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5)

1. 刺法論(五十六 此篇舊誤在「診要經終論」。)

正月二月,天氣始方,地氣始發,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,天氣正方,地氣定發,人氣在心。五月六月,天氣盛,地氣高,人氣在脾。七月八月,陰氣始殺,人氣在胃。九月十月,陰氣始冰,地氣始閉,人氣在肺。十一月十二月,冰覆,地氣合,人氣在腎。

白話文:

正月和二月,天地陽氣開始萌動,人的能量聚集在肝臟。

三月和四月,天地陽氣旺盛,人的能量聚集在心臟。

五月和六月,天地陽氣達到極盛,人的能量聚集在脾臟。

七月和八月,陰氣開始增長,人的能量聚集在胃臟。

九月和十月,陰氣開始凝結,地氣開始閉藏,人的能量聚集在肺臟。

十一月和十二月,地表結冰,地氣閉合,人的能量聚集在腎臟。

「刺禁論」:臟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,心部於表,腎治於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。正月二月,風木發生,故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,君火長育,故人氣在心。土居五行之中,五月六月,已土濕動,故人氣在脾,脾土左升,則地氣乃高也。七月八月,戊土燥動,故人氣在胃,胃土右降,則陰氣始殺也。

白話文:

「刺禁論」

人體臟腑有重要的部位,必須仔細觀察。肝臟生在左側,肺臟藏在右側,心臟在表面,腎臟在裡面,脾臟負責運送,胃臟負責消化。

正月二月,風屬春季,生機勃勃,因此人體的氣血旺盛在肝臟。三月四月,火屬夏季,生長旺盛,因此人體的氣血旺盛在心臟。

土居於五行的中央。五月六月,濕土運動,因此人體的氣血旺盛在脾臟。脾臟為土,向左上升,則地氣上升。七月八月,燥土運動,因此人體的氣血旺盛在胃臟。胃臟為土,向右下降,則陰氣開始減弱。

九月十月,燥金收斂,故人氣在肺。十一月十二月,寒水封藏,故人氣在腎。此皆刺禁之所也。(舊本:三月四月,人氣在脾,五月六月,人氣在頭,七月八月,人氣在肺,九月十月,人氣在心,與「臟氣法時」全乖,今正之)

白話文:

九月和十月,屬燥金之氣收斂,因此人的氣血在肺部。十一月和十二月,屬寒水之氣封藏,因此人的氣血在腎部。這些都是針灸刺絡療法要避開的部位。

(註:舊版本中「三月四月,人氣在脾,五月六月,人氣在頭,七月八月,人氣在肺,九月十月,人氣在心」,與「臟氣法時」不符,現已更正。)

故春刺散腧,及於分理,血出而止,甚者傳氣,間者環也。夏刺絡腧,見血而止,盡氣閉環,痛病必下。秋刺皮膚,循理,神變而止,上下同法。冬刺腧竅,及於分理,甚者直下,間者散下。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。

白話文:

春季刺入肌肉層,達到經絡分岔處,見血即可停止,嚴重的情況會導致中氣不順,中等情況則會氣血循環不通。

夏季刺入血管層,見血即可停止,將氣血閉塞出環,疾病疼痛必然消失。

秋季刺入皮膚層,沿著經絡分佈的方向,神氣變化即可停止,上下部位治療方法相同。

冬季刺入孔穴,達到經絡分岔處,嚴重的情況會直透而下,中等情況則會散佈而下。

春夏秋冬,各有其適宜的針法,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方法。

「四時刺逆從論」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。春刺散腧,經脈之腧也。及於分理,及於經脈之分理,不可過也。血出而止,宜出針也。甚者傳氣,病甚者停針,以待氣之流傳也。間者環也,病輕者針出而氣環周,不必停針也。夏刺絡腧,孫絡之腧也。

白話文:

四時針刺與逆從之論

春天,氣在經脈中運行;夏天,氣在經外的絡脈中運行;長夏,氣在肌肉中運行;秋天,氣在皮膚中運行;冬天,氣在骨髓中運行。

春天針刺應選擇經脈腧穴。針刺後出血自止,就可以將針拔出。如果病情較重,可以傳針,等待氣的流動。如果病情較輕,針刺後氣環繞針孔,則不必停針。

夏天針刺應選擇絡脈腧穴。

盡氣,盡去其邪氣也。閉環,出針閉穴,令其氣之環周也。痛病必下,氣周則痛止也。秋刺皮膚,循其分理而止,不可過也。神變而止,宜出針也。上謂手經,下謂足經。冬刺腧竅,骨髓之腧竅也。甚者直下,泄其邪也。間者散下,通其閉也。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,不可違四時之宜也。

白話文:

**盡氣:**清除體內的邪氣。

閉環: 出針後,用手指壓住穴位,使氣血在穴位周圍流動。

痛病必下: 治療疼痛,必須讓氣血流通,這樣疼痛才能停止。

秋刺皮膚: 秋天刺針時,應順著皮膚紋理刺入,不可刺得太深。

神變而止: 當觸摸到穴位有特殊的感覺時,就應出針。

上謂手經: 手部的經絡。

下謂足經: 足部的經絡。

冬刺腧竅: 冬天刺針時,應刺到骨髓的腧穴。

甚者直下: 情況嚴重的,應直接刺入深處,以瀉出邪氣。

間者散下: 情況較輕的,應分散刺入,以疏通閉塞。

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: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,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針刺,不可違背四季的規律。

春刺夏分,脈亂氣微,入淫骨髓,病不能愈,令人不嗜食,又且少氣。春刺秋分,筋攣氣逆,環為咳嗽,病不愈,令人時驚,又且哭。春刺冬分,邪氣著臟,病不愈,令人脹,又且欲言語。

白話文:

春天在「春分」時節針灸,脈象混亂虛弱,邪氣侵入骨髓,難以痊癒,讓人厭食、氣虛。

春天在「秋分」時節針灸,筋脈攣縮氣息逆亂,反覆咳嗽,難以痊癒,讓人常常受驚,時常哭泣。

春天在「冬至」時節針灸,邪氣侵犯內臟,難以痊癒,讓人腹部脹滿,想要說話表達。

春刺夏分(夏之分部),瀉其心火,心主脈,故脈亂氣微。君火上逆,則相火下陷,入淫骨髓。火瀉土敗,故令人不嗜飲食,又且少氣。春則秋分,瀉其肺金,金刑木敗,則筋膜攣縮(燥氣盛也)。肺氣上逆,故環為咳嗽(環,旋也)。肺金失斂,膽木升泄,故令人時驚(膽木失根故也),又且善哭(肺燥則欲哭也)。

白話文:

春天

  • 在夏至前進行針灸,瀉去心火。因為心主導脈絡,所以針灸後會出現脈絡紊亂、氣虛的現象。
  • 心火旺盛時,腎火就會下陷,導致骨髓受損。
  • 心火瀉後,脾土會受損,導致食慾下降、氣虛。

秋天

  • 在秋分前進行針灸,瀉去肺金。
  • 金克木氣使其衰弱,導致筋膜收縮(這是因為燥氣過盛)。
  • 肺氣上逆,導致迴旋咳嗽(迴旋:咳嗽不停)。
  • 肺金失控,膽木上亢,導致時常驚嚇(因為膽木失去了依賴)。
  • 肺燥會導致想哭的現象。

春刺冬分,瀉其腎水,則水邪氾濫,著於脾臟,令人脹滿。肺主聲,入心為言(《難維》語),中焦脹滿,肺氣莫降,鬱於心宮,故時欲言語也。

白話文:

春天刺穴應在冬至到春分期間,這時瀉出腎中的水液,如果過度瀉出,則水液泛濫,傷及脾臟,導致人出現腹脹。肺主呼吸,能發出聲音,而聲音經過心臟則成為言語(根據《難經》的說法),由於中焦氣機鬱滯,肺氣不能下降,鬱結在心臟,所以時常想要說話。

夏刺春分,病不愈,令人解墮。夏刺秋分,病不愈,令人心中欲無言,惕惕如人將捕之。夏刺冬分,病不愈,令人少氣,時欲怒。

白話文:

在夏季刺灸春分穴位,如果疾病沒有痊癒,會讓人感到虛弱無力。在夏季刺灸秋分穴位,如果疾病沒有痊癒,會讓人感到心神不寧,好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。在夏季刺灸冬分穴位,如果疾病沒有痊癒,會讓人感到氣短,而且容易發怒。

夏刺春分,瀉其肝木,筋力衰減,故令人解墮。夏刺秋分,瀉其肺金,肺氣耗傷,故令人心中欲無言。肺金不能收斂膽火,膽怯驚生,腎寒恐作,故惕惕如人將捕之。夏刺冬分,瀉其腎水,陽根虧乏,不能生木,故令人少氣,時欲怒發。

白話文:

夏季在春分時放血,會傷及肝木,筋力減弱,因此會導致人感到疲乏無力。夏季在秋分時放血,會傷及肺金,肺氣受損,因此會導致人心中鬱悶難以言語。肺金無法斂住膽火,膽怯驚恐便會產生,腎氣虛寒恐懼也會出現,因此會讓人膽戰心驚,好像有人要抓他。夏季在冬分時放血,會傷及腎水,陽氣根基受損,無法滋生肝木,因此會導致人氣息衰弱,容易發怒。

秋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惕然,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。秋刺夏分,病不已,令人益嗜臥,又且善夢。秋刺冬分,病不已,令人洒洒時寒。

白話文:

秋天在春分時節針灸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會讓人感到緊張,想要做點什麼,但是起身後就忘記了。秋天在夏分時節針灸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會讓人更加嗜睡,而且容易做美夢。秋天在冬分時節針灸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會讓人感覺時不時地發冷。

秋刺春分,瀉其肝木,肝氣虛怯,而疏泄太過,不能藏往(肝主魂,肺主魄,魂知來,魄藏往),故令人惕然,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。秋刺夏分,瀉其心火,相火應之,甲木刑剋戊土,土氣困乏,故令人嗜臥。神魂飛揚,是以善夢。秋刺冬分,瀉其腎水,寒水外溢,故令人洒洒時寒。

白話文:

在秋季進行針灸,在春分時節放出血氣,會瀉散肝木之氣。肝氣虛弱,會導致疏泄過度,無法儲藏精魂(肝主陽氣,肺主陰氣,陽氣司生,陰氣司藏)。因此,會讓人感到不安,想要做點什麼,但又很快忘記。

在秋季進行針灸,在夏分時節放出血氣,會瀉散心火,相火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。甲木(肝木)刑剋戊土(脾土),脾氣虛弱。因此,會讓人嗜睡。神魂飄蕩,所以容易做美夢。

在秋季進行針灸,在冬分時節放出血氣,會瀉散腎水。腎水外溢,會讓人感到時冷時熱。

冬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慾臥不能眠,眠而有見。冬刺夏分,病不愈,令人氣上,發為諸痹。冬刺秋分,病不已,令人善渴。

白話文:

冬天針灸到春分,疾病還未好,讓人想睡又不能睡,睡著了又有幻覺。

冬天針灸到夏至,疾病還沒好,會讓人氣血上衝,引發各種疾病。

冬天針灸到秋分,疾病還未好,會讓人容易口渴。

冬刺春分,瀉其肝木,風木疏泄,蟄藏失政,故令人慾臥不能眠。肝竅於目,肝氣失守,故眠而有所妄見。冬刺夏分,瀉其心火,火敗氣阻,故令人氣上,發為諸痹。冬刺秋分,瀉其肺金,津亡燥動,故令人善渴。

白話文:

到了冬天,如果在春分時節針灸瀉肝氣,會讓肝木的疏泄功能過強,就像春季風木過於疏散,導致萬物復甦過快,讓人產生春困的感覺,難以入眠。同時,肝臟與眼睛相通,肝氣失調也會導致睡眠時出現幻覺。

到了冬天,如果在夏至時節針灸瀉心火,會減弱心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讓人氣血上衝,容易發作各種痹證。

到了冬天,如果在秋分時節針灸瀉肺氣,會耗損津液,導致肺氣燥動,讓人容易口渴。

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臟,中心者環死,中肝者五日死,中腎者六日死,中肺者三日死,中脾者十日死。

刺中五臟死期,並見於「刺禁論」、「四時刺逆從論」中。

白話文:

凡是針刺胸部或腹部的時候,必須要避開五臟。如果刺中了心臟,會很快就死亡;如果刺中了肝臟,大概五天後會死亡;如果刺中了腎臟,大約六天後會死亡;如果刺中了肺臟,大概三天後會死亡;如果刺中了脾臟,大約十天後會死亡。

關於刺中五臟導致死亡的預期時間,在「刺禁論」和「四時刺逆從論」中也有出現。

刺胸腹者,必以布㹠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。刺之不愈,復刺。刺避五臟者,知逆從也。所謂從者,膈與脾腎之處,不知者反之。中膈者,皆為傷中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。刺針必肅,刺腫搖針,經刺勿搖,此刺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刺入胸腹時,必須覆蓋一層布後再刺。如果第一次刺入沒有好轉,可以再次刺入。刺針時避開五臟,也就是要知道正反面。所謂的正面,是指膈膜、脾臟和腎臟所在的位置;如果不知道正面反面,刺錯地方。刺中膈膜者,都是傷及臟腑,即使病好了,通常也活不過一年。刺針時必須穩重,刺到腫脹處時要搖動針,而經過刺過的地方就不要搖動,這是針刺的原則。

㹠,布幔也,刺胸腹者,必以布㹠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,恐針孔開露而感風邪也。刺避五臟者,知刺法之逆從也。所謂宜從而不宜逆者,膈與脾腎之處,膈居上焦,脾居中焦,腎居下焦,是皆五臟之位,不可忽也。不知者反之,則五臟傷矣。而膈居心肺之下,三處之中,尤為至要,中膈者,瀉其神氣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,切宜慎之。凡刺針一下,神氣必肅,刺腫則搖針,以瀉滯氣,經刺勿搖,恐瀉正氣,此針刺之道也。

(舊本「刺法」篇亡,實誤載於「診要經中論」內,未嘗亡也,今取彼文,以補此篇)

白話文:

布幔,是用來包裹刺入胸腹部位的部位的,必須用布幔覆蓋後才從布上刺入,以免針孔暴露導致受風邪。刺避免五臟,是瞭解針刺法的逆從關係。所謂應該順著(經絡)刺入,而不應該逆著(經絡)刺入的,是膈、脾、腎所在的地方。膈在上面,脾在中間,腎在下面,這些都是五臟的位置,不可忽視。不懂的人反而逆著刺入,這樣會傷害五臟。

而膈位於心肺下方,三者之中,尤為重要。刺傷膈者,會耗傷精神氣血,即使病癒,也只會再活一年,應當十分謹慎。凡是針刺一下,神氣必會受到影響。刺入有腫脹時,要搖晃針具,以疏洩滯氣;在經絡上刺入時不要搖晃,以免耗傷正氣,這就是針刺之道。

2. 刺志論(五十七)

黃帝問曰:春取絡脈分肉何也?岐伯曰:春者木始治,肝氣始生,肝氣急,其風疾,經脈常深,其氣少,不能深入,故取絡脈分肉間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春天採集絡脈分開的肉是什麼原因?

岐伯回答:春天是木氣開始生長的時節,肝氣開始旺盛。肝氣升發很快,但風氣疾速,經絡經常變得深藏,肝氣少,不能深入,所以要採取絡脈分開的肉。

春取絡脈分肉者,以春者木始治事,肝氣始生,肝氣迫急,其風疾速,宜為虛邪所傷,而經脈常深,其邪氣常少,不能深入,所傷甚淺,故取絡脈分肉間也。

白話文:

在春天進行絡脈分肉治療,是因為春天是木氣開始活動的時期,肝氣開始生長旺盛。肝氣迫促急躁,其疾風迅疾,容易被虛邪侵襲。而經絡通常深藏,邪氣通常較少,不能深入身體,所造成的傷害較輕微,因此可以施以絡脈分肉的治療方式。

帝曰:夏取盛經分腠何也?岐伯曰:夏者火始治,心氣始長,脈瘦氣弱,陽氣流溢,熱熏分腠,內至於經,故取盛經分腠。所謂盛經者,陽脈也。絕膚而病去者,邪居淺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夏天取盛陽脈、疏通腠理是為什麼呢?

岐伯回答:夏天,心氣開始旺盛,脈搏細弱,陽氣充沛,熱氣燻蒸於腠理,並深入到經脈中,所以要取盛陽脈,疏通腠理。所謂盛陽脈,就是陽脈。

如果針刺後病就好了,是因為邪氣在淺層的緣故。

夏取盛經分腠者,以夏者火始治事,心氣始長,脈瘦氣弱,不勝暑邪之侵,而夏令方旺,陽氣流溢,熱熏分腠,內至於經,所傷極深,故取盛經分腠。所謂盛經者,手足六陽之脈也。其有針方絕膚而病已去者,暑邪之所居淺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夏天,暑熱之氣最盛,人體的陽氣向外發散,熱力透入皮層,傷及經絡深入,因此需要治療盛經分腠之疾。所謂盛經,是指手足六條陽脈。如果針灸方法只是在皮膚表面淺刺,就能使疾病痊癒,說明暑邪入侵較淺。

帝曰:秋取經俞何也?岐伯曰:秋者金始治,肺氣收殺,金將勝火,陽氣在合,溫氣及體,陰氣初盛,未能深入,故取俞以瀉陰邪,取合以虛陽邪。陽氣始衰,故取於合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秋天取經穴和俞穴有什麼作用?岐伯回答:金氣在秋天開始主事,肺氣也有斂氣收斂的功能,金氣開始勝過火氣,陽氣收斂於內,溫暖氣息滋潤身體,陰氣開始旺盛,但尚未深層,所以取俞穴以瀉散寒邪,取合穴以疏散陽邪。因為陽氣開始衰弱,所以取合穴。

秋取經俞者,以秋者金始治事,肺氣收斂肅殺,金將勝火,邪宜深入矣,而陽氣在合,溫氣猶及在體,陰氣初盛,未能深入,其傷頗淺,故取俞穴以寫陰邪,取合穴以瀉陽邪。陽氣始衰,故取於合穴也。

白話文:

秋季治療經絡俞穴,是因為秋季是金氣開始主導的時候,肺氣收斂,肅殺之氣漸盛,金氣將要勝過火氣,邪氣容易深入體內。但是此時陽氣仍然旺盛,溫熱之氣尚在體內,陰氣剛開始增強,還不能深入體內,因此中醫會選擇治療經絡上的俞穴來祛除體內的陰邪,選擇合穴來瀉出體內的陽邪。由於陽氣開始衰退,所以選擇治療合穴。

帝曰:冬取井滎何也?岐伯曰:冬者水始治,腎方閉,陽氣衰少,陰氣堅盛,巨陽伏沉,陽脈乃去,故取井以下陰逆,取滎以實陽氣。故曰冬取井滎,春不鼽衄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為什麼在冬天要針灸井穴和滎穴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冬天是水氣開始運行的季節,腎臟閉合,陽氣衰弱,陰氣旺盛,陽經沉伏,陽脈離散,所以取井穴來逆補陰氣,取滎穴來充實陽氣。因此說,在冬天針灸井穴和滎穴,就不會在春天出現鼻出血或流鼻涕的症狀。」

冬取井滎者,以冬者水始治事,腎方閉蟄,陽氣衰少,陰氣堅盛,巨陽沉伏,陽脈乃去,其傷最淺,故取井穴以下陰逆,取滎穴以實陽氣。故曰冬取井滎,春不鼽衄,正是此義。鼽衄者(鼽,鼻塞也),表邪外束,肺氣衝逆也,冬刺井滎,表寒解散,來春風木發達,皮毛通暢,肺金無沖逆之證,故不病鼽衄。

白話文:

冬季針灸井穴和滎穴,是因為冬季是水氣開始發生的季節,腎水閉藏,陽氣衰弱,陰氣強盛,陽氣深藏,陽脈隱退,所以這個時候的刺傷最輕微。因此選擇扎井穴來疏通陰氣逆行,扎滎穴來補充陽氣。所以說冬季針灸井滎,春天就不會流鼻血,就是這個意思。流鼻血是表證邪氣滯留,肺氣上逆所致,冬天針刺井滎,表寒得以散發。到了春天,肝木生發,腠理通暢,肺金不受逆衝,所以不會出現流鼻血的症狀。

五臟之經五腧穴也,井滎俞經合也,六腑之經六腧,井滎俞原經合也,其穴皆在手足。此與「刺法論」、「四時刺逆從論」四時所刺不同,別是一法也。(四段舊誤在「水熱穴論」)

白話文:

五臟的經絡有五腧穴(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),六腑的經絡有六腧穴(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、合)。這些穴位都位於四肢。這和《刺法論》、《四時刺逆從論》中提到的四季所刺穴位不同,是另一種方法。(原誤在「水熱穴論」一書中)

黃帝曰:春亟治經絡,夏亟治經腧,秋亟治六腑,冬則閉塞。閉塞者,用藥而少針石也。

冬令閉塞,宜用藥不宜用針,故少針石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春天應當及時治療經絡的問題,夏天應當及時治療經穴和輸穴的問題,秋天應當及時治療六腑的問題,冬天則要注重封閉固守。所謂封閉固守,就是多使用藥物而減少針灸和砭石的使用。

冬天因為要封閉固守,所以適合使用藥物治療而不適合使用針刺療法,因此應該減少針灸和砭石的使用。

所謂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不得頃時回。癰不知所,按之不應手,乍來乍已,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。

白話文:

所謂少針石,並不是指癰疽。癰疽是急症,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好轉。癰疽的腫塊摸不著具體位置,按壓時沒有反應,時常發作時常消失。針對少針石,針刺手太陰肺經旁邊的三個穴位和纓脈,每個穴位針刺兩次。

所謂冬月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膿成不瀉,腐骨爛筋,敗經傷臟,性命攸關,急當瀉之,不得頃時迴護。若癰生不知其所,按之腫痛不應於手,其痛乍來乍已而無定候,刺手太陰中府之旁,足陽明氣戶、庫房之所三痏(痏,刺瘢也),與結纓兩傍之脈(纓,冠帶也),足陽明水突、氣舍之穴各二痏。

掖癰大熱,刺足少陽五。刺而熱不止,刺手心主三,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。

白話文:

所謂冬天少針灸,並不是指癰疽。癰疽的膿液已經形成但不能排出,就會腐蝕骨頭和筋腱,損傷經脈和臟腑,關係到性命安危,必須立刻針灸放膿,不能有一刻延誤。

如果癰疽生長的位置不明確,按壓時腫痛但感覺不到手按下去,這種疼痛時有時無,沒有固定的時間,就要針灸手太陰肺經的中府穴旁、足陽明胃經的氣戶穴和庫房穴各三針,以及與冠帶兩側相連的經脈(結纓脈),足陽明胃經的水突穴和氣舍穴各兩針。

掖下生癰,大熱,地迎,足少陽經(足少陽脈下胸貫膈循脅),刺足少陽淵腋、輒筋之穴五,瀉其相火。刺而熱不止,刺手太陰經絡與手太陽者大骨之會一肩貞之穴各三。

胞氣不足,魄汗不盡,暴癰筋軟,隨分而痛,治在經腧。

白話文:

腋下長了癰疽,發熱嚴重,身體虛弱,足少陽經(從下胸穿過橫膈、沿著肋骨運行)受阻。刺足少陽經上「淵腋」、「輒筋」等五個穴位,瀉出體內的虛熱。如果刺了穴位後熱度仍然不退,再刺手太陰經和手太陽經相交於肩部的「大骨」、「貞」穴,各刺三次。

太陽寒水之氣,主封閉皮毛,膀胱之胞氣不足,皮毛弗固,熱蒸竅泄,魄汗不盡。感冒風寒,以致營衛郁阻,暴發癰腫,筋脈軟短,隨其本經部分而生疼痛,治在本經腧穴,瀉其壅閉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寒氣,會讓我們的皮膚閉塞起來。而膀胱的氣不足時,皮膚就會變得脆弱,熱氣就會從毛孔散發出來,汗水也會流不停。如果此時受了風寒,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受阻,進而誘發癰腫。由於我們的筋脈受到了影響,會變得疼痛僵硬。治療時,應該根據疼痛的部位,在對應的經絡穴位進行針灸,這樣可以疏通堵塞的經絡。

凡諸瘡疿癰疽,皆緣風寒感襲,中其孔竅,營衛阻梗,郁發於穴腧之內,故作腫痛。熱蒸肌腠,肉腐膿化,膿泄經通,而後病愈。當其腫痛之時,可刺而平,可汗而消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瘡瘍腫痛,都是因為風邪和寒氣侵襲,進入人體孔竅,阻滯營衛之氣,淤積在經穴之中,所以產生腫痛。熱氣蒸騰肌肉,令肌肉腐爛化膿,膿液排出、經絡暢通,疾病才得以痊癒。在腫痛發作時,可以用針刺減輕症狀,或發汗以消散腫痛。

腹暴滿,按之不下,取手太陽經絡者,胃之募也,刺少陰俞,去脊椎三寸旁五,用員利針。霍亂,刺俞旁五,足陽明及上旁三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滿,按壓也沒有消退,按壓脾經脈絡的位置,因為它是胃的輸注部位,刺少陰俞穴,離脊椎三寸,旁邊五寸,使用針鋒飽滿的針。治療霍亂,刺俞穴旁五寸,足陽明經旁三寸。

腹暴脹滿,按之不下,土鬱而胃逆也。取手太陽經之所絡者一任脈之中脘,胃之募也,少陰腎者,胃之關也,刺少陰腎俞,去脊椎三寸,兩旁各五,用員利針(第六針,見《靈樞》)。霍亂,腹滿之甚而吐泄者也,刺少陰俞旁五,足陽明之胃俞及胃俞上之脾俞旁三,所以泄其寒濕也。

白話文:

肚子劇烈脹滿,按壓也不消退,這是因為脾胃濕熱上逆造成的。

取足陽明胃經循絡的手太陰肺經的中脘穴,這是胃募穴。取足少陰腎經的腎俞穴,這是胃關穴,在脊椎兩旁三寸,各距離脊椎五寸,用管狀鋒利的針(第六種針,見《靈樞經》)。

霍亂,是腹滿嚴重的症狀,會合併嘔吐腹瀉。針刺足少陰腎經腎俞穴旁五寸,足陽明胃經的胃俞穴,以及胃俞穴上方足太陰脾經的脾俞穴旁三寸,以此來排出體內的寒濕。

刺癇驚脈五,針手太陰各五,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,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,留針,刺足太陽五,足陽明一,上踝五寸,刺三針。手指及手外踝句,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中。

白話文:

癲癇震驚的脈有五個,在手太陰經各針五次,在手少陰經絡旁針一次,手指和手外踝上五指針刺,留針。在足太陽經針五次,足陽明經針一次,在腳踝上方五寸處針刺三次。手指和手外踝的這句話,以前被錯誤地放在「三部九候論」中。

刺癇驚之脈五處,針手太陰之魚際各五,刺少陰經之所絡旁者一手太陽之支正一,其穴在手小指及手外踝後五指,同身寸之五寸也(中指中節,為同身寸之一寸),留針以致其氣,刺足太陽之承山五,足陽明之解谿一,上外踝五寸,足少陽之光明,刺三針。此癇驚所刺之五脈也。

(六段舊誤在「通評虛實論」,與前四段乃一篇。「刺志論」系「通評虛實論」後文,簡錯傳誤,今移正之)

白話文:

癲癇發作時會出現五處脈絡異常,可以在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針刺各五針,然後再刺少陰經所絡旁的手太陽小腸經的支正穴一針,這個穴位在手小指及手腳外踝後方五寸的位置(中指中節的長度等於全身一寸),針刺後留針讓氣血流動到這裡。接著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穴五針,足陽明胃經的解谿穴一針,這個穴位在上外踝五寸處,最後在足少陽膽經的光明穴針刺三針。以上五個穴位是癲癇發作時需要針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