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刺瘧(六十四)

足太陽之瘧,令人腰痛頭重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,熱止汗出,其病難已,刺足太陽郄中出血。

足太陽寒水之經自頭下項,行身之背,故腰痛頭重,寒從背起。熇熇暍暍,熱盛也。熱止則汗出,其病難已。郄中即太陽之委中,在膕外廉,微動應手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順著脖頸向下,經過身體後背,所以腰痠頭重時,寒氣往往從背上開始。燥熱煩躁,表示熱氣正盛。熱氣消退後會出汗,但這種病不容易好。郄穴就是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穴,位於大腿後外側,輕輕觸動,會有明顯反應。

足陽明之瘧,令人先寒灑淅,灑淅寒甚,久乃熱,熱去汗出,喜見日月光火氣,乃快然,刺足陽明跗上。

灑淅,寒慄之貌,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,金氣收斂,故寒慄極甚,久之乃熱。熱去汗出,表泄陽虛,故喜見日月光火氣,乃快然。刺足陽明跗上,衝陽穴也。(動脈應手)

白話文:

灑淅:形容寒顫的樣子。足陽明經以戊土化生燥金之氣,金氣收斂,因此寒顫非常厲害,時間久了才會發熱。熱氣散去後會出汗,說明表面的陽氣虛弱,所以喜歡見到陽光、月光和火光,才會感到舒暢。可以在足陽明經的跗上穴刺針,也就是衝陽穴。(會感到動脈在手指下跳動)

足少陽之瘧,令人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汗出甚,刺足少陽。㑊與跡同。

解㑊,形跡懈怠也,足少陽甲木化氣相火,相火上炎,故身體解㑊。寒不甚,陰邪輕也。熱不甚,相火虛也。惡見人,見人惕惕恐懼,甲木拔根而膽怯也(此相火之虛者)。熱多汗出甚,相火鬱重而透發也(此相火之旺者)。刺足少陽,俠谿也。

白話文:

解乏,表現為身體疲累懶惰。這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的甲木之氣化為相火,相火往上炎升所致。

如果寒氣不重,說明陰邪較輕。如果熱氣不重,說明相火虛弱。

如果見人就害怕,這是因為甲木拔根,而導致膽怯(這是相火虛弱的表現)。

如果發熱、出汗很厲害,說明相火鬱結較重而透發出來(這是相火旺盛的表現)。

應針刺足少陽膽經的俠谿穴。

足太陰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太息,不嗜食,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,多寒熱汗出,刺足太陰,即取之。

脾主憂,故令人不樂,好太息。脾病傳胃,故不嗜飲食,而善嘔吐。脾為太陰濕土,水泛土濕則多寒,濕鬱熱發則多熱。刺足太陰,公孫也。即取之,急瀉其濕熱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掌管憂慮,所以讓人生不起興致,容易長籲短嘆。脾臟疾病傳遞到胃,所以不喜歡吃東西,而容易嘔吐。脾臟是太陰濕土,水氣過多而土氣濕潤時,會產生許多寒氣,濕氣鬱結發熱時,會產生許多熱氣。施行針灸時,應以刺足太陰經的公孫穴為主。接著取針出來,以迅速瀉除其濕熱。

足少陰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牖而處,其病難已,刺足少陰。

嘔吐甚,水泛土濕而胃逆也。熱多寒少,足少陰癸水化氣於君火也。欲閉戶牖而處,水性幽靜也。太陽少陰病俱難已,水主蟄藏,熱發火升,陽根上泄,寒水下旺,陰陽不交,是以難已。刺足少陰,太谿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劇烈,是因為水勢氾濫而土氣濕潤,導致胃氣逆行。熱氣過多,寒氣不足,是因為足少陰腎水不能生化為君火。病人希望關閉門窗獨處,是因為水性幽靜。太陽病和少陰病都很難治癒,因為水主蟄藏,熱氣發作導致火氣上升,陽氣根源從上泄露,寒水在下面旺盛,陰陽不能交合,所以難以治癒。應該針刺足少陰經的太谿穴。

足厥陰之瘧,令人腰痛,少腹滿,小便不利,數便如癃狀,非癃也,意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陰。

腎為水,位在腰,木陷於水,故腰痛。木主疏泄,陷而不達,不能疏泄水道,故少腹脹滿,小便不利,數數便溲而短赤如癃狀,實非癃也。腎主恐,木陷於水,則意常恐懼,是其肝氣不足(《靈樞·本神):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也)。鬱而賊脾,憂思內動,腹中悒悒不樂。刺足厥陰,太衝也。(以上六經之瘧)

白話文:

腎臟屬水,位於腰部。如果肝氣陷入水氣,就會引起腰痛。肝主疏泄功能,陷入而無法發揮作用,就會導致水道疏泄不暢,從而導致小腹部脹滿,小便不利,頻繁小便且顏色短赤,類似於癃閉症狀,但實際上並非癃閉。腎臟主恐,肝氣陷入水氣,則心意常常會感到恐懼,這是因為肝氣不足(《靈樞·本神》: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)。肝氣鬱結會克害脾臟,憂思鬱結於心,腹部鬱悶不樂。應針刺足厥陰經的太衝穴。(這是六經瘧疾的療法)

肝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善太息,其狀若死者,刺足厥陰見血。

蒼蒼,木色。肝主怒,脾主憂,脾陷肝鬱,憂愁不樂,則善太息。肝木主生,生氣不遂,故其狀若死。刺足厥陰,中封也。

白話文:

青翠蒼老的顏色,代表木行。肝臟主怒,脾臟主憂,脾氣虛弱而肝氣鬱滯,憂愁不開心,就會經常嘆氣。肝臟屬木,主生長,生氣受阻,所以人會顯得好像快死了一樣。針刺足厥陰經,可以通達中焦。

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熱,刺手少陰。

煩心甚,欲得清水者,君火上炎也。反寒多,不甚熱者,手足少陰同經,癸水上升而化丁火,心病則丁火不敵癸水也。刺手少陰,神門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煩亂得很,想要喝水,這是因為心臟的火氣上升了。如果手腳冰涼,但沒有特別熱,這是因為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同屬一條經脈,腎水上升轉化為心火,如果心臟有病,心火就會不敵腎水。此時可以刺手少陰經上的神門穴。

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。刺足太陰。

寒邪閉束,郁其脾氣,脾陷木遏,怒而賊土,故腹中痛。熱則脾郁發達,木氣通暢,疏泄之令行,故腸鳴而汗出。刺足太陰,商丘也。

白話文:

寒氣阻滯,阻礙了脾胃,脾氣虛陷,肝氣鬱結,憤怒而侵害胃,所以肚子會痛。熱證時,脾氣鬱結得到發散,肝氣疏通,疏通的功效暢通,所以腸鳴並且出汗。針刺足太陰經,穴位是商丘。

肺瘧者,令人心寒,寒甚則熱,熱間,善驚,如有所見者,刺手太陰。

肺金不生腎水,寒來水旺,直凌心火,故令人心寒。寒甚則火復而熱作。肺病不能收斂膽火下歸癸水,膽木拔根,故上熱稍間,善生驚怯。神魂失斂,故如有所見。刺手太陰,列缺也。

白話文:

肺金沒有生腎水,體內寒冷時水液會旺盛,直衝心火,因此會感到心寒。寒冷過度,心火反而會復燃而產生熱症。肺氣虛弱,無法約束膽火下降歸入腎水,膽木失去了依附,所以上熱略微緩解,容易產生驚嚇畏懼。神魂失控,所以好像看到什麼東西。針灸肺經手太陰,列缺穴。

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手足寒,腰脊痛,宛轉大便難,目眴眴然,刺足少陰。

脾主四肢,水泛土濕,四肢失稟,故手足寒。腎位於腰,水寒木陷,郁沖不已,故腰脊痛。腎主二陰,水寒木陷,不能疏泄穀道,故大便難。肝竅於目,木陷風生,故目眴眴。刺足少陰,大鐘也。(以上五臟之瘧)。

白話文:

脾臟主管四肢,當水氣過盛,會導致脾濕,四肢失去營養而感到寒冷,所以手腳冰涼。

腎臟 位於腰部,當水氣寒涼,會導致腎氣虧虛,鬱結難以宣泄,所以腰脊痠痛。

腎臟 主管小腸和小便,當水氣寒涼,導致腎氣不足,不能正常排出廢物,所以大便困難。

肝臟 與眼睛相通,當肝氣不足,會產生風氣,所以眼睛乾澀發炎。

刺穿足少陰經上的大鐘穴,可以治療以上五臟所致的瘧疾。

胃瘧者,令人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。

胃土上逆,故善飢而不能食。食則中脘壅塞,甲木莫降則左脅支滿,辛金莫降則右脅支滿。腹大者,胃氣脹滿也。刺足陽明,解谿也,足太陰橫脈,商丘也。(王冰注:足陽明厲兌、解谿、三里三穴主之。以上胃腑之瘧)

白話文:

胃部氣逆上行,所以常常感到飢餓,卻又不能進食。進食之後,中腹部就會堵塞不通。肝木氣不降,就會左肋脹滿;肺金氣不降,就會右肋脹滿。肚子大,是因為胃氣脹滿了。治療時,針刺足陽明經的解谿穴,以及足太陰經的商丘穴。(注:足陽明經的厲兌穴、解谿穴、三里穴這三個穴位可以治療以上胃腑引起的瘧疾)

十二瘧者,其發各不同時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脈之病也。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衰,二刺則知,三刺則已。不已,刺舌下兩脈出血,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。不已,刺郄中盛經出血,又刺項以下挾脊者,必已。

白話文:

所謂十二瘧,發作時間各不相同。觀察病人的病狀,就可以知道哪條經脈出了問題。在瘧疾發作前大約吃飯的時間用針灸刺入穴位,刺一次症狀就會減輕,刺兩次症狀就會好轉,刺三次症狀就會消失。如果症狀還沒有消失,就刺舌頭下的兩條經脈放血,這兩條經脈就是廉泉穴。如果症狀還是沒有消失,就刺郄穴中的盛經放血,然後再刺頸部以下沿著脊椎兩側的穴位,這樣肯定會痊癒。

十二瘧者,總上六經五臟及胃瘧而言,其發各不同時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脈之病。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,一刺則病衰,二刺則效覺,三刺則病己。不已,刺舌下兩脈出血,舌下兩脈者,任脈之廉泉也。不已,刺足太陽之郄中盛經出血(郄中即委中),又刺項以下足太陽之挾脊者,大杼、風門,必已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二瘧疾,總括了六條經絡、五臟以及胃部引起的瘧疾。它們發作的時間各不相同,觀察它的病狀,就可以知道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。在瘧疾發作前,像吃飯一樣的時間去針灸,針刺一次,瘧疾就會減弱;針刺兩次,就會有效果;針刺三次,瘧疾就會消失。如果還沒有好轉,就針刺舌頭下的兩條經絡,使出血,舌頭下的兩條經絡是任脈的廉泉穴。如果還沒有好轉,就針刺足太陽膀胱經郄中穴(委中穴),再針刺項部以下足太陽膀胱經旁的脊柱旁部位,即大杼穴和風門穴,這樣肯定會好轉。

刺瘧者,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,先刺之。先頭痛及重者,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,出血。先項背痛者,先刺之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。先足脛痠痛者,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的針灸,一定要先詢問患者病痛最初發作的地方,並優先針灸該處。

  • 如果先出現頭痛或頭部沉重:先針灸頭頂、兩側額頭和兩眉之間,讓出血。
  • 如果先出現頸項或背部疼痛:先針灸這些部位。
  • 如果先出現腰部或脊椎疼痛:先針灸郄穴,讓出血。
  • 如果先出現手臂疼痛:先針灸手少陰和手陽明經絡十個手指之間,讓出血。
  • 如果先出現小腿痠痛:先針灸足陽明經絡十個手指之間,讓出血。

刺瘧者,先問其病所先發之處,先刺之,而後刺其本經。先頭痛及頭重者,先刺頭上督脈之上星、百會及兩額,取足少陽之懸顱,兩眉間,取足太陽之攢竹,出血。先項背痛者,先刺項後督脈之風府、足少陽之風池,背後督脈之神道、足太陽之大杼,出血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足太陽之郄中,出血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時,首先詢問患者症狀最早發作的位置,先針刺該處,然後再針刺該症狀所屬的經絡。

如果患者首先出現頭痛或頭重感,先針刺頭頂督脈的上星、百會穴以及兩側額部,取穴於足少陽經的懸顱穴,兩眉間取穴於足太陽經的攢竹穴,針刺出血。

如果患者首先出現項背疼痛,先針刺項後督脈的風府穴、足少陽經的風池穴,背後督脈的神道穴、足太陽經的大杼穴,針刺出血。

如果患者首先出現腰脊疼痛,先針刺足太陽經的郄中穴,針刺出血。

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陰陽明經手十指間,出血。先足脛痠痛者,先刺足陽明於十指間,出血也。

䯒痠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病,以鑱針針絕骨,出血立已。身體小痛,刺至陰。諸陰之井無出血,間日一刺。

白話文:

嚴重的痠痛,按壓也不會好轉,叫做「胕髓病」。用三棱針刺入骨頭,取出血就能立刻痊癒。

身體小痛,針刺「陰」脈。各「陰」脈的井穴(手足相接的穴位),針刺後不出血,隔天再針刺一次。

䯒骨痠痛甚(即脛骨),按之不可(痛不可按),名曰胕髓病(胕,腫也,謂腫及骨髓),以鑱針(九針之第一針)。針足少陽之絕骨,出血立已,絕骨本名懸鐘,《難經》:髓會絕骨,故出其血則立已,髓中之瘀泄也。身體小痛,則刺足太陽之至陰,至陰,太陽之井也。諸陰經之井,則無出血,但可間日一刺而已。

白話文:

小腿骨疼痛劇烈(脛骨),按壓時疼痛加劇(無法按壓),稱為胕髓病(胕,腫脹也,表示腫脹蔓延到骨髓),治療時使用鑱針(九針中的第一針)。針刺足少陽經的絕骨,出血後即癒。絕骨原名懸鐘,《難經》中說:骨髓會聚在絕骨,因此針刺出血後就會立刻好轉,這是骨髓中的淤血排出所致。若是身體輕微疼痛,則可以針刺足太陽經的至陰穴,至陰穴是太陽經的井穴。所有陰經的井穴,針刺後不會出血,但可以隔天針刺一次。

瘧不渴,間日而作,刺足太陽。渴而間日作,刺足少陽。溫瘧汗不出,為五十九刺。風瘧則汗出惡風,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。(俞與腧同,音輸。)

白話文:

瘧疾

  • 不口渴,隔日發作的瘧疾,針刺足太陽經。
  • 口渴且隔日發作的瘧疾,針刺足少陽經。
  • 溫瘧不發汗,針刺五十九個穴位。
  • 風瘧會發汗且怕風,針刺背部三陽經俞穴的出血點。(俞穴與輸穴同,讀音同「輸」)

瘧不渴,寒水旺也,故刺足太陽,瀉其寒水。渴者,相火旺也,故刺足少陽,瀉其相火。溫瘧汗不出,鬱熱內蒸,當按熱病五十九俞,用五十九刺之法,使之汗泄而熱退(詳見「水熱穴論」)。風性疏泄,風瘧發則汗出惡風,刺三陽經背俞之血,謂足太陽之膽俞、胃俞、膀胱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也。(六腑之俞,是手足三陽經之氣通於背而出於足太陽之經者,故曰三陽經背俞之血也)

白話文:

瘧疾

  • 不口渴的瘧疾,是寒水過盛導致的,要刺足太陽經來瀉掉寒水。
  • 感到口渴的瘧疾,是相火過盛導致的,要刺足少陽經來瀉掉相火。

溫瘧(無汗)

  • 溫瘧沒有出汗,是鬱熱內蒸導致的,應根據熱病的五九穴位,按照五九針灸法,讓汗液排出,熱氣退散(詳見「水熱穴論」)。

風瘧(有汗)

  • 風的特性是疏散宣發,風瘧發作時會出汗怕風,要刺三陽經背部的俞穴放血,包括足太陽膀胱經的膽俞、胃俞、膀胱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。(六腑的俞穴,是手足三陽經的氣血通達到背部,並匯入足太陽經的穴位,所以稱為三陽經背俞之血。)

瘧脈滿大急,刺背俞,用中針,傍五胠俞各一,適肥瘦,出其血也。瘧脈小實急,灸足少陰,刺指井。諸瘧而脈不見,刺十指間出血,血去必已。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瘧疾脈象又滿又大,又跳得很急,就刺背上的俞穴,用中等的針,在五臟俞穴旁各刺一針,考慮患者的肥瘦,放出適量的血。如果瘧疾脈象又小又實,又跳得很急,就在足少陰經上灸刺,在手指上的井穴刺血。如果得了瘧疾卻看不到脈象,就刺十個手指間放血,放血後症狀一定會改善。先觀察身體上像小豆一樣紅的點,全部拔掉它。

瘧脈滿大急,陽盛而表閉也,宜刺足太陽之背俞,以泄其陽。用中針,取其傍五胠之俞各一,謂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五穴。「水熱穴論」:五臟俞,旁五,以泄五臟之熱,即謂此也。胠,脅也,其俞旁通脅肋,故曰旁五胠俞,即旁胠五俞也。適肥瘦,出其血,肥者多出,瘦者少出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會導致脈絡脹滿而急促,這是因為陽氣旺盛而表層閉塞,應該針刺足太陽經的背部俞穴,以宣洩陽氣。使用中針,在俞穴旁的五個脅俞穴各取一穴,也就是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五個穴位。根據「水熱穴論」的說法,刺五臟的俞穴,並取其旁的五個穴位,可以宣洩五臟的熱氣,指的就是這個方法。脅俞穴位於脅肋旁邊,所以稱為「旁五胠俞」,也就是脅俞旁的五個俞穴。根據病人的肥瘦狀況,放出不同的血量,肥胖者放血較多,瘦弱者放血較少。

瘧脈小實急,陰旺而表閉也,灸足少陰之復溜以溫腎氣,刺足太陽之指井(至陰)。以瀉寒水也。諸瘧而脈不見,寒邪外束而陽陷也,刺十指間出血,瀉其寒邪,血去必已。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,然後刺其本經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脈象細小有力且急促,表示體內陰盛導致外邪閉阻。治療方法:

  • 灸足少陰經的復溜穴,以溫暖腎氣。
  • 刺足太陽經的指井穴(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),以排除寒邪水氣。

如果脈象不明顯,表示寒邪從外部束縛,陽氣內陷。治療方法:

  • 刺十指的指間出血,以排出寒邪。
  • 先觀察身上有紅色小點(如小豆般大小)的地方,全部去除。
  • 然後再針刺相關經絡的穴位。

欲知背俞,先度其兩乳間,中折之,更以他草度去半已,即以兩隅相拄也,乃舉以度其背,令其一隅居上,齊脊大椎,兩隅在下。當其下隅者,肺之俞也,復下一度,心之俞也,復下一度,左角肝之俞也,右角脾之俞也,復下一度,腎之俞也。是為五臟之俞,灸刺之度也。

白話文:

要了解背部的俞穴位置,首先測量兩乳之間的距離,對折後再用其他草測量對折後的一半,再將兩端的草對齊。然後拿起來測量背部,讓其中一端在上,與脊椎大椎穴齊平,兩端在下。緊貼下端的草,是肺俞穴;再往下測量一個草的長度,是心俞穴;再往下,左邊是肝俞穴,右邊是脾俞穴;再往下測量一個草的長度,是腎俞穴。這就是五臟俞穴的位置,也是針灸的測量準則。

欲知背俞,先以物度其兩乳而中折之,更以他草度如其中折之半,即以中折之兩隅支柱於此草之兩端,令其三角均平,乃舉以度其背俞,一隅居上,齊脊骨之大椎(第一節),兩隅在下。當其下一隅者,肺之俞也,遞下而取之,則背俞皆得矣。(此段舊誤在「血氣形志」中)

白話文:

如果你想了解後背的俞穴,首先用一根線條測量兩側乳頭間的距離並折成一半。再用另外一根線條測量折半距離的一半,然後用折成一半的那兩根線條的末端支撐這根線條的兩端,讓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。然後拿著這個三角形去測量背部俞穴,一個角對著上面,與脊椎大椎穴(第一節)齊平,另外兩個角在下面。位於下面一個角的俞穴是肺俞,向下依次測量,就可以找到所有的背部俞穴。(這段文字以前錯誤地放在「血氣形志」中)

凡治瘧,先發如食頃,乃可以治,過之則失時也。瘧方欲寒,刺手陽明太陰、足陽明太陰,瘧發身方熱,刺跗上動脈,開其孔,出其血,立寒。瘧脈緩大虛,便宜用藥,不宜用針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時,要先在瘧疾發作的初期開始治療,就像剛開始吃東西的感覺一樣,如果錯過這個時機,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。瘧疾發作時,會想要吹寒風,這時可以針刺手部的手陽明經、太陰經,以及足部足陽明經、太陰經。瘧疾發作時,身體會發熱,這時可以針刺腳背上的動脈,打開它的孔道,讓血液流出,這樣一來,病人就會立即感到寒冷。如果瘧疾的脈象緩慢而微弱,就可以用藥物治療,不適合用針刺的方法。

先其發,如食頃,病邪未作,乃可以治,過之則邪旺難伏,失其時也。如先寒而後熱者,瘧方欲寒,刺手陽明太陰、足陽明太陰四經之井俞,刺手足陽明者,泄其陽氣之內陷,刺手足太陰者,泄其陰邪之外束也,如先熱而後寒者,瘧發身方熱,刺足陽明跗上之動脈(衝陽),開其孔,出其血,泄其經熱,立刻身寒,此先發而早治也。

白話文:

在瘧疾發作之前,大概吃飯的時間,病邪還沒有形成,這時就可以治療。如果錯過這個時機,病邪就會旺盛難以控制,就錯過治療時機了。

如果先出現寒症然後纔出現熱症的,瘧疾即將發作的時候會感覺寒冷,這時要針灸手陽明、太陰和足陽明、太陰四經的井穴和俞穴。針灸手足陽明經,可以疏瀉陽氣內陷;針灸手足太陰經,可以疏瀉陰邪在外束縛。

如果先出現熱症然後纔出現寒症的,瘧疾發作時身體發熱,這時要針灸足陽明經跗上動脈(衝陽穴),打開它的孔穴,放出它的血液,疏瀉經絡的熱氣,立刻就會感到身體發寒,這就是預先發作時及早治療的方法。

若瘧脈緩大虛,則正氣虧敗,便宜用藥,不宜用針,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瘧疾的人脈搏緩慢而有力,表示正氣虛弱,應採取用藥治療的方法,不宜使用針灸。就像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所說的,陰陽形氣都不足的情況下,不要用針灸,而要使用甘藥來調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