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診要經終論(十七)
黃帝問曰:診要何如?岐伯對曰:診病之始,五決為紀。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所謂五決者,五脈也。
診病之始,以決斷五氣之盛衰為綱紀。欲知此氣盛衰之所始,先建其母,知其母氣之虛實,則知子氣盛衰之所始矣。所謂五決者,決斷五脈也。
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,可以指別。五臟之象,可以類推。五臟之音,可以意識。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。能合脈色,可以萬全。
脈之大小滑澀浮沉,可以指下別之,寸脈大,尺脈小,肝脈滑,肺脈澀,心脈浮,腎脈沉也。五臟之象,可以其類推之,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也。五臟之音,可以意識,肝音呼,心音笑,脾音歌,肺音哭,腎音呻也。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,肝色青,心色赤,脾色黃,肺色白,腎色黑也。
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膈中,時害於食,名曰心痹。得之外積,思慮而心虛,故邪從之。
心屬火,其色赤,赤脈之至,喘而堅(「平人氣象論」:病心脈來,喘喘連屬,其中微曲,曰心病。死心脈來,前曲後居,如操帶鉤,曰心死),是心氣之結滯也。診曰有積氣在膈中,堵塞胃脘,時害於食,名曰心痹。得之思慮勞神,而心氣虛餒,故邪氣從而客之。
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有積氣在胸中,下虛上實,喘而虛,驚,寒熱,名曰肺痹。得之醉而使內也。
肺屬金,其色白,白脈之至,喘而浮,是肺氣之結滯也。診曰有積氣在胸中,下虛而上實(肺氣不降,痞塞胸中故也),喘促而虛乏,心膽驚怯(肺病不能收斂君相二火故也),皮毛寒熱(肺主皮毛,皮毛失斂,感冒風寒,故生寒熱),名曰肺痹。得之醉後入房,縱欲傷精,肺氣不得歸宿也。
(肺金生水,而水中之氣,秉之於肺,是為母隱子胎。縱欲傷精,亡泄水中陽氣,肺氣無根,故逆而上結)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,支胠,頭痛腰痛足清,名曰肝痹。得之寒濕。與疝同法。
肝屬木,其色青,青脈之至,長而左右彈(彈,動搖也),此肝氣之結滯也。診曰有積氣在心下,偏支左胠,頭痛腰痛足清(甲木上逆則頭痛,乙木下陷則腰痛,火根於水,火泄水寒,則足清冷),名曰肝痹。得之寒濕傷其脾腎,乙木不能生長也(腎水寒則肝木不生,脾土濕則肝木不長)。此與疝氣同法。
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得之疾使四肢,汗出當風。女子同法。
脾屬土,其色黃,黃脈之至,大而虛,此脾氣之結滯也。診曰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逆之氣,名曰厥疝(土病則木克之,厥疝者,肝氣之寒濕凝結者也)。得之疾使四肢,汗出當風,風閉皮毛,中氣不得四達也(脾主四肢,疾使四肢,勞傷中氣,汗出當風,又加外感,中氣更病也)。女子亦同此法。
白話文:
診要經終論(十七)
黃帝問道:「診斷的要點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診病的開始,以判斷五氣的盛衰為綱領。要瞭解這些氣盛衰的根源,先要確立其母氣。所謂五決,就是判斷五脈。」
脈象的大小、滑澀、浮沈,可以通過觸診區別。五臟的徵象,可以類推。五臟的聲音,可以意會。五色的細微診斷,可以用眼睛觀察。若能綜合脈象與色診,就能達到全面準確。
脈象的大小、滑澀、浮沈,可以通過觸診區分:寸脈大,尺脈小;肝脈滑,肺脈澀;心脈浮,腎脈沈。五臟的徵象可以類推: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五臟的聲音可以意會:肝音呼,心音笑,脾音歌,肺音哭,腎音呻。五色的細微診斷可以用眼睛觀察:肝色青,心色赤,脾色黃,肺色白,腎色黑。
若出現赤色脈象,脈搏急促而堅硬,診斷為有積氣在膈中,時常影響飲食,稱為心痹。此病源於外在積累的思慮導致心氣虛弱,邪氣因而入侵。
若出現白色脈象,脈搏急促而浮,有積氣在胸中,下虛上實,氣喘虛弱,易驚恐,且有寒熱症狀,稱為肺痹。此病源於酒後行房,縱欲傷精,肺氣無法歸位。
若出現青色脈象,脈搏長而左右搖動,有積氣在心下,支撐脅部,伴隨頭痛、腰痛、足部清冷,稱為肝痹。此病源於寒濕侵襲,與疝氣的病機相同。
若出現黃色脈象,脈搏大而虛弱,有積氣在腹中,伴有厥逆之氣,稱為厥疝。此病源於過度勞累四肢,汗出時受風邪侵襲。女性的病因與此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