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徵四失論(七十一)

黃帝坐明堂,雷公侍坐,黃帝曰: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,試言得失之意,所以得之?所以失之?雷公對曰:循經受業,皆言十全,其時有過失者,願聞其事解也。帝曰:子年少智未及耶?將言以雜合耶?夫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,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,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

言以雜合,言以雜合而淆亂也。

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繆言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。

受師不卒,受於師者,不能卒業也(卒,終也)。

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薄厚,形之寒溫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。

適,合也。
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干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病何能中,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卒,音猝。

毒,毒藥。妄言作名,妄立名目。粗,粗工也。

是以世人之語者,馳千里之外,不明尺寸之論,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。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。

世人之語者,論醫者也。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「著至教論」所謂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也(「疏五過論」: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)。葆,珍藏也。

嗚呼!窈窈冥冥,敦知其道!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失吾過矣。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是失吾過三句,舊誤在「示從容論」。

諭,誨諭;受,受業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其失(四失)由吾之過矣。平日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坐在明堂,雷公在旁侍坐。黃帝說:「先生您通曉的書籍和經手的事務很多了,試著說說醫術上的得失之意,是怎樣獲得的?又是怎樣失去的呢?」

雷公回答說:「我遵循經典學習醫術,書上都說能夠達到十全十美,但有時還是會有過失,希望能聽您解釋其中的緣由。」

黃帝說:「是你年紀輕,智慧還沒到達嗎?還是要用雜亂無章的說法來混淆?人體的經脈有十二條,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,這些都是人們所熟知,醫生們所遵循的。之所以不能達到十全十美,是因為精神不夠專注,心志不夠條理,對外在和內在的聯繫掌握不好,因此常常感到疑惑,診斷時不了解陰陽的順逆道理,這是醫治上的第一種過失。

用雜亂無章的說法,只會使人更加迷惑。

學習醫術沒有善終,就胡亂使用雜亂的技術,謬誤的說法當作真理,更改醫術名稱來誇耀自己的功勞,胡亂使用砭石,日後會留下禍患,這是醫治上的第二種過失。

學習醫術沒有善終,是指學習醫術的人,不能從始至終完成學業。

不考慮病人居住環境的貧富貴賤,坐臥的地方是否舒適,身體的寒熱狀況,不考慮飲食是否合適,不分辨病人的勇敢或膽怯,也不知道比較分析類似的病情,這樣做足以讓自己陷入混亂,不足以使自己明白病因,這是醫治上的第三種過失。

適合,就是符合的意思。

診斷疾病不問疾病的起因,是否有憂愁、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,或是受到毒害,不先問這些,就直接把脈,怎麼能正確診斷出病因呢?就胡亂編造病名,被醫術粗糙的人所限制,這是醫治上的第四種過失。

毒,指的是毒藥。胡亂編造病名,是指隨意捏造名稱。粗,指醫術粗糙的醫生。

因此,世上那些談論醫術的人,誇大其詞,不明白診斷時要把握分寸,不考慮病人的生活狀況,不遵循醫治的原則,從容的態度和細緻的觀察。胡亂醫治有時也能治好,就愚蠢地認為自己很了不起,只是把著脈,卻不能診斷出五脈的變化,百病因此產生,一開始會怨恨自己,最終卻把責任推給老師。所以,醫治不能遵循正確的道理,就只能在市場上被淘汰。

世上談論醫術的人,指的是那些議論醫學的人。診斷不考慮病人的生活狀況,不遵循醫治原則,沒有從容態度和細緻觀察,就像《著至教論》所說的從容不迫、不深入了解病人的情況一樣(《疏五過論》說:從容不迫地了解病人的情況,才能明白醫理)。「葆」指的是珍藏。

唉!醫理是如此的深奧玄妙,要用心去體會它!醫術的偉大之處,可以比擬天地,匹配四海。你不知道醫理的真諦,學習了反而變得更加糊塗,這是我的過失啊。因為你已經知道了,所以我才沒有告訴你。這三句「是失吾過」舊版誤植於「示從容論」中。

諭,指教誨;受,指學習。你不知道醫理的真諦,學習了反而變得更加糊塗,這是因為我的過失導致的(四種過失)。我平時認為你已經知道了,所以才沒有告訴你。

2. 方盛衰論(七十二)

雷公請問:氣之多少,何者為逆?何者為從?黃帝答曰:陽從左,陰從右,老從上,少從下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反之則歸秋冬為生。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。

陽從左升,春夏之令也,陰從右降,秋冬之令也,老者如秋冬,則陰從上降,少者如春夏,則陽從下升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陽生於春夏而死於秋冬,少者之氣候也,若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,陰生於秋冬而死於春夏,老者之氣候也。老者陰氣多而陽氣少,少者陽氣多而陰氣少,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,厥者,升降倒行而手足寒冷也。

間曰:有餘者厥耶?答曰: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,求陽不得,求陰不審,五部隔無徵,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綿綿乎屬不滿日。三陽絕,三陰微,是為少氣。

有餘,氣多者也。陰氣降斂,陽蟄九地則下暖,厥家陽氣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。少者秋冬則死,年少而陽下衰,是為逆也。老者秋冬則生,年老而陽下衰,是為順也。方其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(巔,頂也),以為陽多而求陽不得,其下無陽也,以為陰多而求陰不審,其上無陰也。

五臟之部,懸隔無徵,不知是陽是陰,若居曠野之中,若伏空室之內,綿綿乎氣息僅屬,似不滿日(似不終日)。此其陰陽離絕,氣血紛亂,莫可名言其證狀也(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言其神魂飛蕩,無依著也)。夫求陽不得,是三陽絕也,求陰不審,是三陰微也,陽絕陰微,是為少氣,何謂有餘耶!

是以少氣之厥,令人妄夢,其極至迷。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,見人斬血籍籍,得其時則夢見兵戰。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,得其時則夢伏水中,若有畏恐。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,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。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,得其時則夢燔灼。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,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。

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,陽盛則夢大火燔灼,陰陽俱盛則夢相殺。上盛則夢飛,下盛則夢墮。甚飽則夢予,甚飢則夢取。肝盛則夢怒,肺盛則夢哭。短蟲多則夢聚眾,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。是知陰盛至相擊毀傷一段,舊誤在「脈要精微論」。

少氣者,陰陽俱虧,二氣不交,最易發厥。少氣之厥,微者神魂飛蕩,令人妄夢,其極則陰陽逆亂,至於昏迷,厥逆無知者,氣亂而神迷也。

蓋精魄陰也,其性斂藏,神魂陽也,其性發越,神魂發越則人寤,精魄斂藏則人寐。平人寐後,神魂斂藏於精魄之中,動變為靜,是以夢少。少氣之家,陰虛不能抱陽,陽弱不能根陰,身雖臥寐而神魂失藏,浮蕩無歸,是以多夢。人之陰陽水火,雖虛實不同,而醒時不覺,氣血動而精神擾也。

寐後血氣寧靜,獨能覺之,於是心隨氣變,想逐心移,境自心生,形從想化,隨其臟腑虛實,結為夢幻。喜怒悲懼,生殺予奪,飛沉榮悴,聲色飲食,萬狀紛紜,不可殫述,皆其臟氣使之也。

人身有寐,人心常醒,醒則思,思則夢,夢者,身寐而心不寐也。思有繁簡,夢有少多,雖緣心君之靜躁不一,而實關中氣。中氣者,陰陽升降之原,精神交濟之樞也。中氣虛敗,水火失交,土鬱思動(脾主思),多夢所由來也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之故。

五臟氣虛者,水虛則不上濟,火虛則不下根,金虛則不左交,木虛則不右並,土虛則不能媒合四象,攢聚五行也。陽氣有餘者,陽泄而不歸也,陰氣不足者,陰馳而不守也。陽有餘於上而下則不足,陰不足於上而下則有餘,總之,陰陽離決,均是虛也。
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。

起於其所有餘,而知其所不足,合其上下而揆度之,脈事乃至(格,至也)。蓋上有餘者,下必不足,下有餘者,上必不足,人之常也。上下皆有餘、皆不足者,十中之一耳,未可概論也。於其有餘之中,而得不足之象,是謂上工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內外皆不足也。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外有餘而內不足也。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,內有餘而外不足也。

診有五度,度人,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、腧度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以在經脈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
診有五度,以度人身,脈度診其脈象也,臟度候其臟腑也,肉度相其肌肉也,筋度量其筋膜也,腧度測其腧穴也,是為五診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則以在經脈,經脈者,臟腑筋肉之所會通,陰陽盛衰悉現於此,則脈度其最要者也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,形影相應,無所逃也。

人之陰陽,上下相交,陽降而化濁陰,是為地氣,陰升而化清陽,是為天氣,至陰虛則陽根下敗,天氣絕,至陽盛則陰根上亡,地氣不足。偏盛偏虛而不交,皆非平氣也,惟陰陽並交,則上下調和,乃是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陽倡陰隨,治安之象也。
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。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

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湛,音沉。

陰陽之至,有先有後,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(奇,異也,恆,常也,上古診法),乃六十首(首,篇也),診合微之事(合於微妙),追陰陽之變(陰陽變化),章五中之情(五臟性情),取虛實之要(虛實節要),定五度之事(五度,度人)。五者,六十首中之大綱也,必能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也。

是以切陰不得其陽,則診法消亡,得陽不得乎陰,是守學不湛(湛,深也)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得半而止,故治不久。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(紀,律),診道乃具(全備),傳之將來,萬世不殆。

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。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併合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二句,舊誤在「氣交變論」。

診有大法(方法也)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節度。動止不亂,所以轉運一身之神明,使之察微而通幽也。診必上下審諦,度其為民為君為卿,居養不同,治療亦異也。人之脈動無常,有散陰頗陽之殊(散陰,陰氣耗散也,頗陽,陽氣偏頗也),脈法脫不全具(脫,或也),則無常行也(行,法度也)。受業於師,不能卒業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

妄行而無徵驗,將示畏於王侯(王侯畏懼不用)。緣其持雌而失雄,棄陰而附陽,不知併合而參觀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也。
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,按脈動靜,循尺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息視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無期。
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察八正之邪(八方虛邪),辨別五中之部,按脈動靜,循尺膚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脈之大小,合之病之形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其息,或視其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而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而無期也(無驗期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