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針解(五十二)
黃帝問曰:願聞九針之解,虛實之道。岐伯對曰:刺虛則實之者,針下熱也,氣實乃熱也。滿而瀉之者,針下寒也,氣虛乃寒也。菀陳則除之者,出惡血也。邪勝則虛之者,出針勿按。徐而疾則實者,徐出針而疾按之。疾而徐則虛者,疾出針而徐按之。言實與虛者,寒溫氣多少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我希望聽到關於九針的原理和虛實之道的解說。
岐伯回答道:刺虛者要實之,這是因為針具下行會產生熱量,實氣才會產生熱量。刺滿者要瀉之,這是因為針具下行會產生寒意,虛氣才會產生寒意。
久積陳舊的病邪要消除之,這是為了排出惡血。邪氣過盛要虛之,就是刺入針具後不要按壓。
緩慢而出針然後快速按壓,這是針對實證。快速而出針然後緩慢按壓,這是針對虛證。
實證和虛證的區別,在於寒熱之氣的多少。
若無若有者,疾不可知也。察後與先者,知病先後也。為虛與實者,工勿失其法。若得若失者,離其法也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者,為其各有所宜也。補瀉之時者,與氣開闔相合也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者,針窮其所當補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症狀若有似無,就無法確知疾病的具體情況。觀察病情的過去和現在,可以瞭解疾病的先後發展。分辨證型的虛實,要重視使用正確的方法。如果症狀忽明忽暗,那就偏離了正確的方法。判斷虛實的關鍵點,九針治療法是最精妙的,因為它針對不同的情況而使用不同的針法。補瀉的時機,要與人體氣血的開闔相配合。九針的針形各不相同,是因為它們針對不同的部位和情況進行補瀉。
此解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凡用針者,虛則實之,滿則瀉之,菀(苑同郁)陳則除之,邪勝則虛之。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。言實與虛,若有若無,察後與前,若存若亡,為虛與實,若得若失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,補瀉之時,以針為之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。(「九針十二原」文)
白話文:
在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中,針灸的原則是:
- 虛症要用針灸補益充實。
- 實症要用針灸瀉邪化瘀。
- 鬱症要用針灸宣通調達。
- 邪氣盛時要用針灸瀉虛。
- 針灸進退手法宜緩宜速,緩慢則補,快速則瀉。
- 所謂虛實,變化無常,要仔細觀察,似有似無,似存似亡,纔是虛實。
- 虛實之間,九種針法妙用無窮,補瀉之際,以針灸為工具。
- 九種針灸針具,形狀各不相同。
刺法:虛則實之者,針下熱至則實,氣實乃熱也。滿而瀉之者,針下寒則虛,氣虛乃寒也。菀陳則除之者,出其惡血也。邪勝則虛之者,出針勿按,使其邪去而經虛也。徐而疾則實者,徐出針而疾按之,令裡氣之莫瀉也。疾而徐則虛者,疾出針而徐按之,令裡氣之得出也。言實與虛者,寒溫二氣之多少也。
白話文:
針刺的方法:如果身體虛弱,就用針刺來加強它。針下去後產生灼熱感,說明身體已經強壯了,因為氣血強壯就會產生熱量。如果身體脹滿,就用針刺來瀉出它的內容物。針下去後產生寒冷感,說明身體已經虛弱了,因為氣血虛弱就會產生寒冷。如果身體有舊病或淤血,就用針刺來清除它們。如果邪氣過於強盛,就用針刺後不按壓患處,讓邪氣排出,經絡變得虛弱。緩慢刺入針灸,快速按壓患處,會使身體的氣血不流失。快速刺入針灸,緩慢按壓患處,會使身體的氣血得以排出。這裡說的虛實,是指寒氣和熱氣的多少。
若無若有者,疾之有無虛實,不可知也。察後與先者,察知病氣之先後也。為虛與實者,工於補瀉,勿失其法也。若得若失者,似若離其法也。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者,為其或補或瀉,各有所宜也。補瀉之時者,與經氣開闔之宜,適相合也。九針之名,各不同形者,針之長短大小各異其制,窮盡其所當補瀉之法也。
(針形,詳見《靈樞》)
白話文:
如果某種症狀似有似無,這種疾病的虛實虛實難以確定。察看病情發展的先後次序,可以瞭解病情的發展。會用補瀉之法的人,善於運用補瀉之法,不會失誤。如果使用補瀉之法後,病症時好時壞,表示補瀉之法不對。關於虛實的關鍵,九針最巧妙,因為它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補或瀉。補瀉的時機,應該與經氣開合的時間相配合。九針的形狀不同,是因為針的長短大小不同,以滿足不同的補瀉需求。
刺實須其虛者,留針,陰氣隆至,針下寒,乃去針也。刺虛須其實者,陽氣隆至,針下熱,乃去針也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者,勿變更也。深淺在志者,知病之內外也。近遠如一者,深淺其候等也。如臨深淵者,不敢墮也。手如握虎者,欲其壯也。神無營於眾物者,靜志觀病人,無左右視也。
義無邪下者,欲端以正也。必正其神者,欲瞻病人目,制其神,令氣易行也。
白話文:
在針灸的時候,如果患者身體虛弱,就需要留針一段時間。陰氣旺盛到極點,針灸部位感到寒冷的時候,就應該拔針。如果患者身體強壯,就需要進針到更深的位置。陽氣旺盛到極點,針灸部位感到發熱的時候,就應該拔針。
針灸的時候,如果經氣已經到達需要的部位,就要注意不要讓它散失,不要隨意變換針灸部位。
針灸進針的深淺,取決於針灸治療的目的。知道疾病的內外之別,才能決定針灸進針的深淺。
針灸的時候,進針的距離遠近,應該保持一致。這說明針灸進針的深淺,應該根據病情的需要來確定。
針灸的時候,醫生就像站在深淵邊上一樣,不敢輕舉妄動。這說明針灸的時候,醫生應該集中精神,小心謹慎。
針灸的時候,醫生就像握著老虎一樣,要有把握和力量。這說明針灸的時候,醫生應該穩重有力。
針灸的時候,醫生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病人身上,不要東張西望。這說明針灸的時候,醫生應該全神貫注,才能更好地診治疾病。
此解「寶命全形論」: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,深淺在志,遠近如一,如臨深淵,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眾物,義無邪下,必正其神(「寶命全形論」文)。刺實須其虛者,留針,候之陰氣隆至,盛至也。針下寒生,乃去針也。刺虛須其實者,留針,候之陽氣隆至,針下熱生,乃去針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的是針灸治療的原則,認為針刺虛證要補其實,針刺實證要瀉其虛。針灸時要謹慎守住真氣,針刺的深淺要根據病情判斷,遠近要一致,如同站在懸崖邊一樣小心謹慎。心神要專注於治療,不為其他事物所擾,要秉持正氣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針刺實證要瀉其虛時,需要留針,等待陰氣上升到極點,針下感到寒意時,就可以拔針。針刺虛證要補其實時,也要留針,等待陽氣上升到極點,針下感到熱意時,就可以拔針。
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者,勿變更而失守也。深淺在志者,知病之內外,針之淺深皆宜也。近遠如一者,病之深淺不同,而測候之法,皆以氣至為準,適相等也。如臨深淵者,不敢怠墮也。手如握虎者,欲其力壯也。神無營於眾物者,靜志而觀病人,無左右旁視也。義無邪下者,針入孔穴,欲其端以正也。
必正其神者,欲瞻病人之目,以制其神,令其氣之易行也。
白話文:
當經絡氣血已到達時,必須謹慎守護,不要放棄;不要改變治療方法而失去原有的效果。深針或淺針取決於醫師的判斷,根據疾病的內外而定,針刺的深淺都必須適宜。近病處或遠病處治療方法相同,因為疾病的深淺不一,但測量診察的方法皆以氣到達為準,所以治療準則都是相等的。如同臨近深淵時,不能掉以輕心。手握虎口般,表示要力量強大。心神不要關注其他事物,專心觀察病人,不要左顧右盼。針入穴位時,針尖必須端正,沒有偏邪。
帝曰: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,願聞其方,令可傳於後世,以為常也。岐伯曰:夫一天、二地、三人、四時、五音、六律、七星、八風、九野,身形亦應之,針各有所宜,故曰九針。
義詳下文。
白話文:
唐堯帝問:我聽說九種針法和天地四時、陰陽相應,希望聽到它的方法,讓它傳給後代,永恆不變。岐伯答道:天為一、地為二、人為三、四季為四、五音為五、六律為六、七星為七、八風為八、九宮為九,人體的形體也與之相應,不同的針法用於不同的部位,所以稱之為九針。
人皮應天,人肉應地,人脈應人,人筋應時,人聲應音,人陰陽合氣應律,人口齒面目應星,人出入氣應風,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。故一針皮,二針肉,三針脈,四針筋,五針骨,六針調陰陽,七針益精,八針除風,九針通九竅,除三百六十五節氣,此之謂各有所主也。
白話文:
人皮對應天,人肉對應地,人的脈對應人體的運行,筋對應時間,聲音對應音律,陰陽之氣結合對應音律,人口齒面目對應著星象,人的呼吸對應風,九孔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對應自然界的四季變化。所以,一針紮下去會影響皮,二針紮下去會影響肉,三針紮下去會影響脈,四針紮下去會影響筋,五針紮下去會影響骨,六針紮下去會調和陰陽,七針紮下去會增強精氣,八針紮下去會驅除風邪,九針紮下去會疏通九孔,讓三百六十五天的節氣運行順暢。這就是說,每一針都有不同的作用。
人皮在外,應天,人肉在內,應地,人脈在皮肉之中,應人,筋聚四肢,(諸筋皆屬於節。)應四時,聲發五臟,應五音,陰陽合為六氣,應六律,口齒面目七竅,應七星,出入之氣,周於四正四維,以應八風,上下九竅,通於三百六十五絡,以應九野。人有九應,故刺備九針,其用不同,此之謂各有所主也。
(此下經文一百二十三字,文義殘缺錯訛,今不具載)
白話文:
人的皮膚處於體外,與天相應;人的肌肉組織在體內,與地相應;人的脈絡分佈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與人體本身相應;人的筋腱連接四肢,(所有筋腱都附著在關節處。)與四季相應;人的聲音發自五臟,與五音相應;陰陽交合形成六氣,與六律相應;人的口、齒、面部、七竅,與七星相應;人體的氣息出入,在四正四維之間運行,與八風相應;人體的上下九竅,與三百六十五條經絡相通,與九野相應。人體有九種應對機制,所以刺針療法需要準備九種針具,它們的用途不同,這就是所謂的各有主治。
2. 八正神明論(五十三)
黃帝問曰:用針之服,必有法則焉,今何法何則?岐伯對曰:法天則地,合以天光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凡刺之法,必候日月星辰,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乃刺之。
天光,日月星辰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使用鍼灸療法,必定有法則可循,請問現在遵循的是什麼法則?」岐伯回答:「我們遵循天體運行和地理環境的規律,並配合天地的光華。」黃帝說:「請把詳細的內容告訴我。」岐伯說道:「凡是針刺的療法,必須考慮日月星辰的位置,以及四季八節的氣候變化。氣候穩定的時候,才能進行針刺。」
天溫日明,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,故血易瀉,氣易行,天寒日陰,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。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,月郭滿,則血氣實,肌肉堅,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
人之血氣,隨日浮沉,與月消長,故因天時而調血氣。
白話文:
天氣溫暖陽光明媚時,人的血液流動順暢,衛氣浮在體表,所以血液容易出血,氣血容易運行。天氣寒冷陰天時,人的血液凝固,衛氣沉降到體內。
月亮剛升起時,血氣開始旺盛,衛氣開始運行。月亮圓滿時,血氣充盈,肌肉結實。月亮虧損時,肌肉減少,經絡空虛,衛氣離開,身體虛弱。因此,我們要根據天氣變化來調理血氣。
天寒無刺,天溫無疑,月生無瀉,月滿無補,月郭空無治。盛虛之時,因天之序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,是謂得時而調之。
移光定位,俟日月之光移,以定歲時之位。天氣環周,正立而待之,順天序以施補瀉,是謂得時而調之也。
白話文:
當天氣不冷不熱,月亮不滿也不缺時,月暈空洞沒有顏色時。身體處於虛實交替的時期,隨著天地規律的變化,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起居,保持身體正氣,等待時機成熟再進行治療,這叫做順應時令來調理身體。
故月生而瀉,是謂臟虛。月滿而補,血氣揚溢,絡有留血,命曰重實。月郭空而治,陰陽相錯,真邪不別,沉以留止,是謂亂經。外虛內亂,淫邪乃起。
白話文:
月經來潮時出現血量過多,這是因為臟腑虛弱所致。月經期結束時進行補養,血氣充盈,血脈中存有殘留的血液,稱為「重實」。月經結束後卻繼續流血,陰陽錯亂,難辨虛實,使血液停滯不流,稱為「亂經」。如果是身體虛弱又遇上經期紊亂,就會引發病邪侵襲。
月生始生。而瀉,血氣未盛而遽加伐削,是謂臟虛,臟虛者,虛其臟氣也。月滿而補,值血氣揚溢而益以充盈,絡有留血,命曰重實,重實者,以實益實也。月郭空而治,瀉也。氣血正虛而加之疏泄,陰陽相錯,真邪不別,邪氣沉留,是謂亂經。外因正瀉而虛,內以邪留致亂,邪氣淫溢,於是大病起矣。
白話文:
月亮初升時,身體處於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。如果此時放血治療,則會導致血氣虛弱,傷及臟腑。「臟虛」指臟腑之氣虛弱。
月亮圓滿時,身體處於氣血充盈的時期。如果此時進補,則會導致血液瘀滯,形成「重實」,也就是「以實益實」的後果。
月亮殘缺時,身體處於氣血虛弱的時期。如果此時放血治療,則會加重氣血虛弱,導致陰陽失衡,真氣難以分辨邪氣,導致邪氣沉積,形成「亂經」之症。
外因造成的虛弱加上內在邪氣積留,導致邪氣泛濫,從而引發大病。
帝曰:星辰八正何候?岐伯曰:星辰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八正者,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。四時者,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,以時調之,八正之虛邪,而避之勿犯也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傷五臟。工候救之,弗能傷也。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星辰有八正,應在什麼時候去觀察?岐伯回答:星辰是用來控制太陽和月亮運行規律的。八正就是用來觀察八種風邪在什麼季節到來的。四時是區分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氣候特徵的,以適時調整人體狀態,避免受到八正之風邪的侵擾。如果人體虧虛又遇上天氣惡劣,虛弱與風邪雙重影響,邪氣就會深入骨髓,進而損傷五臟。所以,及時預防和調整身體狀態非常重要,才能避免外界環境的傷害。因此,瞭解天象變化並避開有害的天氣是很重要的。
星辰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,陰陽消長,觀乎日月,日月盈虧,察之星辰,知星辰之宿度,則知日月之盈虧矣。八正者,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,太乙隨八節,居八方,自正面來者為正風,自對面來者為虛邪,知八風之正對,則知八風之虛實矣。
白話文:
星辰的存在,是為了控制太陽和月亮的運行。陰陽消長,可以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來判斷;太陽和月亮盈虧變化,可以通過觀察星辰來預測。如果知道星辰的宿度,就能知道太陽和月亮的盈虧。
八正,是用來預測八風虛邪的到來時間。太乙星隨著八節氣而變化,分佈在八個方位。從正面吹來的風為正風,從對面吹來的風為虛邪。如果知道八風的正對關係,就能知道八風的虛實變化。
四時者,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,以時調之,八正之虛邪,而避之勿犯也,春氣在經,夏氣在絡,秋氣在皮,冬氣在骨,順乎氣候,以時調之,知四時之正氣,則能避八方之虛邪矣。若不知避,以人身之虛而逢天氣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於腹裡,則傷五臟。上工候而救之,去其虛邪,弗能傷也。
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。(《靈樞·官針》:必知天忌,乃言針意)
白話文:
四季的變化,是為了區分春、夏、秋、冬不同的氣候。我們要順應時節,調整自己,避開那些不良的氣候因素。春天,氣候在經脈中;夏天,氣候在絡脈中;秋天,氣候在皮膚上;冬天,氣候在骨骼中。順應氣候變化,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自己的身體,瞭解四季的正氣,就能夠避免八方的不良氣候影響。如果不注意避開,讓自身虛弱的身體遇到天氣中的不良氣候,兩者相互作用,不良氣候會深入骨髓,進入腹中,損傷五臟。高明的醫生會提前預測並採取措施,祛除不良氣候,防止其造成傷害。
帝曰:善。其法星辰者,余聞之矣,願聞法往古者。岐伯曰:法乎往古者,先知《針經》也。驗乎來今者,先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以候氣之浮沉,而調之於身,觀其立有驗也。觀其冥冥者,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,而工獨知之,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四時氣之浮沉,參伍相合而調之,然而不行於外,俱不能見也,工常先見之,故曰觀於冥冥焉。通於無窮者,可以傳於後世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好。醫治星辰的方法我已經聽過了,希望聽聽醫治往古病症的法則。」
岐伯說:「醫治往古病症的法則,首要理解《針經》。診斷現今病症的法則,首要觀察日月的寒暖、月相的盈虧,以此判斷氣血的浮沉,並根據個人體質加以調節,觀察這些徵兆就能明白其道理。
『觀其冥冥者』指觀察人體內氣血運行的狀況,這些現象不會顯露在外,但醫師能獨自理解。結合日月的寒暖、月相的盈虧,以及四季氣候的浮沉,綜合調配治療,這些過程雖不外顯,但醫師往往能先預見,所以用『觀其冥冥』來形容。
『通於無窮者』指醫道可以傳授給後世,永不停息。
《靈樞·官針》:法於往古,驗於來今,觀於冥冥,通於無窮。此下俱解「官針」之義。《針經》即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先立《針經》是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官針》一書,根據古代醫學法則制定,並驗證於當今時代。藉由觀察隱祕變化,通曉無窮奧祕。以下內容都解釋「官針」的意義。《針經》就是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首先制定《針經》的內容。
是故工之所以異也,視之無形,嘗之無味,若神彷彿,故謂冥冥。虛邪者,八正之虛邪氣也。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汗出,腠理開,逢虛風,其中人也微,故莫知其情,莫見其形。上工救其萌芽,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,盡調不敗而救之,故曰上工,下工救其已成,救其已敗,救其已成者,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,因病而敗之也。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病脈之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焉。
三部九候為之原,九針之論不必存也。
白話文:
所以醫術高超的人與一般人不同,他們觀察不到有形狀,品嚐不到味道,就像是神一樣神祕,因此被稱為「冥冥」。虛邪是指八正中的虛弱邪氣。邪氣作祟時,身體會像用力流汗時毛孔打開,這時邪風趁虛而入,人們會略有感覺,但卻摸不著它的形狀。高明的醫生可以從早期的症狀發現問題,並及早治療,讓虛邪氣不至於發作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他們為「上工」,而一般的醫生只能在虛邪氣發作後才治療。治療發作後的虛邪氣,是因為不知道三部九候的失調,導致疾病發作後才治療。知道虛邪氣所在的人,可以通過診斷三部九候的病脈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「守護門戶」。
「官針」:粗工所不見,良工之所貴,莫知其形,若神彷彿。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。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其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是故上工之取氣,乃救其萌芽,下工守其已成,因敗其形。故工之用針也,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。
白話文:
真髓之針法:
粗劣的醫生不懂,但良醫珍視。其形狀難以捉摸,宛如神靈般變化莫測。
在身體虛弱有邪氣的人身上,施針後會引起明顯的反應。而在正氣和邪氣勢均力敵的人身上,施針後的反應則很微弱,只能從臉色上看出一些端倪。看似有反應,又似若無,時隱時現,有形無形,難以捉摸。
因此,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萌芽初期施針,以防範於未然。而低劣的醫生則等到疾病成形後纔出手,試圖消滅其外顯症狀。
所以,高明的醫生施針,能掌握氣的所在,並把握關鍵部位。
上工之所以異於粗工者,能於正邪初傷,有形無形之際,先見三部九候之氣,救之於早,不事病成而事敗,以能知其氣之所在,是以守其門戶而無失也。(此即觀於冥冥之義)
白話文:
高手之所以比一般技工高明,是因為他們能在正邪交戰初期,也就是徵兆不明顯的時候,就能看出三部九候之氣的變化,及時救治,在病情尚未成形之前就阻斷,因為他們能準確掌握正邪之氣的動向,所以能守住人體的要害,不讓邪氣侵犯。(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觀於冥冥」的道理)
帝曰:余聞補瀉,未得其意。岐伯曰:瀉必用方,方者,以氣方盛也,以月方滿也,以日方溫也,以身方定也,以息方吸而內針,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,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,故曰瀉必用方,其氣易行焉。補必用員,員者行也,行者移也,刺必中其營,復以吸排針也。員與方,非針也。
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說過補瀉,但還沒明白其中的道理。」
岐伯說:「瀉法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,時機是指氣候適宜,月份正好是滿月,天氣溫和,自身狀態穩定,呼吸平緩。下針時配合吸氣,再等呼吸平緩後轉動針具,再等呼氣時緩慢拔出針具。所以說瀉法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,這樣氣血運行才容易。
補法一定要選擇施行,施行就是移動,移動就是轉移。針刺一定要刺中營氣部位,拔針時也要配合吸氣。施行和時機,並不是針刺的部位。」
「官針」:瀉必用員,補必用方,此曰瀉必用方,補必用員,文異而義通也。瀉者,以吸內針,以呼出針,針出而氣瀉矣。員與方,乃針法耳,非針也。在臟腑曰血氣,在經絡曰營衛。肝藏血,血舍魂,肺藏氣,氣舍魄,魂升而神化,神降而魄生。神居血氣之中,形包血氣之外,養其血氣,即所以養其神,而養其神,即所以養其形也,故養神者,必知形體之肥瘦,養形者,必知氣血之盛衰。血氣者,即人之神所攸賴而弗離者,不可不謹養也。
白話文:
「官針」:瀉氣時一定要用圓鈍的針,補氣時一定要用鋒利的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瀉氣時一定要用鋒利的針,補氣時一定要用圓鈍的針。雖然文字不同,但意思是一樣的。瀉氣時,用針吸納體內的氣,出針時排出體外的氣,針拔出來後氣就瀉掉了。圓鈍的針和鋒利的針,只是針的形狀不同而已,並不是針的不同種類。
在臟腑中流動的是血氣,在經絡中流動的是營氣和衛氣。肝臟儲藏血,血養護魂魄;肺臟儲藏氣,氣養護魄體。魂魄上升而神魂化生,神魂下降而魄體生成。神魂居於血氣之中,形體包於血氣之外。養護血氣,就是養護神魂;而養護神魂,就是養護形體。因此,養護神魂的人,必須瞭解形體的肥瘦;而養護形體的人,必須瞭解氣血的盛衰。血氣是人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東西,所以必須小心地養護。
帝曰:妙乎哉論也!合人形於陰陽四時,虛實之應,冥冥之期,其非夫子,孰能通之!然夫子數言形與神,何謂形?何謂神?原卒聞之。岐伯曰:請言形,形乎形,目冥冥,問其所病,索之於經,慧然在前,按之不得,不知其情,故曰形。帝曰:何謂神?岐伯曰:請言神,神乎神,耳不聞,目明心開而志先,慧然獨悟,口弗能言,俱視獨見,適若昏,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故曰神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你講得真是太好了!將人體與陰陽、四時結合起來,虛與實的變化,玄妙微妙的運作時間,除了您,還有誰能通曉這些呢?可是先生您多次提到形與神,什麼是形?什麼是神?請您詳細地講給我聽。歧伯說:讓我來說說形吧。形,顯現為形體,但目光迷茫。詢問病症的時候,按照經絡尋找原因,病症分明就在眼前,但按壓卻找不到,不知道它的情況,所以稱之為形。黃帝說:什麼是神?歧伯說:讓我來說說神吧。神,顯現為精神,耳聽不見,但心明眼亮,意念先發。獨自明白,口中說不出。眾人共同觀看卻只有自己能看到,好像在昏暗中只有自己明亮,像風吹動雲彩一樣變化無常,所以稱之為神。
索之於經,索之於經絡也。慧,明也,慧然在前,似有形矣,乃按之不得,實不知其情,終無形之可索也。目明心開而志先,心目瞭然,志先覺之,慧然獨悟矣,而口弗能言,實俱視而獨見,適若昏蒙,又復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聚散無定,言神之所在,可以意悟,而不可以言傳也。
白話文:
在經絡中探索智慧,慧,明也。智慧明明在前,好像有形狀,但想按住它卻按不到,實在不知道它的實情,因此最終沒有具體的形狀可以探索。眼睛明亮,思維清晰,意念先行,心智敏銳,清晰洞察,意念先覺悟,智慧獨自理解,卻無法用言語表達,大家一起看,卻只有自己看到,適才還昏昏濛濛,忽然又清楚明白,像風吹動雲彩,聚散不定,描述神妙的智慧所在,可以用心意領悟,卻無法用言語傳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