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寶命全形論(五十一)

黃帝問曰:天覆地載,萬物悉備,莫貴於人。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,君王眾庶,盡欲全形。形之疾病,莫知其情,留淫日深,著於骨髓,心私慮之。余欲針除其疾病,為之奈何?

四時之法,生長收藏之令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天空覆蓋著大地,萬物齊備,沒有比人更尊貴的了。人由天地之氣而生,四時之法則使人成長。無論是君王還是百姓,都希望身體健康。身體的疾病,沒有人知道它的原因。長期積累,深入骨髓,心裡為此擔憂。我想用針灸去除疾病,該怎麼做呢?

岐伯對曰:夫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節,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。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,不失四時。人能應四時者,天地為之父母。知萬物者,謂之天子。能存八動之變者,五勝更立。能達虛實之數者,獨出獨入。知十二節之理者,聖智不能欺也,呿吟至微,秋毫在目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人生存在於大地,性命由天賦予,天地相合凝結成氣,於是產生的生命稱為人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個節氣;天有寒冷炎熱,人有虛弱康健。能夠遵循天地陰陽變化的人,不會錯過四時的節氣。人能適應四時變化的人,天地便是他(或她)的父母。知道萬物規律的人,才能稱得上天子。能掌握八種運行的變化的人,五種元素會交替主導。能明白虛實變化數量的人,能夠獨自出入。懂得十二節氣規律的人,即使是聖人智者也不能欺騙他,觀察入微,細微如秋毫都能觀察得清清楚楚。

人之形生於地而命懸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天有陰陽,陰陽推遷,四時變化,爰有十二節氣,人有十二支節以應之,天有寒暑,寒暑往來,五行消長,爰有衰旺,人有虛實以應之,天地與人同氣,貴能崇效卑法耳。能經緯天地陰陽之化者,順生長收藏之令,自不失四時之序。

白話文:

人之身體生於大地,生命卻受上天掌控,天地氣息相合,稱之為人。天空有陰陽之分,陰陽交替,四季變化,因此產生了十二節氣;人體有十二個關節節段與之相呼應。天空有寒暑,寒暑交替,五行元素盛衰變化,因此有衰落和旺盛;人體有虛實之分與之相呼應。天地與人氣息相通,關鍵在於尊崇上天法則,效法自然規律。能夠體會並順應天地陰陽之變化的人,遵循自然規律,自然不會錯過四季的節序。

人能上應四時者,行與天地無違,天地為之父母。能應四時,則知萬物,知萬物者,代天宣化,謂之天子。能應四時,則順八風,能存八方風動之變者,五行之勝,相代更立,不為一邪所中。風在八方,有虛有實,自正面來者為實風,自沖後來者為虛風,人之令氣有衰旺,臟腑有虛實,兩實相逢,則人不傷,兩虛相逢。則人傷焉,能存八風之變,是達虛實之數也,能達虛實之數者,獨出獨入,不與眾人同。

白話文:

人體能與四季相應,意味著生活方式與天地運行協調一致,將天地視為父母。能順應四季,就能瞭解萬物;瞭解萬物,就能代天宣揚教化,稱為天子。能順應四季,就能適應八風(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八個方向的風);能掌握八方風向變化的關鍵,就能瞭解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,不受任何一種邪氣的侵襲。

八方之風有虛有實,從正面而來的為實風,從側面而來的為虛風。人體的元氣有盛有衰,臟腑也有虛實。兩個實體相遇,人不會受到傷害;兩個虛體相遇,人則會受傷。能掌握八風變化的規律,就是通曉虛實之道的表現。能通曉虛實之道的人,可以獨自出入,不隨波逐流。

中於虛邪,達虛實之數,是知十二節之理也,知十二節之理者,隱顯悉照,聖智不能欺也。是則呿去吟至微(呿,開口出氣。吟,閉口吸氣),亦當秋毫在目,況於形之疾病,色脈顯然,何為不知其情,則以微針除之,非難事矣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受到寒邪或暑邪的侵犯,達到虛實相生的程度,就能明白十二節氣的道理。明白十二節氣道理的人,對於外在顯露和內在隱藏的狀況都能洞察,即使是聖人或智者也無法欺騙他。因此,不管是開口出氣還是閉口吸氣這樣細微的動作,都能被看在眼中。更何況是身體外在的疾病,只要透過觀察臉色和脈象就能明顯看出,怎麼可能會不知道病情的狀況呢?因此,可以用細小的針灸去除疾病,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。

帝曰: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,天地合氣,別為九野,分為四時,月有大小,日有短長,萬物並至,不可勝量,虛實呿吟,敢問其方?

白話文:

黃帝說:人是有形體的,離不開陰陽兩氣。天地之間的氣息結合,形成九個區域,分為四季。月亮有盈虧,太陽有日長日短。世界上萬物並存,數量極多。虛實(陰陽)變化無窮,請問調和的方法是什麼?

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,陰陽者,天地之氣也。天地合氣,地則別為九野,天則分為四時,四時之中,月有大小之殊,日有短長之差,不相同也。則夫萬物並至,不可勝量,盈虧消長,紛紜錯出,虛實呿吟之數,何以辨之?敢問其方也。

白話文:

人擁有形體,離不開陰陽兩氣。陰陽是天地間的氣息。天地間的氣息結合,地面形成九個方位,天空則分為四季。四季的時序中,每月的長短大小不同,每年的白天和黑夜長度也不一樣。眾多的生物種類繁多,數量龐大。生物的盛衰變化、增減盈虧,繁雜紛亂,虛實氣息的興衰變化,如何辨別這些現象?請教其中方法。

岐伯曰:夫鹽之味鹹者,其氣令器津泄,弦絕者,其音嘶敗,木敷者,其葉發,病深者,其聲噦。人有此三者,是謂壞府,此皆絕皮傷肉,氣爭血黑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鹽味鹹,它的性質會讓器皿中的液體流出。弦斷了,聲音就會嘶啞。木頭發芽,是因為樹葉生長。疾病深入,聲音就會沙啞。人體出現這三種情況,叫做「壞府」,這是因為皮肉受損嚴重,氣血瘀滯,毒藥治不好,針灸也無效。

虛實呿吟之數,不難辨也,凡有諸內,必形諸外。夫鹽之味鹹者,滷氣浸淫,令器津泄,是以弦急而欲絕者,其音嘶敗,木鬱而欲敷者,其葉反側(木欲敷舒而不能,故葉發動而反側),病深而氣敗者,其聲噦噫。人有三等之象者,是謂毀壞之宮府,此皆絕皮傷肉,氣爭血黑,形體頹敗,殞亡非久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也。

白話文:

虛症和實症的區別並不困難,凡是內在的病症,一定會表現出外在的徵兆。就像鹽的鹹味是由滷氣浸潤滲透,導致器物中的水分外泄,所以弦線繃緊快要斷裂時,其音調就會嘶啞難聽。而樹木鬱結無法舒展時,其樹葉就會反捲。疾病嚴重,氣息敗壞時,人的聲音就會變得嘶啞低微。人身體有出現衰敗的三種徵兆,表示身體的某個宮府已經毀壞,這都是因為皮肉嚴重受損、氣血衰敗、形體衰敗,不久後就會死亡,即使服用毒藥或治療也無濟於事。

帝曰:余念其痛,心為之亂惑,反甚其病,不可更代,百姓聞之,以為殘賊,為之奈何?岐伯曰: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,黔首共飲食,莫知之也。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,五法俱立,各有所先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想到他們的痛苦,內心都亂了,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病情,不能再更換其他人了。百姓聽說了,會認為我殘暴,怎麼辦呢?

岐伯說:木頭遇金就要被砍伐,火遇水就會熄滅,土養育木頭而茂盛,金遇火就會殘缺,水遇土就會斷絕,萬物都是這樣,怎麼能用得完呢?所以針灸有五種方法在天下盛行,老百姓都能享受治療,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。

第一種方法是治療精神;第二種方法是知道如何養生;第三種方法是知道毒藥的真面目;第四種方法是掌握砭石(針具)的大小;第五種方法是知道腑臟和氣血的診斷。這五種方法都建立起來了,各有其優先次序。

五行之理,克其所勝,萬物盡然,不勝其數。故針法五行,有懸布天下者五,黔首(黔,黑也,秦謂百姓為黔首,言其黑頭無知也,其語始此)共飲食,而已莫知之也。一曰治神,治其神明,以存針也(義見下文)。二曰知養身,知去邪扶正,以養人身也。三曰知毒藥為真,知毒藥攻邪,以為真也。

白話文:

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,無處不在,數不勝數。因此,針灸的五行原理中,有五種手法廣泛流傳於民間,百姓們都習以為常,卻不明白其中的原理。

第一種手法是「治神」,也就是對人體的精神進行調整,以維持針灸的效果。(詳細解釋見下文)

第二種手法是「知養身」,也就是明白如何祛邪扶正,以養護身體。

第三種手法是「知毒藥為真」,也就是明白毒藥可以攻克疾病,發揮藥效。

四曰知制砭石小大,制砭石小大之度,以適病也。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,知腑臟血氣陰陽虛實之分,補瀉無差也。五者之法俱立,因病制宜,各有所先也。

白話文:

第四個要點是瞭解刮痧工具的大小,根據病情調整刮痧工具的大小。第五個要點是瞭解臟腑、氣血的診斷,掌握臟腑、氣血的虛實和陰陽,才能對症下藥,準確地加減調理。這五個原則都要掌握,根據不同的病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,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療法。

今末世之刺也,虛則實之,滿者瀉之,此皆眾工所共知也。若夫法天則地,隨應而動,和之者若響,隨之者若影,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。

白話文:

當今的針灸治療方法,是以虛實論治,虛則補之,滿則瀉之,這是所有從業者都有的共識。然而,如果遵循天地法則,順應而動,它就像回聲一樣呼應,就像影子一樣隨行,不受鬼神左右,獨來獨往。

末世之刺,虛補實瀉,眾工皆知,非其至也。若夫法天則地,隨應而動(隨宜而動),氣血之變,若影響之逐形聲,道無鬼神,而獨來獨往,此則眾工所不解矣。

白話文:

在醫學的末世,病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,施治時虛的就補,實的就瀉,這是所有醫者都知道的,但這並不是最高深的醫術。如果能順應天地萬物變化無窮的規律,靈活應對,察覺氣血的變化,就像影子追隨身體一樣,那麼施術就不需要依靠鬼神,而是能獨立自主地把握病機,並靈活運用治療方法。這種境界是大多數醫者所不瞭解的。

帝曰: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,五臟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針。眾脈不見,眾凶弗聞,外內相得,無以形先,可玩往來,乃施於人。人有虛實,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。至其當發,間不容瞚,伏如橫弩,起如發機,手動若務,針耀而勻,靜意視義,觀適之變,是謂冥冥,莫知其形,見其烏烏,見其稷稷,從見其飛,不知其誰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希望能聽到治病的真正方法。岐伯說:凡是行針,一定要先調理精神,五臟平穩,九候備全,然後才能下針。眾脈不出,凶兆不聞,內外相合,不要以形體為先,能夠在虛實之間應對自如,纔可以在人身上施針。人有虛證和實證,五臟虛弱的不要輕舉妄動,五臟實熱的不要疏忽怠慢。到了適當的時候,不容許有片刻猶豫,就像弩箭蓄勢待發,發射時就像機簧彈響,手勢動作熟練,針尖穩而勻,心神鎮定,觀察體徵的變化,這叫做玄妙無比,看不清它的形狀,看到它黑漆漆的,看到它動來動去,然後看到它飛快移動,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。

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,我以神往,人之五臟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意於針。針貴得要,眾脈不必盡見,眾凶弗容盡聞,法在外內相得,無以形先,待其可玩往來(可以玩索而得獨往獨來之意),乃施於人。人有虛實,五虛勿近,不可補也,五實勿遠,易於瀉也。至其當發之時,間不容瞚,轉瞬而已晚也(瞚,轉瞬也)。

白話文:

要進行針刺治療,首先必須調理心神,讓我方的意念與患者的意念相通,患者五臟已安穩,九候已備全,然後才將心思專注於針上。使用針灸要取得恰到好處的效果,不用盡觀察所有脈象,不用盡聽察所有病症,法則在於內外互相協調,不要以表象為先,等候可以動態觀察往來的情形(可以探究取得獨自往返的意思),才施用於患者。患者有虛實之分,五虛者不可針刺,也不可補虛;五實者不可遠離,容易瀉火。等到適宜施針的時候,不容眨眼的片刻猶豫,稍一遲疑就錯過了時機(瞚,轉瞬的意思)。

伏如橫弩不動,起如發機之速,手動若務(務與鶩同)。勢至捷也。針耀而勻(耀與躍同),力至均也。靜意視義,觀其虛實所適之變,是謂冥冥無象,莫知其形。見其烏烏,見其稷稷(烏烏,烏鳥鳴聲。《漢明帝起居注》:帝東巡過亭障,有烏飛鳴聖輿上,亭長祝曰:烏烏啞啞。

白話文:

再唱首歌謠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裡寫道:歌聲嗚嗚。稷稷,是疾速的意思。《詩經·小雅》裡寫道:既齊整又疾速。《注釋》:齊,是整齊。稷,是疾速。嗚嗚稷稷,比喻針的靈巧快捷,像飛快的鳥一樣,只見它飛快穿梭,卻不知是誰在操縱它。

又歌聲。《史·李斯傳》:歌呼烏烏。稷稷,疾也。《詩。小雅》:既齊既稷。《注》:齊,整。稷,疾。烏烏稷稷,喻針之妙捷,若飛鳥也),從見其飛行絕跡而已,不知其誰所使之也。

帝曰:何如而虛?何如而實?岐伯曰: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,深淺在志,遠近若一,如臨深淵,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眾物,義無邪下,必正其神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什麼情況下應該針灸虛的部位?什麼情況下應該針灸實的部位?

岐伯回答:針灸虛的部位之前要先補實,針灸實的部位之前要先瀉虛。氣血運行到針灸部位後,要小心守候,不要讓它逃逸。針刺的深淺由心意決定,針灸的位置遠近要等同,就像面對深淵一樣小心謹慎,雙手握針有力,心神不要放在雜念上,不要有偏離正道的想法,務必要專注於針灸。

此因上文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,問實者何如而使之虛?虛者何如而使之實?刺虛者須其實,俟其陽氣已至而後去針也,刺實者須其虛,俟其陰氣已至而後去針也。經氣已至,是虛者變實、實者變虛之候,慎守之而無失(義詳「針解」),深淺之間在志,遠近之際若一,如臨深淵,恐其將墮,手如握虎,欲其力壯,寧神靜志,眾物皆損,義無邪下,必正其神(義詳「針解」。後二語,依「針解」補)。

此刺法之真訣也。

白話文:

此前文提到的「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」,是說在針灸時,如果遇到實症,不要遠離針灸穴位;如果遇到虛症,不要靠近針灸穴位。

那麼,如何讓實症變虛,虛症變實呢?

針灸虛症時,需要先讓虛症變實,等到陽氣已經到達,再拔針。針灸實症時,需要先讓實症變虛,等到陰氣已經到達,再拔針。

當經氣到達,就是虛症變實、實症變虛的時機。要仔細觀察,不要出錯(具體方法詳見「針灸解釋」)。

針灸的深淺由自己的意念決定,遠近的距離要一樣,就像臨近深淵,害怕自己會掉下去;手握著老虎,希望它力氣強壯。

集中精神,保持心志安定,不要讓雜念幹擾,不要不正當地下針,一定要正心正意(具體意思詳見「針灸解釋」。最後兩句話,根據「針灸解釋」補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