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徵四失論(七十一)

黃帝坐明堂,雷公侍坐,黃帝曰: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,試言得失之意,所以得之?所以失之?雷公對曰:循經受業,皆言十全,其時有過失者,願聞其事解也。帝曰:子年少智未及耶?將言以雜合耶?夫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,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,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端坐在明堂,雷公在旁侍奉。黃帝說:「夫子精通的醫術和接觸的醫學典籍很多,請試著談談你對治療得失的心得,為什麼會成功?為什麼會失敗?」雷公回答道:「我遵循經典的教導,學到的都是十全十美的,偶爾也會有些過失,希望您能指導我解惑。」黃帝說:「你年紀輕輕,智慧恐怕還不足吧?還是打算結合不同的理論來談論嗎?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三百六十五條絡脈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也是醫者所遵循的依據。之所以不能盡善盡美,是因為精神不專注,志向不清晰,內外失調,因此時常產生疑惑和猶豫,在診斷時無法明辨陰陽的虛實變化,這便是治療失敗的一個原因。」

言以雜合,言以雜合而淆亂也。

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繆言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。

受師不卒,受於師者,不能卒業也(卒,終也)。

白話文:

因為言論混雜,所以說出的話就混淆紊亂了。

沒有完全學完老師所教,就胡亂使用各種方法,把錯誤的言論當作真理,改換名詞來顯示自己的功勞,隨意使用砭石治療,結果給自己留下後患,這是治療上的第二種失誤。

沒有完全學完老師所教的,意思就是向老師學習的人,沒有能夠完成全部的學業。(這裡的「卒」,意思是結束或完成。)

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薄厚,形之寒溫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。

適,合也。

白話文:

不適應貧富貴賤的住處,坐的地方的高低厚薄,環境的冷暖,不適應飲食是否合宜,不知道別人的膽量大小,不知道與自己類似的人,這樣就會自身混亂,不能明辨是非,這是治療的第三種錯誤。
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干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病何能中,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卒,音猝。

毒,毒藥。妄言作名,妄立名目。粗,粗工也。

白話文:

看病不問病情的起因,擔心的是飲食失常、生活作息過度,或者傷了元氣、染了毒氣。不先說明這些,只把著脈,病怎麼可能會找出來?隨口亂說病名,只會被粗心大意的粗略醫生所矇蔽,這是治病的四大失誤。

是以世人之語者,馳千里之外,不明尺寸之論,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。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一般人談論醫術,卻不瞭解細微之處,看診時沒有根據,治療的方法也不循序漸進。他們隨意治療,有時會好轉,就自以為醫術高明,但實際上診斷不準確,無法分辨五脈之象,待疾病加重時才開始後悔,把過錯推到老師身上。所以,如果無法遵循醫理,就應該放棄醫術,不要誤人子弟。

世人之語者,論醫者也。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「著至教論」所謂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也(「疏五過論」: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)。葆,珍藏也。

白話文:

世人都讚揚醫術高明的人。他們診病時不緊不慢,治療時有條不紊,從容不迫。就像「至教論」中所說的「從容不出」,意思是說他們在治病時不慌不忙,因為病人並不多。「疏五過論」中也提到「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」,意思是從容不迫地應對人事,才能彰顯醫道精深。這裡的「葆」指珍藏,形容醫術高明的人從容不迫的態度是值得珍藏的。

嗚呼!窈窈冥冥,敦知其道!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失吾過矣。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是失吾過三句,舊誤在「示從容論」。

諭,誨諭;受,受業。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為晦,是其失(四失)由吾之過矣。平日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也。

白話文:

唉呀!幽深玄妙,誰能知曉它的奧義!奧義的博大,猶如天地,與四海相配。你不知道它的道理,我用明白的方式告訴你,結果你把明白當作晦澀,這是我失誤的過錯。因為我知道你瞭解,所以纔不告訴你。這三句話,「是失吾過」一詞在「示從容論」中發生了錯誤。

2. 方盛衰論(七十二)

雷公請問:氣之多少,何者為逆?何者為從?黃帝答曰:陽從左,陰從右,老從上,少從下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反之則歸秋冬為生。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。

白話文:

雷公問:氣的多少,什麼情況下是逆?什麼情況下是順?

黃帝回答:陽氣從左邊流動,陰氣從右邊流動,老年人的氣從上往下,年輕人的氣從下往上。因此,陽氣在春夏生長,在秋冬死亡。反過來,在秋冬生長。氣有多少,逆的都會導致厥症。

陽從左升,春夏之令也,陰從右降,秋冬之令也,老者如秋冬,則陰從上降,少者如春夏,則陽從下升,是以陽歸春夏為生,歸秋冬為死,陽生於春夏而死於秋冬,少者之氣候也,若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,陰生於秋冬而死於春夏,老者之氣候也。老者陰氣多而陽氣少,少者陽氣多而陰氣少,氣有多少,逆皆為厥,厥者,升降倒行而手足寒冷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從左邊升起,這是春夏的規律;陰氣從右邊下降,這是秋冬的規律。老年人就像秋冬,陰氣從上往下降;年輕人就像春夏,陽氣從下往上升。所以陽氣歸屬春夏屬於生長,歸屬秋冬屬於衰亡。陽氣在春夏生長,在秋冬消亡,這是年輕人的氣候特點。如果相反,則陰氣歸屬秋冬屬於生長,陰氣在秋冬生長,在春夏消亡,這是老年人的氣候特點。老年人陰氣多而陽氣少,年輕人陽氣多而陰氣少。氣有多少,逆行就都會導致厥證,厥證就是升降失常,導致手腳冰冷。

間曰:有餘者厥耶?答曰: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,求陽不得,求陰不審,五部隔無徵,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綿綿乎屬不滿日。三陽絕,三陰微,是為少氣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:陽氣過盛的人會得厥病嗎?回答說:陽氣往上衝而無法下降,寒厥病會蔓延到膝蓋,年輕人容易在秋冬時節死亡,老年人則容易在秋冬時節得病。陽氣上升而無法下降,會導致頭痛頭昏,找不到陽氣,也找不到陰氣,五臟六腑沒有明顯病徵,感覺像置身荒野,又像是躲在空房子裡,身體虛弱無力,持續不到一天就會死去。三陽經氣衰竭,三陰經氣微弱,這就是少氣的表現。

有餘,氣多者也。陰氣降斂,陽蟄九地則下暖,厥家陽氣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。少者秋冬則死,年少而陽下衰,是為逆也。老者秋冬則生,年老而陽下衰,是為順也。方其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(巔,頂也),以為陽多而求陽不得,其下無陽也,以為陰多而求陰不審,其上無陰也。

白話文:

「有餘」的意思是指氣多了。陰氣下降收斂,陽氣潛藏於地下,所以身體下部溫暖。但如果陽氣只上不去下,就會導致寒氣侵襲到膝蓋。年輕的人在秋冬季節會因此而死亡,因為年輕時陽氣在下方衰弱,這是逆行的狀態。年老的人在秋冬季節會生長,因為年老時陽氣在下方衰弱,這是順應自然的狀態。當氣上不去下時,會引起頭痛和頭眩(頭眩是指頭部疼痛並伴有暈眩)。因為陽氣多而求助於陽氣,卻無法得到,這是因為身體下方沒有陽氣;因為陰氣多而求助於陰氣,也無法得到,這是因為身體上方沒有陰氣。

五臟之部,懸隔無徵,不知是陽是陰,若居曠野之中,若伏空室之內,綿綿乎氣息僅屬,似不滿日(似不終日)。此其陰陽離絕,氣血紛亂,莫可名言其證狀也(若居曠野,若伏空室,言其神魂飛蕩,無依著也)。夫求陽不得,是三陽絕也,求陰不審,是三陰微也,陽絕陰微,是為少氣,何謂有餘耶!

白話文:

在中醫的五臟系統中,如果我們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屬陽還是屬陰,也不知道他的具體症狀,就像身處荒野或空屋,氣息微弱,好像隨時會消失。

這說明他的陰陽失衡,氣血混亂,無法描述具體的症狀。(用荒野和空屋來比喻,表示他的精神恍惚,沒有歸宿。)

如果想求得陽氣卻找不到,表示三陽已經衰竭;如果想求得陰氣卻不確定,表示三陰已經微弱。陽氣衰竭,陰氣微弱,這是一種氣不足的狀態,怎麼可能說是「有餘」呢?

是以少氣之厥,令人妄夢,其極至迷。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,見人斬血籍籍,得其時則夢見兵戰。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,得其時則夢伏水中,若有畏恐。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,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。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,得其時則夢燔灼。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,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氣虛導致陽氣不足,會讓人產生妄想和夢境,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意識迷糊。肺氣虛弱會讓人夢見白色事物,看見人手持帶血的刑具。在季節交替的時節,會夢見戰爭。腎氣虛弱會讓人夢見坐船溺水,在季節交替的時節,會夢見自己在水中躲藏,並感到恐懼。肝氣虛弱會讓人夢見蘑菇和香草生長,在季節交替的時節,會夢見自己躲藏在樹下不敢起身。心氣虛弱會讓人夢見火災和陽具,在季節交替的時節,會夢見自己被火燒灼。脾氣虛弱會讓人夢見飲食不足,在季節交替的時節,會夢見自己修建房屋。

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,陽盛則夢大火燔灼,陰陽俱盛則夢相殺。上盛則夢飛,下盛則夢墮。甚飽則夢予,甚飢則夢取。肝盛則夢怒,肺盛則夢哭。短蟲多則夢聚眾,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。是知陰盛至相擊毀傷一段,舊誤在「脈要精微論」。

白話文:

由此可知,陰氣旺盛的人會夢見在深水中恐懼,陽氣旺盛的人會夢見大火焚燒,陰陽兩氣都旺盛的人會夢見相互殘殺。上半身氣旺盛的人會夢見飛翔,下半身氣旺盛的人會夢見跌落。吃得太飽的人會夢見給予別人東西,非常飢餓的人會夢見索取東西。肝氣旺盛的人會夢見發怒,肺氣旺盛的人會夢見哭泣。短蟲(如螞蟻等小蟲)多的人會夢見很多人聚集在一起,長蟲(如蛇等大蟲)多的人會夢見互相攻擊受傷。這些都是因為五臟氣虛,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所致。所以,從陰氣旺盛到夢見相互攻擊受傷這一段,舊版《脈要精微論》中記載有誤。

少氣者,陰陽俱虧,二氣不交,最易發厥。少氣之厥,微者神魂飛蕩,令人妄夢,其極則陰陽逆亂,至於昏迷,厥逆無知者,氣亂而神迷也。

白話文:

氣虛的人,是因為陰陽二氣都虧損,導致二氣無法交合,最容易發生昏厥。氣虛引起的昏厥,輕微的會導致精神恍惚,讓人做白日夢,嚴重的話會導致陰陽顛倒,以至於昏迷不醒,完全喪失知覺,這是因為氣混亂導致精神迷亂。

蓋精魄陰也,其性斂藏,神魂陽也,其性發越,神魂發越則人寤,精魄斂藏則人寐。平人寐後,神魂斂藏於精魄之中,動變為靜,是以夢少。少氣之家,陰虛不能抱陽,陽弱不能根陰,身雖臥寐而神魂失藏,浮蕩無歸,是以多夢。人之陰陽水火,雖虛實不同,而醒時不覺,氣血動而精神擾也。

白話文:

精魄屬於陰性,它的特性是收斂和儲藏。神魂屬於陽性,它的特性是發散和活躍。神魂發散活躍,人就會清醒;精魄收斂儲藏,人就會入睡。健康的人在入睡後,神魂會收斂儲藏在精魄之中,運動狀態轉變為靜止狀態,所以很少做夢。

體質虛弱的人,陰氣不足不能包容陽氣,陽氣虛弱不能固守陰氣。即使身體已經躺下進入睡眠狀態,但神魂卻無法得到收斂儲藏,而是飄蕩不定,沒有歸屬。因此,這些人容易多夢。

人體的陰陽水火,雖然有虛實之分,但在清醒的時候不會察覺到,因為氣血運行,精神就會受到擾動。

寐後血氣寧靜,獨能覺之,於是心隨氣變,想逐心移,境自心生,形從想化,隨其臟腑虛實,結為夢幻。喜怒悲懼,生殺予奪,飛沉榮悴,聲色飲食,萬狀紛紜,不可殫述,皆其臟氣使之也。

白話文:

入睡後,血氣平穩,只有自己能感受到。此時,心會隨著氣息變化而變動,思緒也跟著心而移動。場景會隨著心境而產生,身體形象會隨著思緒而變化。根據臟腑虛實的不同,會形成夢境。

夢境中出現的喜怒哀樂、生死存亡、飛翔沉淪、榮華凋零、聲色美食等各種各樣的情景,都是是由臟腑之氣所引發的。

人身有寐,人心常醒,醒則思,思則夢,夢者,身寐而心不寐也。思有繁簡,夢有少多,雖緣心君之靜躁不一,而實關中氣。中氣者,陰陽升降之原,精神交濟之樞也。中氣虛敗,水火失交,土鬱思動(脾主思),多夢所由來也。此皆五臟氣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之故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睡著時,內心卻保持清醒。清醒時思考,思考就會引發夢境。夢境是在身體睡著而內心卻清醒的情況下產生的。思考有繁簡之分,夢境也就有少多之別。夢境雖然與內心的平靜或浮躁有關,但實際上與中氣的強弱息息相關。中氣是陰陽升降的源頭,也是精神交會的樞紐。中氣虛弱衰竭,水火失衡,脾臟鬱悶而思緒活動(脾臟掌管思考),這就會導致多夢。這些都是因為五臟氣虛,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所致。

五臟氣虛者,水虛則不上濟,火虛則不下根,金虛則不左交,木虛則不右並,土虛則不能媒合四象,攢聚五行也。陽氣有餘者,陽泄而不歸也,陰氣不足者,陰馳而不守也。陽有餘於上而下則不足,陰不足於上而下則有餘,總之,陰陽離決,均是虛也。
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。

白話文:

臟腑之氣虛弱時,水氣虛則不能上達滋潤,火氣虛則不能下沉溫暖,金氣虛則不能向左運行,木氣虛則不能向右運行,土氣虛則不能協調水火金木,凝聚陰陽五行。陽氣過剩的人,陽氣外洩無法歸根,陰氣不足的人,陰氣流散無法固守。陽氣在上過剩而在下不足,陰氣在上不足而在下過剩。總而言之,陰陽分離,都是虛損的表現。

起於其所有餘,而知其所不足,合其上下而揆度之,脈事乃至(格,至也)。蓋上有餘者,下必不足,下有餘者,上必不足,人之常也。上下皆有餘、皆不足者,十中之一耳,未可概論也。於其有餘之中,而得不足之象,是謂上工。是以形弱氣虛死,內外皆不足也。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,外有餘而內不足也。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,內有餘而外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從一個人的外在特徵中發現內部不足之處,結合上下特徵進行推斷,就能準確地判斷脈象。一般來說,外在有餘,內在必定不足;內在有餘,外在必定不足。這是人體的常理。但也有例外,外在和內在都過剩或都不足的人,約佔十分之一,不能一概而論。在有餘的特徵中發現不足的現象,這纔是高明的醫家。所以,形體瘦弱、氣虛衰竭而死,說明內外都不足。形體和氣血過剩,但脈氣不足而死,說明外有餘而內不足。脈氣過剩,但形體和氣血不足而生,說明內有餘而外不足。

診有五度,度人,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、腧度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以在經脈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
白話文:

診斷有五種層次:

  • 人的氣質狀態
  • 脈象
  • 內臟狀態
  • 肌肉狀況
  • 經絡穴位

綜合這五種診斷,調和陰陽,用於經脈上。陰陽之氣一盡,人的疾病自然就會顯現。陰氣極度虛弱,陽氣就會絕滅;陽氣過度旺盛,陰氣就會不足。陰陽交合,是人正常運作的狀態。陰陽交合的過程是: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
診有五度,以度人身,脈度診其脈象也,臟度候其臟腑也,肉度相其肌肉也,筋度量其筋膜也,腧度測其腧穴也,是為五診。合之五診,調之陰陽,則以在經脈,經脈者,臟腑筋肉之所會通,陰陽盛衰悉現於此,則脈度其最要者也。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,形影相應,無所逃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有五個層次,用來評估人的身體狀況:

  • 脈度:診斷脈象。
  • 臟度:檢查臟腑。
  • 肉度:觀察肌肉。
  • 筋度:測量筋膜。
  • 腧度:測定穴位。

這五種診斷合起來,配合陰陽的變化規律,就能確定疾病在經脈上的位置。經脈是臟腑、肌肉和筋膜交會貫通的地方,因此陰陽盛衰的表現都會顯現在經脈上,脈診也就成為診斷中最重要的部分。陰陽失衡,疾病就會出現,身體外表和內在的病變相互呼應,無法隱藏。

人之陰陽,上下相交,陽降而化濁陰,是為地氣,陰升而化清陽,是為天氣,至陰虛則陽根下敗,天氣絕,至陽盛則陰根上亡,地氣不足。偏盛偏虛而不交,皆非平氣也,惟陰陽並交,則上下調和,乃是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陽倡陰隨,治安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的陰陽之氣,上下相交。陽氣下降,轉化為沉重的濁陰,也就是地氣;陰氣上升,轉化為輕盈的清陽,也就是天氣。如果陰氣過於虛弱,陽氣的根基就會受損,天氣就會消失;如果陽氣過於旺盛,陰氣的根基就會枯竭,地氣就會不足。陰陽偏盛偏虛而不互相交合,都不是平和之氣。只有陰陽並交,上下調和,纔是健康人的狀態。陰陽並交的狀態是: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陽氣引領,陰氣跟隨,這是穩定的徵兆。
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。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

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湛,音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聖人在持診時,先後捕捉陰陽的平衡點,奇恆的趨勢就有六十種。診合微小的變化,追索陰陽的變化規律,把握五臟的特性,取虛實的關鍵,確定五種程度的變化。瞭解其中的理論,纔能夠正確診治。如果只捕捉陰而忽略陽,診斷就會產生偏差;只捕捉陽而忽略陰,學習就會不深入。只知道右邊而不知道左邊,只知道左邊而不知道右邊,只知道上面而不知道下面,只知道前面而不知道後面,那麼治療就不會長久。

陰陽之至,有先有後,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,奇恆之勢(奇,異也,恆,常也,上古診法),乃六十首(首,篇也),診合微之事(合於微妙),追陰陽之變(陰陽變化),章五中之情(五臟性情),取虛實之要(虛實節要),定五度之事(五度,度人)。五者,六十首中之大綱也,必能知此其中之論,乃足以診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變化是有先後順序的,因此聖醫在診斷時,會依照陰陽先後的順序來進行。上古的診斷方法「奇恆之勢」,共有六十篇,根據細微變化診斷疾病,追蹤陰陽變化,瞭解五臟性情,掌握虛實節要,判斷病人的病情。這五個方面是「奇恆之勢」六十篇的核心要點,能深入理解這些理論,才能具備診斷疾病的能力。

是以切陰不得其陽,則診法消亡,得陽不得乎陰,是守學不湛(湛,深也),知右不知左,知左不知右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得半而止,故治不久。知病知不病,知醜知善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(紀,律),診道乃具(全備),傳之將來,萬世不殆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如果觸診陰部而沒有充分了解陽部,那麼診法就會不足;只瞭解陽部而沒有了解陰部,是因為學識不夠深入,只知道右邊而不知道左邊,只知道左邊而不知道右邊,只知道上面而不知道下面,只知道前面而不知道後面,只獲得一半的知識就停止不前,所以治療不會長久。

如果瞭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,知道醜陋和美好的標準,知道高低之間的差異,知道坐起之間的變化,知道進退之間的適度,在使用這些知識時有規律,那麼診斷的方法纔算完整,可以傳授給後代,萬世不會遺失。

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。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併合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。妄行無徵,示畏侯王二句,舊誤在「氣交變論」。

白話文:

在診脈時,必須保持端正安詳,坐起有規律,出入有脈絡,以此來啟動精神靈明。診脈時,必須上下(左右)綜合診察,才能鑑別出不同人的體質和疾病。

脈象變化無常,陰氣外散而陽氣旺盛,脈象斷續不連貫,診斷方法不穩定。如果沒有得到師傅的真傳,技術不清,不能辨別順逆,就會造成妄行。

妄行診脈沒有依據,只會讓侯王畏懼。忽視陰脈,只注重陽脈,不知道陰陽結合的道理,所以診斷不明確,傳承下去就會造成更大的混亂。

妄行診脈沒有依據,只會讓侯王畏懼——這兩句話過去錯誤地放在「氣交變論」中。

診有大法(方法也),坐起有常,出入有行,節度。動止不亂,所以轉運一身之神明,使之察微而通幽也。診必上下審諦,度其為民為君為卿,居養不同,治療亦異也。人之脈動無常,有散陰頗陽之殊(散陰,陰氣耗散也,頗陽,陽氣偏頗也),脈法脫不全具(脫,或也),則無常行也(行,法度也)。受業於師,不能卒業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。

白話文:

診脈有重要的法則。坐著和起來都有固定的規範,進出也有循序的次序和節奏。行動和止息,都規律不亂,因此可以調動全身的神智,使之細微地觀察通達奧祕。

診脈時一定要仔細審視上部脈象和下部脈象,判斷這個人是平民還是君主、卿相,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人的脈搏跳動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,有陰氣耗散和陽氣偏頗的區別。脈象的規律性不完全,就沒有規範的標準。

從老師那裡學習,不能完全掌握,導致技術不精湛,不能辨別順脈和逆脈的差別,這就叫做妄行診脈。

妄行而無徵驗,將示畏於王侯(王侯畏懼不用)。緣其持雌而失雄,棄陰而附陽,不知併合而參觀,診故不明,傳之後世,反亂自章也。

白話文:

胡亂治療而不見效果,將會受到王公貴族(因恐懼效用不明而不用)的鄙視。這是因為他們抓著「陰」(弱勢)卻失去「陽」(強勢),放棄陰而依附陽,不知道合併陰陽並融會貫通。因此,診斷不清,傳承後世,矛盾自亂。
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,按脈動靜,循尺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息視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無期。

白話文:

必須清心靜氣,仔細觀察病人的神色氣候,上觀頭面,下觀四肢,區別八方正邪,細察五行臟腑,按脈搏的動靜,循寸口、關脈、尺脈的滑澀寒溫,察看脈氣的大小,結合病症,順應或逆探脈象以求得準確,再進一步瞭解病情,這樣診斷才能全面,符合人體生理病理規律。所以診脈時要注意病人的呼吸、神情,把握住診脈的要領,充分了解病情,才能治療有成效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偏離經絡,違背規律,這就是失道,妄談療效是不可能的。

必清必靜,上觀下觀,司察八正之邪(八方虛邪),辨別五中之部,按脈動靜,循尺膚滑澀寒溫之意,視其脈之大小,合之病之形能,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,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故診之或視其息,或視其意,不失條理,道甚明察,故能長久。不知此道,失經而絕理,此謂失道,妄言而無期也(無驗期也)。

白話文:

必須保持清心寡慾、心平氣和,觀察上中下三部,探察八方虛邪,辨別五臟六腑的病症。按照脈搏的動靜,撫摸手寸尺三關皮膚的滑澀寒溫,觀察脈搏的大小,將這些與病人的形體體能結合起來,順逆推測,就能得出病名。診斷才能面面俱到,不負人命。所以診病有的觀察呼吸,有的觀察志意,條理分明,思慮清晰,才能久治不衰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違背經絡規律,就叫做誤入歧途,胡言亂語,永遠無法預測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