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脈解(二十四)
以少陰水勝火負,陽氣不治,所以不治者,陽氣虛浮,蟄藏失位也。水中之氣,是謂陽根,陽失蟄藏之位,則陽根寒陷,不能溫生乙木,肝氣當代子布治,而生氣虧虛,發達不遂,是以善怒。善怒者,木鬱生熱,陷而不升,名曰煎厥。「經脈」: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,是所謂恐,如人將捕之也。
以秋氣方終,萬物未能遽謝,陰氣猶少,而陽氣已入,陷於重淵之下,陰陽相薄,故恐也。「經脈」:飢不欲食,是所謂惡聞食臭也。以寒水侮土,濕盛胃逆,上脘痞塞,胃無容納之權,故惡聞食臭也。「經脈」:面如漆柴,是所謂面黑如地色也。以木主五色,入腎為黑,秋氣內奪,水寒木枯,故黑變於色也。
「經脈」:咳唾則有血,是所謂咳則有血也。以水旺陽蟄之日,而陽泄不藏,則陽脈傷矣,陽氣未應上盛,而蟄藏失政,陽脈鬱滿,滿則氣逆咳生,故血見於鼻也。
厥陰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者,厥陰者辰也,三月陽中之陰,邪在中,故曰㿗疝少腹腫也。所謂腰脊痛,不可以俯仰者,三月一振,榮華萬物,一俯而不仰也。所謂㿗癃疝膚脹者,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,故曰㿗癃疝也。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,陰陽相薄而熱,故嗌乾也。
「經脈」:肝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腫,是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也。以厥陰者辰也,三月三陽方升,三陰方降,是為陽中之陰,陰邪在中,木鬱不達,故曰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腫也。「經脈」:腰痛不可以俯仰,是所謂腰脊痛,不可以俯仰也。以三月陽氣一振,萬物榮華,乃風木發達之日,而生氣不足,木陷水中,腎水位在腰脊,仰則痛甚,故一俯而不能仰也。「經脈」:胸滿嘔逆飧泄,狐疝遺溺閉癃,是所謂㿗癃疝膚脹也。
以陰盛陽微,木氣失榮,疏泄弗遂,脈脹不通,故腎囊㿗腫,小便閉癃,而瘕疝凝結也。「經脈」:甚則嗌乾,是所謂甚則嗌乾熱中也。以厥陰處水火之中,陰陽相薄,彼此交爭,陰勝則寒,陽復則熱,陽復熱多,故嗌乾也。
白話文:
《脈解(二十四)》
少陰水盛克火,陽氣失養
因少陰腎水過盛壓制心火,陽氣無法正常運行。陽氣虛弱外浮,不能潛藏固守本位。腎水中蘊含的陽氣是生命根基,若陽氣無法蟄藏,則根基寒陷,不能溫養肝木(乙木)。肝氣本應代心火行使功能,卻因生氣不足而發育受阻,導致易怒。這種郁怒是因肝郁生熱,氣機下陷不升,稱為「煎厥」。
《經脈篇》提到:氣血不足易驚恐,心中惴惴如被人追捕——此即「恐」的表現,如臨大敵之感。
因秋季將盡,萬物尚未完全凋零,陰氣初生而陽氣已內陷深層,陰陽相互逼迫,故生驚恐。
消化與面色異常
《經脈篇》說「飢不欲食」,即厭惡食物氣味。因腎水寒濕侮脾土,胃氣上逆,上脘阻塞,胃失受納之能,故厭食。
「面如漆柴」指面色黑如泥土。肝主五色,其色入腎為黑;秋氣內奪致腎寒肝枯,故面色晦暗。
咳血與氣逆
《經脈篇》「咳唾有血」,即咳嗽帶血。腎水當令時陽氣應蟄藏,若外洩則陽脈受損。陽氣未達上部而失藏,陽脈郁滿氣逆,引發咳嗽,故鼻衄出血。
厥陰經病變
-
㿗疝與少腹腫
厥陰對應農歷三月,為陽中之陰。邪氣壅滯其中,男性發為㿗疝,女性見少腹腫。《經脈篇》所述厥陰經病變即此。 -
腰脊痛不可俯仰
三月陽氣初動,萬物生發。若肝氣不足,郁陷腎水(腰脊屬腎),仰身疼痛加劇,故難以抬頭。 -
㿗癃疝與膚脹
陰盛陽衰,肝木失養,氣滯脈脹,致陰囊腫大、小便癃閉、疝氣凝結。《經脈篇》中胸滿、嘔逆、狐疝等症狀均屬此類。 -
咽乾熱中
厥陰居水火之交,陰陽相爭。陰勝則寒,陽復則熱;若陽復過熱,則咽喉乾燥。《經脈篇》「嗌乾」即此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