關的骨骼。連骸骨下方為「輔骨」;輔骨上方為「膕窩」,即膝後彎曲處;膕窩上方為「膝關」,是大腿與小腿的關節。

髓空(骨髓孔穴)的位置

  1. 腦後五分處,顱骨邊緣銳骨下方(風府穴)。
  2. 牙齦根部下方(下頤穴,任督二脈交會處)。
  3. 頸後中央伏骨下方(啞門穴)。
    面部靠近鼻子處有多處髓空(如迎香、承泣、顴髎等穴位);口下方、兩肩相對處(大迎穴)。
    肩部骨空位於肩膀外側(肩髃穴);前臂骨空在外側,距腕部四寸的兩骨之間(三陽絡穴)。
    脊椎上方的骨空在風府穴上方(腦戶穴);脊椎下方的骨空在尾骨下方(長強穴)。
    尾骨骨空位於大腿骨後方,相距四寸(八髎穴)。大腿根部的骨空在毛髮中的動脈下方(衝門穴);大腿骨上方的骨空在外側,膝蓋上方四寸(伏兔穴);脛骨骨空在輔骨上端(犢鼻穴)。
    扁骨(如肋骨)有滲透紋理,但無髓空,因其內部無骨髓,亦無孔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