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9)
卷四 (19)
1. 水熱穴論(三十)
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所主也?腎主水,故水俞謂之腎俞。腎俞五十七穴,乃積陰之所聚,水之所從出入也。尻上(尾骶骨上)五行,每行五穴,中行督脈,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五穴,次挾督脈兩旁,足太陽經之裡行也,白環俞、中膂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五穴,左右同,又次挾里行兩旁,足太陽經之外行也,秩邊、胞育、志室、肓門、胃俞五穴,左右同,此二十五穴者,皆腎氣之所輸泄也。
伏兔,足陽明經穴,伏兔上兩行,挾臍上行,足少陰經脈也,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腎氣之街衢也。次外左右二行,足陽明經脈也,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外陵五穴,左右同,此十穴者,三陰之所交會而結於腳者也。大鐘、照海、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六穴,左右同,此十二穴者,腎脈之下行者也,名曰太衝(以與衝脈同行,是衝脈之原,故曰太衝,非厥陰之太衝也)。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臟脈之陰絡所通,水之所客也。
帝曰: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,餘論其意,未能領別其處,願聞其處,因聞其意。岐伯曰:頭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。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。
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,皆熱之左右也。
領別,領會而分別也。頭上五行,每行五穴,中行督脈,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五穴,次挾督脈兩旁,足太陽經脈也,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五穴,左右同,次挾太陽兩旁,足少陽經脈也,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五穴,左右同,此二十五穴者,以散越諸陽熱氣之上逆也(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熱病表閉經郁,則三陽上逆,頭上發熱)。
大杼,足太陽經穴,膺俞,手太陰經穴(王冰注:名中府),缺盆,足陽明經穴,背俞,足太陽經穴(王冰注:即風門熱府俞。《孔穴圖經》雖不名之,既曰風門熱府,即治熱之背俞也。按:王冰「刺瘧」及「氣穴論」注,並以背俞為大杼,此云即風門熱府,其說殊無定準)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(八穴皆在胸背之間)。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下廉,皆足陽明經穴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
雲門,手太陰經穴,髃骨,手陽明經穴(即肩髃),委中,足太陽經穴,髓空,督脈穴(即腰俞),左右各一,此八穴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(王冰注引《中誥孔穴圖經》云:腰俞,一名髓空。按:腰俞是中行督脈內之一穴,不在左右,如此止有七穴,其說似未確也)。
白話文:
水熱穴論(三十)
腎主水,因此與水相關的五十七個穴位稱為腎俞。這些穴位是陰氣聚集之處,也是水液代謝的通道。
尾骶骨上方有五排穴位,每排五個:
- 中間一排(督脈): 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。
- 緊貼督脈兩側(足太陽經內側): 白環俞、中膂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(左右相同)。
- 再外側兩排(足太陽經外側): 秩邊、胞育、志室、肓門、胃俞(左右相同)。
這二十五穴都是腎氣輸注和外洩之處。
大腿伏兔穴(足陽明經穴)上方兩排(足少陰經):
- 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(左右相同),這十穴是腎氣的運行通道。
再外側兩排(足陽明經): - 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外陵(左右相同),這十穴是三條陰經交匯並延伸到下肢之處。
下肢腎經的六個穴位(左右相同): 大鐘、照海、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,共十二穴,是腎經下行分支,與衝脈並行,稱為“太衝”(非厥陰經的太衝穴)。
以上五十七穴均為臟腑經脈與陰絡相通之處,是水液停留的所在。
關於治熱病的五十九穴:
- 頭頂五排(每排五穴):
- 中間一排(督脈):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。
- 兩側(足太陽經):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(左右相同)。
- 再外側(足少陽經):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(左右相同)。
- 共二十五穴,用於發散上逆的陽熱之氣。
- 其他瀉熱穴位:
- 胸中熱: 大杼(足太陽)、膺俞(中府,手太陰)、缺盆(足陽明)、背俞(風門或大杼,爭議),左右各一,共八穴。
- 胃中熱: 氣街、三里、巨虛上廉和下廉(足陽明),左右各一,共八穴。
- 四肢熱: 雲門(手太陰)、髃骨(肩髃,手陽明)、委中(足太陽)、髓空(腰俞,督脈,爭議),左右各一,共八穴(實際可能七穴)。
- 五臟熱: 五臟俞旁各五穴(未詳列名稱),共十穴。
總計五十九穴,均為熱病治療的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