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0)

1. 脈要精微論(十四)

浮而散者,此為眴僕,浮則相火上逆,散則甲木拔根,甲木失根,陽氣浮散,旋轉不寧,故頭目眴運而昏迷顛仆也。諸浮而不躁者,皆在陽經,則為熱,其有躁者,則在手三陽,手三陽者,陽中之陽也。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經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,則在足三陰,足三陰者,陰中之陰也(陽性浮,故浮則皆在陽經,浮而躁,則陽盛極矣,是以在手。陰性沉,故沉則皆在陰經,沉而靜,則陰盛極矣,是以在足也)。

數動而一代者,此病在陽之脈也,主大便泄利及便膿血。蓋陽明胃腑,主受盛水穀,胃土上逆,壅礙少陽下行之路,甲木不舒,侵逼胃腑,水穀莫容,故生泄利。少陽相火,傳於胃腑,自胃腑而傳大腸,瘀蒸腐爛,故便膿血。其數動而一止者,少陽陽明之經瘀塞而不通暢也。

諸過者,切之澀者,陽氣有餘也,滑者,陰氣有餘也。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,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

衛性收斂,斂則脈澀,營性疏泄,泄則脈滑,諸脈有過者,切之澀者,是陽氣有餘也,滑者,是陰氣有餘也。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,清氣之外斂也,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,溫氣之外泄也,陰陽俱有餘,則無汗而寒,營衛皆閉,表寒而裡熱也。

臂多青脈曰脫血。頸脈動喘疾咳曰水。目裹微腫,如臥蠶起之狀,曰水。溺黃赤,安臥者,黃疸。目黃者,曰黃疸。已食如飢者,胃疸。面腫曰風。足脛腫曰水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

肝藏血,其色青,臂多青脈者,風木疏泄而肝血脫亡也。頸脈者,足陽明之大迎(結喉旁之動脈),頸脈動喘疾咳者,水邪上逆而肺胃之氣阻也。目裹者,足陽明之承泣(穴名),目裹微腫.如臥蠶起狀者,水邪侮土,直犯陽位也。溺黃赤者,脾土濕陷,肝木抑遏,郁生下熱,傳於膀胱,膀胱濕熱,故溺黃赤。

水道梗澀,風木不能疏泄,濕熱淫蒸,傳於周身,則為黃疸。脾氣困乏,故安臥不欲動轉。目黃者,亦曰黃疸,濕氣浸淫於頭目也。已食如飢者,胃疸,胃腑濕熱,水穀消化之速也(疸與癉同,熱也)。面腫曰風,風動則面浮也。足脛腫曰水,水旺土濕,陽氣不能下達也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,手少陰脈動神門(在掌後下廉高骨內)。

胎生土位,礙水火交濟之路,君火上炎,故神門動甚。其於氣口,則應在左寸也(此段舊誤在「平人氣象」中)。此答黃帝問知病所在之義。

寸口脈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,寸口脈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。脈盛滑堅者,曰病在外,脈小實而堅者,病在內。

沉堅為中,浮盛為外,盛滑為外,小實為內,此表陽里陰之形體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平人氣象」中)

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,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
白話文:

脈要精微論(十四)


  1. 脈象浮散:表示頭暈目眩甚至昏倒。脈浮是因相火(少陽火)上逆,脈散則是膽經(甲木)根基不穩。膽經失根,陽氣浮散不固,導致頭暈目眩、神志不清而跌倒。
  • 若脈浮但不躁動,病在陽經,多為熱症;若浮而躁動,則病在手三陽經(陽中之陽)。
  • 若脈細而沈,病在陰經,易骨痛;若沈而安靜,則病在足三陰經(陰中之陰)。
  1. 脈象數動而時有間歇:主陽經病變,常見洩瀉或便膿血。因胃氣上逆,阻礙膽經下行,膽木(甲木)鬱結壓迫胃腑,導致消化異常而洩瀉。若少陽相火傳至胃和大腸,則引發膿血便。脈象間歇是因少陽、陽明經氣瘀滯不通。

  2. 脈象異常

  • 切脈澀滯:陽氣過盛,症狀為身熱無汗。
  • 脈滑:陰氣過盛,症狀為多汗身寒。
  • 陰陽俱盛:無汗且畏寒(衛氣收斂則脈澀,營氣外洩則脈滑)。
  1. 特定症狀與脈象
  • 手臂多見青筋:失血(肝血不藏)。
  • 頸脈跳動急促伴咳嗽:水濕犯肺胃。
  • 眼瞼微腫如臥蠶:水濕侵犯脾胃。
  • 小便黃赤、倦臥:黃疸(濕熱鬱滯)。
  • 目黃亦屬黃疸,飯後易飢為胃疸(胃熱)。
  • 面腫因風邪,足脛腫因水濕。
  • 婦人手少陰脈(神門穴)搏動明顯:懷孕(胎氣影響心火)。
  1. 寸口脈診斷
  • 沈而堅:病在內(中焦)。
  • 浮而盛:病在外(表證)。
  • 盛滑堅:病在外;小實堅:病在內。
  1. 尺脈分部對應
  • 兩側尺部候季脅;外側候腎,內側候腹。
  • 關部左側外候肝,內候膈;右側外候胃,內候脾。
  • 寸部右側外候肺,內候胸中;左側外候心,內候羶中。
  • 前部(掌側)候胸腹,後部(背側)候腰背;上至魚際候胸喉,下至尺末候少腹下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