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20)
卷四 (20)
1. 水熱穴論(三十)
五臟俞旁五,足太陽經穴,臟俞在挾脊第一行,臟俞旁五穴在挾脊第二行,魄戶、神堂、魂門、意舍、志室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,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病左右所輸泄之處也。(此謂熱病五十九刺)
所謂三里者,下膝三寸也。巨虛者,蹺足䯒獨陷者。下廉者,陷下者也。所謂跗上者,舉膝分易見也。此段舊誤在「針解篇」。
三里者,下膝三寸,是其穴也。三里之下,是謂巨虛,巨虛者,蹺上(陽蹺發於太陽之申脈,循外踝上行)足䯒獨陷者,䯒外兩筋之間也,此巨虛之上廉,是謂上巨虛。巨虛下廉,為下巨虛,下廉者,上巨虛之下為條口,條口之下陷下者也(以上皆足陽明經穴)。所謂跗上者(「長刺節論」:足陽明跗上動脈,灸之),舉膝分以下鼓動應手,甚易見也(即足陽明之衝陽穴)。
白話文:
【水熱穴論(三十)】
在五臟背俞穴旁各有五個穴位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臟俞穴位於脊柱兩旁的第一行,其旁的五個穴位則在第二行,包括魄戶、神堂、魂門、意捨、志室五穴,左右兩側相同,共十穴,用以瀉除五臟之熱。以上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治療熱病時針刺瀉熱的部位。(此即「熱病五十九刺」)
所謂「三里」,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。「巨虛」則需抬起腳,在小腿外側肌肉明顯凹陷處。「下廉」是指凹陷下方的位置。「跗上」則可舉起膝蓋,在足背動脈搏動處容易找到。(此段原誤載於「針解篇」)
「三里」位於膝下三寸,即為此穴。三里下方稱為「巨虛」,「巨虛」於抬腳時小腿外側凹陷處,處於兩筋之間,此為巨虛上方的「上巨虛」。「巨虛下廉」即「下巨虛」,「下廉」位於上巨虛下方的條口穴,更下方凹陷處即為下巨虛。(以上皆屬足陽明胃經穴位)
所謂「跗上」(《長刺節論》提到:足陽明經的跗上動脈可施灸),舉起膝蓋後,在足背動脈搏動應手處極易辨認(即足陽明胃經的「衝陽穴」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