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氣府論(二十九)
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,兩眉頭各一,入發至項三寸半,旁五,相去三寸,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,行五,五五二十五,項中大筋兩旁各一,風府兩旁各一,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,十五間各一,五臟之俞各五,六腑之俞各六,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。
足太陽自頭走足,行身之後,其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。兩眉頭——攢竹,左右各一。入發(曲差穴)至項三寸半(三乃五之訛,此其長不止三寸),兩旁五行,相去三寸,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,每行五穴,其中行為督脈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強間五穴,次挾督脈旁行兩行,足太陽經五處、承光、通天、絡卻、玉枕,左右各五穴,次挾太陽兩旁二行,足少陽經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左右各五穴,五五共二十五(強間、玉枕、腦空穴在項上,新校正疑項為頂字之訛,非)。項中大筋兩旁——天柱,二穴,(風府督脈穴)。
兩旁——風池,二穴(足少陽經穴)。挾背以下,自大椎至尻尾二十一節,脊骨十五節間兩旁各一,是太陽之外行也,附分、魄戶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、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、秩邊十三穴,此《中誥》、《孔穴圖經》所載者,合大椎旁——大杼一穴,近代《銅人圖》膏肓一穴,共十五穴,左右三十穴,其太陽之裡行,五臟之俞各五,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,左右十穴,六腑之俞各六,膽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,左右十二穴。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,委中、崑崙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、至陰,左右十二穴。
內除督脈五穴、足少陽十二穴,共計七十八穴。其兼督脈、少陽之穴言者,以皆太陽之脈氣所會通也。
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,額顱髮際旁各三,面鼽骨空各一,大迎之骨空各一,人迎各一,缺盆外骨空各一,膺中骨間各一,挾鳩尾之外,當乳下三寸,挾胃脘各五,挾臍廣三寸各三,下臍二寸挾之各三,氣街動脈各一,伏兔上各一,三里以下分之,所在穴空,至中指各八俞。鼽,音求,與頄同。
足陽明自頭走足,行身之前,其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。額顱凘際兩旁各三,懸顱、陽白(足少陽經二穴)、頭維,左右六穴。面鼽骨空各一,四白,左右二穴。大迎之骨空各一,左右二穴。人迎各一,左右二穴。缺盆外骨空各一,天髎,左右二穴(手少陽經穴)。膺中骨間各一,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、乳中、乳根,左右十二穴。
挾鳩尾之外(蔽心骨),當乳下三寸,挾胃脘各五,不容、承滿、梁門、關門、太乙,左右十穴。挾臍旁廣三寸各三,滑肉門、天樞、外陵,左右六穴。下臍二寸兩旁挾之各三,大巨、水道、歸來,左右六穴。氣街動脈各一,左右二穴。伏兔上各一,髀關,左右二穴。
白話文:
氣府論(二十九)
足太陽脈氣所經過的穴位共有七十八個:兩側眉頭各一穴(攢竹),從髮際到頸後三寸半(應為五寸)處,旁開五條線,每線相距三寸,浮在皮表的氣脈共有五條線,每條線有五個穴位,共二十五穴。頸後大筋兩側各一穴(天柱),風府穴兩旁各一穴(風池)。沿脊椎兩側從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節,其中十五節兩旁各有一穴(如附分、魄戶等)。五臟的背俞穴各五對(如肺俞、心俞等),六腑的背俞穴各六對(如膽俞、胃俞等)。委中以下到足小趾旁各有六個穴位(如委中、崑崙等)。
足陽明脈氣所經過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:額頭髮際旁各三穴(如懸顱、頭維等),面頰骨空處各一穴(四白),大迎骨空處各一穴,人迎穴各一,缺盆外骨空處各一穴(天髎)。胸前肋骨間各六穴(如氣戶、乳根等)。鳩尾外側、乳下三寸沿胃脘兩旁各五穴(如不容、梁門等)。臍旁三寸處各三穴(如滑肉門、天樞等),臍下二寸兩側各三穴(如大巨、水道等)。氣街動脈處各一穴,伏兔上方各一穴(髀關)。三里以下分佈的穴位,至足中指共八對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