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4)
[附]校余偶識 (4)
1. 繆刺論
韭葉。
原本皆作薤葉,今依宋本改正。
以竹管吹其兩耳。
新校正云:按陶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,復吹其右耳三度也。
白話文:
韭菜葉。
原本都寫作蔥葉,現在根據宋代版本進行了修正。
用竹管吹雙耳。
新版校正說明:根據陶隱居的說法,是先吹左耳三次,再吹右耳三次。
2. 刺瘧
熱止汗出,其病難已。
宋本作熱止汗出,難已。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並《甲乙經)、《太素》、巢元方,並作先寒後熱渴,渴止汗出。
白話文:
宋朝版本記載:發熱後出汗,難以停止。新校正版本雲:查閱《全元起本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、《巢元方》,都記載為:先發冷,後發熱口渴,口渴後出汗。
3. 疏五過論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。
白話文:
凡是想要為病人診斷的,一定要問清楚病人的飲食和生活情況。
王冰注云:飲食居處,其有不同,故問之也。「異法方宜論」曰: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皆安其處,美其食。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,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華食而脂肥。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。
白話文:
王冰在註解中說:飲食和居住環境不同,所以要詢問不同的地方風俗習慣。《異法方宜論》說:東方地區是天地萬物開始誕生的地方,是魚鹽之地、靠近海濱傍水的地方,那裡的人民以魚為食,喜好吃鹹味,都安於自己的居所,喜好自己的食物。西方地區是金玉之地、沙石之地,是天地收斂的地方,那裡的人民住在高陵,風沙很多,水土比較乾硬,那裡的人不穿衣服而用獸皮做墊子,飲食以畜牧為主,身材肥胖。北方地區是天地封藏的地方,那裡的地勢高聳,風寒冰凍,那裡的人民喜歡居住在野外,以乳食為主。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,其地下,水土弱,雰露之所聚,其民嗜酸而食胕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。由此則診病之道,當先問焉。故聖人雜合以法,各得其所宜,此之謂矣。
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有!
白話文:
南方,是天地滋養萬物、陽氣旺盛之地,它的土地水質較弱,霧氣露水較多,那裡的人喜好酸味,食用水產。中部地區,地勢平坦濕潤,是天地孕育萬物的所在,那裡的人飲食種類繁多,不必勞作。從這些特徵中,就能診斷出人們的疾病。所以,聖人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和飲食習慣制訂了不同的治療方法,使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宜的治療。這就是「因地制宜」的原則。
王冰注云:離謂離間親愛,絕謂絕念所懷,菀謂菀積思慮,結謂結固余怨。夫間親愛者魂遊,絕所懷者意喪,積所慮者神勞,結餘怨者志苦,憂愁者閉塞而不行,恐懼者蕩憚而失守,盛忿者迷惑而不治,喜樂者憚散而不藏。由是八者,故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思曉,又何言哉!
白話文:
王冰注釋說:「離」指離間親情;「絕」指斷絕思念;「菀」指鬱結思慮;「結」指結下怨恨。離間親情會讓魂魄飄散,斷絕思念會讓心意喪失,鬱結思慮會讓精神勞累,結下怨恨會讓意志苦悶。憂愁會閉塞不通,恐懼會驚慌失措,憤怒會迷惘失控,喜樂會放縱散漫而無法收斂。這八種負面情緒會導致五臟虛空,血氣離散,心智無法思考和運作。
4. 徵四失論
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。
白話文:
如果精神無法集中,意志思緒混亂,身心失去協調,因此就會常常感到懷疑和危殆。
王冰注云:外謂色,內謂脈。然精神不專於循用,志意不從於條理,所謂粗略。揆度失常,故色脈相失,而時自疑殆也。
白話文:
王冰的註解說:外指的是臉色,內指的是脈象。但精神狀態不專注於使用,意志志向也不符合邏輯,這稱為粗略。推算判斷產生偏差,所以臉色和脈象不協調,所以時常懷疑猶豫。
5. 解精微論
夫疾風生,乃能雨,此之類也。
舊本作夫火疾風生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無火字,此蓋本《甲乙經》而正之也。
白話文:
當強風生成時,才能降下雨水,就是這樣的例子。
舊版本寫著當火和強風生成。新的校訂指出:根據《甲乙經》並沒有「火」字,這應該是依據《甲乙經》進行了修正。
6. 天元紀大論
林億曰:詳《素問》第七卷,亡己久矣。按,皇甫士安,晉人也,序《甲乙經》云亦有亡失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載梁《七錄》亦云止存八卷。全元起,隋人,所注本乃無第七。王冰,唐寶應中人,上至晉·皇甫諡甘露中,已六百餘年,而冰自謂得舊藏之卷,今竊疑之。
白話文:
林億說:我仔細查閱《素問》第七卷,這卷書已經失傳很久了。根據記載,晉朝的皇甫士安在《甲乙經》的序言中也提到這卷書已經遺失。隋朝《隋書·經籍志》中引用梁朝《七錄》的記載,也說《素問》只剩八卷。隋朝的全元起所注釋的版本中,也沒有第七卷。唐朝寶應年間的王冰,距晉朝皇甫諡的甘露年間已經有六百多年,而王冰卻聲稱自己得到了這一卷書的舊藏本,我對此感到很懷疑。
仍觀「天元紀大論」、「五運行論」、「六微旨論」、「氣交變論」、「五常政論」、「六元正紀論」、「至真要論」七篇,居今《素問》四卷,篇卷浩大,不與《素問》前後篇卷等,又且所載之事,與《素問》餘篇略不相通,竊疑此七篇乃《陰陽大論》之文。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,猶《周官》無「冬官」,以「考工記」補之之類也。
白話文:
我仔細閱讀了「天元紀大論」、「五運行論」、「六微旨論」、「氣交變論」、「五常政論」、「六元正紀論」、「至真要論」這七篇,它們現在收錄在《素問》的四卷中。這些篇章內容廣泛,與《素問》其他篇章的篇幅不相符,而且所記載的事物也與其他篇章略有不同。我懷疑這七篇可能是出自《陰陽大論》。王氏可能是為了補足《素問》缺失的篇章,才將它們收錄進來,就像《周禮》中沒有「冬官」,便用「考工記」來補充一樣。
又按,漢·張仲景「傷寒論序」云撰用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),是《素問》與《陰陽大論》兩書甚明,乃王氏並《陰陽大論》於《素問》中也。要之,《陰陽大論》亦古醫經,終非(素問》第七矣。
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
白話文:
此外,《傷寒論序》中提到張仲景使用了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》等著作。其中《素問》和《陰陽大論》兩本書很明顯。王叔和將《陰陽大論》併入了《素問》中。總之,《陰陽大論》也是一本古醫學經典,但它終究不是《素問》的第七卷。
舊本作喜怒思憂恐。按,思與憂,皆脾之志也,與五氣未合。新校正謂四臟皆受成於脾,亦屬曲為之解。不若即據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作喜怒悲憂恐為得也。
白話文:
舊的版本將情緒歸類為喜怒思憂恐。但思與憂都屬於脾臟的情志,與五行不符。新校正本認為四臟都由脾臟所生成,故而情緒也屬於脾臟,這種解釋牽強附會。不如直接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的說法,將情緒歸類為喜怒悲憂恐。
7. 五運行大論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也。帝曰:憑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大地是在下方嗎?岐伯回答說:大地位於人的下方,處在廣大的虛空中。黃帝問:何以證明呢?岐伯回答說:是因為有大气的力量將它托住。
王冰注云:大氣,造化之氣,任持太虛者也,所以太虛不息,地久天長者,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。氣化而變,不任持之,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。夫落葉飛空,不疾而下,為其任氣,故勢不得速焉。幾諸有形,處地之上者,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。然器有大小不同,壞有遲速之異,及至氣不任持,則大小之壞一也。
東方生風。
白話文:
王冰注釋說:大氣,就是造化運行的氣,負責維持整個宇宙。宇宙一直在運轉,天地長存,都是因為造化之氣在運作。氣不斷變化,如果沒有造化之氣維持,那麼宇宙也會毀壞。就像落葉從空中落下,雖然沒有很快,是因為它受到氣的影響,所以速度不可能太快。凡是具備形體的物體,在地上生長生活的,都有生化的氣在維持。但是,物體的大小不同,毀壞的速度也不一樣。最終,如果氣無法維持,無論大小,都會毀壞殆盡。
王云:東者日之初,風者教之始,天之使也,所以發號施令,故生自東方也。景霽山昏,蒼埃際合,崖谷若一,岩岫之風也。黃白昏埃,晚空如堵,獨見天垂,川澤之風也。加以黃黑,白埃承下,山澤之猛風也。
南方生熱。
白話文:
王雲說: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,風是教化的開始,是上天的使者,所以風從東方吹來。
當天氣晴朗時,山巒模糊不清,灰塵和霧氣交融,山崖和山谷好像合二為一,這是山洞裡的風。
當黃昏時,灰塵和霧氣混雜在一起,晚霞像堵牆一樣,只有天空依然明亮,這是平原上的風。
如果再加上黃色和黑色的灰塵,白灰塵吹向地面,這是山區和水域的狂風。
王云:陽盛所生,相火,君火之政也。太虛昏翳,其若輕塵,山川悉然,熱之氣也。大明不彰,其色如丹,鬱熱之氣也。若行雲暴升,嵸然葉積,乍盈乍縮,崖谷之熱也。
中央生濕。
白話文:
王雲說:陽氣盛旺所產生的熱,是君火統治的。像太虛空中的微塵一樣昏暗迷濛,山川都受到它的影響,這是熱氣的緣故。太陽的光芒不能照射得很分明,它的顏色像硃砂一樣,這是鬱熱的緣故。如果熱邪像烏雲一樣突然上升,又像山間積滿落葉,時而飽滿時而收縮,這是山間谷地中的熱氣。
王云:中央,土也。高山土濕,泉出地中,水源山隈,云生岩谷,則其象也。夫濕性內蘊,動而為用,則雨降云騰,中央生濕,不遠信矣。故《歷候記》土潤溽暑於六月,謂是也。
西方生燥。
白話文:
王雲說:中央屬於土。高大的山峯土壤濕潤,泉水從地中湧出,水源從山谷流出,雲朵在山谷間產生,這就是它的自然現象。濕性潛藏於內,一旦運動起來就會產生作用,於是降雨產生雲彩,中央產生濕氣,這是不容置疑的。所以《歷候記》記載「六月土潤溽暑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王云:陽氣已降,陰氣復升,氣爽風勁,故生燥也。夫岩谷青埃,川源蒼翠,煙浮草木,遠望氤氳,此金氣所生,燥之化也。夜起白朦,輕如微霧,遐邇一色,星月皎如,此萬物陰成,亦金氣所生,白露之氣也。太虛埃昏,氣鬱黃黑,視不見遠,無風自行,從陰之陽,如雲如霧,此殺氣也,亦金氣所生,霜之氣也。
白話文:
王雲說:陽氣已下降,陰氣又上升,天氣清爽風勢強勁,因此產生乾燥。像岩石和山谷的青灰塵埃,河流源頭的青翠草木,煙霧浮在草木間,遠遠望去霧氣升騰,這些都是金氣形成的,是乾燥的變化。夜間起來看到白色薄霧,像輕柔的微霧,遠近一片朦朧,星月皎潔,這是萬物陰中化陽,也是金氣形成的,是白露之氣。天空霧氣昏暗,空氣中充滿黃色和黑色的濁氣,看不清遠處,沒有風卻自行移動,這是從陰中化生的陽氣,像雲像霧,這是殺氣,也是金氣形成的,是霜之氣。
山谷川澤,濁昏如霧,氣鬱蓬勃,慘然戚然,咫尺不分,此殺氣將用,亦金氣所生,運之氣也。天雨大霖,和氣西起,云卷陽曜,太虛廓清,燥生西方,義可徵也。若西風大起,木偃云騰,是為燥與濕爭,氣不勝也,故當復雨。然西風雨睛,天之常氣,假有東風雨止,必有西風復雨,而乃自晴。
白話文:
山谷河流中,濁氣昏沉如霧,氣勢鬱悶蓬勃,慘淡憂傷,近在咫尺也無法分辨,這表明殺戮之氣即將興起,也是金氣所生發,是運轉之氣。如果天上大雨連綿,和煦之氣從西方升起,烏雲消散,陽光普照,天空晴朗,乾燥之氣在西方滋生,這個道理可以證明。但是如果西風大作,樹木傾倒,烏雲翻滾,這是燥氣與濕氣相爭,氣勢不敵,所以會再次下雨。然而西風過後雨過天晴,這是自然的規律,即使偶爾東風過後雨停,也必定有西風再次帶來降雨,然後才能放晴。
觀是之為,則氣有往復,動有燥濕,變化之象,不同其用矣。由此則天地之氣,以和為勝,暴發奔驟,氣所不勝,則多為復也。
北方生寒。
白話文:
觀察脈象的變化,可以看出氣血的運行順暢與否,動脈的跳動是否過快或過緩,以及病理的變化,這些變化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影響。由此可知,天地間的氣以和緩為佳,如果氣血運行過於急促或緩慢,超出人體所能承受的範圍,就會容易產生疾病。
王云:陽氣伏,陰氣升,政布而大行,故寒生也。太虛澄淨,黑氣浮空,天色黯然,高空之寒氣也。若氣似散麻,本末皆黑,遐邇微見,川澤之寒氣也。太虛清白,空猶雪映,遐邇一色,山谷之寒氣也。太虛白昏,大明不翳,如霧雨氣,遐邇肅然,北望色玄,凝霧夜落,此水氣所生,寒之化也。太虛凝陰,白埃昏翳,天地一色,遠視不分,此寒濕凝結,雪之將至也。
地裂水冰,河渠乾涸,枯澤浮咸,水斂土堅,是土勝水,水不得自清,水所生,寒之用之。
白話文:
王雲說:陽氣沉降,陰氣上升,發揮作用而大力施為,所以寒氣產生。高空中清澈空明,黑氣飄浮,天空昏暗,這是高空的寒氣。如果寒氣像散開的亂麻,首尾發黑,遠近隱約可見,這是低窪之地產生的寒氣。高空清澈明亮,像白雪覆蓋一樣,遠近一片顏色,這是山谷中的寒氣。高空白霧蒼茫,沒有陽光,像霧雨一樣,遠近蕭條,向北望去顏色深黑,凝結的霧氣在夜晚降下,這是水氣產生的寒氣。高空陰氣凝結,白霧昏暗遮蔽,天地一色,遠望一片蒼茫,無法分辨,這是寒濕凝結,即將下雪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