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7)

1. 氣府論(二十九)

此腹脈之法也。

衝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,手少陰各一,足少陰舌下各一,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,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,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陰陽蹺各一。腹脈法也。

衝脈挾腹直上,行身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。手少陰——陰郄,各一,左右二穴。足少陰舌下——廉泉,各一,左右二穴(廉泉,任脈穴,足少陰之會。衝脈並少陰上行,故廉泉屬衝脈)。

挾鳩尾外廣各半寸至臍,每寸一穴,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,左右十二穴,挾臍下旁廣各五分至橫骨,每寸一穴,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,左右十穴,皆足少陰經穴也(衝脈並足少陰經上行)。厥陰毛中急脈各一,左右二穴。陰陽蹺各一,陰蹺,足少陰之交信,左右二穴,陽蹺,足太陽之跗陽,左右二穴。

共三十二穴(其中手少陰、足厥陰,陰陽蹺諸穴,皆衝脈之所會也)。此腹脈之法也。

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,凡三百六十五穴也。

魚際,手太陰寸口穴名。手足掌根豐肉皆謂之魚,此統言手足諸經也。

白話文:

氣府論(二十九)

這是腹部經脈的分佈法則。

衝脈氣血所貫通的穴位有三十二處:

  • 手少陰經左右各一穴(陰郄,共二穴)。
  • 足少陰經在舌下的左右各一穴(廉泉,共二穴。廉泉屬任脈,為足少陰與衝脈交會處)。
  • 從鳩尾穴兩側外開半寸至肚臍,每隔一寸一穴(幽門、通谷、陰都、石關、商曲、肓俞,左右共十二穴)。
  • 沿臍下兩側外開五分至橫骨處,每隔一寸一穴(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,左右共十穴。以上皆屬足少陰經,因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)。
  • 足厥陰經在陰毛中的急脈左右各一穴(共二穴)。
  • 陰蹺脈與陽蹺脈各一穴(陰蹺為足少陰經的交信穴,陽蹺為足太陽經的跗陽穴,左右共四穴)。

以上總計三十二穴(包含手少陰、足厥陰及陰陽蹺脈與衝脈交會的穴位)。這便是腹脈的循行法則。

此外,手足掌根豐厚處(魚際)為脈氣所發,全身共三百六十五穴。

  • 「魚際」是手太陰肺經寸口處的穴名。凡手足掌根肌肉豐滿處皆稱「魚」,此處泛指手足各經脈的分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