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刺腰痛(六十六)

足太陽脈令人腰痛,引項脊尻背如重狀,刺足太陽正經於郄中出血,春無見血。

足太陽脈自頭下項,挾脊抵腰貫臀,過髀樞,下合膕中,故令人腰痛,引項脊尻背如重狀。刺太陽正經於郄中出血,即委中也。春無見血,水衰於春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頂下行到頸部,沿著脊椎兩側延伸到腰部,貫穿臀部,經過大腿根部,到達膝窩中間,所以會導致腰痛,並使頸部、脊椎、臀部和背部感到沉重。刺穿足太陽膀胱經正經上的郄穴直到出血,這個穴位就是委中穴。春天不應針刺出血,因為春季水氣衰弱。

少陽令人腰痛,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,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,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夏無見血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絡不通會導致腰痛,如果用針刺入其皮中,循著經絡深入,會讓人無法彎腰和仰臥,也無法回頭。

當扎到少陽經絡中的骨頭尖端時,會出血。這個骨頭尖端位於膝蓋外側,是一個獨自突起的骨節。夏天扎針時不會出血。

足少陽脈自頭下頸,由胸膈循脅裡,下髀厭,出膝外廉,下抵絕骨之端,故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。如針刺皮中循循然者,經氣之郁沖也。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,陽關穴也。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即䯒骨之上節,別名成骨。夏無見血,木衰於夏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從頭部經過脖子,沿胸腔和橫隔膜走到腋下,下行到髖關節內側,從膝蓋外緣經過,一直延伸到小腿外側的腓骨尖。所以經常會引起腰痛,不能低頭抬頭,也不能回頭看。如果用針刺皮肉,感到一陣陣刺痛,這是經氣鬱積不通暢造成的。刺破足少陽膽經腓骨尖上的穴位出血,就是陽關穴。腓骨尖就是膝蓋外緣凸出的骨頭,也就是小腿骨上端,別名成骨。夏天針刺不出血,是因爲夏天屬木,木氣在夏天衰弱。

陽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顧,顧如有見者,善悲,刺陽明於䯒前三痏,上下和之出血,秋無見血。

足陽明脈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挾臍,下氣街,循脛外廉,下足跗,故令人腰痛,不可以顧。顧則如有所見者,陽敗而神虛也。善悲者,戊土衰而庚金旺也(金燥則善悲)。刺陽明於䯒骨之前三痏,三里穴也。上下和之而出其血,謂上下巨虛也。秋無見血,土衰於秋也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脈沿著喉嚨前進,進入缺盆穴,經過膈肌、環繞肚臍,再到下氣街穴,沿著小腿外側邊緣,一直到腳背。因此,人容易腰痛,不能回頭看。如果回頭看,就像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,這是因為陽氣衰敗,精神虛弱。凡是容易傷心的人,是戊土衰弱,庚金旺盛(金屬性乾燥,就會容易傷心)。在缺盆穴前三寸刺陽明經,就是三里穴。上下揉按三里穴,讓出痧血,這是因為上下巨虛穴也有問題。秋天不要出痧血,這是因為土屬性在秋天衰弱。

少陰令人腰痛,痛引脊內廉,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,春無見血。出血太多,不可復也。

足少陰脈循內踝之後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故令人腰痛,痛引脊內廉。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,復溜穴也。春無見血,水衰於春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的經脈沿著足內踝後方走行,向上過大腿內側後方,貫通脊椎連接腎臟,因此會導致腰痛,疼痛延伸至脊椎內側後方。

針刺足少陰腎經於足內踝上方兩寸處,也就是復溜穴。春天不要見血,因為春天水氣衰弱。

厥陰令人腰痛,腰中如張弓彎弦,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,刺厥陰在腨踵魚腹之外三痏,循之累累然,乃刺之。

足厥陰脈循足跗,上膕內廉,過陰器,抵小腹,貫膈,布脅肋,故令人腰痛。腰中如張弓弩弦,肝主筋,筋急而腰直也。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,肝藏魂,魂神惑亂而不明也。刺厥陰在腨踵魚腹之外三痏,蠡溝穴也。(腨,足肚也。腨下踵上,魚腹之外,足肚之形如魚腹也。循之累累然,經脈行動之象也)

白話文:

肝經循著腳背,向上經過大腿內側腹股溝,通過生殖器,抵達小腹,穿過橫膈膜,分佈在脅肋,因此會導致腰痛。腰部像拉滿弓弦一樣疼痛,肝臟主筋,筋緊了腰就會直。肝經的病症會讓人說話含糊不清,智力低下,肝臟藏魂,魂神受到擾亂就會使人昏迷不靈。針刺肝經的穴位在足肚靠近腳跟,魚腹肌外側三個拇指寬的地方,也就是蠡溝穴。(足肚:腳掌;蠡溝穴:位於足部內踝前下緣約三個拇指寬的凹陷處)

同陰之脈令人腰痛,痛如小錘居其中,怫然腫,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。

同陰之脈,足少陽之別絡也,並少陽上行足外踝上,別走厥陰,並經,下絡足跗,故曰同陰,王冰注。此脈令人腰痛,如有小錘居其腰中,怫然腫起(怫然,腫貌)。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,足少陽之陽輔穴也。

白話文:

「同陰」經脈是足少陽經的分支,和足少陽經一起從腳踝外側向上走行,然後和厥陰經會合,再向下分佈到腳背,因此稱為「同陰」。這條經脈會導致腰痛,感覺好像腰部有一把小錘子,突然腫脹起來。

刺「同陰」經脈的方法:在腳踝外側突出骨的末端,這是足少陽經的「陽輔穴」,刺此穴可以治療三種疾病。

陽維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腫,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腨下間,去地一尺所。

陽維之脈,八奇經之一也,發於足太陽之金門穴,循外踝而上行,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作腫。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凘下間,去地一尺所,足太陽之承山穴也。陽維脈別於金門上行,與足太陽合於腨腸下間,正當承山之穴也。

白話文:

陽維經脈是八條奇經之一,從足太陽經的金門穴開始,沿著外腳踝向上行。這條經脈主治腰痛,嚴重時會腫脹。針灸陽維經脈,經脈與足太陽經在腳後跟下方的承山穴會合,距離地面約一尺。陽維經在金門穴以上分出支脈,與足太陽經在小腿內側的腨腸穴會合,剛好就在承山穴的位置。

衡絡之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,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絕,惡血歸之,刺之在郄陽筋之間,上郄數寸衡居,為二痏,出血。

白話文:

腰肌勞損會導致腰痛,不能彎腰或仰頭,仰頭時有跌倒的風險。這類疼痛是因為提重物時傷了腰,導致腰肌拉傷,瘀血積聚在肌肉裡。治療時,在靠近臀部的大腿後側的肌肉中針刺放血,針刺深度為數寸,直達肌肉內部,放出瘀血。

衡絡之脈,足太陽之外絡也,衡,橫也,自腰中橫入髀外後廉而下合於膕中,此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。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斷絕,惡血歸之。刺之在郄陽兩筋之間,上郄數寸衡居,為二痏,出血,足太陽之委陽、殷門也。(郄陽即委陽,與殷門相併,故曰衡居)

白話文:

橫絡脈是足太陽經之外絡脈,橫,指橫向走向,這條經脈從腰部橫向進入大腿後側外緣,向下與膕中穴相合。此脈穴位疼痛會導致腰痛,痛時不能俯身或仰首,仰頭時會感到頭暈目眩。腰痛是由於舉重傷及腰部,導致橫絡脈斷絕,惡血積聚所致。針灸治療取穴在委陽和殷門之間的郄陽穴,向上沿著委陽穴數寸就是橫絡脈所在的位置,這兩個穴位在一條線上,治療時出血,是足太陽經的委陽穴和殷門穴。(郄陽穴即委陽穴,與殷門穴相鄰,所以稱為橫居)

會陰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汗乾令人慾飲,飲已欲走,刺直陽之脈上三痏,在蹺上郄下五寸橫居,視其盛者出血。

白話文:

會陰經絡出了問題,會導致腰痛,痛起來像水流一樣,冒著冷汗,汗乾了就會口渴,喝了水又想動。這時可以針刺直陽經上的上三穴,穴位在膝蓋骨上方、小腿中間肌肉的下方,五寸處的橫線上。觀察經絡堵塞狀況,把針紮在堵塞嚴重的地方放出血來。

會陰之脈,督任沖三脈之會,故曰會陰(穴名,在大小二便中)。督脈行脊背而會此穴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陽鬱而表泄也(督為諸陽之綱)。汗乾令人慾飲,津亡而肺燥也。飲已欲走,濕旺而脾郁也。刺直陽之脈上三痏,足太陽之承筋也。太陽之脈挾脊貫臀,下至膕中,循腨腸而入外踝,其脈直行,故曰直陽。

白話文:

會陰穴是督脈、任脈和沖脈交會的地方,因此稱為會陰(位於大便和小便之間)。督脈從背部脊椎經過,並會合於會陰穴。

督脈的氣血不通暢會導致腰痛,疼痛並伴有冷汗,這是因為陽氣鬱結而透過皮膚宣洩出來的。冷汗乾掉後會讓人想喝水,這是因為津液耗損,導致肺臟乾燥。喝完水後又想走動,這是因為濕氣過多而導致脾臟受阻。

治療腰痛的穴位是直陽,位於承筋穴上三寸。承筋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。太陽膀胱經沿著脊椎貫穿臀部,往下延伸到膝窩,再沿著小腿外側進入外踝。這條經絡運行直達,因此稱為直陽。

(王冰注。)蹺,陽蹺,即申脈也,郄,委中也,在蹺之上,郄之下,相去五寸,橫居其間。正承筋所在。視其經脈之盛者,出其血也。

白話文:

(王冰的註釋)蹺是陽蹺脈,就是中府穴,郄穴在中府穴的上面,在斜脈的下面,距離五寸,橫著位於它們之間。正好對著正經筋脈所在的地方。觀察它所屬經絡的氣血是否旺盛,來決定放血與否。

飛陽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則悲以恐,刺飛陽之脈,在內踝上五寸,少陰之前,與陰維之會。

飛陽之脈,足太陽之別絡也(穴名。《靈樞·經別》: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陽,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)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氣鬱而不行也。甚則悲以恐,氣連於肺腎也(其脈別走少陰,恐者,少陰腎之志也,腎脈貫膈入肺,悲者,太陰肺之志也)。刺飛陽之脈,在內踝上五寸,少陰之前,與陰維之會,足少陰之築賓穴也。

白話文:

飛陽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。

它能引起腰痛,疼痛時會覺得氣鬱不順,發作劇烈時還會感到哀傷和恐懼。這是因為飛陽穴的分支連接了腎經和肺經。

刺飛陽穴可以治療腰痛。穴位位於內踝上方五寸,少陰腎經前面,是足少陰腎經築賓穴所在位置,也是陰維脈交會的地方。

昌陽之脈令人腰痛,痛引膺,甚則反折,目䀮䀮然,舌卷不能言,刺內筋為二痏,在內踝上,大筋前,太陰後,上踝二寸所。

白話文:

昌陽脈氣不通會導致腰痛,疼痛延伸到胸部,嚴重時還會反覆發作,眼睛昏花模糊,舌頭卷縮無法說話,此時應針刺內側經筋的「二痏」穴位,此穴位位於內踝上方,大筋之前,太陰經之後,距腳踝上約二寸處。

昌陽之脈,足少陰之別絡,即陰蹺之脈也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之上,循股陰而行腹,上胸膈而入缺盆。此脈令人腰痛,痛引胸膺,甚則脊背反折,目䀮䀮然,舌卷不能言,火虛而光散,水寒而筋急也。刺內筋為二痏,即陰蹺之郄,足少陰之交信穴也。在內踝之上,大筋之前,太陰之後,上踝二寸所,即其處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的別絡是昌陽脈,也就是陰蹺脈。它從腳踝後方的然谷穴開始,向上沿著腳踝內側往上走,進入大腿內側,經過腹腔,到達胸腔,進入缺盆(即鎖骨上窩)。

當這條脈絡不通暢時,會導致腰痛,疼痛蔓延到胸部,嚴重時會導致脊背彎曲,眼睛失神,舌頭捲曲無法說話。這是因為火虛導致精氣散失,水寒導致筋脈攣急。

刺入內踝前的筋脈,那裡是兩個病竈的交匯點,也是陰蹺脈的郄穴,足少陰腎經的交信穴。它位於腳踝內側之上,大筋的前面,太陰脾經的後面,距離腳踝兩寸,就是這個位置。

肉裡之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則筋縮急,刺肉裡之脈為二痏,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。

肉裡之脈,即足少陽之陽輔,穴名。陽維之所發也,此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則筋縮急,少陽膽木主筋,筋脈攣拘,咳則氣升而筋急也。刺肉裡之脈為二痏,足少陽之分肉穴也(即陽輔)。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,即其處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中的一條經脈,就是足少陽經的「陽輔」穴道。陽維脈也是從這裡發出的。這條經脈會讓人腰痛,不能咳嗽,因為一咳嗽,筋就會收縮緊繃。少陽膽經屬木,主筋,筋脈攣縮,咳嗽時氣往上衝,筋就會緊繃。刺「肉裡」穴會引發兩種疾病,這是足少陽經的「分肉」穴(也就是「陽輔」)。它位於太陽經的外面,少陽經絕骨穴的後面。

散脈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甚則遺溲,刺散脈,在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,束脈,為三痏。

白話文:

散脈會讓人腰痛且發熱,熱症嚴重會導致心煩,腰部下方就像有塊橫木卡在中間,嚴重的話會遺尿失禁。散脈的穴位位於膝蓋前方骨肉分節的地方,循行外側,連繫束脈,會引起三種痏疾。

散脈,足太陰之別,散行而上,故名,循股內,入腹中,與少陰少陽結於腰下骨空中,王冰注。其脈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少陽相火之郁也。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少陽甲木之郁也。甚則遺溺,甲木逆而乙木陷也。刺散脈,在膝前內側,輔骨之下,腨肉之上,骨肉分間,太陰之絡,色青而見,其絡之外廉,有大筋擷束膝䯒之骨,令其連屬,取此大筋系束之脈,為三痏,即是太陰之地機穴也。(王冰注)

白話文:

散脈,是足太陰脾經的分支,向上分流而行,因此得名。它沿著大腿內側走行,進入腹部,在腰下的骨頭空隙處與少陰腎經和少陽膽經相交會。(王冰註)

這條經脈使人腰部疼痛發熱,熱度過高會發燒,這是少陽膽經的相火鬱結所致。腰部下面好像有一塊橫木擋住,這是少陽膽經的甲木鬱結所致。嚴重時會大小便失禁,這是甲木逆行,乙木陷落所致。

散脈的穴位在膝蓋前內側,輔骨的下面,肌肉的上面,骨肉分開的地方。這是太陰脾經的絡脈,顏色青色,可以看見。這條絡脈的外側有一條大筋,包裹著膝蓋骨頭的骨柄,讓它們連接在一起。取這條大筋包裹的經脈,取三針灸,就是太陰脾經的地機穴。(王冰註)

解脈令人腰痛,痛而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,刺解脈,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,血變而止。

解脈,足太陽之別,散行而下,故名,循肩膊而下脊背,下屬膀胱,從髀後而合膕中,其脈令人腰痛,痛而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溺,筋脈緊急而膀胱不藏也。刺解脈,在膝後筋分肉間,胭中橫文胬肉高起之處,是太陽之郄也(即委中)。於郄之外廉,血絡橫見紫黑而盛滿者刺出其血,候其血已黑變而赤,然後止針也。(王冰注)

白話文:

解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支,脈絡散佈向下,因此得名,它沿著肩部和後背往下走,連結膀胱,從大腿後側經過,會合於膝窩中央。這條脈絡受傷,會導致腰痛,疼痛延伸至肩膀,眼睛凝滯,小便和大小便失禁,筋脈緊繃,膀胱功能失常。刺解脈時,在膝蓋後方筋腱和肌肉中間,有兩條橫紋,肌肉隆起較高的部位,是太陽經的郄穴(即委中穴)。在郄穴的外緣,看到一條橫向的血管,呈紫黑色且充盈,在血管上刺血,等到血從黑色轉為紅色時,再拔出針頭。(王冰註)

解脈令人腰痛,痛如引帶,常如折腰狀,善恐,刺解脈,在郄中結絡如黍米,刺之血射以黑,見赤血而已。

白話文:

解脈疼痛會導致腰痛,疼痛的感覺就像一根帶子在拉扯,常常會有腰部折斷的感覺,而且很容易感到害怕。刺解脈時,可以在郄穴中發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結節,刺下去會射出血,顏色呈現黑色,只要看到紅色的血就表示好了。

解脈之病,其狀不同.故復述此證。其脈令人腰痛,痛如引帶束腰,其身常如折腰之狀,善生恐懼,水寒而筋急也。刺解脈。在郄中(即委中)。結絡大如黍米者,刺之黑血遠射而出,黑血盡去,候見赤血而已。

白話文:

解釋腰痛的病因,其症狀各不相同。因此再次描述此症。此症狀會導致腰部疼痛,疼痛的感覺就像被帶子束緊了腰一樣,身體常常呈現彎腰的狀態,容易產生恐懼感,這是因為寒氣傷及筋脈所致。

治療方法:

刺絡放血療法。刺絡點位於膝窩的中間(即委中穴)。

結絡組織大如黍米,刺破後會射出黑色的血液,直到黑色的血液完全流盡,只剩下紅色的血液為止。

腰痛,挾脊而痛,至頭𠘧𠘧然,目䀮䀮欲僵仆,刺足太陽郄中出血。

䀮䀮,強直之意,足太陽自頭走足,挾脊下行,經氣不舒,故挾脊而痛,至於頭上,𠘧𠘧不柔。脈起目內眥,故目視䀮䀮,身欲僵仆。

白話文:

䀮䀮:形容僵直感。

足太陽經絡起於頭部,沿著脊椎向下運行。如果經氣不暢,就會導致脊椎兩側疼痛,並延伸到頭部,出現僵硬不靈活。

脈絡起始於眼內角,因此患者會出現眼睛僵直、身體僵硬欲仆倒的症狀。

腰痛上寒,刺足太陽陽明,上寒不可顧,刺足陽明。上熱,刺足太陰厥陰,不可以俯仰,刺足少陽。中熱而喘,刺足少陰郄中出血。大便難,刺足少陰。少腹滿,刺足厥陰。

白話文:

  • 腰痛伴有寒氣上逆,針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。如果只有寒氣,不要考慮上半身,針刺足陽明胃經。
  • 腰痛伴有熱氣上逆,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。如果無法俯仰,針刺足少陽膽經。
  • 腰痛伴有中焦熱氣而氣喘,針刺足少陰腎經的郄穴,放血。
  • 大便困難,針刺足少陰腎經。
  • 小腹脹滿,針刺足厥陰肝經。

腰痛上寒,此足太陽寒水之上逆,陽明胃土之不降,刺足太陽之郄中、足陽明之陰市。上寒而不可回顧,此陽明上逆,經脈壅塞,頸項失柔也,刺足陽明之三里。上熱,此脾土濕而胃土逆,肝木陷而膽火升也,刺足太陰之地機、足厥陰之太衝。若不可以俯仰,此相火升炎而筋膜強直也,刺足少陽之陽關。

白話文:

腰痛上寒:這是因為足太陽經的寒邪向上逆流,陽明胃經的土氣不下降。針刺足太陽經的郄穴和足陽明經的陰市穴。

上寒而不能回頭:這是因為陽明經氣上逆,經脈壅塞,頸項失去柔軟性。針刺足陽明經的三里穴。

上熱:這是脾土濕熱,胃土逆亂,肝木陷而膽火上行。針刺足太陰經的地機穴和足厥陰經的太衝穴。

若不能俯仰:這是因為心火上炎,筋膜強直。針刺足少陽經的陽關穴。

中熱而喘,此心火之刑肺金也,刺手少陰之郄中出血,手足少陰同經,刺足少陰之湧泉、太谿,以泄心火之上炎也。若大便難,此火旺而水衰也,刺足少陰。若少腹滿,此土鬱而木陷也,刺足厥陰。(如上法)

白話文:

當肺部被心火所傷時,會出現中焦發熱和氣喘。刺手少陰經的郄穴,讓血流出,因為手足少陰經同屬一條經脈。再刺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和太谿穴,以瀉掉上衝的心火。

如果大便困難,表示水氣衰弱而火氣旺盛,刺足少陰經。

如果少腹脹滿,表示土氣鬱積而肝氣受損,刺足厥陰經,方法同上述。

腰痛如折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舉,刺足太陽,引脊內廉,刺足少陰。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俯仰,刺腰股交者,兩髁胂上,左取右,右取左,以月死生為痏數,髮針立已。

白話文:

腰痛劇烈,像折斷一樣,不能彎腰或抬起頭,也無法舉起東西。在足太陽經上針刺,沿脊椎內側向上,再在足少陰經上針刺。腰痛牽扯到小腹,控住陰囊,不能彎腰或抬起頭。在腰股交會處,兩邊大腿骨髁上方針刺。左腿取右邊,右腿取左邊。針刺的次數,以月亮的盈虧週期為準。用髮針針刺,立馬見效。

腰痛如折,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舉,太陽之筋急而不舒也,如折,刺足太陽之束骨,不可以俯仰,刺足太陽之京骨、崑崙,不可以舉,刺足太陽之申脈、僕參。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俯仰,此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。「繆刺論」:邪客於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引少腹,控䏚,不可以仰息,即此義也,以厥陰肝脈自少腹而行脅肋,土陷木鬱,故腰痛前引少腹而旁控䏚肋也(控,牽也。䏚肋,季脅也。

白話文:

腰痛劇烈宛如折斷,無法彎腰或仰頭,也無法抬舉重物,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筋脈緊縮不暢所致。

腰痛如折,針刺足太陽經束骨穴。

無法彎腰或仰頭,針刺足太陽經京骨穴和崑崙穴。

無法抬舉重物,針刺足太陽經申脈穴和僕參穴。

腰痛牽引小腹,並伴有疼痛和腹脹,無法彎腰或仰頭,這是邪氣侵犯足太陰經絡所致。

「繆刺論」中提到:邪氣侵犯足太陰經絡,會導致腰痛牽引小腹,伴有疼痛和腹脹,無法仰頭呼吸,與此情況相同。這是因為厥陰肝經從小腹延伸至脅肋,而太陰脾經被厥陰肝經壓迫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故腰痛會前引小腹,並向兩側牽引脅肋。(控:牽引;䏚肋:兩側脅肋)

䏚與杪同。脅,盡度也)。刺腰股交者,兩髁胂上,足太陽之下髎穴也。腰股相交之處,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之所交結,兩髁胂上,謂腰髁骨下堅肉也。髁骨,即腰脊兩旁起骨,挾脊兩旁,腰髁之下,各有腫肉隴起,斜趨髁後,故曰兩髁胂上,非胂之上巔也。腰髁胂下,尻骨兩旁,各有四骨空,曰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八穴,謂之八髎。

白話文:

「䏚」與「杪」的意思相同(「杪」意指末梢)。

「脅」指的是腰部最寬的部分。

刺入腰部和大腿交界處的穴位,就在兩塊大腿骨隆起的上方,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「下髎穴」。

腰部和大腿交界的地方,是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三條經絡左右交匯之處。

「兩髁胂上」指的是腰椎骨下方的堅硬肌肉。

「髁骨」是指腰椎兩側突出、夾住脊椎的骨頭。

在腰椎骨下方,尻骨兩側各有一條肌肉隆起,斜向大腿骨後方,所以才稱為「兩髁胂上」,而不是大腿骨突起的頂端。

在腰椎骨下方,尻骨兩側各有一個骨頭空洞,分別稱為「上髎」、「次髎」、「中髎」、「下髎」,左右兩邊總共八個穴位,合稱「八髎」。

八穴悉主腰痛,惟下髎一穴,正當太陰厥陰少陽三脈交結之所,故但刺此穴。左取右,右取左,繆刺之法也。以月死生為痏數,繆刺論:月生一日一痏,二日二痏,漸多之,十五日十五痏,十六日十四痏,漸少之,是其法也。(王冰注)

白話文:

這八個穴位都主治腰痛,只有下髎穴,正好位於太陰、厥陰、少陽三條經脈交匯的地方,所以只要針刺這個穴位就可以了。左側針右側,右側針左側,是用繆刺的方法。根據月相盈虧來決定針刺的數量,繆刺論說:月齡初一針刺一針,初二針刺兩針,以此類推,到十五日針刺十五針,十六日針刺十四針,以此類推減少針刺數量。(王冰註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