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經絡論(二十七)
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此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,其女子不孕,癃痔遺溺嗌乾。其病前後痛澀,胸脅痛而不得息,不得臥,上氣短氣滿痛。其病前後痛澀至未,舊誤在「氣穴論」中。
任為諸陰之長,陰凝氣滯,肝腎寒鬱,其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腎主蟄藏,肝主疏泄,寒水旺則結為疝瘕,風木旺則流為帶下,無二理也。此脈生病,從少腹而上,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便溺,名曰沖疝,其女子則不孕(女子胎妊,以任脈能孕也),癃痔遺溺嗌乾,木鬱莫泄則為癃,木鬱後陷則為痔,風木陷泄則為遺溺,風木升揚則為嗌乾,總緣任脈之陰盛,水寒而木鬱也。若男若女,其病前後痛澀,胸脅疼痛而不得喘息,不得睡臥,上氣短氣胸滿而痛也。
治在骨上,甚者在臍下營。其上氣有音者,治其喉中央。在缺盆中者,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,上紀者,胃脘也,下紀者,關元也。
治在骨上,謂毛際中間,任脈之曲骨穴也。甚者在臍下營,臍下之陰交穴也(任脈穴)。其上氣有音者,治其喉中央,在缺盆骨中者,天突穴也(任脈穴)。背與心相控(牽也)而痛,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。十椎,督脈之筋束也(以其脈斜下肩,交十椎下),上紀者,胃脘也,任脈之中脘也,下紀者,任脈之關元也。(背與心相控至末,舊誤在「氣穴論」)
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
衝脈者,起於氣街,足陽明之動脈也(在毛際旁)。並足少陰之經,挾臍兩旁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
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其病上衝喉者,治其漸,漸者,上挾頤也。
衝脈為病,經氣上衝,逆氣而裡急。其病氣逆之極,上衝咽喉者,則治其漸,漸者,上挾頤也,足陽明之大迎也。(舊本「經絡論」是「皮部論」後文,王冰分為兩篇,此篇誤在「骨空論」中。詳「皮部論」論十二正經,此篇論奇經三脈,徵之「氣府論」,亦前論十二正經,後論奇經三脈,則此是「經絡論」無疑,取此篇以補之)
白話文:
經絡論(二十七)
任脈出現病變時,男性容易在體內形成七種疝氣(泛指腹部、陰囊等部位的腫痛),女性則可能出現白帶異常或腹中結塊(瘕聚)。這種病症通常從下腹部向上衝擊至心窩,引起疼痛,並伴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,稱為「沖疝」。女性患者還可能出現不孕、小便困難、痔瘡、遺尿、咽喉乾燥等問題。無論男女,患者都可能感到前後陰部疼痛不適、胸脅疼痛導致呼吸困難、無法平躺,甚至氣逆、胸悶、疼痛等症狀。
任脈是所有陰經的主導,若陰寒凝滯、氣機不暢,肝腎受寒鬱結,便會產生上述病症。腎主封藏,肝主疏洩,若寒水過盛則形成疝氣或結塊;若肝風過旺則導致白帶異常,原理相同。此類病症多由下腹上沖,影響心區而痛,導致大小便不暢,即為「沖疝」。女性不孕(因胎孕需任脈正常運作)、排尿障礙、痔瘡、遺尿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都是因肝氣鬱滯無法疏洩(導致排尿困難)、鬱滯下陷(形成痔瘡)、肝風下洩(導致遺尿)或肝風上逆(引發咽喉乾燥)所致,根本原因在於任脈陰氣過盛,水寒木鬱。
治療重點在於調整骨上(曲骨穴),症狀嚴重者需針刺臍下營穴(陰交穴)。若患者氣逆並伴隨聲音異常,則治療喉部中央(天突穴)。若疼痛牽連背部與心區,則需針刺天突穴、第十胸椎(筋束穴)及上紀穴(胃脘,即中脘穴)、下紀穴(關元穴)。
衝脈起源於氣街(足陽明經的動脈處,靠近腹股溝),沿足少陰經並行,夾臍兩側上行至胸中擴散。衝脈病變會導致氣逆、腹內拘急等症狀。若病氣上衝至咽喉,則需治療「漸」處(大迎穴,位於下頷角附近)。
2. 孔穴
3. 氣穴論(二十八)
黃帝問曰: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臟腑,端絡經脈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溪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陰陽,盡有經紀,內外之應,皆有表裡,其信然乎?氣穴三百六十五,以應一歲,未知其所,願卒聞之。其信然乎以上,舊誤在陰陽應象論。
六合,十二經脈之合,太陰陽明為一合,少陰太陽為一合,厥陰少陽為一合,手足十二經表裡相合,是謂六合。氣穴,脈氣之孔穴。屬骨,骨節之連屬。分部,分野之部位。外內之應,皆有表裡,陽外陰內,表裡相應也。
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窘乎哉問也!其非聖帝,孰能窮其道焉,因請溢意盡言其處。帝捧手逡巡而卻曰:夫子之開余道也,目未見其處,耳未聞其數,而目以明,耳以聰矣。岐伯曰:此所謂聖人易語,良馬易御也。帝曰:余非聖人之易語也,世言真數開人意,今余所訪問者真數,發蒙解惑,未足以論也。
然余願夫子溢志盡言其處,令解其意,請藏之金匱,不敢復出。
真數,至數也。
岐伯再拜而起曰:臣請言之,臟俞五十穴,腑俞七十二穴,水俞五十七穴,熱俞五十九穴。俞與腧同。
臟腧五十穴,五臟之脈,各有井滎輸經合五穴,五五二十五,左右合五十穴,腑腧七十二穴,六腑之脈,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穴,六六三十六,左右共七十二穴,詳見《靈樞·本輸》。水腧五十七穴,熱腧五十九穴,詳見「水熱穴論」。
項中央一穴,喑門一穴,耳中多所聞二穴,天窗二穴,肩貞二穴,眉本二穴,天柱二穴,大椎上兩旁各一,凡二穴,背俞二穴,中𦛗兩旁各五,凡十穴,委陽二穴。
項中央-—風府,一穴,暗門,即病症門,一穴,皆督脈穴也。耳中多所聞,即聽宮,,左右二穴,天窗左右二穴,肩貞左右二穴,皆手太陽經穴也。眉本——攢竹,左右二穴,天柱左右二穴,大椎上兩旁各一,凡二穴(王冰注:《甲乙經》、《孔穴圖經》並不載,未詳何俞。
林億新校正:大椎上旁無穴,大椎下旁穴名大杼),背俞(王冰注:即大杼)左右二穴,中𦛗兩旁各五,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,左右凡十穴,委陽左右二穴,皆足太陽經穴也。
天突一穴,臍一穴,關元一穴,扶突二穴,下關二穴,曲牙二穴,大迎二穴,犢鼻二穴,巨虛上下廉四穴。
天突一穴,臍中——神闕,一穴,關元一穴,皆任脈穴也。扶突左右二穴,手陽明經穴也。下關左右二穴,曲牙,即頰車,左右二穴,大迎左右二穴,犢鼻左右二穴,巨虛上下廉——上巨虛、下巨虛,左右四穴,皆足陽明經穴也。
天牖二穴,上關二穴,目瞳子、浮白二穴,枕骨二穴,完骨二穴,肩解二穴,兩髀厭分中二穴,分肉二穴。
白話文:
氣穴論(二十八)
黃帝問道:我聽說上古聖人研究人體結構,區分臟腑,理順經脈,融會貫通六合關係,各經絡均有相應的氣穴位,各有名稱;溪谷連接骨骼之處,皆有起源;經脈分部的循行方向,各有條理;四時陰陽變化,都有規律;人體內外相應,皆有表裡關聯,真是這樣嗎?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,對應一年天數,但不知其具體位置,希望詳細瞭解。
六合指十二經脈的表裡配合:太陰與陽明為一合,少陰與太陽為一合,厥陰與少陽為一合,手足十二經表裡相配,共六合。氣穴是經脈氣血輸注的孔穴。屬骨指骨骼相連之處。分部指經脈分佈的區域。內外相應都有表裡關係,陽經在外,陰經在內,表裡互相呼應。
岐伯叩首回答:這個問題很深刻啊!若非聖明的帝王,誰能探究這些道理?請讓我詳細說明這些穴位的位置。黃帝恭敬後退說:先生這番開導,使我雖未親見穴位,耳未聽過數量,卻已心明眼亮。岐伯說:這就是聖人容易溝通,良馬容易駕馭的道理。黃帝說:我並非聖人那樣容易領悟,世人說真實數字能啟發人,我現在詢問的就是具體數字,希望能消除疑惑。
黃帝又說:懇請先生全面講解穴位位置,讓我理解其意義,我將把這些知識珍藏於金匱,不再輕易示人。
岐伯再次叩拜後說:請讓我說明:
- 臟腑腧穴共五十穴
- 六腑腧穴七十二穴
- 治療水病的腧穴五十七穴
- 治療熱病的腧穴五十九穴
具體包括:
- 頸部中央風府一穴
- 啞門一穴
- 耳中聽宮二穴
- 天窗二穴
- 肩貞二穴
- 眉部攢竹二穴
- 天柱二穴
- 大椎旁二穴(注釋稱此位置可能有誤)
- 背部大杼二穴
- 脊柱兩旁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共十穴
- 委陽二穴
- 天突一穴
- 臍中神闕一穴
- 關元一穴
- 扶突二穴
- 下關二穴
- 頰車二穴
- 大迎二穴
- 犢鼻二穴
- 上巨虛、下巨虛四穴
- 天牖二穴
- 上關二穴
- 瞳子髎、浮白二穴
- 枕骨二穴
- 完骨二穴
- 肩解二穴
- 兩髀厭分中二穴
- 分肉二穴
注釋說明這些穴位分屬督脈、手太陽經、足太陽經、任脈、手陽明經、足陽明經等不同經脈。某些穴位位置記載有爭議,如大椎旁穴位可能為大杼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