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玉機真臟論(十五)

內痛,胸腹脅肋諸處痛也。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,真臟見,十日之內死。

身熱,陽根外脫也。脫肉破泆,脾敗也。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心中不便,腹內痛引肩項,身熱,破䐃脫肉,目匡陷,真臟見,目不見人,立死,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。

目不見人,神敗也。不勝之時,遇克賊也。

急虛,身中卒至,五臟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其脈絕不來,若人一呼五六至,其形肉不脫,真臟雖不見,猶死也。

急虛,極虛。身中卒至,邪中於身,卒然而至也。五臟絕閉,五臟內閉之甚也,脈道不通,經脈外塞也,內外皆阻,故氣不往來,如此則譬於隕墮重淵之內,傾刻死亡,不可為期。如其脈絕不來,與人一呼五六至,則其形肉不脫,真臟雖不見,猶必死也。

帝曰:見真臟曰死,何也?岐伯曰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致於手太陰也,故五臟各以其時,自胃而致於手太陰。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,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致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,獨見者,病勝臟也,故曰死。

五臟各以其時,自胃而至於手太陰者,故春弦、夏鉤、秋毛、冬石之中,皆有胃氣也。精氣,正氣也。病勝臟者,邪勝正也。

帝瞿然而起,再拜而稽首曰:善。吾得脈之大要,天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,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,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,著之玉版,藏之臟腑,每旦讀之,名曰玉機。

天下至數至名曰玉機,與「玉版論要」相重。

白話文:

玉機真臟論(十五)

體內疼痛,是指胸腹、脅肋等部位的疼痛。

若患者大骨枯槁,肌肉嚴重萎陷,胸中氣滿,呼吸困難,體內疼痛牽連至肩頸,身體發熱,肌肉脫落、消瘦至極,真臟脈顯現,十日之內便會死亡。

身體發熱,是因陽氣根底外脫;肌肉脫落消瘦,是脾臟敗壞的徵象。

若患者大骨枯槁,肌肉嚴重萎陷,胸中氣滿,心中不適,腹部疼痛牽連至肩頸,身體發熱,肌肉脫落消瘦,眼窩凹陷,真臟脈顯現,且看不見人,則立即死亡;若還能看見人,則在病情加重、五行相剋之時而死。

看不見人,是因精神敗壞;病情加重的「不勝之時」,則是遭遇五行相剋的時機。

「急虛」是指極度虛弱,邪氣突然襲擊身體,導致五臟閉塞,脈道不通,氣血無法運行,如同墜落或溺水,生死只在頃刻之間,無法預測。若脈搏完全停止,或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六次,即使身形未消瘦到極致,真臟脈未顯現,也難逃一死。

黃帝問:「為何見到真臟脈就會死亡?」岐伯回答:「五臟皆受氣於胃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臟氣無法自行傳遞至手太陰肺經,必須依賴胃氣才能到達。因此,五臟各自在其主導的季節,藉由胃氣傳遞至手太陰肺經。若邪氣過盛,正氣衰弱,病情嚴重時,胃氣無法與臟氣一同傳遞至手太陰肺經,便會單獨顯現真臟脈。真臟脈獨現,表示邪氣戰勝正氣,故預後凶險。」

五臟依季節變化,自胃傳遞至手太陰肺經,因而春脈弦、夏脈鉤、秋脈毛、冬脈石之中,皆含有胃氣。「精氣」即正氣,「病勝臟」則為邪氣壓制正氣。

黃帝肅然起身,恭敬拜謝道:「說得好!我明白了脈象的精要。天下至理,包含五色與脈象的變化,推測常態與異常,關鍵在於『一』——神氣的運行不可逆轉,一旦逆轉便失去生機。此般至理,精微深刻,應刻於玉版,藏於臟腑,每日研讀,稱之為『玉機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