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4)

1. 六微旨大論(七十七)

黃帝問曰:嗚呼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夫子數言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,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久而不絕,天之道,可得聞乎?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唉!太深遠了!天地運行的規律,像迎接飄浮的雲彩,像觀察深淵。觀察深淵還能測量其深度,迎接飄浮的雲彩卻不知其終極。夫子多次提到謹慎遵從天道的規律,我聽後銘記於心,但私下裡卻很疑惑,不知您所謂的天道的規律是什麼。希望夫子能傾囊相授,將其仔細講解清楚,讓天道之理永遠流傳,永不間斷。天道的規律,可否請您告知?」

帝欲盡聞運氣之理,以垂久遠。

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明乎哉問!天之道也,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

因天運自然之序,而推其盛衰之時,以測常變也。

帝曰: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?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。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,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,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,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,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,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,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之也。故曰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我想聽聽天道六氣的興旺衰退規律是什麼?岐伯答:天地有它的次序,左右有它的法則。少陽的右邊,陽明統治它;陽明的右邊,太陽統治它;太陽的右邊,厥陰統治它;厥陰的右邊,少陰統治它;少陰的右邊,太陰統治它;太陰的右邊,少陽統治它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氣」的標誌,它面朝南方等待著。所以說要遵循天體的順序,盛衰的規律,移動光亮並確定位置,端正地等待著。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六氣的規律。

三陰三陽,六氣之標,南面觀之,其序如此。六氣迭運,天序代更,盛衰之時自見。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以時光遷移,定其位次,南面正立而待之,天氣循環,瞭然在目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這六種氣候是自然規律的標誌。從南面觀察,它們的次序就是這樣。六種氣候輪流運行,天象也隨之變化。季節興衰交替,從中可以看出六氣的消長。未到來的氣候逐漸增強,已經盛行的氣候逐漸減弱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們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。我們面向南方站立,觀察這些氣候的變化,大自然的循環規律就一目瞭然。

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,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,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,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,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,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,所謂本也。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,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

白話文:

在少陽穴位上方,以熱氣調理;若按壓到厥陰穴位,則出現陽明火氣。在陽明穴位上方,以燥氣調理;若按壓到太陰穴位,則出現太陽寒氣。在太陽穴位上方,以寒氣調理;若按壓到少陰穴位,則出現厥陰風氣。在厥陰穴位上方,以風氣調理;若按壓到少陽穴位,則出現少陰熱氣。在少陰穴位上方,以熱氣調理;若按壓到太陽穴位,則出現太陰濕氣。在太陰穴位上方,以濕氣調理;若按壓到陽明穴位,則出現本穴之氣。

所謂「本穴」,是指按壓時出現的直接反應,也就是按壓穴位時首先感受到的氣。接下來按壓到其他穴位,出現的氣稱為「中之見」,是第二層反應。最後感覺到的氣稱為「氣之標」,是第三層反應。「本穴」、「中之見」、「氣之標」不同,所對應的氣象也不同。

寒暑燥濕風火六氣,三陰三陽之本,故三陰三陽之上,六氣治之。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陽明與太陰為表裡,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三陰三陽之上,六氣之下,各見其所相表裡之氣,是謂中氣。中氣之上,六氣為本,中氣之下,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不同,故人氣之應,其象亦異也。

白話文:

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這六種氣候,是陰陽的三陽和三陰的根本。所以,六種氣候可以影響三陽和三陰。少陽(肺)和厥陰(肝),陽明(胃)和太陰(脾),太陽(小腸)和少陰(腎),這三對經絡是表裡關係。六種氣候在三陽三陰之上,而三陽三陰在六種氣候之下,每一個經絡都會影響它對應的氣候。這種氣候稱為「中氣」。在中氣之上,六種氣候是根本;在中氣之下,三陽三陰是標誌。由於根本和標誌不同,因此人的氣血反應也會有所不同。

帝曰:六氣標本,所從不同奈何?岐伯曰:氣有從本者,有從標本者,有不從標本者也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少陽太陰從本,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六氣的標本,其來源不同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答:氣有從根本而來的,有從標本而來的,有不從標本而來的。黃帝說:請詳細闡述一下。岐伯答:少陽(膽)和太陰(脾)之氣從根本而來,少陰(腎)和太陽(膀胱)之氣從根本和標本而來,陽明(胃)和厥陰(肝)之氣不從標本而來,而是從中間而來。

少陽之本火,太陰之本濕,本末同,故從本。少陰之本熱,其標陰,太陽之本寒,其標陽,本末異,故從本從標。陽明之中太陰,厥陰之中少陽,本末與中不同,故不從標本,從中。(王冰舊注)

白話文:

少陽的本質是火,太陰的本質是濕,本質和徵狀相同,所以要從本質治療。少陰的本質是熱,其徵狀是陰,太陽的本質是寒,其徵狀是陽,本質和徵狀不同,所以要從本質和徵狀一起治療。陽明的中心是太陰,厥陰的中心是少陽,本質和中心不同,所以不從徵狀和本質治療,而是從中心治療。

故從本者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。

從本者氣化生於本,從標從本者標本皆司氣化,從中者以中氣為化,標本皆不用事也。

帝曰:善。病生於本,余知之矣,生於標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

病與本反,故得標病,治與本反,故得標方。

是故百病之起,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,有生於中氣者。有取本而得者,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中氣而得者,有取標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逆正,順也,若順,逆也。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至真要論」中,今移正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所有疾病的發生,有的源自本體(根源),有的源自標證(症狀),有的源自中氣(身體機能)。治療時,有的針對本體而有效,有的針對標證而有效,有的針對中氣而有效,有的兼顧標本而有效,有的採取逆向療法而有效,有的採取順向療法而有效。順與逆,依據情況而定,如果順了,反而成逆。以上四段,原先在「至真要論」中被錯誤記載,現在更正為正確版本。

病生不同,從其所生而取之者則病得,故取有逆從之殊。善取者,雖逆乎正,其實順也,不善取者,若順乎正,其實逆也。

白話文:

疾病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,根據疾病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,才容易治好疾病。因此,治療方法有順應和逆轉之分。擅長治療的人,即使採取與常見做法相反的方法(逆取),實際上也是順應(疾病的成因);不擅長治療的人,即使採取與常見做法相同的方法(順取),實際上也是違背(疾病的成因)。

帝曰:善。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?岐伯曰: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,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,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,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,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,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,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很好。請問地理和六節氣的定位有什麼關係?岐伯說:顯明穴的右邊是君火的位置,君火的位置再往右退一步,是相火管轄,再退一步,是土氣管轄,再退一步,是金氣管轄,再退一步,是水氣管轄,再退一步,是木氣管轄,再退一步,又是君火管轄。

地理應六節,靜而守位,各有專宮,君火位於東南,治在春分後六十日,相火位於正南,治在小滿後六十日,濕土位於西南,治在大暑後六十日,燥金位於西北,治在秋分後六十日,寒水位於正北,治在小雪後六十日,風木位於東北,治在大寒後六十日,一年六氣之在位如此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生理功能應順應六節氣變化,保持平穩,各自有專屬的時節。腎陽屬火,位於人體東南,在春分後60天達到旺盛;心陽屬火,位於正南,在小滿後60天達到旺盛;脾土屬濕,位於西南,在大暑後60天達到旺盛;肺金屬燥,位於西北,在秋分後60天達到旺盛;腎水屬寒,位於正北,在小雪後60天達到旺盛;肝木屬風,位於東北,在大寒後60天達到旺盛。一年之中,六節氣在人體中的位置變化就是如此。

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,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,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,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,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,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

白話文:

火屬性能量下方,由水屬性能量支撐;水屬性能量下方,由土屬性能量支撐;土屬性能量下方,由風屬性能量支撐;風屬性能量下方,由金屬性能量支撐;金屬性能量下方,由火屬性能量支撐;君火(心火)下方,由陰精能量支撐。

承者,承其太過而克之也(仲景承氣湯義取於此)。陰精,水也。

帝曰:何也?岐伯曰: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。

五行之理,亢則害生,以勝之者承而克之,其氣乃制,制者,有所節制,而得其平也。制則六氣生化,循其盛衰之常,不至於過,害則六氣敗亂,生化之機大病,失其常矣。

白話文:

五行之間的道理是,過盛會產生危害。用剋制它的一類來承接和剋制它,它的氣就會受到控制。控制的意思是,有所節制,才能達到平衡。被控制後,六種能量(天氣、地氣、火氣、水氣、木氣、金氣)會生化循序,按照盛衰的常規運行,不會過度。如果過度,六種能量就會敗壞亂序,生化的機能就會生病,失去常態。

帝曰:盛衰何如?岐伯曰: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帝曰:何謂當位?岐伯曰: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,氣之平也。帝曰:非位何如?岐伯曰:歲不與會也。

白話文:

原文:

帝曰:盛衰何如?

岐伯曰: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

帝曰:何謂當位?

岐伯曰: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,氣之平也。

帝曰:非位何如?

岐伯曰:歲不與會也。

帝皇問道:人體盛衰的變化如何?

岐伯回答道:臟腑器官處於正確的位置,則氣機正常;處於錯誤的位置,則氣機異常。異常的氣機變化會很明顯,正常氣機的變化則比較細微。

帝皇問道:什麼叫做處於正確的位置?

岐伯回答道:肝屬木,其運氣旺盛時對應兔年(卯);心屬火,其運氣旺盛時對應馬年(午);脾屬土,其運氣旺盛時對應四季;肺屬金,其運氣旺盛時對應雞年(酉);腎屬水,其運氣旺盛時對應鼠年(子)。這種相應的現象稱為「歲會」,是氣機平衡的表現。

帝皇問道:處於錯誤的位置又如何?

岐伯回答道:這種情況下,臟腑器官的運氣與年份就不相應。

天氣為客,地氣為主,主氣之盛衰,值歲會之年,是為當位,當位則為正,不當位則為邪,邪則其變甚,正則其變微。歲會者,木運臨卯(丁卯歲),火運臨午(戊午歲),土運臨四季(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),金運臨酉(乙酉歲),水運臨子(丙子歲),干支同氣,氣之平也。

白話文:

天氣(陽氣)像客人,地氣(陰氣)是主人。主人的盛衰隨著每年的變化,與地支相同的是本位,本位就是正氣,與地支不同的則是邪氣,邪氣變化劇烈,正氣變化緩和。歲會指的是:木運在卯年(丁卯年),火運在午年(戊午年),土運在四季(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),金運在酉年(乙酉年),水運在子年(丙子年),天干地支五行相合,氣息平和。

帝曰: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,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少陰,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木運之歲,上見厥陰,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奈何?岐伯曰:天之與會也,故《天元冊》曰天符。天符歲會何如?岐伯曰:太乙天符之會也。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應天為天符三句,舊誤在「天元紀論」中,今正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在土運之年,太陰星會出現在上面;在火運之年,少陽、少陰星會出現在上面;在金運之年,陽明星會出現在上面;在木運之年,厥陰星會出現在上面;在水運之年,太陽星會出現在上面。這是怎麼回事?

岐伯回答:這是天人相應的結果。因此,《天元冊》中說這是天符。

皇帝問:天符歲會是什麼情況?

岐伯回答:這是太乙天符相會的情況。天符代表上天,與歲直代表的流年相配合,三合為治。

運與司天合氣曰天符,天符而兼歲會曰太乙天符,此以應天而為天符,又以承歲而為歲直,是司天與中運年支三氣相合而為治也。

白話文:

順應天體運行的氣叫做「天符」,天符再配合歲星會合的氣叫做「太乙天符」。天符用來對應天上,歲直用來承接流年,司天之氣、中運之氣、年支之氣三者相合而治理人體。

帝曰:其貴賤何如?岐伯曰:天符為執法,歲會為行令,太乙天符為貴人。帝曰:邪之中也奈何?岐伯曰: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,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,中貴人其病暴而死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地位的高低,容易嗎?岐伯說:君主的地位是臣子的順心,臣子的地位是君主的違逆。違逆,那麼疾病就會加重,危害會加速;順應,那麼疾病就會遠離,危害就會減輕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二火」。

位愈貴,則禍人愈劇。

帝曰:位之易也何如?岐伯曰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逆則其病進其害速,順則其病遠其害微,所謂二火也。

客氣加於主氣,遷易無定,君上臣下則順,臣上君下則逆,逆則病進而害速,順則病遠而害微。所謂君臣之順逆者,君相二火也。

白話文:

外部因素作用於人體內部,變化不定。君主主導臣下時則順利,臣下主導君主時則異常。異常則疾病加重,危害加劇;順利則疾病減緩,危害輕微。所謂君臣順逆,指的是陰火(臣)和陽火(君)二者。

帝曰: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,余知之矣,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?岐伯曰: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,太過而同地化者三,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,此凡二十四歲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五運運行依循天地變化,稱之為『天符』,我知道了。請問依循地氣變化的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五運中太盛而依循天氣變化者有三種,太弱而依循天氣變化者也有三種,太盛而依循地氣變化者有三種,太弱而依循地氣變化者也有三種。這一共是二十四種變化。」

甲丙戊庚壬五陽年為太過,乙丁己辛癸五陰年為不及。

帝曰:願聞其所謂也?岐伯曰: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,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,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,如是者三,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,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,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,如是者三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我想知道這些是指什麼?岐伯說:甲辰、甲戌這兩天屬於太宮,太宮下面有太陰;壬寅、壬申這兩天屬於太角,太角下面有厥陰;庚子、庚午這兩天屬於太商,太商下面有陽明,這樣的組合共有三個。癸巳、癸亥這兩天屬於少徵,少徵下面有少陽;辛丑、辛未這兩天屬於少羽,少羽下面有太陽;癸卯、癸酉這兩天屬於少徵,少徵下面有少陰,這樣的組合也有三個。

太過而同地化者三,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。

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,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,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,如是者三,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,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,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,如是者三。除此二十四歲,則不加不臨也。

白話文:

屬土的年份(戊子、戊午)時,太徵穴位位於少陰經脈之上方。

屬土的年份(戊寅、戊申)時,太徵穴位位於少陽經脈之上方。

屬火的年份(丙辰、丙戌)時,太羽穴位位於太陽經脈之上方。

上述情況每三年發生一次。

屬火的年份(丁巳、丁亥)時,少角穴位位於厥陰經脈之上方。

屬木的年份(乙卯、乙酉)時,少商穴位位於陽明經脈之上方。

屬土的年份(己丑、己未)時,少宮穴位位於太陰經脈之上方。

上述情況每三年發生一次。

除了這二十四個年份之外,穴位不會加年或在上臨。

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。

帝曰:加者何謂?岐伯曰:大過而加同天符,不及而加同歲會也。帝曰:臨者何謂?岐伯曰:太過不及,皆曰天符,而變行有多少,病形有微甚,生死有早晏耳。

白話文:

原文翻譯:

皇帝問道:「加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太過於正氣而加上天象之氣,不及於正氣而加上時令之氣。」

皇帝又問:「臨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太過不及,都叫做天象之氣,但病情的變化程度、病情的輕重、生死時間等方面會有不同。」

太過而加在泉為同天符,不及而加在泉為同歲會。太過不及而臨司天,皆曰天符,其變行有多少,則中之者病形有微甚,死生有早晏也。(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六元正紀」中,今移正之)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過於強盛而加在泉穴部位,與同天符相同;脈象過於微弱而加在泉穴部位,與同歲會相同。脈象過於強盛或過於微弱而出現於司天穴,都稱為天符。脈象變動的程度不同,患者的病情輕重、生死時間也會有所不同。(以上四段原本錯誤地記載於「六元正紀」中,現已更正)

帝曰:善。願聞其步何如?岐伯曰:所謂步者,六十度而有奇,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,而成日也。

上文復行一步,所謂步者,六十度而有奇分。天行一日一度,六十度者,六十日也。一歲六步,三百六十日也。四年二十四步,積盈百刻,而成一日,蓋一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,故四年之內積盈百刻。

白話文:

根據上文,所謂一步,等於六十度多一點。天體運行一天是一個度,六十度就是六十天。一年有六步,也就是三百六十天。四年有二十四步,累積一百刻,形成一天,因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二十五刻,所以四年內累積一百刻。

帝曰: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?岐伯曰:位有終始,氣有初中,上下不同,求之亦異也。

天之六氣與地之五行,其相應有常有變。以地之六位有終始,天之六氣有初中,主客加臨,錯綜變化,其上下之動靜不同,則人之求之其法亦異也。

白話文:

天空的六氣和地上的五行,它們的相應關係既有恆定的,也有變化的。因為地上的六位(六合)有終結和開始,天空的六氣有初期、中期和後期,主導和次要的氣候會相互作用,形成錯綜複雜的變化。它們的上下動態不同,因此人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。

帝曰:求之奈何?岐伯曰: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子甲相合,命曰歲立。謹候其時,氣可與期。

甲為天干之首,故天氣始於甲,子為地支之首,故地支始於子,子甲相合,以紀年歲,六十年之歲氣於此立焉。於年歲之中,謹候其時節之代更,則天地之氣皆可與期,蓋氣隨時交,候其時至,而氣之太過不及俱見矣。

白話文:

甲是天干中的第一位,所以天上的運氣從甲開始;子是地支中的第一位,所以地上的運氣從子開始。子甲結合在一起,用來記錄年歲,六十年一個輪迴,年歲中的運氣由此確定。在年歲之中,仔細觀察季節的變化,就能預測天地之氣的變化。因為氣候會隨著時間變化,等到特定時間到了,氣候的過剩和不足都會顯現出來。

帝曰: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?岐伯曰:明乎哉問也!甲子之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水下一刻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,終於七十五刻。三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,終於五十刻。五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,終於二十五刻。所謂初六,天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
黃帝說:我想知道一年中六氣的開始和結束時間。

岐伯回答道:問得好啊!

甲子年的第一之氣,開始於第一個時辰的最後一刻,結束於第八十七刻半。

第二之氣,開始於第八十七刻六分,結束於第七十五刻。

第三之氣,開始於第七十六刻,結束於第六十二刻半。

第四之氣,開始於第六十二刻六分,結束於第五十刻。

第五之氣,開始於第五十一刻,結束於第三十七刻半。

第六之氣,開始於第三十七刻六分,結束於第二十五刻。

這就是所謂的初六,也就是天道的數字。

甲子歲,六十年之始,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,故推衍六十年。歲氣以甲子為始,一年六步,一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,是謂一氣。初之一氣,始於漏水下一刻(大寒寅初初刻),終於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(春分子正初刻),終於七十五刻(亦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。

白話文:

甲子年,是六十年循環的開始,其中天上的氣象從「甲」開始,地上的氣象從「子」開始,所以推演六十年曆法。

一年的氣候變化以甲子為開始,一年分為六個部分,每個部分是六十天和八十七刻半。這個部分稱為「一氣」。

第一個「一氣」,從立春前一天(大寒節氣中寅時的開始)開始,到六十天八十七刻半結束。

第二個「一氣」,從春季開始(春分節氣的正中)開始,到七十五刻(也是六十天八十七刻半)結束。

以後六氣俱同)。三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(小滿亥初初刻)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(大暑酉正初刻),終於五十刻。五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(秋分申初初刻)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(小雪午正初刻),終於二十五刻。一歲六氣,始終早晏如此,所謂初年之六氣,天數然也。

白話文:

四種風向(簡稱六氣)順序循環,逐次過渡。三之氣(東南風),從七十六刻(小滿亥初初刻)開始,到六十二刻半結束。四之氣(南風),從六十二刻六分(大暑酉正初刻)開始,到五十刻結束。五之氣(西風),從五十一刻(秋分申初初刻)開始,到三十七刻半結束。六之氣(北風),從三十七刻六分(小雪午正初刻)開始,到二十五刻結束。一年之中的六種風向,時間段的早晚順序是這樣的。這稱為一年初的六氣,是自然規律。

乙丑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二十六刻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,終於水下百刻。三之氣,始於一刻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,終於七十五刻。五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,終於五十刻。所謂六二,天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乙丑年,第一個時辰,起始於凌晨 4:00,結束於正午 12:30。第二個時辰,起始於正午 12:46,結束於下午 6:00。第三個時辰,起始於下午 1:00,結束於下午 5:15。第四個時辰,起始於下午 5:16,結束於下午 4:15。第五個時辰,起始於下午 4:16,結束於下午 3:37。第六個時辰,起始於下午 3:38,結束於下午 2:30。所謂「六二」,是上天的數字。

乙丑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二十六刻(大寒巳初初刻)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(春分卯正初刻),終於水下百刻。三之氣,始於一刻(小滿寅初初刻)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(大暑子初初刻),終於七十五刻。五之氣,始於七十六刻(秋分亥初初刻)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

白話文:

乙丑年,

  • 第一段氣候:從大寒節氣的開始初刻(26刻),到零時30分(12刻半)結束。
  • 第二段氣候:從春分節氣的卯時一刻(12刻6分),到凌晨4時整(100刻)結束。
  • 第三段氣候:從小滿節氣的寅時一刻(1刻),到下午3時15分(87刻半)結束。
  • 第四段氣候:從大暑節氣的子時一刻(87刻6分),到凌晨12時30分(75刻)結束。
  • 第五段氣候:從秋分節氣的亥時一刻(76刻),到凌晨1時15分(62刻半)結束。

六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(小雪酉正初刻),終於五十刻。一歲六氣,始終早晏又如此,所謂二年之六氣,天數然也。

白話文:

六種氣候,起始於冬至後第二十二天酉時(現在的下午六點),結束於冬至後第五十天。每年的這六種氣候,出現時間都如此早晚交替。而所謂兩年的六種氣候,是上天規律使然的。

丙寅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五十一刻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,終於二十五刻。三之氣,始於二十七刻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,終於水下百刻。五之氣,始於一刻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,終於七十五刻。所謂六三,天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在丙寅年,第一個時辰從凌晨 5 點 10 分開始,到凌晨 3 點 45 分結束。

第二個時辰從凌晨 3 點 52 分開始,到凌晨 1 點 15 分結束。

第三個時辰從凌晨 1 點 30 分開始,到清晨 12 點 30 分結束。

第四個時辰從清晨 12 點 52 分開始,到清晨 12 點整結束。

第五個時辰從清晨 12 點 10 分開始,到下午 6 點 45 分結束。

第六個時辰從下午 6 點 52 分開始,到下午 5 點 30 分結束。

所謂的「六三」,指的是天數。

丙寅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五十一刻(大寒申初初刻)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(春分午正初刻),終於二十五刻。三之氣,始於二十七刻(小滿巳初初刻)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(大暑子正初刻),終於水下百刻。五之氣,始於一刻(秋分寅初初刻),終於八十七刻半。

白話文:

丙寅年,春季的氣息初始,從太陽時辰五十一刻(大寒日的下午五點)開始,到三十七刻半(上午十點半)結束。

夏季的氣息初始,從三十七刻六分(春分日的正午)開始,到二十五刻(上午九點)結束。

秋季的氣息初始,從二十七刻(小滿日的上午六點)開始,到十二刻半(下午四點半)結束。

冬季的氣息初始,從十二刻六分(大暑日的午夜)開始,到水下百刻(超過午夜十二點超過兩個小時)結束。

回到春季的氣息,從一刻(秋分日的凌晨三點)開始,到八十七刻半(下午一點半)結束。

六之氣,始於八十七刻六分(小雪子正初刻),終於七十五刻。一歲六氣,始終早晏又如此,所謂三年之六氣,天數然也。

白話文:

六種氣候的循環,從八十七刻六分(小雪節氣子時開始),到七十五刻結束。一年中六種氣候的開始和結束時間都一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一歲六氣」,是自然規律。

丁卯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七十六刻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,終於五十刻。三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,終於二十五刻。五之氣,始於二十六刻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六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,終於水下百刻。所謂六四,天之數也。次戊辰歲,初之氣,復始於一刻。常如是無已,周而復始。

白話文:

丁卯年,第一個時辰,從早上七點開始到六點半結束。第二個時辰,從六點二十六分開始到五點結束。第三個時辰,從五點開始到三點半結束。第四個時辰,從三點二十六分開始到兩點半結束。第五個時辰,從兩點開始到十二點半結束。第六個時辰,從十二點二十六分開始到晚上十點結束。所謂的「六四」,是天上的數字。接下來的戊辰年,第一個時辰,又從早上一點開始。這樣一直循環,週而復始。

丁卯歲,初之氣,天數始於七十六刻(大寒亥初初刻),終於六十二刻半。二之氣,始於六十二刻六分(春分酉正初刻),終於五十刻。三之氣,始於五十一刻(小滿申初初刻),終於三十七刻半。四之氣,始於三十七刻六分(大暑午正初刻),終於二十五刻。五之氣,始於二十六刻(秋分巳初初刻),終於一十二刻半。

白話文:

丁卯年,

  • 第一階段:從大寒節氣亥時初初刻開始(76小時),持續到62.5小時。
  • 第二階段:從春分節氣酉時正初刻開始(62.6小時),持續到50小時。
  • 第三階段:從小滿節氣申時初初刻開始(51小時),持續到37.5小時。
  • 第四階段:從大暑節氣午時正初刻開始(37.6小時),持續到25小時。
  • 第五階段:從秋分節氣巳時初初刻開始(26小時),持續到12.5小時。

六之氣,始於一十二刻六分(小雪卯正初刻),終於水下百刻。一歲六氣,始終早晏又如此,所謂四年之六氣,天數然也(六二、六三、六四,猶言六氣二周、六氣三周、六氣四周)。次戊辰歲,初之氣,復始於一刻,與甲子年同。常如是循環無已,四年一周,周而復始。

白話文:

六氣循環從子時(二十四小時的開始)的六分之十二刻(凌晨1:06)開始,到亥時(晚上11時)的一百刻結束。一年中的六氣循環,始終維持早晚對應的順序。所謂「四年之六氣」,是說天地的法則就是如此(六氣循環兩週、三週、四週)。接下來的戊辰年,初始之氣又回到一十二刻六分,與甲子年相同。這種循環持續不斷,四年為一週期,週而復始。

帝曰:願聞其歲候何如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日行一周,天氣始於一刻,日行再周,天氣始於二十六刻,日行三周,天氣始於五十一刻,日行四周,天氣始於七十六刻,日行五周,天氣復始於一刻,所謂一紀也。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,卯未亥歲氣會同,辰申子歲氣會同,巳酉醜歲氣會同。終而復始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「朕想了解一年中各個時間的氣候變化。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個宏大的問題!太陽運行一週,氣候從一刻開始;再運行一週,從二十六刻開始;運行三週,從五十一刻開始;運行四周,從七十六刻開始;運行五週,從一刻重新開始,這就是一個『紀』。所以,寅午戌年的氣候相同,卯未亥年的氣候相同,辰申子年的氣候相同,巳酉醜年的氣候相同,周而復始,循環不息。

歲候,一歲之大候。日行一周,謂一年也。甲子年,日行一周,天氣始於一刻,終於二十五刻,乙丑年,日行再周,天氣始於二十六刻,終於五十刻,丙寅年,日行三周,天氣始於五十一刻,終於七十五刻,丁卯年,日行四周,天氣始於七十六刻,終於百刻,戊辰年,日行五周,天氣復始於一刻,天數四年一周,所謂一紀也。

白話文:

歲候:一年的主要時間段。太陽運行一週的時間,稱為一年。

甲子年:太陽運行一週,天氣從第一刻開始,到第二十五刻結束。

乙丑年:太陽再次運行一週,天氣從第二十六刻開始,到第五十刻結束。

丙寅年:太陽運行三週,天氣從第五十一刻開始,到第七十五刻結束。

丁卯年:太陽運行四次,天氣從第七十六刻開始,到第一百刻結束。

戊辰年:太陽運行五週,天氣又從第一刻開始。

天數四年運行一週,稱為一紀。

四年之後,又復會同始初,是故寅午戌三年歲氣會同,卯未亥三年歲氣會同,辰申子三年歲氣會同,巳酉丑三年歲氣會同(會同者,六氣始終、刻數皆同也)。終而復始(子醜寅卯一終,辰巳午未一終,申酉戌亥一終),如環無端。(陰陽家以此為三合,因其會同故也)

白話文:

四年後,(十二地支的)運氣又會回到最初的起點。因此,寅、午、戌三年的運氣會一致,卯、未、亥三年的運氣會一致,辰、申、子三年的運氣會一致,巳、酉、丑三年的運氣會一致。(一致的意思是,六種運氣的起點、終點和時間都相同。)

(運氣)結束後會重新開始。(子、醜、寅、卯屬於一個週期,辰、巳、午、未是一個週期,申、酉、戌、亥是一個週期。)運氣的變化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形。(陰陽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三合,因為這三組運氣是一致的。)

帝曰:何謂初中?岐伯曰:初凡三十度而有奇,中氣同法。帝曰:初中何也?岐伯曰:所以分天地也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初者地氣也,中者天氣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什麼叫做「初中」?

岐伯回答:初天的長度約有三十度多,中氣和初天一樣。

黃帝問:什麼是「初中」?

岐伯說:「初中」是用來區分天地。

黃帝說:我想要聽得更詳細。

岐伯說:初天是由地氣組成的,中天是由天氣組成的。

上文氣有初中,此復問初中之義。一日一度,一步六十度有奇,計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。初凡三十度有奇,謂前半步,計三十日零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,中氣謂後半步,亦與此同法。初者地氣,地主升,升則化陽,故謂升者為地,中者天氣,天主降,降則化陰,故謂降者為天,曰初中者,所以分天地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上文提到氣有「初」和「中」,這裡繼續探討「初」和「中」的含義。

一天有 12 個時辰,每時辰又分 60 分,共有 720 分。其中「初」約佔 30 分,相當於前半個時辰,約為 30 天又 43 刻 4 分鐘;「中」約佔 30 分,相當於後半個時辰,與「初」的計算方式相同。

「初」代表地氣,地性向上,上升後轉化為陽氣,因此將上升稱為「地」;「中」代表天氣,天性向下,下降後轉化為陰氣,因此將下降稱為「天」。「初中」並列,表示區分天地之氣。

帝曰:其升降何如?岐伯曰: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。帝曰:願聞其用也。岐伯曰:言天者求之本,言地者求之位,言人者求之氣交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氣的升降是什麼原理?

岐伯答:氣的升降,就像天地之間交替運轉一樣。

黃帝說:請詳細說明它的原理。

岐伯答:從天的角度來說,關鍵在於尋找根本;從地的角度來說,關鍵在於尋找位置;從人的角度來說,關鍵在於氣的交匯。

地氣上升,天氣下降,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相為用也。天之六氣,為三陰三陽之本,六氣之降,天之用也,故言天者求之本。地之六步,為五行之位,六步之升,地之用也,故言地者求之位。天地以升降為用,則二氣之升降上下相交,人在其間,故言人者求之氣交,以氣交則變生,人受何氣之交則生何病,是以求之於此。

白話文:

天地之間,氣息不斷變化。地氣向上升,天氣向下降,氣息的升降運行,是天地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。天上的六種氣息,是三陰三陽的基礎。六種氣息的下降,是天運行的結果,所以探討天象,就是要探究六種氣息的本質。地上的六個階段,代表五行所在的方位。六個階段的上升,是地運行的結果,所以探討地象,就是要探究五行所處的位置。天地以升降運行的方式運作,導致兩種氣息的升降變化,在天地之間交會運行。人身處於天地之間,受到氣息交會的影響,氣息交會會產生變化。人體受到哪種氣息的交會,就會產生哪種疾病,因此,探究疾病的成因,就要從氣息的交會中尋找答案。

帝曰:何謂氣交?岐伯曰:上下之位,氣交之中,人之居也。故曰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,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什麼叫做「氣交」?岐伯回答:人的居場所在上下之間,氣交之處。所以說,肚臍上方由天氣主宰,肚臍下方由地氣主宰,氣交的分界,人體之氣由此出發,萬物由此而生,這就是氣交的意思。

氣交者,上下之位,二氣相交之中,人之居也。氣交之分,是謂天樞,故曰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,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,以為生化,正此謂也。(「至真要論」:身半以上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半,所謂天樞也,臍為天樞,居人上下之中,一身氣交之分,此藉以喻天地氣交之中也)

白話文:

氣交之處,就是人體上下相連的部分,是人體氣息交會的中心。氣交處被分為兩部分,上部由天氣主宰,稱為「天樞」,下部由地氣主宰,稱為「樞門」。氣交處的分界線就是人氣所流動的地方,萬物也由此而生化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,身體的上面部分屬於天的範圍,由天氣主宰;下面部分屬於地的範圍,由地氣主宰。兩者交界的地方就是「天樞」,也就是肚臍的位置。肚臍位於人體上下交界處,是氣息交會的分界線,猶如天地間氣息交會的部分。

帝曰:善。寒濕相遘,燥熱相臨,風火相值,其有間乎?岐伯曰:氣有勝復,勝復之作,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好吧。寒氣和濕氣交會,燥氣和熱氣毗鄰,風氣和火氣相遇,這其中有空隙嗎?岐伯回答:氣有相互剋制的現象,剋制與被剋制的作用,有益和有損,有扶正和有邪轉,邪轉之後,邪氣就會停留於其中。

寒濕燥熱風火六氣相交,正淫不同,以氣交不無勝復,有勝則必有復,勝復一作,則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。人居氣交之中,受其邪氣,所以病也。

白話文:

寒、濕、燥、熱、風、火這六種氣候相互交錯,各有主次之分。氣候交會,難免會有主客勢力的勝敗,有勝就會有敗,一勝一敗交替出現,就會產生好的影響和轉化,帶來不同的作用和變化。而變化後留下來的空間,就會被邪氣所佔領。人生活在這些交錯的氣候中,很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,從而導致疾病。

帝曰:願聞其用何如?岐伯曰: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,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,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我想知道它們的作用是如何發生的?」岐伯回答說:「上升後又下降,下降的是指天上,下降後又上升,上升的是指地上。天上之氣下降,氣流到地上,地上的氣上升,氣上沖到天上。所以高處和低處互相呼應,上升和下降相互依存,這樣變化就產生了。」

所謂有用有變,升降者,天地之用也,地主升,升已而降,自上降者謂天,天主降,降已而升,自下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則氣流於地,地氣上升,則氣騰於天。上下相召,升降相因,錯綜加臨,而變由此作,是有用有變之義。

白話文:

「有用有變」的意思是,升降這兩種作用,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。

大地具有升的作用,升到高處之後就會降下來。從高處降下來的稱為天,天具有降的作用,降到低處之後就會升起來。從低處升上來的稱為地。

天氣下降,氣流就會在地面流動;地氣上升,氣體就會升騰到天上。天地之間互相吸引,升降相互依存,相互交錯,於是產生了變化,這也就是「有用有變」的道理。

帝曰:何謂邪乎?岐伯曰:夫物之生,從於化,物之極,由乎變,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,故氣有往復,用有遲速。四者之有,而化而變,風之來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什麼是邪氣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萬物的產生,來自於自然的變化,萬物發展到極致,就要經歷轉變,各種變化交織影響,決定著事物的成敗。因此,氣有往來循環,功能有快有慢。這四種因素相互作用,不斷變化,就是風邪的來源。」

物之初生從於化,物之終極由乎變(「天元紀論」: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),變化之相薄迫,成敗之所由也,故氣有往復之殊,用有遲速之差。有此四者,錯綜相臨,變化不已,一遇勝復乖常,厲氣淫生,此風邪所從來也,是變則邪氣居之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萬物的誕生源於變化,萬物的最終歸宿也在於變化(《天元紀論》:「物生叫做化,物極叫做變」)。變化相繼交迫,是成敗的根本,因此氣有往來複返的不同,用藥也有緩急之分。有了這四個因素(往復、遲速、勝復、厲氣),它們交織作用,變化不停。一旦出現勝復乖常的情況,就會產生邪氣,這就是風邪的來源。由此可見,變化就會導致邪氣停留。

帝曰:遲速往復,風所由生,而化而變,故因盛衰之變耳,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?岐伯曰: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風的生成是藉由氣息的往返緩急,而氣息會不斷變化,因此取決於氣息強盛與衰微的變化。那麼,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為什麼會互相依賴、起伏不定呢?」岐伯回答道:「健康與疾病互相依賴,起伏不定,是因為氣息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變化。氣息不斷運動,就會發生變化,導致了健康與疾病的轉化。」

遲速往復,風所由生,是固然矣,而變化之相薄,不過因其盛衰之異耳(變,異也。物生而化,是其盛時也,物極而變,是其衰期也,變化不同,故盛衰亦異),此何關於成敗之數?而成敗倚伏,遂遊乎中,是何故也?蓋成敗倚伏生乎動,變化相薄,益以遲速往復,錯綜加臨,是動也,動而不巳則變作,變作則成敗倚伏於其中矣。

白話文:

緩慢或急促的往復運動,是風產生的原因,這是不會改變的。不過,風的變化無常,不過是源於它的興盛或衰頹罷了。(變化就是無常的變化。物體出生而化生,那是它的興盛時期;物體發展到極致而發生變化,那是它的衰弱期,變化不同,所以興盛與衰頹也不同。)這與成敗的因素有什麼關係呢?而成敗起伏不定,卻依託於風的變化之中,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是因為成敗的起伏是由運動產生的,風的變化無常,再加上緩慢或急促的往復運動,交錯重疊,這就是運動,運動不停就會發生變化,變化就會產生成敗起伏。

(變微則不失為成,變甚則必至於敗,一有變作,則成敗之機倚伏於此,《老子》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是也)

白話文:

稍稍變動不會影響成功,變動太多必定導致失敗。一旦開始變動,成敗的契機就會隨著變動而起伏不定。就像《老子》說的:「禍福相依,福禍相隨。」

帝曰:有期乎?岐伯曰:不生不化,靜之期也。帝曰:不生化乎?岐伯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,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有固定的時令嗎?岐伯答:不生長化育,就是靜止的時令。黃帝問:不生長化育嗎?岐伯答:出入活動停止,那麼神機就會消滅;升降運動停止,那麼氣機就會孤危單薄。所以,沒有出入活動就無法經歷生長壯老衰老的過程;沒有升降運動就無法經歷生長化育收藏的過程。

帝問變作於動,亦有靜期乎?生化則動,不生不化則靜,唯至不生不化,乃是靜之期也。帝問亦能不生化乎?此何能不生化也,天地人物,不外神氣,人物之神機化滅,天地之氣立,賴陰陽之升降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(「五常政論」: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,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亦同此義也),故人物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天地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天地無不升降之時,是無不生化之時,人物無不出入之時,亦無不生化之期矣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到:變化產生於運動,那麼是否有靜止的時候呢?

神機化滅,天地之氣立,賴陰陽之升降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(「五常政論」: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,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亦同此義也),故人物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天地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天地無不升降之時,是無不生化之時,人物無不出入之時,亦無不生化之期矣。

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器者,生化之宇,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,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。化有小大,期有近遠,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,反常則災害至矣。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升降、出入,什麼器皿都有。器皿是生成化育的空間,器皿分散就分開,生成化育停止了,所以沒有什麼不能出入,沒有什麼不能升降。化育有大有小,時期有近有遠,這四種都有,但重視常態,違背常態就會帶來災難。所以說沒有毛病沒有災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天地不能無升降,人物不能無出入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(器即物也,天地人物,皆物也,即皆器也)。既有升降出入,則必有生化,是器者,生化之宇也,除是器散,則升降出入分離,生化之機乃息矣(散者,敝壞而破散也。散則升者不降,降者不升,出者不入,入者不出,故曰分),故非器散,則無不升降,無不出入。

白話文:

天地不能沒有升與降,人事物也不可能沒有出入,因此升降出入的現象,在萬物之中都會見到(「器」指的是事物,天地和人事物都是事物,所以它們都是「器」)。既然有升降出入,就一定會有生長變化,這個「器」就是生長變化的空間,只有當這個「器」毀壞散落,升降出入才會分離,生長變化的機制才會停止(「散」是指破敗毀壞而散落。一旦散落,升起的無法降下,降下的無法升起,出去的無法進來,進來的無法出去,所以說分離)。因此,只要「器」不散落,就沒有什麼不能升降,沒有什麼不能出入。

無不升降出入,是無不生化也,有此生化之日,則有此極變之時,變化相薄,則有此成敗倚伏之期,但其生化有大小,則此期有近遠耳。小大近遠四者之有,不能無也,而貴守其常,不逐其變(靜則常,動則變),反常則災害至而禍敗作矣。然則物生而化,以至物極而變,天地人物所不能免也,變化相薄,則成敗倚伏於此生焉,以其有形也,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(《老子》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,即此義)

白話文:

所有事物都在不斷地升降、出入,這也是它們生長發育的過程。當事物生長發育到一定程度時,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。不同的變化相互作用,就會產生不同的成敗、起伏。

生長發育的幅度有大小之分,所以變化發生的時間有快有慢。生長發育的大小和時間快慢都是不可避免的,但重要的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態,不要追逐變化(靜止就是常態,變化就是動態)。違背常態,災害就會來臨,禍患就會產生。

因此,萬物從誕生到變化,乃至達到極致而發生轉變,是天地萬物都無法避免的。變化相互作用,導致成敗起伏,這是因為萬物都有形體,所以說「無形無患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(《老子》:我之所以有大患難,是因為我有身體,如果我沒有身體,我還能有什麼患難呢?說的也是這個道理)

帝曰:善。有不生不化乎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與道合同,惟真人也。帝曰:善。

帝問人不能無形也,亦有有形而不生不化者乎?有形而不生不化者,虛無清靜,與道合同,此惟真人乃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