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陰陽離合論(二十一)

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

太陰在前,少陰在後。少陰根起於湧泉(穴名,在足心)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

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中之絕陰。

厥陰行身之側,亦在少陰之前。厥陰根起於大敦(穴名,在足大指),陰之極,陰而絕陽,名曰陰中之絕陰(純陰也)。

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陰。陰陽沖沖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
太陰,陰之將衰,為開。厥陰,陰之盛極,為闔。少陰,陰之未盛亦未衰,故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參差相失也,陰性沉,搏而勿沉(鼓搏而不至極沉)命曰一陰,一陰者,三陰不失而合為一也。陰陽運行,沖沖流注,積至傳遍六經,而為一周。一日一夜,周身五十,氣布於里,形固於表,而為相成也。

白話文:

【陰陽離合論(二十一)】

在太陰經的後方,稱為少陰經。少陰經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(位於腳底心),稱為「陰中之少陰」。

太陰經在前,少陰經在後。少陰經的根源起於湧泉穴,屬於陰中的少陰。

在少陰經的前方,稱為厥陰經。厥陰經的根源起始於大敦穴(位於大腳趾),是陰氣斷絕陽氣的狀態,稱為「陰中之絕陰」。

厥陰經運行於身體的側邊,同時位於少陰經前方。厥陰經的根源起於大敦穴,是陰氣的極致,陰盛而斷絕陽氣,屬於「陰中之絕陰」(純陰的狀態)。

因此,三陰經的離合關係如下:

  • 太陰經象徵「開」(陰氣將衰,向外展佈)。
  • 厥陰經象徵「闔」(陰氣極盛,向內閉藏)。
  • 少陰經象徵「樞」(陰氣未達極盛或衰退,為轉樞紐帶)。

這三條經脈必須相互協調,不可失衡。陰氣本性沈潛,但需保持鼓動而不完全沈伏,稱為「一陰」——即三陰和諧統一的狀態。陰陽之氣循環運行,流動不息,積累傳遍六經,完成一個循環。一日一夜之間,氣血周流全身五十次,氣血涵養於內,形體固護於外,彼此相輔相成。

2. 血氣形志(二十二)
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少血多氣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。

六經氣血多少,常數如此。

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陽明出血氣,刺少陰出氣惡血,刺厥陰出血惡氣,刺太陰出氣惡血也。

六經氣血多少既殊,故刺法不同。

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足之陰陽也。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心主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是為手之陰陽也。凡治病,必先去其血,今知手足陰陽所苦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瀉有餘,補不足。

手足陰陽有所苦欲,刺者宜順其所苦欲而補瀉之。

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。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。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。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形數驚恐,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。是謂五形志也。

形志苦樂有五等,故有五治。

白話文:

血氣形志(二十二)

人體氣血的常態分佈如下:太陽經通常多血少氣,少陽經少血多氣,陽明經多氣多血,少陰經少血多氣,厥陰經多血少氣,太陰經多氣少血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
六經的氣血多少不同,因此針刺方法也有所差異:刺太陽經時宜放血但避免傷氣,刺少陽經宜調氣但避免放血,刺陽明經可同時放血與調氣,刺少陰經宜調氣但避免放血,刺厥陰經宜放血但避免傷氣,刺太陰經宜調氣但避免放血。

六經氣血多寡不同,故針刺手法需區別對待。

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互為表裡,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互為表裡,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互為表裡,這是足部的陰陽配屬;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互為表裡,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(心包經)互為表裡,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互為表裡,這是手部的陰陽配屬。凡是治療疾病,須先去除血脈瘀阻,掌握手足陰陽經的病變所在,解除病痛後,再順應臟腑特性,瀉其有餘、補其不足。

手足陰陽經各有其病理特徵,針刺時應順應其特性進行補瀉。

形體安逸但精神勞苦(思慮過度),病多生於血脈,宜用艾灸或針刺治療;形體與精神皆安逸,病多生於肌肉,宜用針砭療法;形體勞苦但精神愉悅,病多生於筋脈,宜用溫熨導引法;形體與精神皆勞苦,病多生於咽喉,宜用甘緩藥物調養;頻受驚恐導致經絡不通,病多表現為麻木不仁,宜以按摩與藥酒治療。這就是「五形志」的病症與對應療法。

形體與精神的狀態有五種組合,因此有五種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3. 太陰陽明論(二十三)

黃帝問曰:太陰陽明為表裡,脾胃脈也,生病而異者,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異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內,或從外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也。

帝問:太陰陽明相為表裡,此脾胃之脈也,生病而異者,何也?蓋脾胃雖皆屬土,而陰陽既異其位,則陽實而陰必虛,陽虛而陰必實,陽從而陰必逆,陽逆而陰必從,更實更虛,更逆更從,是其常也。陽主外,陰主內,其臟腑之虛實逆從,原無一定,則病邪之從外從內,實有不同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也。

帝曰:願聞其異狀也。岐伯曰:陽者,天氣也,主外,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陽道實,陰道虛,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,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

願聞其異狀者,願聞其所以異之狀也。陽為天氣,主外,陰為地氣,主內。陽道實,故能格拒風寒,陰道虛,故能容納水穀,賊風虛邪,外傷其表,故陽受之,飲食起居,內傷其里,故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六腑陽也,陰受之則入五臟,五臟陰也。入六腑則胃土上逆,心肺不降,身熱不能時臥,上為喘呼,入五臟則脾土下陷,肝木抑遏,少腹䐜滿閉塞,風木後沖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不斂也。

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,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,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,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

喉主天氣而通於五臟,咽主地氣而通於六腑,六氣通於喉而傷在六腑,五味通於咽而傷在五臟者,陰陽各從其類也,故陽受天之風氣,陰受地之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,同氣相感也。

人之陰氣,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,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(足太陰上膈挾咽,連舌本,足少陰上膈循喉嚨,挾舌本,足厥陰上膈循喉嚨,連目系,與督脈會於巔,足三陰皆上行至頭),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也,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也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陽經升於手而降於足也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,陰經降於手而升於足也。

帝曰:脾不主時何也?岐伯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臟者,常著於胃土之精也,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不得主時也。

脾土主治中央,常以四時之季長於四臟,各十八日,寄治於四維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胃相為表裡,脾臟者,常附著於胃,是土之精也,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頭象天,足象地,故上下至頭足(胃土自頭至足,脾土自足至頭),不得主時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陽明論(二十三)

黃帝問道:「太陰與陽明相為表裡,皆屬脾胃之經脈,為何生病時症狀不同?」岐伯回答:「陰陽所處位置不同,虛實逆從相互影響,病邪有從內生或從外入,原因不同,故病症各異。」

黃帝想進一步瞭解差異,岐伯解釋:「陽象天氣,主外;陰象地氣,主內。陽道充實,陰道虛弱,因此外感風邪先傷陽分(六腑),內傷飲食起居先損陰分(五臟)。病邪入六腑會發熱、失眠、氣喘;入五臟則腹脹閉塞、腹瀉,久則成痢疾。」

「咽喉主天氣(風邪),咽部主地氣(濕邪)。風邪傷上,濕邪傷下。陰經之氣從足上行至頭,再沿手臂至指尖;陽經之氣從手上行至頭,再下至足。因此陽病極時症狀向下傳,陰病極時向上傳。」

黃帝問:「脾為何不專主某一季節?」岐伯答:「脾屬土,居中調和四方,於四季末各寄治十八日,輔助四臟運化。脾胃互為表裡,脾稟胃土精華,如同大地滋養萬物,其氣貫通頭足,故不獨主一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