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太陰陽明論(二十三)
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?岐伯曰:四肢皆秉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
土無專宮,寄旺於四維,四肢者,脾土之四維也,故脾主四肢。脾病而四肢不用者,以四肢所稟,水穀之氣,胃者水穀之海,是四肢皆稟氣於胃也。而水穀消化,權在脾土,故水穀入胃,脾土消之,化生精氣,注於四肢,然後至手足之經。胃腑但主受盛,不主消化,水穀不消,則泄利而下,不能化生精氣,至於手足經絡,必因脾土之消磨,四肢乃得稟水穀之氣也。
今脾病不能消磨水穀,為胃腑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,氣日以衰,則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之,故手足不用也。
帝曰:脾與胃,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,何也?岐伯曰:足太陰者,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也。
足太陰為三陰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是手足三陰之長也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行氣於手足三陰。陽明者,太陰之表,五臟六腑之海也,水穀入胃,得脾土之消磨,化生精氣,傳於陽明之經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行氣於手足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絡而受氣於陽明,實即太陰之力,故為胃行其津液者,以其善消也。
白話文:
太陰陽明論(二十三)
黃帝問:脾臟有病為何會導致四肢無力?岐伯回答:四肢的氣血都來自胃,但胃氣無法直接到達四肢,必須依靠脾臟的運作才能輸送。如今脾臟有病,無法為胃輸送津液,四肢得不到食物精華的滋養,氣血日益衰弱,經脈不通,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供應,所以才會無力。
脾屬土,沒有固定的位置,而是寄附於四方,四肢就是脾土寄附之處,因此脾主四肢。脾病造成四肢無力,是因為四肢所需的飲食精華來自胃(胃是飲食的匯聚之處),但飲食消化要靠脾土運化。食物進入胃後,由脾負責消化,轉化為精氣並輸送到四肢,再分布到手腳的經絡。胃只負責容納食物,不負責消化;若食物未經消化,會直接排泄,無法轉化為精氣輸送至經絡。因此,四肢必須依賴脾的運化才能獲得食物精華。
脾病無法消化食物、為胃輸送津液,四肢便得不到飲食精華的滋養,氣血日益衰弱,經脈不通,筋骨肌肉缺乏氣血供應,所以手腳無力。
黃帝問:脾和胃僅以薄膜相連,為何能為胃輸送津液?岐伯回答:足太陰脾經屬三陰,其經脈貫穿胃、連接脾、環繞咽喉,因此太陰能為三陰輸送氣血。陽明屬表,是五臟六腑氣血的來源,飲食入胃後,經脾消化轉化為精氣,傳至陽明經,再輸送至三陽經。五臟六腑都透過各自的經絡從陽明獲得氣血,實際上是依賴太陰脾的作用,因此脾能為胃輸送津液,關鍵在於其消化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