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刺齊論(六十)

黃帝問曰:願聞刺淺深之分。岐伯對曰:刺骨者無傷筋,刺筋者無傷肉,刺肉者無傷脈,刺脈者無傷皮,刺皮者無傷脈,刺脈者無傷肉,刺肉者無傷筋,刺筋者無傷骨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想知道針刺深淺的區別。岐伯回答道:刺到骨頭也不會傷到筋,刺到筋也不會傷到肉,刺到肉也不會傷到脈,刺到脈也不會傷到皮。刺到皮也不會傷到脈,刺到脈也不會傷到肉,刺到肉也不會傷到筋,刺到筋也不會傷到骨。

此「刺要論」刺有淺深之法。刺骨者無傷筋四語,謂宜深者不可淺,淺則不及,刺皮者無傷脈四語,謂宜淺者不可深,深則太過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「刺要論」中提到刺針有淺刺和深刺的方法。

刺骨者無傷筋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:應該刺深的部位就不能刺淺,如果刺淺就達不到效果。

刺皮者無傷脈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:應該刺淺的部位就不能刺深,如果刺深就過度了。

帝曰:余未知其所謂,願聞其解。岐伯曰:刺骨無傷筋者,針至筋而去,不及骨也。刺筋無傷肉者,至肉而去,不及筋也。刺肉無傷脈者,至脈而去,不及肉也。刺脈無傷皮者,至皮而去,不及脈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我不知道這些話的意思,希望能聽聽它的解釋。岐伯說:刺到骨頭而沒有傷到筋,是刺針到筋後就停止,沒有刺到骨頭。刺到筋而沒有傷到肉,是刺針到肉後就停止,沒有刺到筋。刺到肉而沒有傷到脈絡,是刺針到脈絡後就停止,沒有刺到肉。刺到脈絡而沒有傷到皮膚,是刺針到皮膚後就停止,沒有刺到脈絡。

刺骨無傷筋者,謂刺骨不宜刺筋,若針至筋而去,不及於骨,是刺骨而傷筋也。刺筋無傷肉者,謂刺筋不宜刺肉,若至肉而去,不及於筋,是刺筋而傷肉也。刺肉無傷脈者,謂刺肉不宜刺脈,若至脈而去,不及於肉,是刺肉而傷脈也。刺脈無傷皮者,謂刺脈不宜傷皮,若至皮而去,不及於脈,是刺脈而傷皮也。宜深而淺,此謂不及。

白話文:

在針灸時刺中骨頭但不傷到肌腱,說明不應該刺傷肌腱。如果針扎到肌腱就離開,沒有達到骨頭,這就是刺骨傷肌腱。

針灸時刺中肌腱但不傷到肌肉,說明不應該刺傷肌肉。如果針扎到肌肉就離開,沒有達到肌腱,這就是刺肌腱傷肌肉。

針灸時刺中肌肉但不傷到血管,說明不應該刺傷血管。如果針扎到血管就離開,沒有達到肌肉,這就是刺肌肉傷血管。

針灸時刺中血管但不傷到皮膚,說明不應該刺傷皮膚。如果針扎到皮膚就離開,沒有達到血管,這就是刺血管傷皮膚。

治療應該適當深入,而不是過於淺表,否則會達不到治療效果。

所謂刺皮無傷脈者,病在皮中,針入皮中,無傷脈也。刺脈無傷肉者,過脈中肉也。刺肉無傷筋者,過肉中筋也。刺筋無傷骨者,過筋中骨也。此之謂反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針刺皮膚而不傷及脈絡的,是因為疾病在皮膚裡,針刺只深入到皮膚,不會傷及脈絡。刺入脈絡而不傷及肌肉的,是因為針刺通過脈絡中的肌肉。刺入肌肉而不傷及筋腱的,是因為針刺通過肌肉中的筋腱。刺入筋腱而不傷及骨頭的,是因為針刺通過筋腱中的骨頭。這種情況稱為「反」,也就是針刺避開了需要保護的組織,直達病竈。

宜淺而深,此謂太過。

2. 長刺節論(六十一)

刺家不診,聽病者言,在頭,頭疾痛,為針之,刺至骨,病已止,無傷骨肉及皮。皮者,道也。

刺家不診,聽病者言而用針,在頭,頭疾痛,為針之,刺至骨,病已止,無傷骨肉及於皮毛。皮毛者,營衛輸泄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刺灸的醫師不需詳細診斷,只要聽病人的敘述,在頭部疼痛的地方下針,刺到頭骨,病痛就會停止,而且不會傷及骨肉或表皮。表皮是營氣和衛氣輸布疏通的通道。

揚刺入一,旁四處,治寒熱。深專者,刺大臟,迫臟刺背,背腧也,迫臟刺之臟會,與刺之要,髮針而淺出血,腹中寒熱去而止。

白話文:

針灸的刺法:揚刺進去一寸,旁刺四處,可以治療寒熱病。如果深入專一地刺,則可以刺入大臟,靠近內臟刺入它的背部,也就是背俞穴。靠近內臟刺入與它相會的部位,以及刺入的要害,用毫針淺刺出少許血,腹中的寒熱就會消除停止。

《靈樞·官針):五日揚刺,揚刺者,正內一,旁內四,而浮之,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。陽刺入一,正內一也,旁四處,傍內四也,正入一針,旁內四針,以治寒熱也。寒熱之深專者,刺其大臟所通之處(大臟,脾臟也)。寒熱深專,迫近五臟,則刺背腧。寒熱迫臟,又或刺之臟會,臟會季脅(《難經》語),脾之募在季脅之端,是厥陰之章門也。五臟之腧在背,募在腹,獨刺脾募者,脾為五臟之長,所謂大臟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官針》中記載:五日抬刺,抬刺是指:正中刺入一針,旁邊四處刺入,並且浮刺,用來治療大面積的寒氣。陽刺刺入一針,正中刺入一針,旁邊四處刺入,用來治療寒熱。

寒熱比較深重專一的,刺入和大臟相通的地方(大臟,指脾臟)。寒熱深重專一,逼近五臟,就刺透背部的腧穴。寒熱逼近臟腑,還可以刺入臟腑會聚的地方,臟腑會聚在季脅(《難經》所說),脾臟的募穴在季脅之端,也就是厥陰經的章門穴。五臟的腧穴在背部,募穴在腹部,而只刺脾募,是因為脾是五臟之長,也就是所謂的大臟。

與刺募腧之要,髮針而淺出其血,令其腹中寒熱去而止也。

治腐腫者刺腐上,視癰小大深淺刺,刺大者多血,小者淺之,必端內針為故止。

治癰瘍腐腫者刺其腐上,視癰之小大淺深刺之。刺大者深之,多出其血,小者淺之,少出其血。必端正內針,以中病為故而止。

白話文:

治療生有膿水的腫瘤,在膿腫上針刺放血。根據腫瘤的大小、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度。對於較大的腫瘤,針刺的深度要深,放出更多的血;對於較小的腫瘤,針刺的深度要淺,放出較少的血。一定要端正地使用內針,以能刺中病竈為原則,然後停止針刺。

病在少腹,有積,刺皮𩩻以下,至少腹而止,刺挾脊兩旁四椎間,刺兩髂髎季脅肋間,導腹中氣熱下已。

病在少腹,有積聚,刺皮𩩻以下,至少腹而止,字書無𩩻字,新校正謂為䯏字之訛,䯏,骨端也,皮䯏以下,至於少腹,謂自肋骨之端,下當少腹,正直足厥陰之急脈也。刺挾脊兩旁四椎間,足太陽之厥陰俞,「脈要精微論」: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,心主與心同氣,是以少腹有積,厥陰俞亦主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在腹部有一塊硬結,可以針刺肋骨以下,直到腹部中間。古籍中沒有「𩩻」字,新的版本校正認為是「䯏」字的錯誤。䯏指的是骨頭的末端,所以「皮䯏以下,至於少腹」是指從肋骨的末端到腹部,正好在脾經急脈上。

還可以針刺脊柱兩側的四個椎骨間,這是膀胱經的厥陰俞穴。「脈要精微論」說,心是屬陽的臟器,小腸是它的配屬臟器,所以少腹會有硬結。心主神志和心氣相通,所以少腹有硬結,厥陰俞穴也有關係。

刺兩髂髎季脅肋間,腰骨曰骼,兩骼髎謂足少陽之居髎,季脅肋間謂足少陽之京門,並刺二穴,導引腹中熱氣下行而已。

白話文:

在兩個髖骨後緣凹陷處,髂骨稱為骼,兩個骼骨間的凹陷處稱為足少陽經的居髎穴;季脅和肋骨之間的部位稱為足少陽經的京門穴。同時針刺這兩個穴位,可以引導腹部熱氣向下運行,只達到這個目的而已。

病在少腹,腹痛,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,刺少腹、兩股間,刺腰髁骨間,刺而多之,盡炅病已。

病在少腹,腹痛,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。得之水寒而木鬱,木鬱賊土,不能疏泄水道,故腹痛,不得大小便。刺少腹,瀉少陰厥陰之寒,刺兩股間,瀉太陰陽明之濕,刺腰踝骨間,瀉太陽寒水之寒。刺而多之,令其少腹盡炅,而病已也。

白話文:

腹部疼痛,解不出大便和小便,這種病叫疝氣。是由於寒水之氣導致肝膽之氣鬱結,肝膽之氣鬱結侵害脾胃之氣,導致脾胃之氣不能暢通水道,所以腹痛,解不出大便和小便。針灸腹部,疏瀉少陰厥陰經的寒氣;針灸兩大腿間,疏瀉太陰陽明經的濕氣;針灸腰踝骨間,疏瀉太陽經的寒水之氣。多針灸幾次,讓腹部全部溫熱起來,病就能好了。

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,傷於寒濕,刺大分小分,多髮針而深之,以熱為故,諸分盡熱病已止。無傷筋骨,傷筋骨癰發,若變。

白話文:

疾病發生在肌肉和皮膚,時常感到疼痛,這叫做肌痹。通常是由於受寒濕所致。治療時,先進行針灸,針刺的深度有大有小,多用深針,因為寒濕性屬寒涼,需要用熱來祛除。當所有部位都感到溫熱後,疾病就會停止。

如果肌痹沒有損傷到筋骨,那麼就會形成腫脹的膿包,並且會有變化的跡象。

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。此緣傷於寒濕,刺肉之大分小分,多髮針而深刺之,以熱至為故,俟其諸分盡熱則病已止。無傷其筋骨,傷筋骨則癰瘍發作,或若變生他病也。

白話文:

肌膚出現疼痛,稱之為「肌痹」。這是因為身體受到寒濕侵襲,導致肌肉組織受傷所致。治療方法是針灸,使用粗細不同的針,深入刺進受傷的肌肉部位,並持續施熱,直到全身肌肉都發熱為止,這時候疼痛就會消失。在針灸時要小心不要傷及筋骨,否則會引起癰腫、潰瘍,或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。

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,刺分肉間筋上為故,不可中骨也。病起筋炅,病已止。

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刺分肉之間筋上受痹之處為故,不可中骨也。病起則筋炅,病已則止針。

白話文:

當疾病發生在筋上,導致筋攣縮和關節疼痛,無法行走,這種情況稱為筋痹。針灸時應刺入肌肉與筋之間,刺在筋痹部位,避免刺中骨頭。疾病發作時針刺會產生疼痛,疾病好轉後疼痛就會停止。

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,其道大分小分,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骨熱病已止。

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常至,名曰骨痹。其內針之道,在肉之大分小分,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,骨熱病已而止。

白話文:

骨頭出了問題,骨頭沉重無法抬起,骨髓痠痛,經常受到寒氣侵襲,稱為骨痹。其內針治療原則,在於肉的分層較大或較小,深入刺入也不會傷及經脈和肌肉,等骨頭熱了,病症就會消失。

病在諸陽脈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,刺之虛脈,視諸分盡熱病已止。

病在諸陽脈,表閉陽郁,令人且寒且熱,諸分(分部。)且寒且熱,名曰狂。刺之陽虛之脈,以致其氣,視諸分盡熱,陽氣外達而病已乃止。

白話文:

當疾病侵犯全身陽經脈絡時,表層閉塞,陽氣鬱結,會讓人感到又冷又熱。各個部位也交替出現冷熱現象,這就是所謂的「狂」症。

此時,應該針灸陽經中氣血虛弱的穴位,促使陽氣運行起來。當觀察到所有部位都感到熱的時候,說明陽氣已經暢通,疾病就會自然痊癒。

病初歲一發,不治月一發,不治月四五發,名曰癲病,刺諸分諸脈,其無寒者,以針調之,病已止。

病初歲一發,不治月一發,不治月四五發,名曰癲病。刺諸分部諸脈,以瀉其寒(癲病因於水寒)。其無寒者,以刺調之,病已而止。

白話文:

疾病初期一年發作一次,不治療的話每個月發作一次,不治療的話每個月發作四五次,這種病稱為癲癇。針對不同的患病部位,刺血不同的經脈,以清除體內的寒氣(癲癇是由於水寒引起的)。沒有寒氣的人,刺血調整經脈,病症就會消失。

病風且寒且熱,炅汗出,一日數過,先刺諸分理絡脈,三日一刺,汗出且寒且熱,百日而已。

病風且寒且熱,炅汗常出,一日數過,先刺諸分理之絡脈,三日一刺,其汗出且寒且熱,百日而已。

病大風,骨節重,鬚眉墮,名曰大風,刺肌肉為故,汗出百日,刺骨髓,汗出百日,凡二百日,鬚眉生而止針。

病大風,骨節重,鬚眉墮,名曰大風(即癩風)。刺其肌肉,汗出百日,刺其骨髓,汗出百日,凡二百日,鬚眉已生而止針。

白話文:

得了嚴重的麻風病,關節疼痛,眉毛和鬍鬚脫落,這種病稱為「大風」(即癩風)。 針刺其肌肉部位,汗水連續排出100天後,再針刺其骨髓,汗水又連續排出100天。總共200天後,眉毛和鬍鬚已經重新長出,便可停止針灸。

風傷衛氣,閉其營血,郁生內熱。營熱外發,則為疹點。營熱不達,隱見皮里,乃生癩風。汗出熱泄,則病愈矣。

白話文:

風邪會傷害身體的衛氣,導致營血循環不暢,積聚在體內產生熱氣。營血中的熱氣向外發散,就會形成疹子。如果營血中的熱氣無法發散,就會隱藏在皮下,形成癩風。如果通過出汗將熱氣排出體外,就能夠治癒疾病。

灸寒熱之法,先灸項大椎,以年為壯數,次灸橛骨,以年為壯數,巔上一灸之,視背腧陷者灸之,舉臂肩上陷者灸之,兩季脅之間灸之,腨下陷脈灸之,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,外踝後灸之,足小指次指間灸之。

白話文:

針灸治療寒熱的方法:

首先在後頸部的「大椎穴」施灸,施灸次數與患者年齡相等。然後在後背骨頭最突出的「橛骨穴」施灸,施灸次數也與患者年齡相等。在頭頂的「百會穴」施灸一次。檢查背部腧穴處是否有凹陷,如果有,就施灸。舉起手臂,在肩膀上有凹陷的地方施灸。在兩側肋骨之間施灸。在小腿肚子後側,尋找有凹陷的脈絡,施灸。在腳踝外側的「絕骨穴」上施灸。在腳踝後方施灸。在小腳趾與次腳趾之間施灸。

大椎,督脈穴,在項後。以年為壯數,年幾歲則用幾壯。橛骨,尾骶骨也。巔上一,督脈之百會也。背腧陷者,足太陽之背腧下陷者也。舉臂肩上陷者,手陽明之肩髃也。兩季脅之間,足少陽之京門也。腨下陷脈,足太陽之承筋也。外踝上絕骨之端,足少陽之陽輔也。外踝後,足太陽之崑崙也。足小指次指問,足少陽之俠谿也。

白話文:

**大椎:**督脈上的穴位,位於後頸部。壯法使用時,以年歲為壯數,幾歲就用幾壯。

橛骨: 尾骶骨。

巔上一: 督脈上的百會穴。

背腧陷者: 足太陽膀胱經的背腧穴位於低陷處。

舉臂肩上陷者: 手陽明大腸經的肩髃穴位於舉臂後肩部凹陷處。

兩季脅之間: 足少陽膽經的京門穴位於兩側季肋之間。

腨下陷脈: 足太陽膀胱經的承筋穴位於小腿肚下陷處脈道上。

外踝上絕骨之端: 足少陽膽經的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的絕骨邊緣。

外踝後: 足太陽膀胱經的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方。

足小指次指間: 足少陽膽經的俠谿穴位於足小趾和次趾之間。

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,膺中陷骨間灸之,掌束骨下灸之,臍下三寸關元灸之,毛際動脈灸之,膝下三寸分間灸之,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,犬所齧之處,即以犬傷法灸之,灸之三壯,傷食灸之。凡當灸二十九處。不已,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,數刺其腧而藥之。

白話文:

缺盆骨:骨頭凹陷處,針灸感到堅硬疼痛如筋的。

膺中 :胸骨凹陷處。 掌束骨 :手掌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骨頭。 臍下三寸 關元 :肚臍正下方三寸的地方。 毛際動脈 :兩邊眉毛外側動脈處。 膝下三寸 分間 :膝蓋下方三寸,膝骨內側凹陷處。 足陽明跗上動脈 :腳背靠近小腿處動脈。 犬所齧之處 :被狗咬傷的地方。 傷食 :因為吃錯東西導致肚子不舒服。

所有上述位置都要針灸三壯。

如果針灸後仍未見效,就要檢查體內經絡是否陽氣過盛,針對相應的穴位多針灸幾次並服用藥物治療。

一共需要針灸的穴位總共有二十九個。

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,此足少陽之上逆,欲作瘰癧,故生寒熱,灸之經瘀散布,則寒熱去矣。膺中陷骨間,任脈之天突也。掌束骨下,手少陽之陽池也。臍下三寸關元,任脈穴也。毛際動脈,足陽明之氣街也。膝下三寸分間,足陽明之三里也。足陽明跗上動脈,衝陽穴也。

白話文:

原本文字:

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,此足少陽之上逆,欲作瘰癧,故生寒熱,灸之經瘀散佈,則寒熱去矣。膺中陷骨間,任脈之天突也。掌束骨下,手少陽之陽池也。臍下三寸關元,任脈穴也。毛際動脈,足陽明之氣街也。膝下三寸分間,足陽明之三里也。足陽明跗上動脈,衝陽穴也。

當皮膚表面凹凸不平、按壓會痛像筋一樣時,說明足少陽經上逆,可能要生瘰癧,所以會發寒發熱。對此,用灸法散佈經絡中的淤滯,就能去除寒熱感。

胸骨中央凹陷處,是任脈的天突穴。

手掌根骨下方,是手少陽經的陽池穴。

肚臍下方三寸處,是任脈的關元穴。

眉毛邊的動脈,是足陽明經的氣街穴。

膝蓋下方三寸的分間處,是足陽明經的三里穴。

足陽明經在腳背上方的動脈,是衝陽穴。

犬齧傷食,皆發寒熱,是以灸之。犬傷即灸犬傷之處,傷食則灸陽明之經穴。凡當灸者,二十九處。不已,必視其經之過於陽盛者,數刺其腧,隨其所宜而藥之也。(此二段舊誤在「骨空論」)

白話文:

狗咬傷和消化不良導致的食物中毒,都會引起發冷發熱,因此需要灸治。狗咬傷的部位,直接灸傷口。食物中毒,則灸陽明經的穴位。所有需要灸治的穴位,共有二十九處。如果灸治無效,必須觀察患者的經絡中,陽氣過盛的經絡,針刺其輸穴,再根據具體情況用藥治療。

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,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故因其輕而揚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,其高者因而越之,其下者引而竭之,其慓悍者按而收之,其實者散而瀉之,中滿者瀉之於內,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,其在皮者汗而發之,血實宜決之,氣虛宜𤙲引之。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中醫認為:疾病在初期時,可用針刺治療;病情加重時,應等待其衰退後再治療。所以,對於病症輕微的,要扶助正氣;病症重的,要減輕其勢頭;病症衰退的,要激發其正氣。對於發熱的,要使其越過高峯;對於發冷的,要使其發散至盡。對於氣勢強盛的,要按壓收斂;對於實證的,要散氣瀉實。對於中焦滿盛的,要從內部瀉下;對於有外邪的,要通過發汗排出;對於病在皮膚的,要通過出汗發散出去。血實的宜瀉血,氣虛的宜補氣。陽盛的病證治陰,陰盛的病證治陽,要審查其陰陽屬性,辨別其柔剛特性,穩定其血氣,讓它們各守其位。

此段舊誤在「陰陽應象論」中。

因其輕而揚之,瀉之於表也。因其重而減之,瀉之於里也。因其衰而彰之,補其虛也。高者因而越之,散之於上也。下者引而竭之,驅之於下也。慓悍者按而收之,使之內斂也。實者散而瀉之,使之外瀉也。中滿者瀉之於內,去其鬱也。其有外邪者漬其形以為汗,通其經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它的症狀輕微,所以用發散的藥物來驅逐表邪。因為它的症狀嚴重,所以用瀉下的藥物來清除裏邪。因為陽氣衰弱,所以用溫補的藥物來補虛。症狀表現於上部的,引導它上升,用發散的藥物驅散在上部。症狀表現於下部的,引導它下降,用瀉下的藥物驅逐在下部。暴躁剛烈的,壓制它收斂它,使氣血內斂。氣血實滯的,疏散它瀉下它,使邪氣外泄。中焦氣血壅滯的,用瀉下的藥物清除內鬱。若有外邪侵襲,用發汗的藥物使形體出汗,疏通經絡。

其在皮者汗而發之,瀉其表也。血實宜疏決之,行其瘀也。氣虛宜𤙲引之,致其氣也。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繆刺也。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,則刺有紀度,而不亂矣。

白話文:

在皮膚表面的疾病,要出汗來發散它,以清熱解表。血氣過盛時要通暢疏導血脈,促進瘀血排出。氣虛時要針刺引氣上行,來補益正氣。陽盛的疾病治療陰分,陰盛的疾病治療陽分,這叫反向治療。審查陰陽的變化,以區分身體的虛實,確定血氣的狀態,各自保持其本位,那麼針刺就會有規律,而不會混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