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
1. [附]校余偶識
2. 第一卷(養生)
3. 《素問》
林億新校正云:按王冰不解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及《素問》之名起於何代。按《隋書·經籍志》始有《素問》之名;《甲乙經》序,晉·皇甫謐之文己云《素問》論病精辯;王叔和,西晉人,撰《脈經》,云出《素問》、《針經》;漢·張仲景撰《傷寒卒病論集》,云撰用《素問》。是則《素問》之名,著於《隋志》,上見於漢代也。
自仲景以前,無文可見,莫得而知,據今世所有之書,則《素問》之名,起漢世也。所以名《素問》之義,全元起有說云:素者,本也,問者,黃帝問岐伯也,方陳性情之源,五行之本,故曰《素問》。元起雖有此解,義未甚明。按《乾鑿度》云:夫有形者生於無形,故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
太易者,未見氣也,太初者,氣之始也,太始者,形之始也,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氣形質具,而疴瘵由是萌生,故黃帝問此太素,質之始也。《素問》之名,義或由此。
白話文:
林億新校正時說:根據王冰的說法,他不了解為什麼這本書要叫做《素問》,也不知道《素問》這個名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。根據《隋書·經籍志》的記載,才首次出現《素問》這個名稱;《甲乙經》的序言,晉朝皇甫謐的文章中就已經提到《素問》討論疾病非常精闢;西晉的王叔和撰寫《脈經》時,也說內容出自《素問》和《針經》;漢朝的張仲景撰寫《傷寒雜病論》時,也說參考了《素問》。這樣看來,《素問》這個名稱,在《隋書》中被記錄,而它的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漢代。
從張仲景以前的文獻來看,沒有相關記載,無法得知《素問》的起源,根據現在還存在的書籍判斷,《素問》這個名稱應該是從漢朝開始的。至於為什麼要叫做《素問》,全元起認為:「素」的意思是根本,「問」的意思是黃帝向岐伯提問,內容是探討性情的根源和五行的根本,所以叫做《素問》。雖然全元起這樣解釋,但意思還不是很明確。根據《乾鑿度》的說法:「有形的東西產生於無形,所以有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。」
太易是指還沒有出現氣的時候,太初是指氣的開始,太始是指形的開始,太素是指質的開始。氣、形、質都具備之後,疾病就由此產生。因此,黃帝詢問這個太素,也就是質的開始。《素問》這個名稱,或許就是由此而來的。
4. 上古天真論
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。
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,起居有常度,不妄不作。《太素》同,楊上善云:以理而取聲色芳味,不妄視聽也,循理而動,不為分外之事。
視聽八達之外。
宋本八達作八遠。王冰注云:雖遠際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內,來幹我者,吾必盡知之。
白話文:
飲食要有規律,生活作息要正常,不要過度勞累。
校對過的新版本說:按照全元起注的版本,應該是飲食要有一定的規律和節制,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矩,不要胡作非為。《太素》這本書的說法相同,楊上善說:要以理智來選擇聲色和香氣味道,不要胡亂看和聽,要順應道理而行動,不做超出自己本分的事情。
不要只關注那些看得到、聽得到的表面事物。
宋朝的版本把「八達」寫成「八遠」。王冰的註解是說:即使是遠在天邊的事情,或是近在眼前的事,只要是來影響我的,我都要完全了解。
5. 四氣調神論
故身無苛病。
苛,宋本作奇。
白話文:
所以身體沒有嚴重的疾病。
(「苛」字,宋朝的版本寫作「奇」。)
6. 金匱真言論
入通於心,開竅於舌。
宋本及他本皆作開竅於耳。王冰注云:舌為心之官,當言於舌,舌用非竅,故云耳也。「繆刺論」曰:手少陰之絡,會於耳中,義取此也。按,《靈樞·脈度》: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下云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,則正當作舌。
白話文:
心臟的功能與意識相通,而心臟的開竅之處在於舌頭。
宋朝版本和其他版本都寫作開竅於耳朵。王冰註解說:「舌頭是心臟的官能,應該說是開竅於舌頭,舌頭的作用並非孔竅,所以才說開竅於耳朵。」《繆刺論》說:「手少陰經的絡脈,會聚於耳中,意思取自於此。」考量《靈樞·脈度》:「五臟之氣經常在上面的七個孔竅表現出來。」接著又說:「心氣通於舌,心氣平和舌頭才能分辨五味。」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開竅於舌頭。
7. 生氣通天論
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
王冰注云:亟,數也。
白話文:
陰氣,是收藏精華並快速產生作用的。
王冰註解說:亟,指的是快速。
8. 陰陽應象論
燥傷皮毛,熱勝燥。
宋本及他本皆作熱傷皮毛,寒勝熱。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作燥傷皮毛,熱勝燥,黃氏本此。
白話文:
乾燥會傷害皮膚和毛髮,而熱盛就會使乾燥更加嚴重。
宋本和其他版本都寫作「熱傷害皮膚和毛髮,寒盛就會使熱更加嚴重」。新校正的版本說:根據《太素》這本書記載,應該是「乾燥會傷害皮膚和毛髮,而熱盛就會使乾燥更加嚴重」,黃氏的版本也是採用這個說法。
9. 第二卷
(「十二臟相使論」至「宣明五氣」論藏象,「經脈別論」以下論脈法。)
白話文:
第二卷,內容從「十二臟相使論」開始,到「宣明五氣」論述人體內臟的生理功能,接著從「經脈別論」以下開始探討脈象診斷的方法。
10. 臟氣法時論
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。
新校正云:按孫思邈雲精以食氣,氣養精以榮色,形以食味,味養形以生力。精順五氣以為靈也,若食氣相惡,則傷精也,形受五味以成也,若食味不調,則損形也。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,後製藥以防命,氣味溫補以存精形,此之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也。
白話文:
飲食的氣味如果能與身體相合,服用了就能夠補充精氣。
孫思邈說,精華需要藉由食物的氣來滋養,氣又藉由滋養精華來使容貌光彩,形體則需要藉由食物的滋味來滋養,滋味又藉由滋養形體來產生力量。精華順應五臟的氣而產生靈性。如果食物的氣與身體的氣相剋,就會損傷精華;形體藉由吸收食物的五味而形成,如果食物的滋味不調和,就會損傷形體。因此,聖人會先用飲食禁忌來保存人的天性,然後才製作藥物來保護生命。用溫和的氣味來補養精華與形體,這就是所謂的「氣味與身體相合而服用,以補充精華、增益氣」。
11. 宣明五氣
下焦溢為水。
黃氏作下焦為嗌為水。宋本作下焦溢為水。王冰注云:下焦為分注之所,氣窒不瀉,則溢而為水。按,《說文》:溢,器滿也,嗌,咽也,為嗌與下焦不合。溢為水,猶言滿而為水也,與下文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文義亦正相屬。此必傳寫時因上文為噦為泄,皆連疊成文,遂誤多為字,而又訛溢為嗌也。今依宋本改之。
白話文:
下焦的氣機如果不能順暢排泄,就會滿溢而形成水液。
黃氏的著作將「下焦溢為水」寫成「下焦阻塞變成水」。宋代的版本則寫作「下焦滿溢形成水液」。王冰注解說:「下焦是分流輸注的地方,如果氣機阻塞而無法排泄,就會滿溢而形成水液。」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:「溢」是指器皿滿了;「嗌」是指咽喉。把「下焦」寫成「嗌」是不合理的。「溢為水」的意思是滿溢形成水液,這樣寫與下文的「膀胱不利而小便不暢」、「括約肌失控而遺尿」的文義也連貫一致。
這應該是傳抄時,因為上文有「噦」(打嗝)、「泄」(腹瀉)這些連疊的文字,導致誤寫多了一個字,又把「溢」字誤寫成「嗌」字。現在根據宋代的版本將其改正。
12. 三部九候論
下部天,足厥陰也。
王冰注云:謂肝脈也,在毛際外,羊矢下一寸半陷中,五里之分,臥而取之。女子取太衝,在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。視黃注為詳。
白話文:
下部天,指的是足厥陰經(也就是肝經)。
王冰註解說:這裡說的是肝經的脈搏,位置在陰毛邊界外側,像羊糞粒大小突起(羊矢)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,是五里穴這個分界點,要讓病人躺臥來取脈。女子則取太衝穴,在大拇指根部關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。可以參考視黃的註解,會更詳細。
13. 脈要精微論
渾渾革革,至如湧泉,弊弊綿綿,其去如弦絕者死。
此蓋從《甲乙經》而正之。舊本皆作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,死。又如「三部九候論」:以通其氣。舊作以見通之,亦從《甲乙經》而正之也。
白話文:
脈象如果渾厚有力,來勢像泉水湧出那樣強勁,是正常的脈象。但如果脈象虛弱無力,像細絲一樣連綿不斷,最後卻突然消失,像琴弦斷裂一樣,那就是死脈,代表病人將要死亡。
這段文字是根據《甲乙經》的內容加以修正的。舊的寫法都寫成:脈象渾厚有力像泉水湧出,病情會加重而且臉色會衰敗;脈象虛弱無力,像細絲一樣連綿不斷,最後消失,像琴弦斷裂,代表病人將要死亡。另外,像《三部九候論》中寫的:「用來疏通氣機」這句話,舊的寫法是「用來察看氣機」,這裡也是根據《甲乙經》的內容加以修正的。
14. 第三卷(脈法)
15. 玉機真臟論
太過則令人善怒。
怒,舊本皆作忘。新校正云:按「氣交變大論」云:木太過,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,則忘當作怒。
如鳥之喙者。
新校正云:「平人氣象論」云如烏之喙。又,別本喙作啄。
十日之內死。
日,舊本皆作月。王冰注云:期三百日內死,按日當作月。
真臟來見。
舊本皆作來見。新校正云: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真臟未見,來字當作未字之誤也。
若人一呼五六至。
呼,舊本皆作息。新校正云:按人一息脈五六至,何得為死?必息字誤,息當作呼。
白話文:
過度就會使人容易發怒。
「怒」,舊的版本都寫作「忘」。新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木氣太過,嚴重的話會精神恍惚,容易發怒,產生眩暈、頭暈等疾病」,所以這裡的「忘」應該寫作「怒」。
像鳥的嘴巴一樣。
新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《平人氣象論》說「像烏鴉的嘴巴」。另外,其他版本寫作「啄」而不是「喙」。
十天內會死亡。
「日」,舊的版本都寫作「月」。王冰注釋說:應該是三百天內死亡,認為這裡的「日」應該寫作「月」。
真臟的脈象顯現。
舊的版本都寫作「真臟來見」。新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全元起版本及《甲乙經》,「真臟」是沒有出現,所以「來」字應該是寫錯了,應該寫作「未」。
如果一個人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五、六次。
「呼」,舊的版本都寫作「息」。新的校正版本說:根據人的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五、六次,怎麼會是死亡的徵兆呢?一定是「息」字寫錯了,「息」應該寫作「呼」。
16. 通評虛實論,
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
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經》作脈虛氣虛尺虛,是謂重虛,此少一氣字,多一上字。王注言尺寸脈俱虛,則不兼氣虛也。詳前熱病,氣熱脈滿為重實,此脈虛氣虛為重虛,是脈與氣俱實為重實,俱虛為重虛,不但尺寸俱虛為重虛也。
實而澀則死。
澀,舊本皆作逆。王冰注云:逆謂澀也。
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
新校正云:按《太素》無手字,楊上善云足溫氣下,故生,足寒氣不下者,逆而致死。
白話文:
脈象表現上部虛弱,下部(尺部)也虛弱,這就叫做「重虛」。
按照《甲乙經》的記載,應該是脈虛、氣虛、尺部虛弱,這才叫做「重虛」。這裡少了一個「氣」字,多了一個「上」字。王冰的註解說,如果寸脈和尺脈都虛弱,就不一定兼有氣虛。仔細對照之前的熱病篇,氣盛且脈搏充實是「重實」的表現。這裡說的脈虛、氣虛就是「重虛」,也就是說,脈和氣都充實是「重實」,都虛弱是「重虛」,不只是寸脈和尺脈都虛弱才是「重虛」。
脈搏充實卻又澀滯,就是死症。
所謂的「澀」,舊版本都寫成「逆」。王冰註解說,「逆」的意思就是「澀」。
手腳溫熱,人就能存活;如果手腳冰冷,人就會死亡。
按照《太素》的記載,沒有「手」這個字。楊上善說,腳溫熱表示氣能往下走,所以人能活;腳冰冷表示氣不能往下走,就會逆亂而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