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4)

回本書目錄

[附]校余偶識 (4)

1. 繆刺論

韭葉。

原本皆作薤葉,今依宋本改正。

以竹管吹其兩耳。

新校正云:按陶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,復吹其右耳三度也。

白話文:

韭菜葉。

原本都寫作薤(ㄒㄧㄝˋ)葉,現在根據宋代的版本改正。

用竹管吹兩邊的耳朵。

新校正本說:根據陶弘景說法,吹左耳三次,然後再吹右耳三次。

2. 刺瘧

熱止汗出,其病難已。

宋本作熱止汗出,難已。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並《甲乙經)、《太素》、巢元方,並作先寒後熱渴,渴止汗出。

白話文:

發熱停止後卻反而開始流汗,這種瘧疾很難痊癒。

(註:有些古籍版本記載的症狀是「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口渴,口渴止住後卻開始流汗」)

3. 第九卷(雷公問)

4. 疏五過論
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。

王冰注云:飲食居處,其有不同,故問之也。「異法方宜論」曰: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皆安其處,美其食。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,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華食而脂肥。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,其地下,水土弱,雰露之所聚,其民嗜酸而食胕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。由此則診病之道,當先問焉。故聖人雜合以法,各得其所宜,此之謂矣。

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有!

王冰注云:離謂離間親愛,絕謂絕念所懷,菀謂菀積思慮,結謂結固余怨。夫間親愛者魂遊,絕所懷者意喪,積所慮者神勞,結餘怨者志苦,憂愁者閉塞而不行,恐懼者蕩憚而失守,盛忿者迷惑而不治,喜樂者憚散而不藏。由是八者,故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思曉,又何言哉!

白話文:

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,必須先詢問病人的飲食習慣和居住環境。

王冰註解說:飲食和居住環境各有不同,所以要詢問。就像《異法方宜論》所說:東方這個地方,是天地開始產生萬物的地方,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,靠近海邊和水邊,那裡的人吃魚而且喜歡吃鹹味,都能安於居住的地方,覺得食物很美味。西方這個地方,是出產金玉的區域,是多沙石的地方,是天地收斂萬物的地方,那裡的人住在山陵上而且多風,水土堅硬,那裡的人不穿絲綢而穿粗布,吃精美的食物而吃很多油脂。北方這個地方,是天地封閉隱藏的區域,那裡地勢高,多山丘,風寒又冰冷,那裡的人喜歡住在野外而且吃乳製品。

南方這個地方,是天地滋養萬物,陽氣最旺盛的地方,那裡地勢低窪,水土鬆軟,容易聚集霧氣和露水,那裡的人喜歡吃酸味而且吃腐敗的食物。中央這個地方,地勢平坦而且潮濕,是天地產生萬物的地方,那裡的人飲食雜亂而且不勞動。由此可知,診斷疾病的方法,應該先詢問這些狀況。所以聖人綜合各種狀況來制定法則,讓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如果病人有分離、斷絕、鬱積、結滯的情緒,或是憂愁、恐懼、喜悅、憤怒等情緒,導致五臟虛弱、血氣離散失守,就算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診斷,又怎麼可能有治療方法呢!

王冰註解說:分離是指人際關係的疏離,斷絕是指斬斷心中的念頭,鬱積是指積壓過多的思慮,結滯是指牢記著心中的怨恨。因為疏遠親愛的人,魂魄會遊蕩不定;斬斷心中的念頭,意志會喪失;積壓過多的思慮,精神會勞累;牢記著心中的怨恨,心志會痛苦。憂愁的人,會感到閉塞不通;恐懼的人,會感到心神蕩漾而失守;盛怒的人,會感到迷惑而無法控制;喜樂過度的人,會感到心神渙散而無法收斂。由於這些原因,才會導致五臟空虛,血氣離散失守,醫生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,那還說什麼治療呢!

5. 徵四失論

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。

王冰注云:外謂色,內謂脈。然精神不專於循用,志意不從於條理,所謂粗略。揆度失常,故色脈相失,而時自疑殆也。

白話文:

精神無法集中,意志和想法沒有條理,外在表現和內在狀況不協調,所以常常會疑惑不安。

王冰解釋說:「外」指的是臉色,「內」指的是脈象。然而,如果精神不專注於正常的運作,意志和想法不遵循條理,這就是所謂的粗心大意。由於衡量判斷失去常軌,所以臉色和脈象會不一致,因此就會常常感到疑慮和不安。

6. 解精微論

夫疾風生,乃能雨,此之類也。

舊本作夫火疾風生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無火字,此蓋本《甲乙經》而正之也。

白話文:

風之所以會產生,是因為它有產生雨的這種性質,就像這種道理一樣。

舊的版本寫的是「因為火的快速,所以產生風」。新校對的版本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的記載,沒有『火』這個字,這大概是根據《甲乙經》的內容來更正的。」

7. 第十卷(運氣)

8. 天元紀大論

林億曰:詳《素問》第七卷,亡己久矣。按,皇甫士安,晉人也,序《甲乙經》云亦有亡失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載梁《七錄》亦云止存八卷。全元起,隋人,所注本乃無第七。王冰,唐寶應中人,上至晉·皇甫諡甘露中,已六百餘年,而冰自謂得舊藏之卷,今竊疑之。

仍觀「天元紀大論」、「五運行論」、「六微旨論」、「氣交變論」、「五常政論」、「六元正紀論」、「至真要論」七篇,居今《素問》四卷,篇卷浩大,不與《素問》前後篇卷等,又且所載之事,與《素問》餘篇略不相通,竊疑此七篇乃《陰陽大論》之文。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,猶《周官》無「冬官」,以「考工記」補之之類也。

又按,漢·張仲景「傷寒論序」云撰用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),是《素問》與《陰陽大論》兩書甚明,乃王氏並《陰陽大論》於《素問》中也。要之,《陰陽大論》亦古醫經,終非(素問》第七矣。

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

舊本作喜怒思憂恐。按,思與憂,皆脾之志也,與五氣未合。新校正謂四臟皆受成於脾,亦屬曲為之解。不若即據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作喜怒悲憂恐為得也。

白話文:

林億說:仔細查閱《素問》第七卷,這部分內容已經遺失很久了。根據考證,皇甫士安是晉朝人,他在為《甲乙經》寫序時也提到有部分內容遺失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記載梁朝的《七錄》也說只剩下八卷。《隋朝人全元起所注的版本,也沒有第七卷。王冰是唐朝寶應年間的人,從晉朝皇甫諡甘露年間到他那個時代,已經過了六百多年,王冰卻自稱得到古人收藏的完整卷本,我對此感到懷疑。

再看現在《素問》中的「天元紀大論」、「五運行論」、「六微旨論」、「氣交變論」、「五常政論」、「六元正紀論」、「至真要論」這七篇文章,它們佔了《素問》的四卷,篇幅內容非常龐大,和《素問》其他篇章的篇幅不相稱,而且所記載的內容也與《素問》其他篇章的內容不太相同,我私下懷疑這七篇文章應該是《陰陽大論》的內容。王冰把它們拿來補遺失的卷本,就像《周官》沒有「冬官」,就用《考工記》來補上,是類似的情況。

另外,根據漢朝張仲景在《傷寒論序》中說,他寫作時參考了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經》、《陰陽大論》這些醫學典籍,可見《素問》和《陰陽大論》是兩本很明確的書,但王冰卻將《陰陽大論》的内容併入《素問》中。總之,《陰陽大論》也是古代的醫學經典,但它終究不是《素問》的第七卷。

人體的五臟會化生出五種氣,產生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這五種情緒。

舊的版本寫的是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。經過考證,思和憂都是脾的情志,與五氣不相符合。新校正的版本說四臟都是從脾接受精氣而生成,這種解釋也有些牽強。不如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的寫法,用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來表示五種情緒比較恰當。

9. 五運行大論
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也。帝曰:憑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

王冰注云:大氣,造化之氣,任持太虛者也,所以太虛不息,地久天長者,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。氣化而變,不任持之,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。夫落葉飛空,不疾而下,為其任氣,故勢不得速焉。幾諸有形,處地之上者,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。然器有大小不同,壞有遲速之異,及至氣不任持,則大小之壞一也。

東方生風。

王云:東者日之初,風者教之始,天之使也,所以發號施令,故生自東方也。景霽山昏,蒼埃際合,崖谷若一,岩岫之風也。黃白昏埃,晚空如堵,獨見天垂,川澤之風也。加以黃黑,白埃承下,山澤之猛風也。

南方生熱。

王云:陽盛所生,相火,君火之政也。太虛昏翳,其若輕塵,山川悉然,熱之氣也。大明不彰,其色如丹,鬱熱之氣也。若行雲暴升,嵸然葉積,乍盈乍縮,崖谷之熱也。

中央生濕。

王云:中央,土也。高山土濕,泉出地中,水源山隈,云生岩谷,則其象也。夫濕性內蘊,動而為用,則雨降云騰,中央生濕,不遠信矣。故《歷候記》土潤溽暑於六月,謂是也。

西方生燥。

王云:陽氣已降,陰氣復升,氣爽風勁,故生燥也。夫岩谷青埃,川源蒼翠,煙浮草木,遠望氤氳,此金氣所生,燥之化也。夜起白朦,輕如微霧,遐邇一色,星月皎如,此萬物陰成,亦金氣所生,白露之氣也。太虛埃昏,氣鬱黃黑,視不見遠,無風自行,從陰之陽,如雲如霧,此殺氣也,亦金氣所生,霜之氣也。

山谷川澤,濁昏如霧,氣鬱蓬勃,慘然戚然,咫尺不分,此殺氣將用,亦金氣所生,運之氣也。天雨大霖,和氣西起,云卷陽曜,太虛廓清,燥生西方,義可徵也。若西風大起,木偃云騰,是為燥與濕爭,氣不勝也,故當復雨。然西風雨睛,天之常氣,假有東風雨止,必有西風復雨,而乃自晴。

觀是之為,則氣有往復,動有燥濕,變化之象,不同其用矣。由此則天地之氣,以和為勝,暴發奔驟,氣所不勝,則多為復也。

北方生寒。

王云:陽氣伏,陰氣升,政布而大行,故寒生也。太虛澄淨,黑氣浮空,天色黯然,高空之寒氣也。若氣似散麻,本末皆黑,遐邇微見,川澤之寒氣也。太虛清白,空猶雪映,遐邇一色,山谷之寒氣也。太虛白昏,大明不翳,如霧雨氣,遐邇肅然,北望色玄,凝霧夜落,此水氣所生,寒之化也。太虛凝陰,白埃昏翳,天地一色,遠視不分,此寒濕凝結,雪之將至也。

地裂水冰,河渠乾涸,枯澤浮咸,水斂土堅,是土勝水,水不得自清,水所生,寒之用之。

白話文:

翻譯如下:

五行運行的大道理

黃帝問:地在下面嗎?岐伯回答:地在人的下方,在太虛之中。黃帝問:那地靠什麼支撐呢?岐伯回答:靠著大氣托著它。

王冰註解說:大氣,是創造化育的氣,是支撐太虛的,所以太虛不會停止,大地長久穩固,都是因為造化之氣在支撐的緣故。如果氣化變動,不再支撐,那麼太虛的器皿也會損壞。你看,落葉在空中飄落,不是快速落下,是因為氣在托著它,所以它的速度不能很快。所有有形體、在地上的東西,都是有生命氣息支撐著的。但是,器物有大小的不同,損壞也有遲早的差別,等到氣不再支撐的時候,無論大小,都會一樣損壞。

東方產生風。

王冰說: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,風是教化開始,是天地的使者,所以能發號施令,因此風從東方產生。天晴之後,山色昏暗,塵埃與天空交接,山崖山谷看起來像一個整體,這是山岩和山洞裡產生的風。黃色和白色塵埃昏暗,傍晚天空像堵牆,只能看到天空垂下來,這是江河湖泊上吹來的風。如果再加上黃黑色,白色塵埃向下沉積,那就是山澤之間的狂風。

南方產生熱。

王冰說:南方是陽氣旺盛的地方,相火和君火在這裡施政。太虛昏暗,看起來像輕微的塵埃,山川都是如此,這是熱的氣息。太陽光芒不明亮,顏色像丹砂,這是鬱積的熱氣。如果雲彩快速上升,像葉子堆積,一會兒盈滿一會兒收縮,那是山崖和山谷裡的熱氣。

中央產生濕。

王冰說:中央屬土。高山土地潮濕,泉水從地裡湧出,水源在山腳下,雲在山岩山谷中形成,這是濕氣的表現。濕氣潛藏在內部,運動時產生作用,就會降雨和雲霧升騰,中央產生濕氣,這是確實可信的。《歷候記》說,農曆六月土地濕潤悶熱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
西方產生燥。

王冰說: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,空氣清爽,風勢強勁,所以產生燥。你看,山岩山谷塵土呈現青色,江河源頭青翠欲滴,煙霧在草木間飄浮,遠看煙霧繚繞,這是金氣產生的,是燥的變化。夜晚升起白茫茫的霧氣,像輕微的薄霧,遠近顏色一致,星月皎潔明亮,這是萬物陰氣形成,也是金氣產生的,是白露的氣息。太虛塵埃昏暗,空氣鬱悶發黃黑色,視線看不遠,沒有風卻自行流動,從陰轉向陽,像雲像霧,這是肅殺之氣,也是金氣產生的,是霜的氣息。

山谷和江河湖泊,渾濁昏暗像霧一樣,氣息鬱結蓬勃,慘淡而淒涼,近在咫尺都看不清楚,這是肅殺之氣將要發揮作用,也是金氣產生的,是氣的運行變化。天降大雨,和煦的氣息從西邊興起,雲彩散開,陽光照耀,太虛清澈明亮,燥氣產生於西方,這道理是可以驗證的。如果西風大起,樹木被吹倒,雲彩騰空,這就是燥氣和濕氣爭鬥,氣無法承受,所以應該會再次下雨。但是,西風停雨轉晴,是天氣的常態,如果出現東風停雨,必定會有西風再次帶來雨水,然後才會轉晴。

觀察這些現象,就知道氣是有往復的,運動有燥濕的變化,各種變化不同,作用也不同。由此可知,天地的氣以和諧為勝,如果暴發猛烈,氣承受不了,就會多次反覆。

北方產生寒。

王冰說:陽氣潛藏,陰氣上升,陰氣運行並廣泛施展,所以產生寒冷。太虛澄澈乾淨,黑色氣息漂浮在空中,天空顏色昏暗,這是高空的寒氣。如果氣像散開的麻,頭尾都是黑色的,遠近都能勉強看見,這是江河湖泊的寒氣。太虛清澈潔白,天空像被雪映照,遠近顏色一致,這是山谷的寒氣。太虛白茫茫一片,太陽光不暗淡,像霧像雨的氣息,遠近一片肅靜,向北看顏色發黑,凝結成霧在夜晚降落,這是水氣產生的,是寒冷的變化。太虛凝結陰冷,白色塵埃昏暗不明,天地顏色一樣,遠看無法分辨,這是寒濕凝結,雪將要到來的徵兆。

土地開裂,水結冰,河渠乾涸,乾枯的湖澤漂浮著鹽鹼,水收斂而土地堅硬,這是土勝過水,水無法保持自身的清澈,這是水所產生,寒冷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