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脈解(二十四)
以陽明之氣為太陰所並,濁陰上填,上者太陰之孫絡也,太陰之脈,上膈挾咽,行於頭上,陰氣衝塞,故頭痛鼻鼽,脾郁濕動,故腹腫也。(余義見「陽明脈解」中)
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,故病脹也。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也。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,十一月陰氣下衰,而陽氣且出,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。
「經脈」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是所謂病脹也。以太陰子也,十一月三陽蟄閉,萬物之氣皆藏於中,藏而不瀉,故病脹也。「經脈」:腹脹善噫,是所謂上走心為噫也。以陽明之絡屬心,太陰之濕傳之陽明,濕旺胃逆,濁氣不降,鬱塞心宮,則噫而出之,故上走心為噫也。「經脈」:舌本強,食則嘔,是所謂食則嘔也。
以濕盛胃逆,水穀不下,胃口盛滿莫容,因而上溢,故嘔也。「經脈」:腹脹善噫,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是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。以濕旺脾郁,中氣不運,得後泄失氣,則滿脹消減。緣十一月子半陽生,陰氣下衰,而陽氣且出,陽出則滯氣運轉,泄於魄門,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。
少陰所謂腰痛者,少陰者腎也,十月萬物陽氣皆傷,故腰痛也。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所謂邑邑不能久立久坐,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,萬物陰陽不定,未有主也,秋氣始至,微霜始下,而方殺萬物,陰陽內奪,故目䀮䀮無所見也。
所謂少氣善怒者,陽氣不治,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,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,善怒者,名曰煎厥。所謂恐,如人將捕之者,秋氣萬物未有畢去,陰氣少,陽氣入,陰陽相薄,故恐也。所謂惡聞食臭者,胃無氣,故惡聞食臭也。所謂面黑如地色者,秋氣內奪,故變於色也。
所謂咳則有血者,陽脈傷也,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,滿則咳,故血見於鼻也。
「經脈」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脊股內後廉痛,是所謂腰痛也。以少陰者腎也,十月萬物之陽氣皆傷,木枯不能上發,下陷水中,腎水之位在腰,故腰痛也。「經脈」: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咽腫上氣,是所謂嘔咳上氣喘也。以水主蟄藏,陽氣升泄,蟄藏失政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不得歸根,逆行而上,無所依然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
「經脈」:喝喝而喘,坐而欲起,目䀮䀮如無所見,是所謂邑邑不能久立久坐,起則目䀮䀮無所見也。以萬物當陰長陽藏之時,而陰陽不定,未有主也。蓋秋氣始至,微霜始下,而方殺萬物,陽降陰升,是其常也,而陰陽內奪,升降反作,陽氣升浮,飄蕩無根,故目䀮䀮無所見也。「經脈」:心如懸,若飢狀,煩心心痛,是所謂少氣善怒也。
白話文:
脈解(二十四)
陽明經的氣被太陰經所兼併,濁陰之氣上逆填塞。頭部屬太陰經的孫絡分布區域,而太陰經脈上行通過橫膈,夾住咽喉,運行至頭部。由於陰氣衝塞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鼻塞流涕的症狀。脾氣鬱結、濕氣內動,因此導致腹部腫脹。(其他相關理論可參閱「陽明脈解」)
太陰經所說的「病脹」,與太陰經對應的子月(十一月)有關。此時萬物的氣機都潛藏於內,所以容易出現脹滿的病症。所謂「上走心為噫」,是因為陽明經的絡脈與心相連,因此濁氣上擾心部而形成噯氣。所謂「食則嘔」,是因為食物過於飽滿而向上溢出,所以引發嘔吐。所謂「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」,是因為十一月陰氣開始衰退,陽氣逐漸萌發,因此排便或排氣後會感到舒暢,脹滿感減輕。
《經脈》提到:足太陰脾經若氣機異常,會出現腹脹,這就是所謂的「病脹」。因為太陰對應子月,十一月時陽氣潛藏,萬物之氣皆收斂於內,無法疏洩,所以容易脹滿。《經脈》又說:腹脹且容易噯氣,就是所謂的「上走心為噫」。由於陽明絡脈與心相連,太陰的濕氣傳至陽明,濕氣旺盛導致胃氣上逆,濁氣無法下降,鬱積在心胸,於是通過噯氣排出。《經脈》還記載:舌根僵硬,進食後嘔吐,就是所謂的「食則嘔」。濕氣過盛使胃氣上逆,食物無法下行,胃中充滿而無法容納,因而上溢嘔出。
《經脈》提到:腹脹且容易噯氣,排便或排氣後會感到舒暢,就是所謂的「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」。因濕氣旺盛、脾氣鬱結,中焦氣機不暢,排便或排氣後,脹滿感得以減輕。這是因為十一月時陽氣初生,陰氣衰退,陽氣開始萌發,陽氣運轉使滯氣得以排出,因此症狀緩解。
少陰經所說的「腰痛」,是因為少陰屬腎,十月時萬物的陽氣受損,導致腰痛。「嘔咳上氣喘」則是因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陽氣浮越無所依附,因此出現嘔吐、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「邑邑不能久立久坐,起則目䀮䀮無所見」,是因為此時陰陽之氣未定,秋氣初至,微霜降臨,萬物開始凋零,陰陽之氣內耗,所以視力模糊無法看清。
所謂「少氣善怒」,是因陽氣運行失常,使肝氣無法正常調節,所以容易發怒,這種情況稱為「煎厥」。「恐,如人將捕之」,是因為秋氣尚存,陰氣不足而陽氣內入,陰陽相互搏擊,因此產生恐懼感。「惡聞食臭」是因胃氣虛弱,所以厭惡食物的氣味。「面黑如地色」,是因秋氣內耗,導致面色晦暗。
所謂「咳則有血」,是因陽脈受損,陽氣未充足於上部而脈氣壅滿,滿則引發咳嗽,因此血從鼻部流出。
《經脈》記載:足少陰腎經若氣機異常,會出現脊背、大腿內側後緣疼痛,即所謂的「腰痛」。因為少陰屬腎,十月時萬物陽氣受損,肝木無法升發而下陷於腎水之中,而腎主腰部,所以會腰痛。《經脈》又說:咳嗽唾血、氣喘、咽喉腫脹、氣逆,即所謂的「嘔咳上氣喘」。因腎主封藏,若陽氣過度升洩,使陰氣在下、陽氣在上,陽氣浮越無根,逆行上衝,無所依附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。
《經脈》提到:氣喘、坐立不安、視物模糊,即所謂的「邑邑不能久立久坐,起則目䀮䀮無所見」。因為此時陰陽之氣未定,秋氣初至,微霜降臨,萬物開始凋零,陽氣本應下降卻反升,陰陽內耗,陽氣浮越無根,所以視力模糊。《經脈》還記載:心中空懸如飢餓感、煩躁心痛,即所謂的「少氣善怒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