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6)
卷七 (6)
1. 刺禁論(五十八)
黃帝問曰:願聞禁數。岐伯對曰:臟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,心部於表,腎治於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,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。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
五臟之位,肝在於左,肺在於右,心處於表,腎處於里,脾散精氣,以灌四旁,是為之使也,胃受水穀,以養五臟,是為之市也(市,肆)。心下膈上曰肓,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肺為父,心為母也。腎居脊骨七節之旁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腎間動氣,心火之根也(自尾骶骨以上,七節兩旁為腎俞穴,其中則命門外俞,是腎之位也)。此皆五臟之要害,從之則有福,逆之則有咎也。
刺中心,一日死,其動為噫。刺中肝,五日死,其動為語。刺中腎,六日死,其動為嚏。刺中肺,三日死,其動為咳。刺中脾,十日死,其動為吞。刺中胃,一日半死,其動為嘔。
脾陷則為吞,胃逆則為嘔,升降反也。
刺頭中腦戶,入腦立死。刺臂太陰脈,出血多立死。刺陰股中大脈,血出不止死。刺跗上中大脈,血出不止死。
腦戶,督脈之穴,在枕骨上。臂,太陰肺脈也。陰股大脈,足太陰之箕門、血海也。跗上大脈,足陽明之衝陽也。
刺面中溜脈,不幸為盲。刺匡上陷骨中脈,為漏為盲。刺客主人內陷中脈,為內漏為聾。刺舌下,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,為喑。刺足少陰脈,重虛出血,為舌難以言。刺缺盆中內陷,氣泄,令人喘咳逆。刺膺中陷中脈,為喘逆仰息。刺腋下脅間內陷,令人咳。刺脊間,中髓,為傴。
刺乳上,中乳房,為腫根蝕。刺少腹,中膀胱,溺出,令人少腹滿。刺氣街中脈,血不出,為腫鼠僕。刺陰股下三寸內陷,令人遺溺。刺肘中內陷,氣歸之,為不屈伸。刺關節中液出,不得屈伸。刺膝髕出液,為跛。刺郄中大脈,令人僕脫色。刺腨腸內陷,為腫。刺足下布絡中脈,血不出,為腫。
刺手魚腹內陷,為腫。
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(《靈樞·口問》語),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(《靈樞·大惑論》語),溜,注也,面中溜脈者,臟腑精氣所溜注也,刺之瀉其精氣,故不幸為盲。匡,目匡也,刺匡上陷骨中脈,宗脈穿漏,故流淚不止,精氣脫瀉,故失明不見。客主人,足少陽經穴,刺其內陷中脈,經氣損傷,故膿水流溢,閉塞不聞。
舌下脈者,任脈之廉泉,足少陰之標也,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,傷其腎氣,故令人喑。足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(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語),「脈解」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,正是此義。刺足少陰脈,重虛出血,為舌難以言,亦緣此故(足少陰脈循喉嚨,系舌本)。
缺盆中內陷,大腸手陽明、胃足陽明之脈也,手足陽明,皆入缺盆,下胸膈,刺傷陽明之氣,胃氣上逆,則肺金莫降,故喘促咳逆。膺中陷中脈,肺脈也。腋下脅間內陷,亦肺脈也。刺脊間,中,髓,髓傷骨敗,屈而不伸,故為傴僂。乳上,足陽明之脈也,乳房,陽明氣血所聚,中之傷其經氣,故臃腫腐敗,連根俱蝕也。
刺少腹,誤中膀胱,溺出針孔,而下竅閉癃,故少腹脹滿。氣街,足陽明之動脈,刺之血不出,阻礙氣道,則鼠鼷作腫(鼠僕亦作鼠鼷,在氣街下一寸。王冰注「氣府」、「熱穴」、「刺禁」、「骨空」,兩用其名)。陰股下三寸內陷,足厥陰之五里也,木主疏泄水道,刺之太深,疏泄失藏,故遺溺也。
肘中內陷,手太陰之尺澤、手厥陰之曲澤也,泄其節中津液,邪氣歸之,故筋骨枯槁,不能屈伸。刺關節中液出,不得屈伸,刺膝髕出液,為跛,皆此義也。郄中大脈,足太陽之委中也(穴在膝後外側)。腨腸內陷,足太陰之經也(陽明在骽外之前行,太陰在骽內之前行,內陷在脛骨腨腸之交)。足下布絡,當內踝前散布之絡,足少陰然谷之間。
手魚腹內陷,手太陰經也。
無刺大醉,令人氣散。無刺大怒,令人氣逆。無刺新飽人。無刺大飢人。無刺大渴人。無刺大驚人。無刺大勞人。
皆刺禁也。
2. 刺要論(五十九)
黃帝問曰:願聞刺要。岐伯對曰:病有浮沉,刺有淺深,各至其理,無過其道。過之則內傷,不及則生外壅,壅則邪從之。淺深不得,反為大賊,內動五臟,後生大病。
病有浮沉之別,刺有淺深之異,各至其一定之理,無過其自然之道。過之則內傷正氣,不及則里郁未泄,反生外壅,氣血壅阻,則同氣感召,邪俱從之。淺深不得,反為大害,內動五臟,以致後生太病也。
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,有在皮膚者,有在肌肉者,有在脈者,有在筋者,有在骨者,有在髓者。
此病有浮沉也。
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,皮傷則內動肺,肺動則秋病溫瘧,溯溯然寒慄。
肺主皮,皮傷則肺動,肺動則孔竅閉斂,秋病溫瘧,灑然寒慄。
刺皮無傷肉,肉傷則內動脾,脾動則四季之月七十二日病腹脹滿煩,不嗜食。
脾主肉,肉傷則脾動,脾動則消化失職,四季之月七十二日(土寄旺於四季之月,各十八日,共計七十二日),病腹脹心煩,不嗜飲食。
刺肉無傷脈,脈傷則內動心,心動則夏病心痛。
心主脈,脈傷則心動,心動則君火衰微,夏為寒變(「四氣調神論」語),而病心痛。
刺脈無傷筋,筋傷則內動肝,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。
肝主筋,筋傷則肝動,肝動則溫氣鬱遏,春病熱發,而筋膜弛張。
刺筋無傷骨,骨傷則內動腎,腎動則冬病脹腰痛。
腎主骨,骨傷則腎動,腎動則寒水氾濫,土濕木遏,冬病腹脹腰痛。
以上所謂內動五臟,後生大病也。
刺骨無傷髓,髓傷則消爍䯒酸,體解㑊然不去矣。
髓者腎之精,所以養骨,髓傷則精液消爍,䯒骨(脛骨)痠軟(酸者,水衰而木陷也),身體懈墮,不欲動轉也。(㑊與跡通。解㑊,形跡懈怠也)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想聽聽針刺的要點。岐伯回答說:疾病有浮淺和深重的差別,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的不同,每次針刺都要達到相應的道理,不能超過它的自然規律。針刺過度就會傷及內部的正氣,針刺不及則會導致體內鬱積之氣無法宣洩,反而產生外在的壅塞,一旦氣血壅阻,就會引起邪氣入侵。如果針刺的深淺掌握不當,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危害,擾動內部的五臟,導致日後產生嚴重的疾病。
疾病有浮淺和深重的不同,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的差異,每次針刺都要達到一定的道理,不能超過它自然運行的規律。針刺過度會傷及體內的正氣,針刺不及則會導致體內鬱積之氣沒有宣洩,反而產生外在的壅塞,氣血一旦壅塞,同氣就會相互感應,邪氣也會跟著侵入。如果針刺的深淺掌握不當,反而會造成很大的禍害,擾動內部的五臟,導致日後產生嚴重的疾病。
所以說,疾病有的在毫毛腠理之間,有的在皮膚,有的在肌肉,有的在脈絡,有的在筋,有的在骨,有的在骨髓。
這就是疾病的浮淺和深重之別。
因此,針刺毫毛腠理時不能傷到皮膚,如果傷到皮膚,就會影響到肺,肺受到影響就會在秋季發生溫瘧,產生寒顫。
肺主司皮膚,皮膚受到損傷,肺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肺受到影響,身體的孔竅就會閉合,到了秋季就容易發溫瘧,出現寒顫。
針刺皮膚時不能傷到肌肉,如果傷到肌肉,就會影響到脾,脾受到影響就會在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,總共七十二天,出現腹脹、煩躁、食慾不振。
脾主司肌肉,肌肉受到損傷,脾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脾受到影響,消化功能就會失常,在四季之末,土氣旺盛的十八天,總共七十二天裡,會出現腹脹、心煩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針刺肌肉時不能傷到脈絡,如果傷到脈絡,就會影響到心,心受到影響就會在夏季出現心痛。
心主司脈絡,脈絡受到損傷,心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心受到影響,君火就會衰弱,夏季就會出現寒冷變化的現象,從而產生心痛。
針刺脈絡時不能傷到筋,如果傷到筋,就會影響到肝,肝受到影響就會在春季發熱,筋脈也會鬆弛。
肝主司筋,筋受到損傷,肝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肝受到影響,身體的溫熱之氣就會鬱結,春天就會發熱,筋膜也會鬆弛。
針刺筋時不能傷到骨,如果傷到骨,就會影響到腎,腎受到影響就會在冬季出現腹脹腰痛。
腎主司骨骼,骨骼受到損傷,腎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腎受到影響,體內的寒水就會泛濫,濕氣淤積,肝木也會受到阻礙,冬天就會出現腹脹腰痛的症狀。
以上所說的都是因為針刺不當,擾動內臟,導致日後產生嚴重疾病的案例。
針刺骨頭時不能傷到骨髓,如果傷到骨髓,就會導致精髓消損,骨頭痠軟,身體也會變得疲憊無力。
骨髓是腎精所化生,用來滋養骨骼,骨髓受到損傷,精液就會消損,脛骨也會痠軟無力,身體會感到疲倦懈怠,不想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