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脈解(二十四)

心脅痛甚,不可反側,以陰主蟄藏,物藏則不動,故不可反側也。「經脈」:手少陽三焦之脈,是動則病耳聾,渾渾焞焞,是所謂甚則躍也。以陽氣盛上而踴躍,衝動聽宮,則耳竅喧鳴,聾即濁氣上逆而閉塞者。緣九月萬物皆衰,草木墮落,則二火蟄藏,去陽之陰(之,往也),是其常也,今甲木逆行,氣盛而上,自下長生,躍動不已,收藏失政,故為躍也。

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明者午也,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,是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者衰於五月,而一陰氣上,與陽始爭,故脛腫而股不收也。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復上,上則邪客於臟腑間,故為水也。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臟腑也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

所謂甚則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也。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,陰陽相薄也,陽盡而陰盛,故欲獨閉戶牖而居也。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相爭,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鼻鼽腹腫也。

「經脈」:胃足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洒洒振寒,是所謂洒洒振寒也。以陽明者午也,午半陰生,是五月陽盛之極,而漸之於陰也(之,往也)。一陰既生,陽盛而陰氣加之,陽郁不達,故洒洒振寒也。「經脈」: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乳氣街股伏兔皆痛,是所謂脛腫而股不收也。

以五月陽盛,而生一陰,陽氣衰於五月,而一陰氣上,與陽始爭,衛氣阻格,郁為腫脹,故脛腫而股不收斂也(不收,謂腫脹也)。「經脈」:大腹水腫,是所謂上喘而為水也。以陽明陽體而含陰精,有陰則降,陰降則戊土化燥而不濕,陰氣下降而復上,上則陰邪客居於肺胃之間,故為水也,水阻氣道,是以上喘也。「經脈」:膺乳氣街皆痛,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,是所謂胸痛少氣也。

以水在肺胃之間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陽氣阻礙,不得下行,故胸痛少氣也。「經脈」: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賁響腹脹,是謂骭厥,是所謂甚則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。以一陰逆上,與陽氣相薄,水火相惡,而君火居其敗地,故惕然而驚也。

「經脈」:心欲動,獨閉戶牖而處,是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也。以陰陽相薄,陽敗而陰盛,君相皆怯,故欲獨閉戶牖而居也。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是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也。以陰陽相薄,始而陽敗陰勝,則驚惕而安靜,繼而陽復,再與陰爭,而一陰外並於二陽,則狂歌而奔走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「經脈」:汗出鼽衄,大腹水腫,是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也。

白話文:

【脈解(二十四)】

心脅痛劇,無法翻身:因陰氣主靜,萬物藏伏則不動,故身體難以轉側。《經脈》提到手少陽三焦經異常時,會出現耳聾、耳中轟鳴的症狀,這是由於陽氣過盛上衝,激盪耳部聽宮,導致耳內嘈雜。耳聾則是因濁氣上逆阻塞所致。九月時節萬物衰敗,草木凋零,本應是相火潛藏的時期(陽轉為陰是正常現象),但若甲木之氣逆行上衝,陽氣過盛而不收斂,擾亂自然藏伏之序,便引發此類亢奮症狀。

陽明經的「寒冷顫抖」:陽明屬午(五月),此時陽氣鼎盛卻逢陰氣初生,陽盛被陰氣所抑,故表現為畏寒發抖。

腿部腫脹、肌肉鬆弛:五月陽氣漸衰,陰氣初升與陽相爭,衛氣受阻鬱滯成腫,故小腿腫脹而大腿無力收束。

氣喘兼水腫:陰氣本應下行卻反逆上行,侵襲肺胃之間形成水濕停滯,阻礙氣機而引發喘息。

胸痛氣短:因水濕(陰氣)積聚內臟,壓迫陽氣運行,故胸悶疼痛、呼吸不暢。

嚴重時昏厥、厭惡人火、聞木聲驚恐:陰陽二氣激烈交爭,水火相剋,心神不寧而恐慌。

獨處閉門不出:陰陽相爭下陽衰陰盛,心神怯弱,故患者偏好封閉環境。

發病時登高狂歌、脫衣奔跑:初期陰勝陽衰則驚惶安靜,後期陽氣反撲與陰交戰,陽亢外顯而出現狂躁舉動。

頭痛鼻塞、腹部脹腫:陽明經氣上逆,波及絡屬太陰的細脈,導致頭面鼻部不適及腹水腫脹。

《經脈》補充

  • 足陽明胃經異常的「畏寒顫抖」,因五月陽極生陰,陽氣鬱閉不達所致。
  • 「大腹水腫、膝關節腫痛」等症狀,對應前述陰氣上逆、水濕停聚的病理。
  • 「厭惡人火、聞聲驚嚇」是因陰氣逆行與陽相衝,君火受擾之故。
  • 「獨居封閉」反映陰盛陽衰時的心理狀態;後期陰陽劇烈相爭,則表現為外亢狂奔。
  • 「頭痛鼻血、腹水」則為陽明經氣上犯細脈,影響頭面和腹部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