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經絡

3. 陰陽離合論(二十一)
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

三陰三陽,手三陰、足三陰、手三陽、足三陽也。陰陽之數,數之則少,推之則多,至於十百千萬,萬之大,不可勝數矣,然其要歸則一也。
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陰,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,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
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地下曰陰,地上曰陽,未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陰,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天以陽予之正(天以生為正。正與政同),地以陰為之主(地以成為主),故生因於春,長因於夏,收因於秋,藏因於冬。此天地之常也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天地不失其常,則天地之陰陽可數,人稟天地之氣,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有數之可數也。

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。太陽根起於至陰,名曰陰中之陽。

聖人南面而立,前向南面,後背北方,前曰廣明(廣大光明),後為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(「水熱穴論」踝上各一行,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)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(少陰自足上行,太陽自頭下行)。太陽根起於至陰(穴名,在足小指),名曰陰中之陽。
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
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(陽在上)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(陰在下)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(前即上也,太陰自足上行,陽明自頭下行)。陽明根起於厲兌(穴名,在足大指之次指),名曰陰中之陽。

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。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

厥陰與少陽表裡,故少陽為厥陰之表。少陽根起於竅陰(穴名,在足小指之次指)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

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
太陽,陽之將衰,故為開。陽明,陽之盛極,故為闔。少陽,陽之未盛亦未衰,故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參差相失也。陽性浮,搏而勿浮(鼓搏而不至太浮),命曰一陽,一陽者,三陽不失而合為一也。

帝曰:願聞三陰。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,其衝在下。名曰太陰。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

陽在外,陰在內,是中為陰也。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毛際兩旁,足太陰之衝門也(沖者,經氣之街衢也),太陰根起於隱白(穴名,在足大指),名曰陰中之陰。

白話文:

陰陽離合論(二十一)
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屬陽、地屬陰,日屬陽、月屬陰,大月小月共三百六十天成為一年,人體也與此相應。然而現在所說的三陰三陽卻與天地陰陽不相符,這是什麼原因?
岐伯回答:陰陽的道理,細數可分為十,推衍可達百,再細分可至千,演繹可至萬,甚至無窮無盡,但其核心原理是一致的。

所謂三陰三陽,是指手三陰、足三陰、手三陽、足三陽。陰陽的變化,表面看似有限,但深入推衍則無窮無盡,然而根本仍歸於同一規律。

天覆蓋、地承載,萬物得以生長。尚未破土而出的稱為「陰中之陰」,已破土而出的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天賦予萬物生長的動力,地則主宰其成形,因此春季主生發、夏季主成長、秋季主收斂、冬季主封藏,若秩序失常則天地氣機阻塞。陰陽的變化在人體中,同樣可依規律推算。

黃帝問:請說明三陰三陽的分合關係。
岐伯回答:聖人面朝南站立,前方稱為「廣明」,後方稱為「太衝」。太衝所在之處是「少陰」,少陰之上為「太陽」。太陽的根基始於至陰穴(足小趾)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

人體上半身稱「廣明」,其下為「太陰」,太陰之前是「陽明」。陽明的根基始於厲兌穴(足次趾)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

「厥陰」的外側是「少陽」。少陽的根基始於竅陰穴(足第四趾),稱為「陰中之少陽」。

因此,三陽的分合關係為:太陽主「開」(發散)、陽明主「闔」(收束)、少陽主「樞」(調節)。這三經協調有序,運行穩健而不浮躁,合稱為「一陽」。

黃帝問:請說明三陰的關係。
岐伯回答:外為陽、內為陰,而內部居中者屬陰,其氣脈在下稱為「太陰」。太陰的根基始於隱白穴(足大趾),稱為「陰中之陰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