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)

1. 陰陽類論(六十七)

孟春始至,黃帝燕坐,臨觀八極,正八風之氣,而問雷公曰:陰陽之類,經脈之道,五中所主,何臟最貴?雷公對曰:春甲乙,青中主肝,治七十二日,是脈之主時,臣以其臟最貴。帝曰:卻念《上下經》、《陰陽》、《從容),子所言貴,最其下也。

白話文:

在春天開始的時候,黃帝坐著,眺望遠方,觀察八方的氣候,審查八風的威勢,然後問雷公:「陰陽的分類,經脈的運行,五臟所主,哪個臟器最為重要?」雷公回答說:「春季屬甲乙,青色屬肝,主治七十二天,這是經脈的主要時節,我認為肝臟是最重要的。」黃帝說:「你再仔細想想《上下經》、《陰陽》、《從容》,你所說的肝臟最貴,其實是最低等的。」

孟春始至,立春之日也。八極,八方。五中、五臟。肝屬木,其日甲乙,其色青,其主春,春甲乙木王,青色之中,是肝氣主事,司令七十二日(治,司令也),此是肝脈所主之時也。《上經》、《下經》、《陰陽》、《從容》,皆古書也。

白話文:

春天的開始,就是立春日。八極:八個方向;五中:五臟。肝臟屬木,其相關的日支為甲乙,其顏色為青色,其主掌的季節為春季。春季甲乙木當令,在青色的時節,是肝氣掌管身體的時節,指揮七十二天。這是肝脈所主宰的時間。**《上經》、《下經》、《陰陽》、《從容》**都是古代的醫學書籍。

雷公致齋七日,旦復侍坐,帝曰:三陽為經,二陽為維,一陽為遊部,三陰為表,二陰為里,一陰至絕作晦朔。卻具合以正其理,此知五臟終始。

白話文:

雷公齋戒七天,天亮後重新侍奉在旁。玉皇大帝說: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為經絡的主脈,二陽(陽經)為輔助脈,一陽(少陽)為遊走分支,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為經絡的外側,二陰(陰經)為內側,一陰(厥陰)至極點時則為晦朔(陰極陽生)。然而,要把它們結合起來,調整統一它的道理,這才能知道五臟終始運行的規律。

三陽,太陽,二陽,陽明,一陽,少陽,三陰,太陰,二陰,少陰,一陰,厥陰。太陽在後,為經,陽明在前,為維,少陽在側,為遊部,所謂少陽為樞也,太陰在前,為表,少陰在後,為里,厥陰在側,為晦朔,月終為晦,月初為朔,厥陰陰極陽生,譬如月之晦朔,至絕者,極盡之意,「至真要論」所謂兩陰交盡曰厥陰也。三陽三陰,是謂六經,卻具合之,以正其理,則知五臟之終始,知其終始,則知其貴賤矣。

白話文:

三陽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

三陰:太陰、少陰、厥陰

太陽在後方,是經脈;陽明在前方,是維脈(橫向連接經脈的脈絡);少陽在兩側,是遊部(在表裡之間流動的脈絡),所以說少陽是樞紐。

太陰在前,是表(外側);少陰在後,是裏(內側);厥陰在兩側,是晦朔(陰氣極盛而陽氣開始萌生,好像月光的晦朔)。月底為晦,月初為朔,厥陰代表陰氣極盛而陽氣開始生發,就像月光的晦朔一樣。

「至絕」是達到極點的意思。「至真要論」說,兩陰交盡的地方叫做厥陰。

三陽三陰,合稱為六經。把它們連接起來,理順其原理,就可以知道五臟的始終。知道了它們的始終,就能分辨它們的重要性了。

雷公曰:受業未能明。帝曰:所謂三陽者,太陽也,三陽脈至手太陰,弦浮而不沉。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一陽者,少陽也,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於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「我沒能領會您的教導。」

黃帝說:「所說的『三陽』,就是太陽經,它的脈搏到達手太陰經時,弦浮而不沉。所謂『二陽』,就是陽明經,它的脈搏到達手太陰經時,弦而沉急不鼓,灼熱發病的人都死了。『一陽』,就是少陽經,它的脈搏到達手太陰經時,向上連接人迎穴,弦急懸而不斷,這是少陽經的疾病,如果專屬於陰經,那麼就會死亡。『三陰』,是六條經絡的主脈,它們交會於太陰經,伏鼓而不浮,上衝空洞而志亂。

二陰至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。此六脈者,乍陰乍陽,交屬相併,繆通五臟,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

白話文:

當兩條陰脈盛行時,它們的氣血會歸於膀胱,並與脾胃相連。只出現一條陰脈時,經血停止,氣血上浮,脈搏不會鼓脹但會滑動。這六條脈搏,時而陰盛時而陽盛,交互交錯,與五臟相通。先到達的脈搏為主脈,後到達的為客脈。通過脈搏的跳動快慢來判斷身體狀況,並結合心臟的感受,與陰陽理論相參照。

太陽為三陽,三陽脈至手太陰,弦浮而不沉,太陽主身之皮毛也。陽明為二陽,陽明脈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陽明主身之肌肉也。陽莫盛於陽明,陽鬱熱至,因而致病,火土合邪,燥熱亡陰則死(仲景《傷寒》陽明大承氣證急下諸條是也。炅,熱也)。少陽為一陽,少陽脈至手太陰,上連陽明之人迎(脈動喉旁),弦而急懸不絕,不止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屬三陽之氣,太陽經脈通到手太陰(肺經),脈象呈現弦浮而不沉的狀態。太陽經主司人體的皮毛。

陽明經屬二陽之氣,陽明經脈通到手太陰,脈象呈現弦緊、沉急而不搏動的狀態。陽明經主司人體的肌肉。

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莫過於陽明經當令。如果陽氣鬱熱過盛,就會導致疾病。火氣和濕熱邪氣結合,導致津液耗盡,就會危及生命(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陽明熱盛證的「大承氣證」就是這種情況。炅,指熱)。

少陽經屬一陽之氣,少陽經脈通到手太陰,向上與陽明經的人迎(脈動在喉嚨附近)相連。脈象呈現弦緊、急促、持續不停的狀態。

此少陽上逆之病也。緣少陽膽木自頭走足,隨陽明胃土而下行,胃土不降,則膽木必逆,故脈至於手太陰之寸口,而氣連於足陽明之人迎。若使專見於太陰,而不連於陽明,則火敗陽絕,而人死矣(足少陽化氣於相火)。太陰為三陰,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以太陰脾脈,脾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旁(「玉機真臟論」語),故為六經之主。

白話文:

這是少陽(膽)向上逆行的疾病。因為少陽膽屬木,從頭部行走到足部,隨著陽明胃(屬土)一起向下運作。如果胃(土)無法下降,膽(木)就會逆行向上,所以脈象會出現在手太陰肺經的寸口,而氣會連接到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。如果脈象只見於太陰而不連接陽明,那麼火氣就會耗盡陽氣斷絕,人就會死亡(因為足少陽膽經化生為相火)。太陰是三陰經(肝、腎、脾)的代表,三陰經是六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陽)的主宰。太陰是脾經,脾屬土,是孤臟負責滋養四肢(出自「玉機真臟論」)。因此,太陰是六經的主宰。

三陰至,交於手太陰,伏鼓而不浮,則脾陽不升,法主上空志心,「四氣調神論」所謂心氣內洞也。以木火之化神魂,由於己土左旋,脾陽不升,火虛神敗,而脾陷胃逆,君火失根,故懸虛空洞而無著也。少陰為二陰,二陰脈至,其氣歸於膀胱,外連脾胃,以少陰與太陽膀胱為表裡,故氣歸於膀胱(「仲景脈法」:沉為在臟,浮為在腑。

白話文:

當三陰經氣到達手太陰肺經時,卻沉伏於內而不浮於外,這表示脾陽無法上升。根據醫書《四氣調神論》,這是心氣向內渙散的情況。

心氣由肝木和心火的精氣所化生。由於脾臟為土性,旋轉偏左,脾陽不能上升,心火因此虛弱,神魂受損。脾臟虛陷,胃氣上逆,君主之火失去根基,因此心神虛浮空洞,沒有依附。

少陰經是第二條陰經,它的經氣到達膀胱經後,這股氣便會歸於膀胱經。膀胱經與脾胃經表裡相合,因此少陰經與太陽經膀胱經的氣血會歸於膀胱經(根據《仲景脈法》,沉脈表示氣血在臟腑,浮脈表示氣血在體表)。

氣歸膀胱者,相火泄於膀胱,脈浮而不沉也),土勝則剋水,土敗則水侮之,故外連於脾胃也。厥陰為一陰,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,以厥陰之經,兩陰交盡,是為經絕,風木發生,以此氣浮,未能茂長,故不鼓鉤(鉤,心脈也。心火主長),生氣鬱動,是以脈滑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歸於膀胱,表示相火洩漏到膀胱,脈象會浮而不沉。土氣旺盛則剋制水氣,土氣衰敗則水氣侵犯土氣,所以膀胱與脾胃相連。厥陰經屬陰中之陰,當一陰獨行時,會出現脈絕氣浮的現象,脈搏不跳動且滑動,這是因為厥陰經正是兩陰交盡之處,稱之為脈絕。此時風木之氣開始生長,因此脈氣浮起,但還未能旺盛,所以不跳動(跳動指心脈,心火主宰生長)。生氣活躍激動,所以脈搏滑動。

此六脈者,乍陰乍陽,其至無常,彼此交屬而相併合,左右繆注而通五臟(繆通者,左注右,右注左也,義如「繆刺論」)。先至者為主,後至者為客,於其至也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,審其先後,以定主客,則貴賤明矣。

白話文:

這六條脈象,時而陰時而陽,變化不定,互相交叉交錯,左右交錯貫通五臟(交錯的意思是,左脈注入手右脈,右脈注入手左脈,道理與「繆刺論」所說相同)。先出現的脈象為「主」,後出現的脈象為「客」。在脈象出現的時候,需要根據脈象的度數和特點進行判斷,結合陰陽理論來審察脈象出現的先後,以此確定主脈和客脈,這樣就能夠清楚地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。

雷公曰:臣悉盡意,受傳經脈,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《從容》,不知陰陽,不知雌雄。帝曰: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,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我已經竭盡全力,掌握了經絡的傳承,領會了從容之道,符合《從容經》,但是我不知道陰陽的區別,不知道雌雄的含義。

皇帝說: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;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

三陽為父,陽之綱也。二陽為衛,父之佐也。一陽為紀,佐之次也。三陰為母,陰之主也。二陰為雌,母之副也。一陰為獨使,雌之次也。六經之陰陽雌雄如此。

白話文:

太陽、陽明、少陽這三條經脈是父親,代表陽氣的經絡主幹。陽維和氣維這兩條經脈是衛氣,輔助父親。少陽這條經脈是綱領,輔助衛氣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這三條經脈是母親,代表陰氣的經絡主幹。陰維和太谿這兩條經脈是陰維,輔助母親。少陰這條經脈是專使,輔助陰維。六條經脈的陰陽雌雄關係就是這樣的。

二陽一陰,陽明主病,不勝一陰,脈軟而動,九候皆沉。

二陽一陰失調,則陽明主病,以陽明戊土不勝厥陰風木也。法當脈軟而動,九候皆沉,以其木賊而脾陷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「二陽一陰」(少陽、陽明、太陰)失衡,「陽明」就會出問題,因為「陽明」的戊土無法抵禦「厥陰」的風木。

此時,脈象應當軟而動,九種脈象都沉伏,因為「厥陰」的木氣過盛,侵害了脾臟。

三陽一陰,太陽脈勝,一陰不能止,內亂五臟,外為驚駭。

三陽一陰失調,則太陽脈勝,以水為木母,寒水氾濫,一陰不能止。肝陷膽逆,則內亂五臟,而外為驚駭也。

二陰二陽,病在肺,少陰脈沉,勝肺傷脾,外傷四肢。

二陰二陽失調,則病在肺,以少陰脈沉則腎水寒陷而腎水氾濫,大腸燥金之腑不至受害,肺以辛金而化氣於濕土,是以病也。脾肺同經(俱為太陰),肺病則脾傷,脾主四肢,法當外傷於四肢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(少陽、太陽)和陰氣(太陰、少陰)失衡時,病症就會出現在肺部。如果少陰脈搏沉細,表示腎水寒涼下陷,導致腎水泛濫,而大腸(屬燥金之臟腑)不會受到影響。肺以辛金化生氣於濕土之上,所以才會生病。脾和肺屬於同一經絡(太陰經),肺部出現病症,就會傷及脾臟。脾臟主掌四肢,所以臨牀上會表現為四肢受傷。

二陰二陽皆交至,病在腎,罵詈妄行,癲疾為狂。

二陰二陽皆交至,則病在腎,以金為水母,母病則傳子也。水鬱則癲,火鬱則狂,腎水寒陷,必生癲疾,而足陽明化氣於燥金,燥金上逆,君火不降,則罵詈妄行,癲疾變為狂病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陰陽兩虛時,病症會表現在腎上。腎屬金,如同水的母親,母親出了問題,就會傳遞給兒子。水氣鬱結會導致癲狂,火氣鬱結會導致瘋狂。如果腎水偏寒下陷,必定會產生癲癇,而足陽明經氣化生於燥金,燥金上逆,君火不降,就會罵不絕口、胡亂行動,癲癇就會變成瘋狂。

二陰一陽,病出於腎,陰氣客遊於心,下脘空竅閉塞不通,四肢別離。

二陰一陽失調,則病出於腎,以火不勝水,水旺則腎病也。腎水凌火,故陰氣客遊於心下。水泛土濕,脾陷肝遏,下脘空竅閉塞不通,脾敗則四肢失稟,如與身體別離而不用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陰氣(水)和陽氣(火)失衡時,疾病便會源於腎臟,因為火不能勝水,水過旺了腎臟就會出問題。腎水壓制了火,所以陰氣會跑到心臟下方。水泛濫後讓脾臟濕潤,脾臟陷落,肝臟被壓制,下腹部空洞阻塞不通,脾臟受損後四肢會失去營養,彷彿與身體分開而無法使用一樣。

一陰一陽代絕,此陰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咽喉乾燥,病在脾土。

一陰一陽代絕不屬(代絕,歇止、斷絕),此當陰氣至心,以心主脈,脈之代絕,陽敗而火衰也。少陽以下行為順,病則上逆,厥陰以上行為順,病則下陷,上逆則為出,下陷則為入,陰陽有勝復,則肝膽有衰旺,其上下本無常,其出入則不知。而厥陰以風木主令,少陽從相火化氣(足少陽),風火一動,則咽喉乾燥。

白話文:

一陰一陽交替出現,不會停止。當陰氣到達心臟時,由於心臟主導脈搏,因此脈搏會停止,陽氣衰弱,火氣也跟著減弱。

少陽膽經以下的方向運行是順利的,如果生病了就會逆行向上。厥陰肝經以上的方向運行是順利的,如果生病了就會向下陷落。向上逆行就叫做「出」,向下陷落就叫做「入」。陰陽之力會彼此抗衡,於是肝臟和膽囊就會有衰弱或興盛的變化。它們的上行或下行本來就沒有固定規律,所以它們的出入也不得而知。

而厥陰肝經是以風和肝木之氣為主,少陽膽經會配合肝火來化生氣血(足少陽膽經)。如果風火之力一起運動,就會導致咽喉乾燥。

病在脾土,太陰濕土之精液不勝風火之消亡故也。

二陽三陰,至陰皆在,陰不過陽,陽氣不能止陰,陰陽並絕,浮為血瘕,沉為膿胕,陰陽皆壯,下至陰陽。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,決死生之期,遂合歲首。

白話文:

太陽(陽明、少陽)和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都處在極陰的狀態,陰氣不能超過陽氣,而陽氣也無法阻止陰氣,陰陽兩氣都停止了,浮現的就會形成血塊,下沉的就會形成膿腫。陰陽兩氣都壯盛,最後會走到陰陽消亡的狀態。上面的陽氣與明亮的天空相合,下面的陰氣與幽暗的大地相合,決定了生死存亡的時間,並與歲首相合。

二陽三陰失調,則至陰皆在,以足太陰主令於濕土,足陽明化氣於燥金,胃土不司氣化,陽旺則從庚金而化燥,陽衰則從己土而化濕,脾土獨主令氣,故至陰皆在,脾為至陰,燥易衰而濕易盛也。二土不交,太陰不能過陽明之燥,陽明不能止太陰之濕,陰陽並盛,俱臻其絕(絕,盛),則經絡壅塞,氣滯而凝。脈浮者,陽明燥旺而為血瘕,脈沉者,太陰濕旺而為膿胕(胕與腐通)。

白話文:

當二陽(太陽、陽明)和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失衡時,就會出現至陰(極陰)的症狀。

足太陰脾經主宰濕土,足陽明胃經化氣於燥金。當脾胃不能正常氣化時,陽氣過盛就會化燥金為燥熱,陽氣不足就會化己土為濕氣。脾土獨主氣化,所以至陰的症狀都會出現在脾。脾屬至陰,燥熱容易衰竭,濕氣容易滋生。

太陰和陽明兩土不能溝通,太陰不能阻止陽明的燥熱,陽明不能抑制太陰的濕氣,導致陰陽都過盛,達到極致。這時,經絡就會阻塞,氣血滯留凝結。如果脈象浮起,說明陽明燥熱過盛,形成血塊;如果脈象沉重,說明太陰濕氣過盛,形成膿瘡。

若陰陽皆壯,則下至陰陽二器之所,皆當病矣,得此法以候六脈,則上合昭昭,下合冥冥,幽顯皆徹,舉無遁形。決死生之期,遂合歲首,以歷推之,自正月一日為始,排次一年節氣,預刻修短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的陰陽機能都很旺盛,那麼從上到下、從內到外的所有部位都有可能生病。掌握這個方法來診斷六脈,上面可以與明亮的外在現象相應,下面可以與隱晦的內在現象相應,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,都能清晰洞察,沒有任何隱藏的地方。由此可以斷定生死的時間,並根據一年中的節氣來推算,從正月一日開始,按照順序排列一年的節氣,預先確定壽命的長短。

雷公曰:請問短期。帝曰:冬三月之病,病舍於陽者,至春正月,脈有死徵,皆歸出春,在理已盡,草與柳葉皆殺,陰陽皆絕,期在孟春。

白話文:

雷公問:「請問什麼是短期病症?」

玉皇大帝回答:「在冬季(冬三月)發病的人,病在陽氣盛的部位,到了春季(正月)時,脈象會出現死亡的徵兆。這些病症都會在春季結束,因為這時草木枯萎,陰陽絕滅,病期將在孟春結束。」

冬三月之病,病舍於陽經者,陽氣失藏,至春正月風木發泄之時,其脈當有死徵,而其期則皆歸出春,在理推其已盡之日,應至秋深草與柳葉皆殺而死,不及冬也。若陰陽皆絕,則期孟春而已。

白話文:

冬季三個月的疾病,如果病症位於陽經,就會導致陽氣無法收藏,等到春季正月,風木發出,脈象就會出現死亡徵兆。而死亡時間,都應該會在春季,推算起來,最晚會在深秋時節草木枯萎凋零,不會拖到冬天。如果陰陽兩氣都耗盡,則死亡時間會在早春。

春三月之病,曰陽殺,陰陽皆絕,期在草乾。

春三月之病,風木發生,陽氣疏泄,是曰陽殺,「陰陽應象論」陽殺陰藏是也。若陰陽皆絕,則期在草乾,秋金肅殺,春木刑傷故也。

白話文:

在春季的三個月裡,風木元素開始生發,陽氣舒展疏瀉,這被稱為「陽殺」。根據「陰陽應象論」,當陽氣強盛時,陰氣就會隱藏起來。如果陰陽兩氣都極度衰絕,那麼生命就會像草木在秋天枯萎一樣,這是因為春季的木氣會損傷秋天的金氣。

夏三月之病,至陰不過十日,陰陽交,期在溓水。溓,,音廉。

夏三月之病,火土司氣,脾為至陰,位居五臟之中,不過十日,則五臟再周。若陰陽交者,期在七月溓水,「評熱病論」:病溫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,狂言不能食,病名陰陽交。交者,死也。溓水,七月水初清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夏季(五月至七月)會出現的疾病,是由於「火」和「土」的氣候影響。脾臟是「至陰」的臟腑,位於五臟的中央,會在十天內運行一週。如果陰陽交錯,會在七月份水清涼之後爆發。根據《評熱病論》,如果發燒出汗後又再次發熱,脈搏急促,胡言亂語,不能進食,這種疾病稱為「陰陽交」。「交」的意思是「死亡」。「溓水」是指七月份水初清的時候。

秋三月之病,三陽俱起,不治自已。陰陽交合者,立不能坐,坐不能起。三陽獨至,期在石水。二陰獨至,期在盛水。

白話文:

秋天三個月裡發生的疾病,如果三陽經(少陽膽經、太陽小腸經、太陽膀胱經)同時發作,不用治療就會自行痊癒。陰陽兩經同時發作,會導致無法站立,站起來也無法坐下。只有三陽經發作,會導致消化問題和發熱。只有二陰經(太陰肺經、少陰腎經)發作,會導致水腫。

秋三月之病,陰氣始凝,而三陽俱起,則不治自己,陽脈不衰也。其陰陽交合者,陽氣上逆,當立不能坐,陰氣下陷,當坐不能起。所謂三陽俱起者,起於三陰之中也。若三陽獨至而三陰不至者,則期在石水之時,寒水當治而不治,則人亡矣。石水者,水冰如石也,水結冰凘而三陰不至,有陽而無陰也。

白話文:

在秋天的三個月裡,陰氣開始凝結,而人體的三條陽經都開始振奮,因此不會自我調養,導致陽氣不能衰退。而陰陽交合的時候,陽氣向上逆行,站不穩坐不住;陰氣向下沉降,坐不住起不來。所謂「三陽俱起」,是指三條陰經之中陽氣振奮。如果只有三條陽經振奮,而三條陰經不振,那麼就會到「石水」的時候,寒水需要治療卻沒有治療,人就會死亡。這裡的「石水」,是指水結冰如石,水結冰時三條陰經不振,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。

「著至教論」: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,非太陽獨至之謂也。若二陰獨至者,則期在盛水,以少陰腎水獨旺,而三陽不至,亥子水盛之月,則人亡矣,有陰而無陽也。

白話文:

「著至教論」中提到的「三陽獨至」,指的是三陽並至,而不是太陽獨至。如果只有二陰獨至,那麼這個時期應當是水勢鼎盛,因為少陰腎水獨盛,而三陽不至。在亥子水勢旺盛的月份,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,那麼人便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