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天元紀大論(七十五)

黃帝問曰: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論言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余已知之矣,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?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上天有五行運行於五個方位,生成寒暑燥濕風;人體有五臟化生五種氣,產生喜怒哀樂恐的情緒。經典上說五運會互相影響,而這些運行都是有規律的,有一個循環的週期,然後周而復始。這些我已經知道了,但我想知道它與三陰三陽的運行有什麼關聯?

天有五行,御南北東西中之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,化寒暑燥濕風之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寒為太陽,北方水也,在人為腎,其志恐,暑為少陰,南方火也,在人為心,其誌喜,燥為陽明,西方金也,在人為肺,其志悲,濕為太陰,中央土也,在人為脾,其志憂,風為厥陰,東方木也,在人為肝,其志怒,人之五氣,悉本天之三陰三陽也。論言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(「六節藏象論」語)。

白話文:

天上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統領著南北東西中的五個方位,產生寒冷、酷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等五種天氣。人體有五臟(肺、心、脾、肝、腎),吸收寒冷、酷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等五種天氣之氣,產生喜、怒、哀、憂、恐等五種情緒。

寒冷屬太陽,北方屬水,在人體為腎,其情緒為恐懼;酷熱屬少陰,南方屬火,在人體為心,其情緒為喜悅;乾燥屬陽明,西方屬金,在人體為肺,其情緒為悲傷;潮濕屬太陰,中央屬土,在人體為脾,其情緒為憂慮;風屬厥陰,東方屬木,在人體為肝,其情緒為憤怒。人體的五種情緒都源於天上的三陰(少陰、厥陰、太陰)和三陽(陽明、太陽、少陽)。

中醫理論認為,五種運氣(天氣)會互相影響,都需要加以調理。每隔一個終極之日(大概60年左右),五運又會重新開始循環。

五運承襲,分治一年,其與天三陰三陽之候何以合之耶?

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:昭乎哉問也!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!

白話文:

鬼臾區恭恭敬敬地磕頭再拜說:您的問題問得好啊!所謂五運陰陽,就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是萬物的綱領,是天地變化發展的父母,是生命生滅的根本,是神靈居住的處所,怎麼能不懂呢!

五運之與三陰三陽,乃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主,變化之原,生殺之根,神明之府,不可不通也。

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

物之始生謂之化,物之終極謂之變。陰陽在天,變化不測謂之神,神用在人,變化無方謂之聖。

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
變化為用,在天則為玄,在人則為道,在地則為化。地有此化則生五味,人懷此道則生智慧,天具此玄則生神靈。

白話文:

變化是天地萬物的法則,在天上稱為「玄妙」,在人身上稱為「道理」,在地球上稱為「變化」。地球有這個變化,才能生長出各種味道。人具備這個道理,才能產生智慧。上天具有這個玄妙,才能產生神靈。

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,而化生萬物矣。

白話文:

在天上,神氣表現為風,在地面表現為樹木;在天表現為熱力,在地面表現為火;在天表現為濕氣,在地面表現為土壤;在天表現為乾燥,在地面表現為金屬;在天表現為寒冷,在地面表現為水。因此,神氣在天上顯現為氣體,在地面則形成物質,物質和氣體相互作用,於是孕育出萬物。

神之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東方之氣化也,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南方之氣化也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中央之氣化也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西方之氣化也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北方之氣化也。以天之五氣而化地之五行,行者形也,故在天只為氣,在地乃成形。天地交合,形氣相感,而萬物化生矣。

白話文:

在天上的神靈之氣,在風中顯現,在地上的神靈之氣,在樹木中顯現,這是東方的氣息,轉化後的表現。在天上為炎熱,在地下為火焰,這是南方的氣息,轉化後的表現。在天上為潮濕,在地下為土壤,這是中央的氣息,轉化後的表現。在天上為乾燥,在地下為金屬,這是西方的氣息,轉化後的表現。在天上為寒冷,在地下為水,這是北方的氣息,轉化後的表現。天空中的五種氣息,轉化成地上的五行,流動的稱為形象,所以天空中的氣息只是氣體,在地面才形成形象。天地結合,形象和氣息互相影響,於是萬物開始生成。

五運即五行,五行即五氣,五氣即三陰三陽也。以春應木而合於風,以夏應火而合於熱,以長夏應土而合於濕,以秋應金而合於燥,以冬應水而合於寒,五運之與三陰三陽,無有不合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「五運」就是五種元素(五行),而五行就是五種能量(五氣),五種能量又對應於三陰三陽。

春天對應木元素,與和風相應;

夏天對應火元素,與熱氣相應;

長夏對應土元素,與濕氣相應;

秋天對應金元素,與燥氣相應;

冬天對應水元素,與寒氣相應。

五運與三陰三陽是完全對應的。

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,而損益彰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是包容萬物的上下空間。東西是陰陽運行的道路。水火是陰陽的象徵。金木是生長和衰老的開始和結束。氣息有多少,形體就有旺衰,上下相互影響,彼此消耗或增益就很明顯了。

天地者,萬物覆載之上下也。左右者,陰陽升降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陰陽發現之徵兆也。金木者,萬物生成之終始也。在天之氣有多少,在地之形有盛衰,上下形氣兩相感召,而為損為益,於是彰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是覆蓋和承載萬物的東西。左邊和右邊是陰陽升降的道路。水和火是陰陽顯現的徵兆。金和木是萬物生長完成的開始和結束。天上的氣有多大,地上的形就有盛有衰,上下形氣互相感應,於是對損益也就顯現出來了。

帝曰:善。何謂氣有多少?形有盛衰?鬼臾區曰:陰陽之氣,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好。什麼是氣有多少?身體有盛衰之分?鬼臾區說:陰陽之氣,各有它的數量,所以說有三個陰氣和三個陽氣。身體有盛衰之分,是指五行之氣的運轉,有太過或不及的情況。

陰陽之氣,各有多少,如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,少陽為一陽,陽明為二陽,太陽為三陽,以其多少不齊,故曰三陰三陽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,如木有太角、少角,火有太徵、少徵,土有太宮、少宮,金有太商、少商,水有太羽、少羽,以其太少不同,故形有盛衰。

白話文:

陰陽之氣的數量不同,例如厥陰是一陰,少陰是兩陰,太陰是三陰;少陽是一陽,陽明是兩陽,太陽是三陽。因為這些氣的數量不等,所以稱之為三陰三陽。五行之中,也會有過多或不足的情形,例如木有太角(過多)和少角(不足),火有太徵(過多)和少徵(不足),土有太宮(過多)和少宮(不足),金有太商(過多)和少商(不足),水有太羽(過多)和少羽(不足)。由於這些過多或不足的情況不同,所以事物會出現興盛或衰敗的表現。

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

五運相襲,以甲之有餘而往,則乙之不足隨之,以乙之不足而往,則丙之有餘從之。知迎其未來而察之,隨其已去而驗之,則氣可與期矣。

白話文:

五行相互交替,甲木的旺氣會轉移到乙木,而乙木的弱氣就會轉移到丙火。瞭解即將到來的旺氣並觀察它,追蹤已經離去的弱氣並驗證它,這樣就能預測氣運的變化。

帝曰:上下相召奈何?鬼臾區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木火土金水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上天和大地之間是如何相互呼應的?鬼臾區答道: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是上天的陰陽之氣,三陰三陽順應上天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地上的陰陽之氣,生長化收藏呼應大地。

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六氣,為三陰三陽之本,故三陰三陽上奉之,謂厥陰奉其風氣,少陰奉其火氣,太陰奉其濕氣,少陽奉其暑氣,陽明奉其燥氣,太陽奉其寒氣也。木火土金水,地之五行,為生長化收藏之原,故生長化收藏下應之,謂春應木為生,夏應火為長,長夏應土為化,秋應金為收,冬應水為藏也。天之五氣,熱分暑火則為六,地之五行,火分君相亦為六,文異而理同也。

白話文:

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這六種來自於天空的天氣狀況,是陰陽屬性的基礎。因此,陰陽屬性依次對應它們:厥陰對應風氣,少陰對應火氣,太陰對應濕氣,少陽對應暑氣,陽明對應燥氣,太陽對應寒氣。
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這五種來自於地面的五行屬性,是生長、變化、收藏的根本。因此,它們的運作也依次對應著:春天對應木,是萬物生長的時節;夏天對應火,是萬物生長的時節;長夏對應土,是萬物完成轉化的時節;秋天對應金,是萬物收穫的時節;冬天對應水,是萬物收藏的時節。

天空的五種天氣狀況,在加上區分的暑氣和火氣,就變成了六種;地面的五行屬性,將火分為君臣兩類,也變成了六種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其本質是一樣的。

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,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

歲半以前,天氣主之,陽升陰降,故能生能長,歲半以後,地氣主之,陽降陰升,故能殺能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,故天為陽,而陽中有陰,有陰則降,地為陰,而陰中有陽,有陽則升。升則上天,降則下地,君火以此而明,相火以此而位。蓋君火在天,而居離宮,離卦之偶爻,陽中之陰也,相火在地,而居坎府,坎卦之奇爻,陰中之陽也。

白話文:

出生後的第一年半由天氣主導,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所以孩子能夠成長發育。一年半後,地氣發揮作用,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,孩子就能夠成熟並收斂。

就像天有陰陽一樣,地也有陰陽。天屬陽,但陽中有陰,有陰就會下降;地屬陰,但陰中有陽,有陽就會上升。上升就會到天上去,下降就會到地底下。君火因此而明亮,相火因此而有位置。

君火在天上,居住在離宮之中。離卦的兩爻為陽中之陰,代表君火。相火在地下,居住在坎府裡。坎卦的一爻為陰中之陽,代表相火。

坎陽昇天,而化木火,則能生長,離陰降地,而化金水,則能收藏,陰陽本自互根,君相原為同氣也。

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想要了解天地的陰陽,就應該體察天的氣息,它一直在動,無休無止,所以五歲後就要遷移居所。體察地的氣息,它保持靜止守住自己的位置,所以六個時辰後就會運行一週。動和靜相互影響,上下相接,陰陽交錯,變化的源頭因此而產生。

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天干為陽,主動,五運應天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以五運隨干轉,甲己之年為土運,甲己遷而交乙庚,乙庚之年交金運,乙庚遷而交丙辛,丙辛之年為水運,丙辛遷而交丁壬,丁壬之年為木運,丁壬遷而交戊癸,戊癸之年為火運,戊癸遷而交甲己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想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,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,天干代表陽性,主導主動、運行,五行依循天干的運行順序輪轉,運轉不息。所以每過五年,五行就會隨著天干的變化而產生變化。當甲己年時,五行運行到土運。甲己交接後轉移到乙庚,乙庚年時,五行運行到金運。乙庚交接後轉移到丙辛,丙辛年時,五行運行到水運。丙辛交接後轉移到丁壬,丁壬年時,五行運行到木運。丁壬交接後轉移到戊癸,戊癸年時,五行運行到火運。戊癸交接後又轉移到甲己。這樣五行依序更替運行。

地支為陰,主靜,六氣應地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,以六氣隨支旋,子午之年,上見少陰,少陰去而太陰會,丑未之年,上見太陰,太陰去而少陽會,寅申之年,上見少陽,少陽去而陽明會,卯酉之年,上見陽明,陽明去而太陽會,辰戌之年,上見太陽,太陽去而厥陰會,巳亥之年,上見厥陰,厥陰去而少陰會也。

白話文:

地支代表陰性,主管靜止,六氣與地支相應,靜止守住自己的位置,所以每六個時期會輪流相會,六氣跟著地支的循環而變化。

  • 子午年,上見少陰,少陰離去,太陰相會。
  • 醜未年,上見太陰,太陰離去,少陽相會。
  • 寅申年,上見少陽,少陽離去,陽明相會。
  • 卯酉年,上見陽明,陽明離去,太陽相會。
  • 辰戌年,上見太陽,太陽離去,厥陰相會。
  • 巳亥年,上見厥陰,厥陰離去,少陰相會。

陽動而上,陰靜而下,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天之陰陽與地之陰陽往來錯綜,而變由此生矣。

帝曰:上下周紀,其有數乎?鬼臾區曰: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,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天地的運行週期,是否有規律可循?

鬼臾區回答說:天空以「六」為節奏,運行六次為一個完整週期。大地以「五」為規律,運行五年為一個完整週期。

天數五,地數六,天以地之六為節,故有六氣,地以天之五為制,故有五行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,從地節也,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,從天制也,上下周流之紀,其數如此。(天數五,故有十干,地數六,故有十二支。五運隨干轉,六氣隨支旋,故天氣六期一備,地紀五歲一周也)

白話文:

天上的數字是五,地上的數字是六。天以地上的六為基準,所以有六氣。地以天上的五為制約,所以有五行。周天之氣,六個階段為一個週期,這是根據地上的節氣規律。地蘊週期的終點,是五年為一週,這是根據天上的規律。天地周而復始的規律,數量就是這樣。

(由於天上的數字是五,所以有十干;地上的數字是六,所以有十二支。五運隨著干支變化,六氣隨著支支相連,所以天氣六個階段為一個週期,地蘊週期五年為一個週期。)

五六相合,而七百二十氣,為一紀,凡三十歲,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,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斯皆見矣。

五六相合,其數三十,凡三十歲,七百二十氣,為一紀。三十重之,則為六十,凡六十歲,千四百四十氣,為一周。合一紀一周而觀之,其不及太過之數,皆見之矣。

白話文:

五年和六年相加,得到數字三十。每三十年,有七百二十個氣息,稱為一紀。再將三十重複一次,得到六十。每六十歲,有一千四百四十個氣息,稱為一週。綜合一紀和一週來看,體內的汽息不足或過多的情況,都可以從中看出。

帝曰: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?鬼臾區曰:五氣運行,各終期日,非獨主時也。

五氣運行,各主一年,非獨主一時,主一時者,一年之小運,主一年者,五年之大運也。

帝曰:願聞其所謂也。鬼臾區曰:臣積考《太始天元冊文》曰:太虛廖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乾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彰。臣斯十世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「我想聽聽你的說法。」鬼臾區說:「我鑽研《太始天元冊文》很久了,發現上面寫著:太虛空曠無垠,是天地化生的起點。萬物從此而生,五運運行不息,佈下真靈之氣,統領天地之元氣。九星高懸,七曜運行。有陰有陽,有柔有剛。幽暗與光明各安其位,寒暑交替。生生不息,變化無窮,各種事物都因此而顯現。我這十代祖先,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。」

《太始天元冊文》,上古之書。太虛之中,廖廓無際,而萬化之元,於此肇基。萬物資始發育,攸賴五運終天,循環不窮。布氣真靈,實眾妙之門。總統乾元,乃大地之主。九星懸朗於上(九星:蓬、苪、衡、輔、禽、心、任、柱、英),七曜周旋其間(七曜:日、月、五星),日陰曰陽,天道也,曰柔曰剛,地道也(《易》: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,,曰柔與剛)。陰陽分布,幽顯以此異象。

白話文:

太始天元冊文,是一本古代書籍。

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,萬物之源在此奠基。萬物從這裡開始發育,仰賴五運在天地間運行,生生不息。

真氣流佈,是萬妙事物的門戶。乾元統領一切,是地球的主宰。

九星懸掛在上空(蓬、苪、衡、輔、禽、心、任、柱、英),七曜在其中運行(日、月、五星)。日為陰,月為陽,這是天道的體現;柔為陰,剛為陽,這是地道的體現。(《易經》中說,立天之道是:陰和陽;立地之道是:柔和剛。)

陰陽交替分佈,幽暗與顯明因此而有不同景象。

水火殊宮,寒暑以此迭遷。生生化化不息,百品庶物咸彰。臣斯十世守之,即此五運終期之謂也。

帝曰:夫子之言,上終天氣,下畢地紀,可謂悉矣。余願聞而藏之,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昭著;上下和親,德澤下流,子孫無憂,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,可得聞乎?

白話文:

皇帝說:「先生說的話,上至天空運行,下至大地規律,可說是全盤掌握了。我希望能聽到並收藏這些話,上用來治理人民,下用來養生修身,讓百姓都能明察善惡;朝廷和民間和睦相親,德澤流傳後代,子孫後代無憂無慮,傳承到後世,永無盡期,能讓朕聽聽嗎?」

帝欲明運氣之理,傳之天下後世。

鬼臾區曰:至數之極,迫迮以微,其來可見,其往可追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夭殃。謹奉天道,請言真要。迮,音嫡。

白話文:

鬼臾區說:到了極致的數字,逼迫而細微,它的來去都能見到,尊敬它的人會昌盛,怠慢它的人會滅亡,不會遵守規矩而私下行事,必定會遇到災禍。謹慎地遵從天意,請求你告訴我真正的要點。「迮」字讀作「嫡」。

迫迮以微,切近而幽微也。真要,至真之要也。

帝曰:善言始者,必會於終,善言近者,必知其遠,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,所謂明矣。願夫子推而次之,令有條理,簡而不匱,久而不絕,易用難忘,為之綱紀,至數之要,願盡聞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善於言說開端的人,一定能掌握結局;善於談論近處事物的,一定能通曉遠方的道理。這就是窮盡事物數目極限,而大道卻不會迷惑,這就是所謂的明智。我希望先生詳細地推論並排列其內容,要條理清晰,簡潔而不匱乏,長久而不斷,易於運用且難以忘懷。將其編為綱領,作為窮盡事物數目極限的要點,希望完全聽取您的見解。

帝欲運氣之理昭明無惑,令鬼臾區推次其義,盡聞至數之要。

鬼臾區曰:昭乎哉問!明乎哉道!如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也。臣聞之,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,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,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,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,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

白話文:

鬼臾區說:您的問題真深刻!您對道理的理解真透徹!就像鼓應和鼓槌,聲音應和聲音一樣。我聽說,農曆甲己年,土運主導;乙庚年,金運主導;丙辛年,水運主導;丁壬年,木運主導;戊癸年,火運主導。

帝問五運主時,鬼臾區言五運終期之義,究竟未明,此方明言之。

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?鬼臾區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,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,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,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,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,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三陰三陽相會,是怎麼一回事?」

鬼臾區回答:「子午年,會見少陰;醜未年,會見太陰;寅申年,會見少陽;卯酉年,會見陽明;辰戌年,會見太陽;巳亥年,會見厥陰。少陰是開始,厥陰是結束。」

甲丙戊庚壬為陽干,乙丁己辛癸為陰乾,陽干遇子午則上見少陰,遇寅申則上見少陽,遇辰戌則上見太陽,陰乾遇丑未則上見太陰,遇卯酉則上見陽明,遇巳亥則上見厥陰,此五運之合於三陰三陽者也。帝首問此義,鬼臾區究未明言,此方明言之。六氣以少陰為首,厥陰為終,標即首也。(六十花甲,起於子午,終於巳亥,故少陰為標,厥陰為終)

白話文:

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是陽幹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是陰幹。陽幹遇到子或午,會出現少陰的現象;遇到寅或申,會出現少陽的現象;遇到辰或戌,會出現太陽的現象。陰幹遇到醜或未,會出現太陰的現象;遇到卯或酉,會出現陽明的現象;遇到巳或亥,會出現厥陰的現象。這些就是五運與三陰三陽相結合的原理。帝首詢問這個問題,但鬼臾區沒有明確回答,這裡才清楚地說明瞭。六氣中,少陰為開始,厥陰為結束,標就是開始的意思。(六十花甲從子午開始,到巳亥結束,所以少陰是開始,厥陰是結束)
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,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,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,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,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,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白話文:

在厥陰經絡之上,風氣為主要病邪;在少陰經絡之上,熱氣為主要病邪;在太陰經絡之上,濕氣為主要病邪;在少陽經絡之上,相火為主要病邪;在陽明經絡之上,燥氣為主要病邪;在太陽經絡之上,寒氣為主要病邪,這些都是本經絡固有的特性,稱為六元。

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,是謂六元,元即本也。

帝曰:光乎哉道!明乎哉論!請著之玉版,藏之金匱,署曰《天元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