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離合真邪論(五十四)

黃帝問曰:余聞九針九篇,夫子乃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,余盡通其意矣。經言氣之盛衰,左右傾移,以上調下,以左調右,有餘不足,補瀉於滎輸,余知之矣。此皆營衛之傾移,虛實之所生,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。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,其病人如何?取之奈何?

九針九篇,因而九之,九九八十一篇,《靈樞經》也。滎,脈之滎穴。輸,俞穴也(輸與俞同)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聽說有「九針九篇」的治療方法,您又根據這個原則提出了「九九」,總共有八十一篇,我已經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。經典中提到氣血的盛衰會左右轉移,上面可以調和下面,左邊可以調和右邊,氣血過剩或不足時,可以在榮輸穴位上進行補瀉,這些我都知道了。這些都是營衛之氣轉移,虛實變化造成的,並不是邪氣從外部進入經脈的緣故。我希望能聽聽邪氣進入經脈的情況,病人會有哪些表現?如何診斷和治療?

岐伯曰:夫聖人之起度數,必應於天地,故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,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,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,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血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之動脈,其至也,亦時隴起,其行於脈中循循然,其至寸口中手也,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平,其行無常處,在陰與陽,不可為度。從而察之三部九候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。

泣與澀同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聖人推算命運,必定要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。因此,天上星辰有運行軌道,地下水系有流淌軌跡,人體也有經脈。天地溫和時,水系就會平靜;天氣寒冷、地面結冰時,水系就會凝固;天氣炎熱、地面發燙時,水系就會沸騰,狂風暴雨突然出現時,水系就會波浪起伏,變成浪潮。邪氣進入脈絡,遇寒則血凝固,遇熱則血化水。虛弱的人體受到邪氣侵襲而生病,就像水系受到風的影響一般。脈絡中的動脈,跳動時有時也會像浪潮一樣起伏,它在脈絡中流動時,節奏平緩。動脈跳動至寸口這個位置時,有時強有時弱,跳動強烈表示邪氣已至,跳動微弱表示身體平安。動脈跳動沒有固定的位置,時而行於陰經,時而行於陽經,不能以此來判斷其位置。通過觀察脈搏的三部九候,才能及時發現邪氣,並及早阻斷其入侵的途徑。

聖人之起度數,必應於天地,故天有宿度(宿,二十八宿,度,三百六十五度),分於十二辰次,地有十二經水(清、渭、海、湖、汝、澠、淮、漯、江、河、濟、漳),以應十二辰次,人有十二經脈,(手三陽、足三陽、手三陰。足三陰。)以應十二經水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,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,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,卒風暴至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隴,高也。

白話文:

聖人制定曆法的法則,必定與天地相應,所以天上分為二十八星宿,而一個星宿分為十二個時辰的位置,地上有十二條河流,與十二個時辰的位置相應,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與十二條河流相應。

天地溫和,這些河流就平靜,天氣寒冷,河流就結冰凝結,天氣炎熱,河流就沸騰溢出,當暴風驟雨來臨時,河流就波濤洶湧,並且高高地翻滾。

水性如此,人脈亦然,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血淖澤,熱蒸表泄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中之動脈,其至也,亦時隴起,其行於脈中循循然,往來不住,其至寸口而中於手也,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氣平,其行無常處,在陰與陽,難為豫度。從而察之於三部九候之中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,不使之他往也。

白話文:

水的性質如此,人的脈象也是一樣。邪氣侵入脈絡,遇到寒邪則血凝固,遇到暑邪則血稀釋。熱邪蒸發而出,虛弱的邪氣趁機侵入,就像經血遇到風寒一樣。脈中的動脈,它的跳動時快時慢,在脈中循序漸進地運行,往來不息。動脈到達寸口脈處,按於手上時,有強弱之分。脈搏強盛則邪氣已至,脈搏微弱則氣血平和。脈搏跳動沒有固定位置,忽陰忽陽,難以預測。因此,可以在三部九候中觀察脈象,一旦發現邪氣,就及早堵截其通路,不讓它擴散到其他地方。

帝曰:候氣奈何?岐伯曰:夫邪去絡入於經也,舍於血脈之中,其寒溫未相得,如湧波之起也,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。方其來也,必按而止之,止而取之,無逢其沖而瀉之,故曰其來不可逢,此之謂也。候邪不審,大氣已過,瀉之則真氣脫,真氣者,經氣也,脫則不復,經氣太虛,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,故曰其往不可追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如何察覺邪氣?」

岐伯答:「當邪氣脫離經絡進入正經時,會停留在經脈和血脈之中,由於此時寒氣和熱氣尚未相沖,就像波浪湧起一樣,時隱時現,因此無法持續存在。當邪氣出現時,一定要及時按壓並封阻它,在它停留時再採取措施,切勿在邪氣衝擊身體時進行瀉法,所以說在邪氣出現時不宜直接對抗。這是一種候診的精髓。」

「如果察覺邪氣不準確,導致錯失良機,瀉去太多氣血,就會導致真氣脫離,真氣就是經脈中的氣血,脫離後便無法恢復。經脈氣血虛弱後,邪氣會再次入侵,病情會加重。所以說,一旦邪氣遠離,就無法挽回,這是候診的另一種精髓。」

邪之去絡而入於經也,舍於血脈之中,與經氣相薄,寒溫異性,營衛郁阻,如湧波之起也。邪氣時來時去,故不常在一方。方其來也,必手按而止之,遏其他往之路,止而不動,而後取之,無逢其沖氣方來而遽瀉之,以致邪盛難伏,故曰其來不可逢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語)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病邪會從經絡進入臟腑經脈,寄居在血脈中,與經氣交織。由於寒熱性質不同,營衛氣血運行受阻,就像洶湧的波浪一樣。邪氣忽來忽去,因此不會固定在一個部位。當邪氣來襲時,必須用手按壓阻擋,封閉它可能逃逸的道路,讓它停滯不動,然後再處理。不要在邪氣沖盛的時候貿然瀉下,否則會導致邪氣盛行難以鎮壓,這就叫做「其來不可逢」,指的是要避免在邪氣來襲時操之過急。

若候邪不審,令其大氣已過,瀉之則真氣亡脫,真氣者,經氣也,脫則不能復舊,經氣太虛,邪氣復至,而病益蓄積,故曰其往不可追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語)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對邪氣辨別不清,讓它的大勢已過,這時如果再瀉出體外,則人體的正氣就會流失。正氣是經絡中的氣,一旦流失就無法恢復。經絡中的正氣過虛,邪氣就會再次侵襲,病情也會越來越嚴重。因此,古人說「其往不可追」,就是指這個道理。

知其可取如發機,不知其取如扣椎,故曰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,不知機者,扣之不發,此之謂也。不可掛以發者,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。扣之不發者,血氣已盡,其病不可下也。

白話文:

懂得知機之理的人,如同輕輕觸動機簧,就能讓事物順利發生;不懂得知機之理的人,則像敲打牢固的門扉,怎樣用力也不會啟動。因此說,懂得順應時機的人,不會守著觸發的機會不放;不懂得順應時機的人,即使用力敲打也無法啟動。

不會守著觸發的機會不放,是說等到疾病要發作時,才會用針灸或瀉藥治療。

即使用力敲打也無法啟動,是說身體的氣血已經耗盡,這種病不能用瀉法治療。

邪之方來,止而取之,遲疾之間,非上工不知。知其可取,如發弩機,不知其取,如扣鐵椎,故曰知機道者,不可掛以發,不知機者,扣之不發(九針十二原語),此之謂也。所謂不可掛以發者,言邪方來時,其去甚速,待邪之至時而即髮針瀉之,無絲髮之遲延也。所謂扣之不發者,言邪氣已去,而脫其真氣,血氣已盡,則邪復來,而病益蓄,其病不可下也。(《靈樞·小針解》:不可掛以發者,言氣易失也。

扣之不發者,言不知補瀉之意,血氣已盡,而氣不下也)

白話文:

當邪氣剛出現時,就要立刻取血,時間快慢的拿捏,只有高明的醫師才能掌握。知道可以取血時,就像發射彈弩一樣迅速,不知道何時取血,就像敲打鐵鎚一樣吃力。所以說,懂得時機的人,不能等邪氣來了才取血,不懂得時機的人,敲打也不會有用(出自《九針十二原語》)。這就是所謂的不可掛以發的意思。意思是邪氣剛剛來時,去勢很快,等到邪氣到達時才放針瀉血,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延誤。所謂扣之不發,是指邪氣已經離開,但脫失了正氣,血氣已經耗盡,這樣邪氣就會再次入侵,病情會更加嚴重,這種情況不能施針治療。(《靈樞·小針解》:不可掛以發的意思,是指元氣容易流失。)

帝曰:善。然真邪,以合,波隴不起,候之奈何?岐伯曰: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衰而調之,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,審其病臟以期之。地以候地,天以候天,人以候人,調之中腑,以定三部。不知三部者,陰陽不別,天地不分,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雖有大過且至,工不能禁也。

白話文:

皇上說:很好。但是,當正氣和邪氣相合而不激盪時,又該如何觀察呢?岐伯回答:仔細按摸、巡行人體的三個部位和觀察九種脈象的盛衰變化,從而調整身體。檢查人體左右上下部位的脈象是否不相協調或相互沖抵,確定哪個臟腑出了問題,以此來預測病情。用地上的脈象候地上的脈象,用天上的脈象候天上的脈象,用人身上的脈象候人身上的脈象。通過調整中腑,來穩定人體的三個部位。如果不明白人體的三個部位,就無法區分陰陽、天地,所以說,如果不能準確把握人體的部位、九種脈象以及病脈的所在,即使出現嚴重的過錯和危機,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阻止。

地以候地,天以候天,人以候人,義見「三部九候論」。中腑,中脘也,調之胃腑中脘之氣,以定上中下三部,則九候皆得矣。大過,大病也,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,釋邪攻正,泄其真氣,雖有大病且至,工亦不能禁止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地形氣候判斷疾病,根據天氣氣候判斷疾病,根據人體特徵判斷疾病,這些道理見於「三部九候論」。中腑指胃的中部,調和胃、腑、胃中部之氣,以調節上、中、下三部,則九種診候方法都能掌握。大過指大病,刺灸治病時如果不瞭解三部九候脈象,就會損傷正氣,發病時縱然大病快要到來,醫師也無法阻止。

用針無義,反為氣賊。誅罰無過,命曰大惑。奪人正氣,以從為逆,反亂大經,真不可復。用實為虛,以邪為真,營衛散亂,真氣已失,邪獨內著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不知三部九候,故不能久長。

三部九候,所以候真邪以施補瀉也,不知三部九候,釋邪攻正,則人死矣。真亡邪盛,不可長久也。

白話文:

用針灸治療沒有意義,反而會傷害氣血。過分的懲罰沒有好處,這是一種大大的錯誤。如果你剝奪了別人的正氣,就等於向逆流而行,違反了重要的原則,這是不可逆轉的。把實證當成虛證,把邪氣當成正氣,營氣和衛氣會散亂,正氣已經耗盡,邪氣就會入侵體內,導致人早早死去。如果不懂得「三部九候」的原理,那麼就不可能長壽。

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此邪新客,溶溶未有定處也,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逆而刺之,此攻邪也。疾出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,刺出其血,其病立已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如何使用補益和瀉法的治療方法?

岐伯回答:邪氣剛剛入侵,還在身體中遊蕩不定。如果推動它,它就會向前移動;如果引導它,它就會停止移動。逆著它的走向刺入,這就是攻擊邪氣的方法。

讓邪氣通過刺血的方式排出體外,同時恢復正氣。刺出邪氣所帶的瘀血,疾病就會立即痊癒。

邪之新客,去來溶溶(水流貌),未有定處,推之則前,引之則止,當是時也,迎而刺之,此攻其邪.非瀉其真也。疾出其針,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,刺出其血,其病立已,邪去而真復故也。

白話文:

用吸氣的方法扎針,不要使氣逆,保持平穩時間長一些,不要讓邪氣擴散。用吸氣的方法轉動針,以得到氣為準則。等到呼氣時拔針,呼氣完畢才離開。大氣全部吐出,所以叫作瀉法。

吸則內針,無令氣忤,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,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,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,故命曰瀉。

吸則內針,無令經氣之外忤,靜以久留,無令邪氣之散布,吸則轉針,以必得邪氣為故,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邪之大氣皆出,故命曰瀉。上曰疾出,已得氣也,此曰久留,未得氣也,針法原以得氣為故。吸則轉針,必得其氣,氣得則針隨呼出,不可留矣。

白話文:

針灸治療時,吸氣時針頭朝內,保持氣血平穩,避免邪氣向外發散;吸氣時轉動針頭,目的是找出邪氣所在;等到呼氣時再將針取出,讓邪氣隨著呼氣排出,稱為「瀉」。

上文提到「疾出」是已經找到邪氣,「久留」則是還沒找到邪氣,針灸的目的是找到邪氣。吸氣時轉動針頭,就是為了找到邪氣;當邪氣找到後,隨著呼氣排出,治療就完成了,不用再留針。

帝曰:不足者補之奈何?岐伯曰:必先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彈而怒之,抓而下之,通而取之,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,呼盡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,如待所貴,不知日暮,其氣已至,適而自護,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,故命曰補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不足的地方要怎麼補充?

岐伯答:必須先觸摸探察,切脈辨別,按推揉散,彈撥激怒,抓握下按,疏通取針。從外部誘引,以閉塞神氣。呼盡內氣,靜心久留。等到氣息到達為止。像接待貴賓一樣,不知日落。氣息已至,自然護住。隨著吸引針的拔出,氣息無法外出,各守其位。推合穴道,讓神氣儲存,大氣停留。因此稱之為「補」。

經氣虛弱,則瘀塞不行,必先捫而循之,以行其經,切而散之,以開其滯,推而按之,以蓄其力,彈而怒之,以致其氣,抓而下之,以決其瘀,俟其既通,而後取之,以復其虛。經氣已通,乃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。待其呼盡,而後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。經氣未至,停針候之,如待所尊貴之人,不知日暮,其氣已至,(以與已通。

白話文:

當經絡中的氣血運行虛弱時,就會導致瘀塞不通。此時,首先要用手按摩和循著經絡走勢,以疏通經絡。然後,再用針刺散瘀,打通滯塞。之後,用推按的手法蓄積氣力,用彈針激發氣血,用抓捏的手法疏通瘀血。等到經絡通暢後,再使用針灸手法,補充氣血的虛弱。

當經絡氣血通暢後,再用外針手法引導氣血,以固攝精神。等病人呼吸吐盡後,再用內針手法進行針灸。針灸時要保持靜心和耐心,等待氣血到達。如果氣血尚未到達,就先停針等待,就像等待一位尊貴的客人一樣。當氣血到達後,(與經絡)通暢無阻。

)調適而保護之。候其吸而引針,則氣不得出,各在其原舊之處。針出則推闔其門,令神氣內存,大氣留止而不泄,故命曰補。瀉曰得氣,邪氣得也,補曰氣至,真氣至也。

白話文:

調整並保護好身體。等待對方吸氣時拔出針,此時氣無法排出,各個臟腑器官都能回到原來的部位。拔出針後,推合穴位,讓精神和元氣駐留在體內,大氣停止流動不受洩漏,所以稱為補。瀉指針刺得當,感受到邪氣;補指針刺到位,感受到真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