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大奇論(二十)
脈至如偃刀,偃刀者,浮之而小急,按之而堅大急,此緣五臟鬱熱,而發為寒熱。陽鬱則先寒,陽發則後熱,熱劇陰亡,病勢獨並於腎。如此陽氣鬱蒸,其人不得安坐,俟至立春,水枯木發,則人死矣。
脈至如丸泥,是胃精予不足也,榆莢落而死。
脈至如丸泥,不能充灌四旁,是胃精之不足,中脘虛敗而四維失養也。榆莢一落,木旺土奔,則人死矣。
脈至如橫格,是膽氣予不足也,禾熟而死。
脈至如橫木之格阻,是膽氣之不足。甲木上逆,秋深禾熟,金勝木敗,則人死矣。膽脈自胃口而行兩脅,膽氣逆升,橫塞心下,痞硬不通,故曰橫格。
脈至如弦縷,是胞精予不足也,病善言,下霜而死,不言可治。
脈至如弦縷,緊急微細,是胞精之不足,寒水失藏而微陽欲敗也。病善言,則君火絕根,霜落陰凝而人死,不可言治。如弦,急也。如縷,細也。胞,膀胱也。心主言,善言者,君火絕根而失藏也。火泄神敗,故死於霜落之時。《易》:初六履霜,陰始凝也。
脈至如丸滑,不直手,不直手者,按之不可得也,是大腸氣予不足也,棗葉生而死。
脈至如丸滑,不直手(直,當也),不直手者,按之則去,不可得也,是大腸之氣不足。庚金失斂,初夏棗葉方生,火令甫交,金氣傷敗,而人死矣。
脈至如華者,令人善恐,行立常聽,不欲坐臥,是小腸氣予不足也,季秋而死。
脈至如草木之華者,虛浮軟弱,令人善恐,行立常聽,不欲坐臥,癲病初發多如此,是小腸之氣不足。丁火衰而癸水旺,是以恐生(腎主恐)。季秋金謝水交,則人死矣。
所謂深之細者,摩之切之,其中手如針也。堅者,聚也,搏者,大也。
凡脈所謂深之而愈細者,摩之切之,其中手如針芒也,此解上文沉小之義。堅者,氣聚而不散,搏者,脈大而不收也,此解上文堅搏之義。(此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)
白話文:
【大奇論(二十)】
脈搏像倒置的刀鋒,輕按感覺浮而細急,重按則堅硬粗急,這是五臟鬱積熱氣,引發寒熱症狀。陽氣阻滯時先發冷,陽氣外發後轉為發熱,若熱勢過盛消耗陰液,病情會集中於腎臟。此時陽氣鬱結蒸騰,患者坐立難安,等到立春時節水氣枯竭、木氣升發,便會死亡。
脈搏如黏土丸般沈滯,顯示胃精不足,將在榆莢掉落時死亡。
此脈象表示胃精無法滋養全身,中焦虛弱導致四肢失養。當春季榆莢凋落、木氣旺盛剋制土氣時,生命終結。
脈搏像橫木阻隔,是膽氣不足之兆,將在稻穀成熟時死亡。
膽氣虛弱導致木氣上逆,秋收時節金氣旺盛剋制木氣,使病情惡化。膽脈分布於胃部兩側,氣機上逆會阻塞心窩,形成硬結不通的「橫格」現象。
脈搏細緊如絲線,反映膀胱精氣不足。若患者多言,將在霜降時死亡;若沈默則可治癒。
此脈象主寒氣內盛、陽氣衰微。過度言語象徵心火耗竭,霜降時陰寒凝結導致死亡。膀胱儲藏水液,心主管言語功能。
脈搏滑如滾珠、按之即散,是大腸氣虛的表現,將在棗樹生葉時死亡。
大腸金氣收斂功能喪失,初夏火氣當令剋制金氣,促使病情惡化。
脈搏虛浮似花朵,患者易恐懼、行走時常幻聽、無法靜臥,屬小腸氣虛,將在深秋死亡。
心火衰弱導致腎水過盛(腎主恐懼),秋末金退水旺時生命終止。
※關於脈象術語:
「深按細切如針刺」形容沈小而銳利的脈感;「堅」指氣血凝聚,「搏」指脈象粗大分散。(此段原誤置於《病能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