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脈解(二十四)
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,正月寅,寅太陽也,正月陽氣出在上,而陰氣盛,陽未得自次也,故腫腰脽痛也。所謂病偏虛為跛者,正月陽氣凍解,地氣而出,冬寒,頗有不足者,故偏虛為跛也。所謂強上引背者,陽氣大上而爭,故強上也。所謂甚則狂癲疾者,陽盡在上,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癲疾也。
所謂耳鳴者,陽氣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。所謂浮為聾者,皆在氣也。所謂入中為喑者,陽盛已衰,故為喑也。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少陰不至者,厥也。脽,音誰。
此篇解《靈樞·經脈》之義。
《靈樞·經脈》:膀胱足太陽之脈,是動則病脊痛,腰似折,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,是所謂腫腰脽痛也(腫字訛,按「經脈」當作脊。作背。脽,尻骨,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連脽尻,師古曰:臀也)。以正月屬寅,寅為太陽,正月陽氣自地下出在地上,而陰氣猶盛,陽未得遽然自次於地上也,木氣鬱沖,故腫腰脽痛也。「經脈」: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謂踝厥,是所謂病偏虛為跛也。
正月陽氣凍解,地氣而出,而冬寒未盡,閉蟄初開,陽氣頗有生髮不足之處,有所不足之處,故偏虛為跛也。「經脈」:病沖頭痛,項背腰尻皆痛,是所謂強上引背也。以陽氣大上而相爭,故強上引背也。「經脈」:痔虐狂癲疾,是所謂甚則狂癲疾也。以陽盡在上,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癲疾也。
「經脈」:小腸手太陽之脈,耳聾目黃頰腫,是所謂耳鳴,所謂浮為聾也。耳聾即耳鳴之重者,以陽氣盛上而躍動,衝於聽宮之內,鬱勃鼓盪,故耳鳴也,甚則孔竅閉塞,遂成聾病,皆在乎陽氣之上浮也。所謂入中為喑者(「經脈」闕此條),以聲為陽氣所發,太陽入中,而交少陰,則陽盛已衰,少陰之脈貫膈入肺,循喉嚨,挾舌本,陰氣充塞,故為喑瘂也。腎氣內奪而厥逆,下陷則為喑瘂而骽足痿痱,此腎氣之虛也(腎氣,水中之氣)。
厥者,陽根微弱,少陰之動氣(腎間動氣)不能上升而下陷也(至者,腎氣上升也)。
少陽所謂心脅痛者,言少陽盛也,盛者心之所表也,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,故心脅痛也。所謂不可反側者,陰氣藏物也,物藏則不動,故不可反側也。所謂甚則躍者,九月萬物盡衰,草木畢落而墮,則氣去陽而之陰,氣盛而陽之下長,故為躍。
「經脈」:膽足少陽之脈,是動則病心脅痛,是所謂心脅痛也,此以少陽之逆行而上盛也。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,與少陰君火相為表裡,故盛者心之所表也。九月陽衰陰旺,相火不蟄,甲木逆沖,故痛生心脅。緣少陽之脈,自心下而行兩脅,脅痛者,甲木之自傷,心痛者,相火之累君火,君相同氣也(心下,胃之上口,膽木刑胃,上口作痛,心君被逼故也)。「經脈」:不能轉側.是所謂不可反側也。
白話文:
《脈解(二十四)》:
太陽經所說的腰部腫脹疼痛,是因為正月屬寅,寅代表太陽。正月陽氣開始上升,但陰氣仍旺盛,陽氣未能順利運行,導致木氣鬱結沖擊,造成腰部和臀部腫痛。所謂「偏虛跛行」,是因正月陽氣剛解凍,地氣初升,但冬寒未完全消退,陽氣生發不足,氣血不均衡而形成跛行。
「強上引背」的症狀,是因陽氣過度上衝與陰氣相爭,導致頸背僵直。若陽氣全部上浮、陰氣下沈,形成下虛上實,則會引發狂躁或癲癇(「狂癲疾」)。耳鳴是陽氣過盛向上躍動的表現,嚴重時氣機上浮堵塞耳竅便成耳聾。至於「入中為喑」(失語),是因陽氣由盛轉衰,陰氣壅塞喉舌,使聲音無法發出;若腎氣衰竭下陷,更會合併四肢無力的「喑痱」症狀。
少陽經的「心脅痛」,是因九月陽氣衰退、陰氣旺盛,少陽經氣逆行上衝(少陽屬相火,與心臟相表裡),影響心窩和兩脅所致。此時陰主收斂,使人活動不便(「不可反側」);若氣機從陽轉陰過度劇烈,可能出現抽搐(「躍」)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