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[附]校余偶識 (2)
[附]校余偶識 (2)
1. 診要經終論
足太陽氣絕一段。
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。新校正云:按「診要經終論」載三陽三陰脈終之證,此獨紀足太陽氣絕一證,余應闕文也。
白話文:
以前誤會了「三部九候論」。新校正的版本說:「診要經終論」記載了三陽三陰脈終的症狀,而這篇只記載了足太陽氣絕的症狀,其餘應該是佚文。
2. 玉版論要
陰陽反作。
舊本作陰陽反他。新校正云:按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云:陰陽反作。王冰注云:反謂反復,作謂作務,反復作務,則病如是。
白話文:
舊版本寫作「陰陽反他」。新版本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記載,「陰陽反作」。王冰註解說:「反」是指反覆,「作」是指做事情。反覆做事情,就會得這種病。
3. 陰陽別論
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
林億以別本作四日而生,全元起作四日而已,疑原本作死為非。按,下文云死不治,是統舉上文而言,林誤。
為偏枯痿易。
王冰注云:三陰不足,則為偏枯,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。易,謂變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二陽俱搏,其病溫。
按,宋本作其氣濫。
白話文:
屬於生發陽氣的情況,不會超過四天就會死亡。
林億根據其他版本認為是四天後出生,全元起則認為是四天而已,懷疑原本寫『死』是錯誤的。按照下面的文字說到死亡且無法治療,這是總結上面的話來說的,所以林億的理解有誤。
會造成半身不遂和肌肉萎縮。
王冰注釋說:三陰經絡不足,就會形成半身不遂;三陽經絡過剩,就會形成肌肉萎縮和變異。這裡的『易』,是指平常用的方式發生改變,變得軟弱無力。
兩條陽經都亢進,這種情況下的疾病是溫熱病。
按照宋版的文本,這裡說的是氣血混亂。
4. 大奇論
肺雍肝雍腎雍。
新校正云:詳肺雍肝雍腎雍,《甲乙經》皆作癰。按,癰作雍,古假借字也。
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。
胠下,舊本作腳下。按,《甲乙經》腳下作胠下,腳當作胠,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。
脈至如懸雍。
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。元起注云:懸離者,言脈與肉不相得也。
脈至如頹土之狀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頹土作委土。
脈澀而鼓。
林億本澀作塞。脈塞而鼓,謂才見不行,旋覆去也。
行立常聽。
王冰注云:小腸之脈,上入耳中,故常聽也。
白話文:
肺部壅塞、肝臟壅塞、腎臟壅塞。
新版校正說明:詳細檢視肺部壅塞、肝臟壅塞、腎臟壅塞,《甲乙經》中都寫作「癰」。根據考證,「癰」用為「雍」是古時的借用字。
腎部壅塞,會導致脅下到小腹部位飽滿。
「脅下」,舊版寫作「腳下」。根據考證,《甲乙經》中的「腳下」應該是指「脅下」,「腳」應當為「脅」,因此不能說「腳下到小腹」。
脈象來到時像懸掛著的喉核。
新版校正說明:按照全元起版本,「懸雍」應作「懸離」。全元起註解說:「懸離」,意思是脈搏與肌肉不相連接。
脈象來到時像崩塌的泥土一樣。
新版校正說明:根據《甲乙經》,「頹土」應該作「委土」。
脈象澀滯且有鼓動感。
林億版本中「澀」作「塞」。脈象阻塞且有鼓動感,意思是一出現就馬上消失。
行走站立時常常會聽到聲音。
王冰註解說:小腸的脈絡向上進入耳朵中,所以會常常聽到聲音。
5. 第四卷
(「陰陽離合論」至「經絡論」論經絡,「氣穴論」以下論孔穴。)
白話文:
(「陰陽離合論」到「經絡論」這部分討論的是經絡,而從「氣穴論」之後則是討論穴位。)
6. 陰陽離合論
太陽根起於至陰。
王冰注云:至陰,穴名,在足小指。黃注謂足大指。考至陰之穴,實在足小指外側,黃注當是傳寫之訛。
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太陽為關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故關折則肉節頹緩,而暴病起矣,故候暴病者,取之太陽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,悸病起,故悸者,皆取之陽明。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,故骨搖者,取之少陽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白話文:
新校正版本說:根據《九墟》,太陽為閉合,陽明為開合,少陽為樞紐。所以閉合有問題,肉體關節就會鬆弛緩慢,而暴病就會發生。因此,檢查暴病,應觀察太陽經。開合有問題,氣就會沒有停止的時候,就會產生心悸症狀。因此,心悸都應檢查陽明經。樞紐有問題,骨頭就會搖晃而不能平穩站立。因此,骨頭搖晃應檢查少陽經。《甲乙經》也是這樣說的。
新校正云:按《九墟》關折則倉廩無所輸,隔洞,隔洞者,取之太陰。闔折則氣施而善悲,悲者,取之厥陰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。《甲乙經》同。
白話文:
《新校正》說:根據《九墟經》,關穴如果折損,穀物就沒有地方儲存,隔穴是取自太陰經。闔穴折損,氣就會散發而容易悲傷,悲傷是因為厥陰經出了問題。樞穴折損,脈絡就會不通,不通是因為少陰經出了問題。《甲乙經》與此說法相同。
7. 血氣形志
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
舊本甘作百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咽嗌作困竭,百藥作甘藥。
白話文:
疾病如果發生在咽喉部位,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治療。
舊版本中的「百」應當為「甘」。根據新版校訂,咽喉部位的疾病應描述為困竭,而「百藥」則應為「甘藥」。
8. 太陰陽明論
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。
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作以募相逆。楊上善云:脾陰胃陽,脾內胃外,其性各異,故相逆也。
白話文:
脾臟和胃是通過膜相互連接的。
新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,應該是以「募」的方式相互對應。楊上善說:脾屬陰而胃屬陽,脾在內而胃在外,它們的性質不同,所以是相對應的。
9. 脈解
所謂甚則狂癲疾者。
癲,舊本作巔。王冰注云:以其脈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,其支別者,從巔至耳上角,故狂巔疾也。按,下文陽盡在上,則巔疾之說較長。黃氏蓋因《靈樞·經脈》文而改之,亦確有所據。
白話文:
癲癇,舊版本寫作「巔」。王冰註解說:因為它的脈從額頭往上,到達巔頂,進入腦內的絡脈,再出來。它的分支從巔頂到耳角,所以狂暴癲癇就是這個病。根據下文的分析,陽氣全部在上,因此癲癇的說法比較籠統。黃氏可能是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中的文字而修改的,也有確鑿的依據。
10. 陽明脈解
其脈血氣盛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脈作肌。
白話文:
這段脈象顯示血氣旺盛。
新校正記載:根據《甲乙經》的記載,「脈」應作「肌」。
11. 皮部論
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。
王冰注云:蜚,生化也,害,殺氣也,殺氣行則生化弭,故曰害蜚。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。
王冰注云:樞謂樞要,持謂執持。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。
王冰注云:關司外動,以靜鎮為事,如樞之運,則氣和平也。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。
王冰注云:儒,順也,守要而順陰陽開闔之用也。新校正云:《甲乙經》儒作檽。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。
王冰注云:心主脈,入腋下,氣不和則妨害肩腋之動運。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。
王冰注云:關閉蟄類,使順行藏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蟄作執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陽氣,稱為“害蜚”。蜚指的是生化,害指的是殺氣,殺氣運行就會阻礙生化,所以叫做害蜚。
少陽經的陽氣,稱為“樞持”。樞指的是樞紐,持指的是執持,也就是說少陽經的陽氣掌管着身體的樞紐和運作。
太陽經的陽氣,稱為“關樞”。關指的是外部的運動,樞指的是運作,太陽經的陽氣負責控制外部的運動,並以靜態的狀態維持著平衡,就像樞紐一樣運作,讓氣血平和。
少陰經的陰氣,稱為“樞儒”。儒指的是順從,少陰經的陰氣守護著身體的樞紐,順應着陰陽開闔的運作。
心臟主宰的陰氣,稱為“害肩”。心臟主宰着血管,血管經過腋下,如果氣血不和,就會妨礙肩腋的運動。
太陰經的陰氣,稱為“關蟄”。關指的是閉合,蟄指的是蟄伏,太陰經的陰氣掌管着閉合和蟄伏,讓身體順應着季節變化而進行藏息。
12. 氣府論
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。
白話文:
從胃部到橫骨這段距離是六寸半。
黃注:神闕、氣海二穴。王冰注神闕作臍中,氣海作脖胦。按神闕,一名氣舍,當臍中,氣海,一名脖胦。挾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。
白話文:
黃帝註解:神闕穴和氣海穴是兩個穴位。王冰將神闕穴註解為肚臍中間,將氣海穴註解為肚臍下方。
根據記載,神闕穴又名氣舍穴,位於肚臍正中間。氣海穴又名脖胦穴,位於肚臍下左右各五分,與肚臍正下方橫骨之間有一寸的距離。
黃注: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五穴。王冰注中注同,下四穴作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下極。按,四滿,一名髓府;氣穴,一名胞門;大赫,一名陰關;橫骨,一名下極。
白話文:
黃帝內經注釋:中注、四滿、氣穴、大赫、橫骨這五個穴位是相通的。王冰注釋中注與黃帝內經一致,但將後四個穴位稱為髓府、胞門、陰關、下極。
具體如下:
- 四滿,又稱髓府
- 氣穴,又稱胞門
- 大赫,又稱陰關
- 橫骨,又稱下極
13. 水熱穴論
腎街十穴。
黃注作氣衝、歸來、水道、大巨、五陵。王冰注氣衝作氣街,五陵作外陵。按,氣街亦名氣衝,外陵作五陵未詳。
白話文:
黃帝注:氣衝穴、歸來穴、水道穴、大巨穴、五陵穴。王冰注:將「氣衝穴」標示為「氣街穴」,將「五陵穴」標示為「外陵穴」。註解:氣街穴又稱氣衝穴,至於外陵穴與五陵穴之間的關係尚未詳細說明。
14. 風論
使人怢凓而不能食。
新校正云:詳怢凓,全元起本作失味,《甲乙經》作解㑊。
白話文:
「讓人失去胃口,吃不下東西。
新校正中說:詳細考察『怢凓』一詞,在全元起版本中的記載是『失去味道』,而在《甲乙經》中則用的是『解怠』。」
15. 痹論
陽遭陰,故為熱。
王本作故為痹熱。新校正云:遭,《甲乙經》作乘。
寒則急。
舊本急皆作蟲。王冰注云:謂皮中如蟲行。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蟲作急。
白話文:
陽氣遇到陰氣,所以產生熱。
王本寫作所以產生痹熱。新校正說明:遭遇,《甲乙經》用的是乘。
寒冷就會使筋脈收緊。
舊本中的「急」都寫成了「蟲」。王冰註解說:指的是皮膚中有如蟲爬的感覺。新校正說明:根據《甲乙經》「蟲」應該是「急」。
16. 痿論
各以其時受氣。
舊本作各以其時受月。王冰注云:謂受氣時月也。如肝王甲乙,心王丙丁,脾王戊己,肺王庚辛,腎王壬癸,皆王氣法也,時受月,則正謂五臟受氣月也。
白話文:
過去的經典著作指出,各個臟腑有各自受氣的時間和月份。王冰注釋說:指接受氣的時辰和月份。例如:
- 肝臟之王氣在甲乙時
- 心臟之王氣在丙丁時
- 脾臟之王氣在戊己時
- 肺臟之王氣在庚辛時
- 腎臟之王氣在壬癸時
這些都是王氣的規律。時受月,正是指五臟接受氣的月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