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21)
卷二 (21)
1. 脈要精微論(十四)
尺內兩傍,則季脅以下之部也,尺之外側以候腎,尺之內側以候腹,此診下焦之法也。中附上,兩關脈也,左之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右之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,此診中焦之法也。上附上,兩寸部也,右之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之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(手心主也)。此診上焦之法也。
前部之脈以候前半,後部之脈以候後半,上竟上者(竟,盡也)。胸膈咽喉中事也,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。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。推而下之,下兩不上,頭項痛也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故曰知內者,按而紀之,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知內者,按其處而經紀之,言不差也。知外者,終其事而如始之,言不亂也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,謂兩寸、兩關、兩尺診法之大要也。此答帝問知病乍在內、知病乍在外之義。
帝曰:病成而變何謂?岐伯曰:風成為寒熱,久風為飧泄,脈風成為癘,癉成為消中,厥成為巔疾,病之變化,不可勝數。
病成而變者,病成而變生諸證也,此因上文知病之所變而重問之。風成為寒熱者,風閉皮毛,則生寒熱。久風為飧泄者,風木鬱陷,則生飧泄。脈風成為癘者,風傷衛氣,衛閉而遏營血,血熱不得透發,經脈腐敗,則生疝癩也。癉成為消中者,胃腑濕熱,故善食而善消也。厥成為巔疾者,足之三陽,厥逆不降,故生巔頂之疾也。
此皆病成之所變化,諸如此類,不可勝數也。
帝曰:諸癰腫筋攣骨痛,此皆安生?岐伯曰: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此四時之病,以其所勝治之則愈也。
癰疽腫硬,筋攣骨痛,此因風寒閉其經脈,營衛阻梗而成,乃八風感襲之所變化也。按其四時之病,以其所勝治之則愈,如以寒治熱、以風治濕之類。
帝曰:人之居處動靜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岐伯曰: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,皆為變也。是以夜行則喘出於心,淫氣病肺,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,淫氣傷肝,有所墜恐,喘出於肝,淫氣害脾,度水跌僕,喘出於腎與骨,淫氣傷心。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也。故曰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
夜行勞力汗出,君火失藏,汗為心液。則喘出於心。心火淫泆,而刑肺金,是以病肺。有所驚恐,膽火升炎(膽主驚),肺金受傷,則喘出於肺。肝木被刑,是以傷肝。有所墮恐,風木下陷,則喘出於肝(墮墜亦生驚恐。肝膽皆主驚,膽病則上逆,肝病則下陷,故墮墜驚恐,肝偏受之)。
脾土被刑,是以害脾。度水跌僕,而生恐懼,腎水受病(腎屬水而主恐)。心火被刑,是以傷心。勇者氣盛,故流行而不病,怯者氣虛,故留著而為病也。
白話文:
脈要精微論(十四)
尺脈內側的兩旁,對應季脅以下的部位,尺脈外側反映腎的情況,內側則反映腹部,這是診斷下焦的方法。中附上的位置是兩關脈,左關外側對應肝,內側對應膈;右關外側對應胃,內側對應脾,這是診斷中焦的方法。上附上的位置是兩寸脈,右寸外側對應肺,內側對應胸中;左寸外側對應心,內側對應羶中(即心包經),這是診斷上焦的方法。
前部的脈象反映身體前半部的狀況,後部的脈象反映後半部的狀況。脈象向上延伸至頂端,對應胸膈、咽喉的問題;向下延伸至底端,則對應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部的問題。
若推動脈象向外,卻發現脈象偏內而不外,可能有心腹積聚的問題;若推動脈象向內,卻發現脈象偏外而不內,則可能有身體發熱的現象。若推動脈象向上,發現脈象停留上部而不下,可能腰足寒冷;推動脈象向下,發現脈象停留下部而不上,可能頭項疼痛。按壓脈象至骨,若脈氣微弱,則可能腰脊疼痛或身體有痹症。
因此,瞭解內部問題時,需按脈推究;瞭解外部問題時,則需從表象追本溯源。這六種方法(寸、關、尺的左右診斷)是脈診的基本原則,解釋了如何判斷病症在內或在外。
黃帝問:「疾病形成後的變化是什麼?」岐伯答:「風邪致病會先表現為寒熱,久風則導致腹瀉;風邪入脈會引發癘風(如麻風);熱邪鬱積會形成消渴;厥逆氣機上衝則導致頭部疾病。疾病的變化不可勝數。」
癰腫、筋攣、骨痛等症,是因寒氣積聚與八風(八方風邪)變化所致。治療時應順應四時氣候,以相剋之法調治(如以寒治熱、以風治濕)。
人的居住環境、動靜習慣及性格勇怯會影響脈象。例如夜間活動會使心氣外洩而影響肺;驚恐使肺氣受擾而傷肝;跌墜恐懼影響肝氣而傷脾;涉水或跌倒則傷腎氣而累及心。勇敢者氣血通暢,病易消散;怯懦者氣血滯留,易成疾病。因此診病時需觀察患者的體質、性格及表現,以全面判斷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