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玉機真臟論(十五)

帝曰:夫子言脾為孤臟,中央土以灌四傍,其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岐伯曰: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,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
帝問四時之序,心腎肝肺四臟應之,從則氣和,逆則變生。逆從之變,相異如此,皆四臟之所主者,而脾脈獨何主也?如水之流者,土勝水也。如烏之喙者,木剋土也。四肢不舉者,中氣不得四達也。九竅不通者,胃逆則七竅上塞,脾陷則二竅下閉也。

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脈宗氣也。乳之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,結而橫,有積矣,絕不至曰死。

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(穴名),貫胸膈,絡肺臟,出於左乳下,乃諸脈之宗氣也(諸脈皆稟氣於胃)。乳之下,其動應衣,是宗氣之外泄也。蓋胃以下行為順,下行則濁氣全降,虛里不甚跳動,陽衰濕旺,胃土上逆,濁氣不降,蓄積莫容,故其動應衣。此宗氣升泄,不能下蟄也,虛勞驚悸之家,多有此證。

若盛喘數絕者(數絕,數之極也),緣甲木克賊戊土,二氣壅迫之故,則病在中。若氣結而橫阻,是少陽之經痞塞不開,應有積矣,此太過者也。若經脈不至,則胃敗而曰死,此不及者也。(此因脾脈而及胃脈)
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也。所謂脈不得胃氣者,肝不弦、腎不石也。以上二段,舊誤在「平人氣象」中。

胃氣即水穀之氣也,故人絕水穀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無胃氣者,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也。不得胃氣者,太過則肝脈但弦,腎脈但石,不及則肝並不弦,腎並不石,第見勝己之邪,而本氣全無也。

真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,色黃青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,乃死。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,乃死。

諸真臟脈見者,皆死不治也。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

青白,金剋木也。赤黑,水剋火也。黃青,木剋土也。白赤,火剋金也。黑黃,土剋水也。肺主皮毛,毛折,肺氣敗也。色夭,即不澤也。(五臟已敗三句,舊誤在「三部九候論」中)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內消,動作並衰,真臟未見,期一歲死,見其真臟,乃與之期日。

真臟見,計其勝克,乃與之期日。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,真臟脈見,乃與之期日。

其氣動形,喘息而身動也。
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,真臟見,乃與之期日。

白話文:

玉機真臟論(十五)

黃帝問:「先生說脾是孤立的臟器,位於中央屬土,灌溉四周臟腑。若其功能過盛或不足,會導致什麼病症?」岐伯答:「脾氣過盛會使人四肢無力抬舉,不足則導致九竅不通,稱為『重強』。」

黃帝進一步探討四時變化與心、腎、肝、肺四臟的對應關係:順應四時則氣血調和,違逆則病變橫生。脾脈的特殊性在於,若脈象如水流般滑利,是土氣制水;若如鳥喙般尖銳,則木氣剋土。四肢無力是因中氣無法通達四肢;九竅不通則是胃氣上逆堵塞七竅(眼耳鼻口),脾氣下陷閉阻二竅(前後陰)。

胃的重要絡脈「虛里」,穿過胸膈連絡肺臟,顯現於左乳下,主導全身脈氣(宗氣)。若此處搏動劇烈透衣,是宗氣外洩。正常時胃氣以下降為順,濁氣得降則虛里跳動平和;若胃氣上逆,濁氣積聚,則搏動明顯。此現象常見於虛勞、心悸者。

若搏動急促劇烈(數絕),因肝木剋胃土,氣機壅滯,病位在中焦;若脈氣結滯橫阻,屬少陽經淤塞,可能有積聚(實證)。若脈氣斷絕不至,則是胃氣敗絕的死症。(此段由脾脈引申至胃脈)

人賴水穀生存,斷絕飲食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所謂「無胃氣」,即脈象僅見真臟脈而無柔和胃氣。例如:肝脈應弦但不柔,腎脈應沈硬如石,均為胃氣消亡之兆。

真臟脈死症特徵:

  • 肝真臟脈:緊繃如刀刃或琴弦,面色青白無光,毛髮枯折。
  • 心真臟脈:堅硬如薏苡子串連,面色赤黑無光,毛髮枯折。
  • 脾真臟脈:虛弱忽快忽慢,面色黃青無光,毛髮枯折。
  • 肺真臟脈:浮大虛空如羽毛拂膚,面色白赤無光,毛髮枯折。
  • 腎真臟脈:沈硬如彈石,面色黑黃無光,毛髮枯折。

凡見真臟脈,皆屬不治之症。五臟衰敗時面色晦暗枯槁,必死。

病危時外候與死期判斷:

  1. 骨骼枯槁、肌肉塌陷、骨髓耗損、動作衰弱,未見真臟脈者,預後一年內死;若見真臟脈,可斷具體死期。
  2. 兼胸悶喘息、身形隨呼吸劇烈起伏者,預後六個月內死。
  3. 若加劇痛牽連肩項,預後一個月內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