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2)
卷九 (2)
1. 著至教論(六十八)
黃帝坐明堂,召雷公而問之曰:子知醫之道乎?雷公對曰:誦而頗能解,解而未能別,別而未能明,明而未能彰,足以治群僚,不足治侯王。願得受天之度,四時陰陽,合之星辰與日月光,以彰經術,後世益明,上通神農,著至教,擬於二皇。
白話文:
黃帝在明堂召見雷公,詢問他:「你知道醫學之道嗎?」雷公回答:「我讀過一些醫書,大概能理解,但理解後還不能辨別,辨別後還不能明瞭,明瞭後還不能闡明。我目前的醫術勉強可以治療普通百姓,但還不足以治療諸侯王。我希望能夠學習天的法則,瞭解四時陰陽變化,參照星辰和日月光,這樣就能夠弘揚醫術,讓後人更加了解,並且上通神農,傳承偉大的醫道,比擬於伏羲、神農兩位先皇。
四時陰陽,星辰日月,天地之度也。雷公願受天之度,法其四時陰陽,合之星辰日月,以彰經術,使後世益明,上通神農,著為至教,擬於二皇之法也(二皇:羲、農)。
白話文:
四季的變化、日月星辰的運行,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。雷公願以自然規律為法,效法四季陰陽的變化,將其與日月星辰結合起來,以彰顯醫學的奧妙,使後人更加明白。他上溯神農的醫學,著成至高無上的醫學典籍,與古代聖君伏羲和神農的法典齊名。
帝曰:子不聞《陰陽傳》乎?曰:不知。曰:三陽為業,上下無常,合而並至,偏害陰陽。雷公曰:三陽莫當,請聞其解。帝曰: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,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,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,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並至如風雨,上為巔疾,下為漏病。而陽氣當隔,隔者當瀉,不亟正治,粗乃敗之,故陽蓄積病死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你沒有聽過《陰陽傳》嗎?」弟子回答:「沒有。」黃帝說:「陽氣旺盛時,會造成疾病,而且持續時間不固定,如果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陽脈氣同時出現,就會偏害陰陽。」雷公問:「三陽脈氣同時出現時,應該怎麼治療?」黃帝說:「三陽脈氣單獨出現,就是三陽同時出現。太陽脈出現時,脈象洪大而長;陽明脈出現時,脈象浮大而短;少陽脈出現時,脈象忽數忽疏,忽短忽長。三陽脈同時出現,就像暴風雨一樣,在頭部會引發顛疾,在腹部會導致漏病。陽氣盛行時應該隔離,隔離後就要瀉下,如果不趕快治療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,最終導致死亡。」
太陽脈至乍短乍長七句,舊誤在「平人氣象論」。陽氣當隔至蓄積病死五句,舊誤在「生氣通天論」。《陰陽傳》,古書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的脈象時而短暫、時而綿長,以前誤解在「平人氣象論」中。陽氣被隔斷而積蓄,導致疾病死亡,以前誤解在「生氣通天論」中。《陰陽傳》是一本古代典籍。
三陽為性(業,性也,《南史》:慧業文人,言慧性也),上下無常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平則上升,病則下陷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平則下降,病則上逆,三氣相合而並至,勢必偏害陰陽,上逆則害陽,下陷則害陰也。三陽莫當,升降倒置,不當其位也。「陰陽類論」:三陽獨至,期在石水,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也(但有三陽而無三陰,是謂獨至)。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,陽之終氣也。
白話文:
三條陽經的性質是(業務,性格),沒有固定的上下方向。手上的三條陽經,從手部運行到頭部,正常情況下向上運行,生病時向下陷落;足上的三條陽經,從頭部運行到足部,正常情況下向下運行,生病時向上逆行。三條陽經之氣相互結合並同時到達某處時,勢必會偏害陰陽,上逆則害陽,下陷則害陰。三條陽經不當,升降倒錯,不在其應有的位置。「陰陽類論」中說:三條陽經單獨到達,預示著會有水腫,三條陽經單獨到達,即三條陽經同時到達(只有三條陽經而沒有三條陰經,稱為獨至)。太陽經脈到達時,脈象洪大而綿長,是陽氣終結之氣。
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,陽之中氣也。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陽之初氣也。三陽並至,勢如風雨,上逆則為巔頂之疾,下陷則為漏泄之病,是陽氣之上下阻隔而不旋轉也。而陽氣當阻隔之時,其隔礙不通者當瀉而通之,不亟按法正治,粗工乃反扶邪助虐而益敗之,故陽氣蓄積而病死也。
白話文:
陽明脈搏浮大而短,代表陽經的中間氣。少陽脈搏忽快忽慢,忽短忽長,代表陽經的初始之氣。如果三條陽經脈搏同時浮現,勢頭如同風雨,向上逆行會引發頭部疾病,向下陷入會導致洩漏虛脫,這是因為陽氣上下阻滯不循環所致。
當陽氣阻滯時,應該從阻隔之處疏通,如果不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粗心的大夫反而會扶助邪氣,助長疾病,導致病情惡化。所以陽氣就會積聚,最終導致患者死亡。
雷公曰:請受道,諷誦用解。帝曰:三陽者,至陽也,上下無常,病起疾風,至如霹靂,並於陽則為驚,陽氣滂溢,嗌乾喉塞,並於陰則薄為腸澼,此謂三陽直心,坐不得起臥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病傷五臟,筋骨以消,腎且絕,惋惋日暮。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,外無期,內無正,不中經紀,診無上下,以書別,何以別陰陽,應四時,合之五行!不知合之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,釋邪攻正,絕人長命。不知合之四時五行至末,舊誤在「離合真邪論」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請接受我的教誨,並背誦理解。
黃帝說:三陽,即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是陽氣最強盛的,它們運行不定,發病時如疾風驟雨,如雷霆一般,如果陽氣侵犯陽位,就會導致驚悸;陽氣充盛過度,會導致咽喉乾燥、喉嚨阻塞,如果陽氣侵犯陰位,就會變成腸道濕熱。這叫做三陽直心病,病人坐起來或躺下都感到疼痛,全身都有三陽的病證。
這種病會損傷五臟,導致筋骨消瘦,腎氣也會衰竭,病人會整天精神萎靡。動作緩慢,不出門戶,辦事不積極,外無規律,內無準則,不符合醫學原理,診斷時無法分辨上下左右,只能根據書籍記載來區別。怎麼區分陰陽,怎麼應對四季變化,怎麼配合五行?
如果不瞭解怎樣配合四季五行,胡亂使用相勝的藥物,就會導致邪氣侵犯正氣,使人喪失生命。如果不知道怎樣配合四季五行到最後,就會犯下「離合真邪論」的錯誤。
三陽者,至陽也(至,極也),上下無常,病起捷若疾風,病至勢如霹靂,所謂並至如風雨也。並於陽分,則魂神失根,而為驚悸,陽氣滂溢,嗌乾喉塞,是上為巔疾之由也。並於陰分,則薄迫沖決而為腸澼,是下為漏病之原也。此謂三陽之直心(直心,猶言真性),以至但能危坐而不能起臥者(上逆則不得臥,下陷則不得起)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病傷五臟陰精,筋骨以之消爍,腎陰且絕,惋惋日暮,勢不久存。
白話文:
「三陽」指的是極陽之氣,運行無常,病來迅速如疾風驟雨,發作猛烈如霹靂閃電。當三陽陽氣過盛時,會導致魂神不寧,出現驚悸症狀。同時,陽氣過盛會導致咽喉乾澀,喉嚨阻塞,這是癲癇發作的誘因。
當三陽陽氣過盛侵犯陰部時,會導致腸道痙攣,腹瀉不止,這是漏病的病因。這就是三陽「直心」的表現,也就是真正的病症。此時病人只能勉強端坐,無法起臥(陽氣上逆則無法躺下,陽氣下陷則無法站立),全身都受到三陽病氣的侵害。
三陽病氣會損傷五臟陰精,導致筋骨消瘦,腎陰枯竭,生命垂危,不久便會死亡。
而從容既不出(脈法不精),人事又不殷(殷,篤至也),外無刻期,內無證據(正與證通),其法不中經紀,則診無上下,以志分別(三陽之上下不能診別之),何以別其陰陽,應乎四時,合之五行!不知合之四時五行,因加相勝,以伐正氣,釋邪攻正,適以絕人長命耳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模糊不清,對患者的情況又不瞭解,既沒有明確的治療期限,也沒有確鑿的證據,這種診斷方法不符合醫學規範,那麼就無法區分病情的緩急輕重,更不可能區別陰陽虛實,符合四季變化,與五行學說相應。如果不懂得遵循四季五行,就會過度使用相剋的藥物,損害正氣,讓邪氣攻擊正氣,反而會縮短病人的壽命。
雷公曰:臣治疏愚,說意而已。陽言不別,陰言不理,請起受解,以為至道。帝曰:善。無失之,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。子言不明不別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是世之學盡矣。夫道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語子至道之要,子若受傳,且以知天下,以教眾庶,亦不疑殆。醫道論篇,可以為寶,可傳後世,可以長久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我能力不足,見解愚笨,只能表達淺見。陽的內容我分不清,陰的內容我也不瞭解,請您親自傳授,將它作為至高無上的道理。
黃帝說:好啊。不要錯過它。這些都是陰陽表裡、上下雌雄相互作用的道理。你說不清楚也不瞭解,不懂得結合至理來迷惑師父的教導,這樣世上的人學問就到頭了。醫道,上至瞭解天象,下至明白地理,中間瞭解人世間的事物。我告訴你至道的要點,如果你能領會並傳承,就能夠瞭解天下,教化眾人,也不會再感到疑惑。這篇醫道論篇,可以當作寶貝,可以傳給後代,可以流傳久遠。
陽言不別,陰言不理,陰陽之微言不能辨別而分理也。至道之要,陰陽分表裡,配上下,殊雌雄,別彼此,相輸應也。子言不明不別(解而未能別,別而未能明)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是妙理不傳,世之醫學自此盡矣。夫道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語子至道之要,子若受傳,且以遍知天下之奧,何止醫也,醫理既精,以教眾庶,亦不疑殆。醫道之論篇,可以為寶,並可傳之後世,長久不泯也。
白話文:
無法分辨陰陽的言論,不知道陰陽的理論,分辯不出來陰陽的微言大義。至高的道理很精要,陰陽分為表裡,配合上下,區分雌雄,分開彼此,互相交流。你的言論說得不透徹、分不清(認識了卻分辨不清,分辨了卻說不明白),不知道配合至高道理來迷惑師長,這是精妙的道理無法傳授,後世的醫學從此就沒落了。至於醫學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告訴你至高道理的精要,如果你接受傳授,就可以廣泛地瞭解天下的奧祕,豈止是醫學呢?醫學理論精湛了,教導眾人也不會疑惑。醫學理論的論述可以當作寶典,也可以傳授給後世,長久不滅。
2. 示從容論(六十九)
黃帝燕坐,召雷公而問之曰:汝受術誦書,若能覽觀雜學,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,為余言子所長。五臟六腑,膽胃大腸小腸脾胞膀胱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過失,子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為世所怨。
白話文:
黃帝安坐召見雷公並問道:你曾接收術法,研讀書籍,若能博覽眾書,並將各種知識歸類,融會貫通,希望你能告訴我你的專長。人體的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、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),這是人之根本,若你對其治療有所疏漏,必須仔細瞭解,才能十全十美,否則將會遭到世人的非議。
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,援引比類而通合於道理也。五臟六腑之中,膽胃大腸小腸脾胞(女子胞)膀胱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多致過失。唯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必將為世所怨也。
白話文:
經由比喻相同的事物,使道理貫通。引用相似的事物來通順、貫通道理。人體的五臟六腑中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脾臟、子宮(女性)、膀胱,這些都是人體所具有的,治療它們時常會出現失誤。唯有努力地弄清楚它們,才能十全十美。如果無法瞭解它們,必定會招致世人的責難。
雷公曰:臣請誦《脈經》、《上下篇》,甚眾多矣,別異比類,猶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?帝曰:子別試通五臟之過,六腑之所不和,針石之敗,毒藥所宜,湯液滋味,具言其狀,悉意以對,請問不知。
別異,別其異也。比類,比其類也。通,窮究也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「陛下,臣所背誦的《脈經》,上下兩篇篇幅龐大,內容繁多,若要逐一分辨辨別,仍無法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,又怎麼能將其講解清楚呢?」 黃帝說:「你且先試著通曉五臟的病症,六腑的不調和,針灸的失誤,毒藥的適應症,湯液的滋味,將這些都仔細說明,悉心回答,若有不知,再行請教。」
雷公曰:肝虛腎虛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,或已或不已,願聞其解。帝曰: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?余真問以自繆也。吾問子窈冥,子言《上下篇》以對,何也?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。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,此童子之所知,問之何也?
白話文:
雷公說: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都會讓人體重而煩悶,應該用毒藥、針灸、砭石、湯藥治療,有時能治好,有時不能,希望聽聽您的見解。帝說:您是何等資深高明,卻向晚輩請教?我是故意這麼問自己的。我問您陰陽晦明的事理,您卻用《上篇》、《下篇》來回答,為什麼?脾虛浮著像肺,腎小而浮著像脾,肝急躁而浮散像腎,這些都是醫師容易搞錯的地方,不過慢慢就能弄清楚。至於三臟(脾、腎、肝)的屬性,土木水三氣並存,這連小孩子都知道,您為什麼還要問我呢?
肺脈浮,而脾之虛浮似肺,脾脈亦浮,而腎之小浮似脾,腎脈已沉,而肝之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淆亂也,然從容之法得之,從容,脈法也。
白話文:
肺脈浮動,而脾的虛浮與肺相似;脾脈也浮,而腎的輕微浮動又與脾相似;腎脈已沉,而肝脈急速沉散又與腎相似,這些都是醫者在辨脈時容易混淆的。然而,只要掌握從容不迫的辨脈方法,就能正確辨別。從容,指的是辨脈的準確性。
雷公曰:於此有人,頭痛筋攣骨重,怯然少氣,噦噫腹滿,時驚不嗜臥,此何臟之發也?脈浮而弦,切之石堅,不知其解,復問所以三臟者,以知其比類也。帝曰:夫年長則求之於腑,年少則求之於經,年壯則求之於臟,夫從容之謂也。今子所言皆失,八風菀熱,五臟消爍,傳邪相受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有人頭痛、肌肉痙攣、骨頭沉重,膽怯、氣短,嘔吐、腹脹,有時驚恐不安,不喜歡躺著睡覺,這是哪個臟器官出了問題?脈象浮而緊繃,切起來堅硬如石頭,不知道如何解決,再問問三臟,以瞭解它們的相關性。
黃帝說:上了年紀的人,要從腑部尋找原因;年輕的人,要從經絡尋找原因;中年的人,要從臟腑尋找原因。你現在說的都錯了,這是因為八風化熱,五臟被灼傷,邪氣互相傳染。
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沉而石者,是腎氣內著也。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。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一人之氣,病在一臟也,若言三臟俱行,不在法也
白話文:
脈象浮而緊就像樂器的弦,這是腎氣不足。脈象沉而堅硬如石頭,這是腎氣鬱結在體內。呼吸短促而虛弱,這是水液代謝不暢通,導致身體氣血衰竭。咳嗽煩躁,這是腎氣上逆。一個人身體氣機異常,往往只有一個臟腑出問題。如果說是三個臟腑同時出問題,這不符合醫理。
年長者,腸胃日弱,容納少而傳化遲,腑病為多,故求之於腑。年少者,起居不謹,風寒襲而營衛閉,經病為多,故求之於經。年壯者,情欲不節,勞傷積而氣血敗,臟病為多,故求之於臟。此之求法,夫乃從容之謂也。雷公所言頭痛筋攣諸證,皆失之。八風侵凌,經絡菀(菀與郁同)熱,以致津液枯乾,五臟消爍,是由外邪內傳,裡氣受傷而成,則年少求之於經者也。夫所謂浮之而弦者,是腎精不足,風木失滋也(水枯木槁,郁動不已,故脈弦浮)。
白話文:
年紀大的人,腸胃功能逐漸變弱,吃得少、消化慢,容易得臟腑方面的疾病,所以治療時著重在治療臟腑。年輕人,生活起居不注意,容易受風寒侵襲,導致氣血閉塞,多發經絡方面的疾病,因此需要治療經絡。中年人,情慾過度,勞累積聚,氣血受損,容易患上臟器方面的疾病,因此需要治療臟器。這種治療方法,是從容應對的辦法。
雷公書中所說的頭痛、筋攣等症狀,都是錯誤的。八種風邪侵襲,導致經絡鬱熱,津液乾枯,五臟受損,是由於外邪內侵,內氣受傷引起的,所以年輕人應該治療經絡。所謂的脈象浮而弦,是因為腎精不足,風木失養(水枯木乾,鬱動不已,所以脈象浮而弦)。
沉之而石者(切之石堅,沉取也),是腎氣內著,陽根失居也(火升陽泄,孤陰下陷)。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(火炎水敗,形消氣乏)。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,相火上泄也(膽火升泄,不根腎水)。蓋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(「上古天真論」語),熱盛陰亡,雖五臟皆傷,而腎居其重,故病歸腎家。
由此言之,是一人之氣(年少之人),病在一臟也(腎臟),若言三臟俱行(肝腎脾三臟俱虛),不在診法也。
白話文:
沉入水中的石頭(將石頭切開後很堅硬,取之需在水中沉取出),這是腎氣內斂,陽氣失去歸宿所致(陽氣上升泄露,孤陰沉降)。
體力虛弱、氣虛的人,這是水液運行不暢,身體元氣和氣血衰竭所致(陽氣熾烈導致水液虧損,身體消瘦、氣力不足)。
咳嗽煩悶的人,這是腎氣逆亂,相火(膽火)上行泄露所致(膽火上行泄露,得不到腎水滋養)。
腎臟主掌水液,接受全身各臟腑的精氣而儲藏(出自「上古天真論」)。當熱盛陰虛時,雖然所有臟腑都受到損傷,但腎臟承受的最為嚴重,所以疾病都歸結到腎臟。
雷公曰:於此有人,四肢懈惰,喘咳血泄,而愚診之,以為傷肺,切脈浮大而緊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多出血,血止身輕病愈,此何物也?帝曰:子所能知,治亦眾多,與此病失矣,譬以鴻飛,亦衝於天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。
白話文:
雷公說:遇到這種情況,病人四肢無力,喘咳出血腹瀉,而愚庸的醫生診斷後,認為是肺部受傷,察看脈象浮大而緊繃,我不願意治療,而粗心的工匠用了砭石放血,放了很多血,血止住後,身體變輕鬆了,病也好了,這是什麼原因呢?黃帝說:你所知道的事情很多,治療的種類也很多,但是這種病你卻診斷錯誤了,就像大雁飛翔,也會衝上天空。聖人治療疾病,都遵循法規守住規範,援引各種事物做類比,在冥冥之中化解疾病,從上到下治療,何必拘泥於經書呢。
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絕亂而無常也。四肢懈惰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喘咳者,是氣並陽明也。血泄者,脈急血無所行也。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也。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。
白話文:
現在這個人的脈象浮大而虛弱,是脾氣已經耗盡,離開了胃部而歸屬於陽明經。因為兩個火熱(心火、胃火)無法勝過三個水濕(肝、脾、腎),所以脈象混亂且沒有規律。四肢無力懶惰,這是脾氣無法運行所致。出現喘咳,是氣體上升到陽明經的緣故。出現便血,是因為脈象急促,血液無法正常運行。如果有人認為這是肺部受損,那是因為他們誤以為狂燥是肺部問題造成的。不進行比對分析,這是知識不通達的表現。
子所能知,治亦眾多,獨與此病失矣,譬以鴻飛,亦衝於天,何其遠也,是緣守經而不化耳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雖順其常,不遺其變,及其化之冥冥,則循上及下,因時制宜,何必守經,拘而不化也。今夫脈浮大而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離胃腑而外歸陽明之經也。
白話文:
我所知道的治療方法很多,但是對於這個疾病卻束手無策。就像鴻雁在天空飛翔,飛得再遠又能如何,因為它還是遵守著固定的法則而沒有變化。聖人的治病方法,雖然遵循一定的法則和原則,並且援引其他事物進行類比,但是也不拘泥於常規,不會錯過變化。等到治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,就會根據上下的情況以及不同的時間來調整治療方法,何必一定要墨守成規,死板地不做出改變呢。現在這個脈象浮大而虛,表明脾氣已經外絕,離開了胃腑而歸屬於陽明經脈。
蓋陽衰濕旺,脾氣不能上達,去胃腑而病下陷,故外絕本經,而見虛象。脾陷則胃逆,陽明之經不降,故見浮大。其浮大而上逆者,太陰之濕歸於陽明也。陽明上逆,則君相二火不歸,以其三水在裡也。水起於腎,泛於胃,溢於肺,是謂三水。夫二火不勝三水,則陽不根陰,而浮蕩無歸.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
白話文:
由於陽氣衰弱,濕氣旺盛,脾氣不能上升,胃氣下降,導致疾病下陷,因此在外表看不到經絡的病症,只表現出虛弱的現象。脾氣下陷,就會導致胃氣逆流,陽明經脈不能下降,所以出現浮脈和大的脈象。浮脈而上逆,是因為太陰(脾經)的濕氣轉移到了陽明(胃經)上。陽明經脈上逆,君火(心火)和相火(腎火)不能歸位,因為三水(腎水、胃水、肺水)在內部作祟。腎水上升到胃,再溢出到肺,這稱為三水。心火、腎火不勝三水,就會導致陽氣不能滋養陰氣,而浮蕩不定。因此,脈象混亂,沒有規律。
四肢秉氣脾胃,四肢懈惰,此水泛土濕,脾精之不行也。肺隨胃土右降,喘咳者,是水氣並於陽明,胃土上逆,而肺無降路也。心主脈,脈藏血,血泄者,是心火上炎,經脈緊而血無所行也(火炎脈緊,血不得從容流布,故從便泄。以水寒土濕,風木鬱陷故也)。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惑也。
不引比類以考證之,是知不精明也。
白話文:
- 四肢乏力、食慾不振,這是因為「水」過多而使「土」(脾胃)濕熱,導致脾臟功能下降所致。
- 肺氣會隨著胃氣下行,所以喘咳是由於「水氣」同時影響了胃經(陽明經),導致胃氣上逆,而肺部無法正常下行。
- 心臟主管脈絡,脈絡中藏有血液。如果出現便血,這是因為心火上炎,導致經脈收縮,血液無法正常運行(火炎脈絡收縮,血流受阻,因此從便中排出。這是因為「水寒土濕」,「風木」鬱結所造成的)。
- 如果有人認為(便血)是肺部受損所致,那肯定是錯的,因為這是心火上炎造成的。
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臟壞決,經脈旁絕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。譬如天之無形,地之無理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白話文:
當肺部受傷時,脾氣失控,胃氣不清,經脈氣血不聽使喚,五臟虛弱破損,經脈斷絕,五臟泄漏。患者可能會流鼻血,或嘔吐,這兩種症狀並不同。就像天空無形,大地無理,白色和黑色相差甚遠。
夫傷肺者,脾氣陷而不守,胃氣逆而不清,臟腑倒置,則經氣不為所使,真臟壞決於內,經脈旁絕於外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由肺金失斂,是以上溢,此二者一為上逆,一為下陷,不相類也。天有文,地有理,以不類為類,譬如上窮九天,以至無形,下窮九地,以至無理,幽明異象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白話文:
當肺部受傷時,脾氣會下陷而無法固守,胃氣會上逆而無法通暢。臟腑位置顛倒,經氣就不受控制,真臟(內臟)在內部受到損壞,經脈在外部斷裂。五臟會漏泄,如果不出血,就會嘔吐,這是因為肺金收斂失常,導致上部溢出。這兩種情況,一種是上逆,一種是下陷,性質完全不同。天地各有其規律和道理,以不同的性質為同類,就像上達九重天,以至於虛無縹緲;下至九地,以至於不可理喻。幽暗和光明是不同的現象,白色和黑色相差甚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