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通評虛實論(十六)

陰盛則癲,癲者,有悲恐而無喜怒,肺腎旺而心肝衰也。脈搏大滑者,陽氣未敗,故久而自已,脈小堅急者,純陰無陽,故死不可治。脈虛者,正氣不足,故可治,實則邪旺正虧,是以死也。消癉者,風木疏泄,相火升炎。脈實大則陽根下盛,故病久可治,脈懸小堅則孤陰下旺,微陽失居,故病久不可治也。

帝曰:余聞虛實以決死生,願聞其情。岐伯曰:五實死,五虛死。帝曰:願聞五實五虛。岐伯曰:脈盛、皮熱、腹脹、前後不通、悶瞀,此謂五實,脈細、皮寒、氣少、泄利前後、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帝曰:其時有生者何也?岐伯曰: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,身汗,得後利,則實者活,此其候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玉機真臟論」)

五實者,所謂邪氣盛則實者也,五虛者,所謂精氣奪則虛者也。實而不虛,虛而不實則死,粥入泄止,是虛不終虛,汗出利下,是實不終實,故生也。

帝曰:願聞虛實之要。岐伯曰: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帝曰:如何而反?岐伯曰:氣盛身寒,此謂反也。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小血多,此謂反也。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。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

虛實之要,虛實之大要也。

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脈小血多者,飲中熱也。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也。谷入多而氣少者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。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,及於肺也。夫實者,氣入也,虛者,氣出也。入實者,右手開針空也,入虛者,左手閉針空也。

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寒束而氣閉也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,熱爍而氣泄也。脈小血多,飲中熱也,酒入經絡而血沸也。脈大血少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也,風動血耗,水漿不能入經脈,而潤其枯燥也。谷入多而氣少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,血脫亡其溫氣,陰旺濕生,谷入雖多,溫氣難復,故氣少也。谷入少而氣多,邪在胃,及於肺也,肺胃上逆,濁氣不降,下愈虛而上愈盛也。

夫實者,氣入而內閉也,虛者,氣出而外泄也。入實者,右手開其針空,以泄內閉也,入虛者,左手閉其針空,以防外泄也(右手出針,故左手閉針空)。虛實之大要如此。(二段舊誤作「刺志論」,今移正之)

白話文:

【通評虛實論(十六)】

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症,癲症患者表現為悲傷恐懼而無喜怒情緒,這是因為肺腎氣盛而心肝氣衰的緣故。若脈搏大而滑,表示陽氣未衰,即使病症時間較長也能自行痊癒;若脈搏細小而緊急,則是純陰無陽之象,病症嚴重難以醫治。脈虛代表正氣不足,尚有治癒可能;脈實則表示邪氣旺盛而正氣虧損,病情危重可能致死。

消癉病症是因風木之氣疏洩過度,相火上炎所致。若脈搏實大,說明陽根穩固,病症雖久但仍可治療;若脈搏懸浮細小而堅硬,則是孤陰過盛、微陽喪失依附之象,病症長久則難以治癒。

黃帝問:「我聽說通過虛實可以判斷生死,希望能瞭解具體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五實會致死,五虛也會致死。」黃帝問:「何謂五實、五虛?」岐伯說:「脈象強盛、皮膚發熱、腹部脹滿、二便不通、神志昏悶,稱為五實;脈象細弱、皮膚寒冷、氣息虛弱、腹瀉不止、飲食難進,稱為五虛。」黃帝問:「有時這些病症仍有生機,為何?」岐伯答:「若能進食粥水並止瀉,虛症可癒;若發汗且通便,實症可解,這就是生機的徵兆。」

五實代表邪氣旺盛,五虛代表精氣虧損。若實症不減或虛症不補,則會致死;反之,若能進食止瀉(虛症改善)或發汗通便(實症緩解),則有生機。

黃帝問:「請說明虛實的要點。」岐伯答:「氣盛則形體充實,氣虛則形體衰弱,這是常理,反之則病。脈象實則血氣充盈,脈象虛則血氣不足,這是常理,反之則病。飲食充足則氣息旺盛,飲食不足則氣息虛弱,這是常理,反之則病。」黃帝問:「何謂反常?」岐伯答:「氣息旺盛卻身體寒冷、氣息虛弱卻身體發熱、脈象強盛卻血氣不足、脈象細弱卻血氣過多、進食多但氣息弱、進食少卻氣息強,這些都是反常現象。」

虛實的關鍵在於:

  1. 氣息旺盛卻身體寒冷,多因傷寒導致氣機閉塞。
  2. 氣息虛弱卻身體發熱,多因傷暑導致氣機外洩。
  3. 脈象細弱卻血氣過多,可能因飲酒過度而血熱沸騰。
  4. 脈象強盛卻血氣不足,可能因風邪耗血且水液無法滋養經脈。
  5. 進食多卻氣息弱,可能因失血過多或濕氣積聚於下焦。
  6. 進食少卻氣息強,可能因邪氣壅滯在胃肺,導致濁氣上逆。

實症是邪氣內閉,虛症是正氣外洩。治療實症時,右手出針後需保持針孔開放以瀉邪氣;治療虛症時,左手按壓針孔以防正氣外洩。虛實的調治要領便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