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2)
[附]校余偶識 (2)
1. 診要經終論
足太陽氣絕一段。
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。新校正云:按「診要經終論」載三陽三陰脈終之證,此獨紀足太陽氣絕一證,余應闕文也。
白話文:
關於足太陽經氣絕的描述。
過去錯誤地將這段文字放在「三部九候論」中。經過新的校正,正確的說法是:「診要經終論」這篇文章記載了三陽經和三陰經脈氣衰竭的各種症狀,這裡單獨記錄足太陽經氣絕的症狀,其他經脈的記載應該是遺失了。
2. 玉版論要
陰陽反作。
舊本作陰陽反他。新校正云:按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云:陰陽反作。王冰注云:反謂反復,作謂作務,反復作務,則病如是。
白話文:
陰陽失調,互相顛倒錯亂。
舊版本寫作「陰陽反他」,現在校正為「陰陽反作」。根據《黃帝內經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:「陰陽反作」。王冰的註解說:「反」指的是反覆,「作」指的是運作。陰陽反覆運作失常,就會產生這樣的疾病。
3. 陰陽別論
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
林億以別本作四日而生,全元起作四日而已,疑原本作死為非。按,下文云死不治,是統舉上文而言,林誤。
為偏枯痿易。
王冰注云:三陰不足,則為偏枯,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。易,謂變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二陽俱搏,其病溫。
按,宋本作其氣濫。
白話文:
生長陽氣的個體,如果陽氣衰竭,通常活不過四天就會死亡。
林億認為這個版本應該是「四日而生」,全元起則認為是「四日而已」,他們懷疑原本寫作「死」是錯誤的。但是,根據後文提到「死不治」來看,這是統括上面所說的情況而言,林億的看法是錯誤的。
(陰陽失衡)會導致半身不遂、手腳軟弱無力。
王冰解釋說:三陰經氣不足,就會導致半身不遂;三陽經氣過盛,就會導致手腳軟弱無力。「易」的意思是說,這種狀況會不斷變化,使得肢體衰弱無力。
如果兩條陽經氣血同時搏動過盛,就會產生溫熱的病症。
有人認為宋代版本寫作「其氣濫」,意指氣血過於泛濫。
4. 大奇論
肺雍肝雍腎雍。
新校正云:詳肺雍肝雍腎雍,《甲乙經》皆作癰。按,癰作雍,古假借字也。
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。
胠下,舊本作腳下。按,《甲乙經》腳下作胠下,腳當作胠,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。
脈至如懸雍。
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。元起注云:懸離者,言脈與肉不相得也。
脈至如頹土之狀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頹土作委土。
脈澀而鼓。
林億本澀作塞。脈塞而鼓,謂才見不行,旋覆去也。
行立常聽。
王冰注云:小腸之脈,上入耳中,故常聽也。
白話文:
肺、肝、腎都可能產生壅塞的狀況。
經過校正後,詳細來說,肺、肝、腎的壅塞,在《甲乙經》裡都寫作癰,但其實癰字在這裡是古時候的假借字,應該用「雍」這個字。
腎的壅塞,會導致兩側肋骨下緣到小腹都感到脹滿。
這裡的「胠下」,舊版本寫作「腳下」。經過考證,《甲乙經》裡「腳下」應為「胠下」,「腳」應該寫作「胠」,不能說是「腳下到小腹」這樣解釋。
脈象摸起來像是懸掛著的「雍」。
經過校正,根據全元起的版本,「懸雍」應該作「懸離」。元起的註解說,「懸離」是指脈搏與肌肉不協調、不相合。
脈象摸起來像是要崩塌的泥土。
經過校正,《甲乙經》裡,「頹土」應作「委土」。
脈搏摸起來澀滯而且有搏動的感覺。
林億的版本裡,「澀」字寫作「塞」。脈象阻塞而有搏動,表示脈搏剛感到要停止,又馬上恢復跳動。
要經常仔細傾聽身體的動靜。
王冰的註解說,小腸的經脈會向上通到耳朵裡面,所以要經常傾聽身體的聲音。
5. 第四卷
(「陰陽離合論」至「經絡論」論經絡,「氣穴論」以下論孔穴。)
白話文:
第四卷主要內容,從《陰陽離合論》到《經絡論》這部分,是在討論經絡;而從《氣穴論》開始以下的部分,則是在討論孔穴(穴道)。
6. 陰陽離合論
太陽根起於至陰。
王冰注云:至陰,穴名,在足小指。黃注謂足大指。考至陰之穴,實在足小指外側,黃注當是傳寫之訛。
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太陽為關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故關折則肉節頹緩,而暴病起矣,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陽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,悸病起,故悸者,皆取之陽明。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,故骨搖者,取之少陽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關折則倉廩無所輸,隔洞,隔洞者,取之太陰。闔折則氣施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陰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的根源起始於足小趾末端的至陰穴。
王冰註解說:「至陰,是穴位的名稱,在腳的小趾。」黃帝的註解認為在腳的大拇趾。考證至陰穴的位置,確實是在腳小趾的外側,黃帝的註解應該是傳抄時的錯誤。
太陽經屬於開,陽明經屬於闔,少陽經屬於樞(樞紐)。
新校正註解說:根據《九墟》的說法,太陽經是關(關門),陽明經是闔(關閉),少陽經是樞(樞紐)。所以,關門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肌肉鬆弛無力,並且引發急性疾病,所以要診斷急性疾病,就要從太陽經著手。關閉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氣息無法停止,產生心悸的疾病,所以心悸的病症,都要從陽明經著手。樞紐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骨頭搖動而無法穩定站立,所以骨頭搖動的病症,就要從少陽經著手。《甲乙經》的記載相同。
太陰經屬於開,厥陰經屬於闔,少陰經屬於樞(樞紐)。
新校正註解說:根據《九墟》的說法,關門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營養物質無法運送,導致阻塞隔閡的狀況,所以有阻塞隔閡的病症,就要從太陰經著手。關閉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氣機過度宣洩而產生悲傷的情緒,所以有悲傷情緒的病症,就要從厥陰經著手。樞紐的開合失常,就會造成脈搏出現結滯而不通暢的狀況,所以有脈搏不通暢的病症,就要從少陰經著手。《甲乙經》的記載相同。
7. 血氣形志
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
舊本甘作百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咽嗌作困竭,百藥作甘藥。
白話文:
疾病如果發生在咽喉部位,應該用味道甘甜的藥物來治療。
舊版本記載應該用各種藥物(百藥),新校勘的版本修正說: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咽喉部位的疾病應該是「困竭」,而各種藥物應該是味道甘甜的藥物。
8. 太陰陽明論
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。
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作以募相逆。楊上善云:脾陰胃陽,脾內胃外,其性各異,故相逆也。
白話文:
脾臟和胃,它們之間是以一層薄膜互相連接而已。
新的校正版本說:依照《太素》這本書的寫法,應該是「以募相逆」。楊上善解釋說:脾臟屬陰而胃屬陽,脾在內而胃在外,它們的性質各自不同,所以說它們是互相逆反的。
9. 脈解
所謂甚則狂癲疾者。
癲,舊本作巔。王冰注云:以其脈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,其支別者,從巔至耳上角,故狂巔疾也。按,下文陽盡在上,則巔疾之說較長。黃氏蓋因《靈樞·經脈》文而改之,亦確有所據。
白話文:
所謂病情嚴重到會出現狂躁、癲癇等疾病的,
癲,舊的版本寫作巔。王冰註解說:因為它的脈絡上行到額頭,在頭頂交會,進入腦部,再出來,它分支出來的,從頭頂到耳朵上方,所以會出現狂躁癲癇等疾病。按,下文提到陽氣耗盡在上部,那巔疾的說法較為合理。黃氏大概是依照《靈樞·經脈》的文句而修改的,也確實有根據。
10. 陽明脈解
其脈血氣盛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脈作肌。
白話文:
陽明脈的脈象,呈現血氣旺盛的狀態。
(新校正的說法: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此處的「脈」應該作「肌」。)
11. 皮部論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。
王冰注云:蜚,生化也,害,殺氣也,殺氣行則生化弭,故曰害蜚。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。
王冰注云:樞謂樞要,持謂執持。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。
王冰注云:關司外動,以靜鎮為事,如樞之運,則氣和平也。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。
王冰注云:儒,順也,守要而順陰陽開闔之用也。新校正云:《甲乙經》儒作檽。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。
王冰注云:心主脈,入腋下,氣不和則妨害肩腋之動運。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。
王冰注云:關閉蟄類,使順行藏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蟄作執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陽氣,叫做「害蜚」。
王冰註解說:「蜚」是指生長化育,「害」是指殺伐之氣。當殺伐之氣運行時,生長化育就會停止,所以稱為「害蜚」。
少陽經的陽氣,叫做「樞持」。
王冰註解說:「樞」是指樞要,「持」是指執掌掌控。
太陽經的陽氣,叫做「關樞」。
王冰註解說:「關」是掌管對外的活動,以靜止鎮定為職責,如同樞軸的運轉,這樣氣才能平和。
少陰經的陰氣,叫做「樞儒」。
王冰註解說:「儒」是指順從,是守住要點而順應陰陽開闔的作用。新的校正版本說:《甲乙經》中「儒」字寫作「檽」。
心包經的陰氣,叫做「害肩」。
王冰註解說:心包經的脈絡,進入腋下,如果氣不和順,就會妨礙肩部和腋下的活動。
太陰經的陰氣,叫做「關蟄」。
王冰註解說:像關閉蟄伏的動物一樣,使之順應潛藏。新的校正版本說:依照《甲乙經》,「蟄」字寫作「執」。
12. 氣府論
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。
黃注:神闕、氣海二穴。王冰注神闕作臍中,氣海作脖胦。按神闕,一名氣舍,當臍中,氣海,一名脖胦。挾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。
黃注: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五穴。王冰注中注同,下四穴作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下極。按,四滿,一名髓府;氣穴,一名胞門;大赫,一名陰關;橫骨,一名下極。
白話文:
胃脘以下到橫骨的距離是六寸半。
黃注說:這段是指神闕穴和氣海穴這兩個穴位。王冰注說:神闕穴就是肚臍中心,氣海穴就是脖胦穴。依照這樣看,神闕穴,又叫做氣舍,位置在肚臍正中心;氣海穴,又叫做脖胦,在肚臍下旁邊各五分的地方,到橫骨的距離是一寸。
黃注說:這裡指的是中注穴、四滿穴、氣穴、大赫穴、橫骨穴這五個穴位。王冰注說:中注穴的說法相同,下面的四個穴位分別是髓府穴、胞門穴、陰關穴、下極穴。依照這樣看,四滿穴,又叫做髓府穴;氣穴,又叫做胞門穴;大赫穴,又叫做陰關穴;橫骨穴,又叫做下極穴。
13. 水熱穴論
腎街十穴。
黃注作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五陵。王冰注氣衝作氣街,五陵作外陵。按,氣街亦名氣衝,外陵作五陵未詳。
白話文:
腎經上的「腎街」有十個穴道。
黃注認為這十個穴道是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五陵。王冰則認為氣衝應該是氣街,五陵應該是外陵。
依照考證,氣街也叫做氣衝,但外陵被稱為五陵的原因還不清楚。
14. 第五卷(病論)
15. 風論
使人怢凓而不能食。
新校正云:詳怢凓,全元起本作失味,《甲乙經》作解㑊。
白話文:
使人感到身體不舒服,沒有食慾,吃不下東西。 新校正的說法是:詳細考證「怢凓」這個詞,全元起所編輯的版本寫作「失味」,《甲乙經》則寫作「解㑊」。
16. 痹論
陽遭陰,故為熱。
王本作故為痹熱。新校正云:遭,《甲乙經》作乘。
寒則急。
舊本急皆作蟲。王冰注云:謂皮中如蟲行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蟲作急。
白話文:
陽氣受到陰邪的侵擾,所以會產生熱象。
王冰的版本寫作「所以會產生痹熱」,《新校正》考證認為,「遭」字,在《甲乙經》中是寫作「乘」字。
如果受到寒邪,則會產生拘急的症狀。
舊的版本「急」字都寫作「蟲」字。王冰的注釋說,這是指皮膚內有如蟲在爬行的感覺。《新校正》考證認為,根據《甲乙經》,「蟲」字應當寫作「急」字。
17. 痿論
各以其時受氣。
舊本作各以其時受月。王冰注云:謂受氣時月也。如肝王甲乙,心王丙丁,脾王戊己,肺王庚辛,腎王壬癸,皆王氣法也,時受月,則正謂五臟受氣月也。
白話文:
(人體)各個器官的虛弱,是因為在不同的時節感受了不同的氣。
舊本(的文字)寫的是「各以其時受月」,王冰註解說:「是指感受氣的時候,月亮所處的月份」。就像肝臟的旺盛對應甲乙,心臟的旺盛對應丙丁,脾臟的旺盛對應戊己,肺臟的旺盛對應庚辛,腎臟的旺盛對應壬癸,這些都是配合五行旺盛的規律。所謂「時受月」,正是指五臟感受氣的月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