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玉版論要(十八)

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上為逆,下為從,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,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,其見深者,必齊主治,二十一日已,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。色夭面脫,不治,百日盡已。

容色,面部之色,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地。自下而上為逆,陰加陽也,自上而下為從,陽加陰也。女子有餘於血,不足於氣,右屬氣分為逆,左屬血分為從。男子有餘於氣,不足於血,左屬血分為逆,右屬氣分為從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,其見深者,必藥劑主治,二十一日已,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,已者,愈也。色夭面脫者,不治,百日盡已,已者,死也。

(此及下文,皆言色脈變化)

陰陽反作,易,重陽死,重陰死。脈短氣絕死。病溫虛甚死。搏脈痹躄,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虛泄為奪血,孤為逆,虛為從。

陰陽反作,互易其位,以陽加陽,重陽則死,以陰加陰,重陰則死。脈短氣絕者,衛陽亡脫則死。病溫虛甚者,壯火食氣則死。鼓搏不寧之脈,經脈閉塞,營衛不通也,其病在骽足痹躄,皮毛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正氣消敗,而邪氣獨見也。虛泄為奪血,營血被奪,而經絡虛脫也。孤者邪旺,為逆,虛者正衰,為從。

治在權衡相奪,奇恆事也,揆度事也。行奇恆之法,以太陰始。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,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。八風四時之勝,終而復始,逆行一過,不復可數。論要畢矣。

治法在權衡輕重,以相商奪,權衡相奪,即揆度奇恆是也,奇恆,人事也,揆度,己事也。行奇恆之法,以手太陰寸口為始。太陰之脈,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,如火剋金是也,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,如金剋木是也(手太陰肺為辛金)。八風四時之氣,迭相勝克,終而復始,逆行一過,則災變叢生,不復可數。此皆色脈之要,不可不知,論要畢於此矣。

白話文:

玉版論要(十八)

觀察面色的上下左右變化,各有其關鍵。向上發展為逆症,向下發展為順症;女性右側為逆,左側為順;男性左側為逆,右側為順。色澤淺者,可用湯液治療,十日可癒;色澤深者,需用藥劑調治,二十一日可癒;色澤極深者,需以藥酒治療,百日可癒。若面色枯槁、肌膚塌陷,則難以治癒,百日內恐亡。

「容色」即面部氣色,上下左右的變化各有所主。從下往上為逆,是陰加於陽;從上往下為順,是陽加於陰。女性血氣旺盛但氣較虛弱,右側屬氣分為逆,左側屬血分為順;男性氣偏盛但血不足,左側屬血分為逆,右側屬氣分為順。

面色淺者可用湯液調理,十日可癒;色深者需用藥劑,二十一日可癒;色極深者需以藥酒治療,百日可癒(「已」即痊癒)。面色枯槁、肌膚塌陷者,難治,百日內恐亡(此處「已」指死亡)。

(此段及下文皆論色脈變化的關係)

陰陽位置顛倒,陽過盛則亡於重陽,陰過盛則亡於重陰。脈短且氣息微弱者死,溫病虛損過甚者死。脈搏強勁而不流暢,主經脈閉塞,病見下肢麻痺或寒熱交替;脈象孤立為正氣耗散,虛弱洩瀉為失血過多。孤脈為逆症,虛脈為順症。

治法關鍵在於權衡輕重,屬「奇恆」與「揆度」之事。「奇恆」指異常現象,「揆度」指衡量判斷。施行「奇恆」之法,從手太陰肺經開始。若脈象剋制不可剋者(如肺金不敵心火)為逆症,逆則死;若能剋制當剋者(如肺金剋肝木)為順症,順則活。八風四時之氣循環相剋,一旦逆行,災變無窮。色脈之要旨,至此闡述完畢。

2. 陰陽別論(十九)

黃帝問曰: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?岐伯對曰: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

四經應四時,肝心肺腎之經分應四時,肝木應春,心火應夏,肺金應秋,腎水應冬。從,順也。十二脈,手足十二經也。

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

脈有陰陽,知陽脈之體象者而後知陰,知陰脈之體象者而後知陽。陽明行氣於三陽,其脈在頭,足陽明之人迎動於結喉之旁,是三陽之長也,故曰三陽在頭。太陰行氣於三陰,其脈在手,手太陰之氣口動於魚際之下,是三陰之長也,故曰三陰在手(太陰行氣於三陰,是脾脈,非肺脈,而脾肺同經,故「經脈別論」:氣口亦太陰也)。陰陽雖自異位,然而彼此相通,所謂一也。

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,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,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鼓一陽曰鈞,鼓一陰曰毛,鼓陽盛極曰弦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

鼓一陽曰鉤,心脈也。鼓一陰曰毛,肺脈也。鼓陽盛極曰弦,肝脈也。鼓陽至而絕曰石,腎脈也。陰陽相過曰溜,脾脈也。「玉機真臟論」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,是陰陽相過曰溜之義也。(鼓,有力也。一陽,陽之微也。一陰,陰之微也。鼓陽盛極,直而長也。鼓陽至而絕,沉以搏也)
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

陽者,陽明胃氣也,五臟之中,皆有胃氣,故凡陽有五,而一臟之中,遇五臟相乘,則兼見五脈,故有五五二十五陽。凡此所謂陽者,即胃脘之陽也。所謂陰者,真臟脈也,見之則為胃陽之敗,敗必死矣。

凡持真臟之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,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,心至懸絕,九日死,腎至懸絕,七日死,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

懸絕者,無胃氣也。臟氣五日一周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,臟氣三周,遇肺而死也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,臟氣二周,遇心而死也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,臟氣不及二周,遇腎而死也。腎至懸絕,七日死,臟氣一周,遇脾而死也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,臟氣不及一周,遇肝而死也。
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,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,心之肺,謂之死陰,肺之腎,謂之重陰,腎之脾,謂之闢陰,死不治。
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,遇其所克也。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,遇其所生也。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傳其所生,謂之生陽(自肺之腎、之肝、之心,四日遇勝己之臟,故四日而死),心之肺,傳其所克,謂之死陰(自心之脾、之肺,三日遇勝己之臟,故三日而死),肝心為陽,肺脾腎為陰,肺之腎,以金傳水,謂之重陰,腎之脾,以水值土,謂之闢陰(闢,偏也),皆死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別論(十九)

黃帝問道:人有四經十二從,這是什麼意思?岐伯回答:四經對應四季,十二從對應十二月,十二月對應十二脈。

四經對應四季,即肝、心、肺、腎的經脈分別對應四季:肝屬木對應春季,心屬火對應夏季,肺屬金對應秋季,腎屬水對應冬季。“從”即順從的意思。十二脈指的是手足的十二經脈。

脈象有陰陽之分,瞭解陽脈才能明白陰脈,瞭解陰脈才能明白陽脈。三陽經脈的氣機體現在頭部,三陰經脈的氣機體現在手部,二者相互關聯,本質是統一的。

脈象的陰陽表現為:脈氣離開為陰,來到為陽;靜止為陰,動躁為陽;遲緩為陰,急促為陽。脈搏輕微有力如鈎的是心脈(陽微);輕微無力如毛的是肺脈(陰微);強盛繃緊如弦的是肝脈(陽盛);沈實堅硬如石的是腎脈(陽盡);陰陽交替流動如滑的是脾脈。

但凡有胃氣的脈象共有五類,五臟之間相互影響會呈現二十五種變化。這裡的“陽”指的是胃氣的表現,“陰”則是真臟脈,一旦出現即表示胃氣衰竭,預後極差。

若診得真臟脈:肝脈懸絕急促,十八日內死亡;肺脈懸絕,十二日內死亡;心脈懸絕,九日內死亡;腎脈懸絕,七日內死亡;脾脈懸絕,四日內死亡。“懸絕”指毫無胃氣,依照五臟氣機循環的天數推算死期。

“死陰”類病證不超過三日即亡(傳至克己之臟);“生陽”類病證不超過四日即亡(傳至所生之臟)。例如:肝病傳心(木生火)稱“生陽”;心病傳肺(火克金)稱“死陰”;肺病傳腎(金生水)稱“重陰”;腎病傳脾(水土相克)稱“辟陰”——均為不治之症。肝心屬陽,肺脾腎屬陰,陰氣重疊或偏勝皆預後凶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