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8)
卷四 (18)
1. 水熱穴論(三十)
黃帝問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對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
腎為足少陰,於五行為癸水,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蓋火為陽,水為陰,腎者至陰也,陰旺則水盛,是以至陰者盛水也。肺者手太陰秋脈也,腎者足少陰冬脈也,冬水生於秋金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緣肺金下降,而生腎水,腎脈貫胸膈,入肺中,腎水氾濫,則自其經脈而浸肺臟,皆為積水之區也。
帝曰: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?岐伯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
腎所以聚水而生病者,以腎者胃之關也。蓋水穀入胃,脾陽消磨,化為霧氣,上歸於肺(肺主氣)。肺金清降,則化精水,精藏於腎,水滲於膀胱。膀胱通利,川瀆注泄,則胃無積水,而土不傷濕。而水之所以下行者,肝氣泄之也。肝為風木,其性疏泄,水滿膀胱,泄以風木之力,故水道流暢而不癃。
而風木之生,全由水中之陽,陽根左旋,溫升而化乙木故也。是胃關之開闔,悉憑腎氣。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,流於肺部,同氣相投也。皮膚者,肺之所司,水自腎臟,以類相從,上下溢於皮膚,經絡壅阻,則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氾濫而生病也。
帝曰:諸水皆生於腎乎?岐伯曰:腎者牝臟也,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
牝,陰也。腎為牝臟,位在上下。土之濕者,水氣之浸潤也,故地氣之上騰而生水液者(如雲升雨降之義),悉屬於腎(《難經》:腎主五液,自入為唾,入肝為淚,入心為汗,入脾為涎,入肺為涕)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而逢於風,閉其皮毛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於是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浸淫經絡,傳為胕腫。其原本之於腎,因為風邪所閉,是以名曰風水。
所謂玄府者,即汗空也。
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肺為喘呼氣逆不得臥,腎為水腫,分為相輸俱受者,水氣之所留也。
腎水氾濫,則下為胕腫大腹,肺氣衝逆,則上為喘呼不得僵臥,是標本俱病也。喘呼氣逆不得臥者,肺之所為也,水腫者,腎之所為也,分為彼此相輸而上下俱受者,總皆水氣之所留蓄也。
帝曰: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岐伯曰: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,水所從出入也。尻上五行行五者,此腎俞也。伏兔上兩行行五者,此腎之街也。左右各一行行五者,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。踝上各一行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。凡五十七穴者,皆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
白話文:
水熱穴論(三十)
黃帝問:為什麼少陰經主司腎臟?腎臟又為何主管水液?岐伯回答:腎臟屬於至陰之臟,至陰即水氣旺盛;肺屬於太陰經,少陰是冬季的經脈。因此,水液代謝的根本在腎,而末端在肺,兩者皆是水液積聚之處。
腎屬足少陰經,在五行中對應癸水。為何少陰主腎而腎主水?因火為陽,水為陰,腎是至陰之臟,陰氣旺盛則水液充盛,故稱至陰者盛水。肺屬手太陰經,主秋季之脈;腎屬足少陰經,主冬季之脈。冬季的水氣生於秋季的金氣,因此根本在腎,末端在肺,皆為水液積聚之域。肺金之氣下降而生腎水,腎脈貫穿胸膈,進入肺中。若腎水泛濫,則會沿經脈浸漬肺臟,形成水濕滯留。
黃帝問:腎為何能聚水而致病?岐伯答:腎是胃的關隘,若關門功能失常,水液便聚集而同氣相求,上下泛溢於皮膚,形成浮腫。浮腫即水液積聚所生的病症。
腎之所以聚水致病,因腎為胃之關。水谷入胃後,脾陽運化,化為霧氣上輸於肺(肺主氣)。肺金清肅下降,則化為精水,精氣藏於腎,水液滲入膀胱。若膀胱通利,水液隨水道排泄,胃中便無積水,脾土也不受濕困。水液能下行的關鍵,在於肝氣疏洩。肝屬風木,性主疏洩,膀胱水滿後,借風木之力排瀉,故水道通暢而不閉塞。
而風木之氣的生發,全賴腎中陽氣。腎陽根基左旋,溫升而化生肝木(乙木)。因此,胃關的開闔全憑腎氣調控。若關門不利,水液便聚集並同類相從,上泛於肺(因肺腎同屬陰經)。皮膚由肺所主,水從腎臟溢出,沿同類途徑泛溢於皮膚,經絡壅滯則成浮腫——即水液積聚泛濫所生的病證。
黃帝問:所有水病皆源於腎嗎?岐伯答:腎屬陰臟(牝臟),地氣上騰化生的水液皆歸屬於腎(如雲雨循環),故稱至陰。若人勇猛過度勞累,腎汗外洩又遇風寒,汗液既不能內入臟腑,也不能外透皮膚,滯留於汗孔(玄府),蘊於皮內,浸淫經絡,形成浮腫。其根源在腎,因風寒閉阻而發病,故名“風水”。所謂玄府,即汗孔。
水病表現為下肢浮腫、腹部脹大,或上逆為氣喘不得平臥,是肺腎標本同病。氣喘逆亂不得臥屬肺病;水腫屬腎病。兩者相互影響而上下俱病,皆是水氣滯留所致。
黃帝問:治療水病的五十七個穴位有何作用?岐伯答:這五十七穴是腎經俞穴,為陰氣積聚之處,水液由此出入。具體分布如下:
- 骶骨上方五行,每行五穴,為腎俞所在。
- 伏兔穴上方兩行,每行五穴,為腎氣通行的路徑(腎街)。
- 左右各一行五穴,是三陰經在足部的交會處。
- 踝上左右各一行六穴,為腎脈下行的支脈,名為“太衝”。
總計五十七穴,皆屬臟的陰絡,是水邪客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