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19)
卷二 (19)
1. 脈要精微論(十四)
中手,動應於手也,寸口脈中手而短者,足三陽之不降也,其病在上,曰頭痛(足三陽自頭走足,經氣不降則寸浮,故脈短)。中手而長者,足三陰之不升也,其病在下,曰足脛痛(足三陰自足走胸,經氣不升則尺浮,故脈長)。中手短促而上擊者,手三陽之不升也,病在升路之半,曰肩背痛(手三陽自手走頭,皆由肩升)。
脈沉而橫者,足厥陰之不升也,病在升路之半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(足厥陰由小腹上行脅肋)。脈沉而喘動應手者,曰寒熱,少陽膽經外閉於風寒也(足少陽化氣相火,風寒外束則生寒,相火內鬱則生熱也)。脈沉而軟弱不達者,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,厥陰肝經外閉於風寒也(厥陰,陰極陽生,陰極則生寒,陽復則發熱)。木弱由於水寒,水寒木鬱,結而不行,則生疝瘕,衝擊不寧,則少腹疼痛。
脈緊急者,曰疝瘕少腹痛,以其水寒之深,而木鬱之極也。
脈滑曰風。脈澀曰痹。緩而滑曰熱中。盛而緊曰脹。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。安臥脈盛,謂之脫血。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尺粗長熱者,謂之熱中。解與懈同,㑊與跡同。
風病脈滑,衛氣閉斂而營血鬱動也。痹病脈澀,營血凝瘀而衛氣阻滯也。緩而滑曰熱中,熱氣之外達也。盛而緊曰脹,寒氣之外束也。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,邪熱消爍,陰精耗損,而形跡懈怠也。安臥脈盛,謂之脫血,身未動搖而脈不寧靜,是血亡而氣不守也。尺膚澀而脈滑,謂之多汗,是營血化汗而外泄也(血亡則皮澀,臟氣不行則脈滑)。
尺膚寒而脈細,謂之後泄,是水寒木陷而下衝也。尺膚粗而常熱,謂之熱中,是邪熱爍陰,而皮膚失其潤澤也。(此上二段,舊誤在「平人氣象」中)
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,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
皮粗而脈大者(統尺寸言),陰不足,陽有餘,此為熱中也(承上尺粗常熱者,謂之熱中,而申明之)。來疾而去徐,是上實而下虛,上實者,此為厥巔之疾(三陽不降,其病在頭)。來徐去疾,是上虛而下實,上虛者,此為惡風也(「仲景脈法」:風則浮虛,惡風,邪風也)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之,陽氣在上,是以上虛也。
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。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。浮而散者,為眴僕。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,在手。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,在足。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也。
有脈俱沉細數者,此少陰之厥也。足少陰自足走胸,上行為順,下行為逆,腎氣虛寒,不能上化木火,故脈沉細數者,乙木沉陷而鬱動於水中也。此緣少陰逆行,肝木失生,故脈象如是。沉細數散者,此為寒熱也,沉細則水旺而生寒,數散則木鬱而生熱。沉細者,少陰之陰勝而陽敗也,數散者,厥陰之陰極而陽復也。
白話文:
脈要精微論(十四)
手腕中心脈搏,動態反應著手的狀況。寸口脈在手腕中心位置而脈搏短者,是足三陽經氣不下降的緣故,病症在上焦,表現為頭痛(足三陽經脈從頭走足,經氣不降則寸脈浮而短)。手腕中心脈搏而脈搏長者,是足三陰經氣不上升的緣故,病症在下焦,表現為足脛疼痛(足三陰經脈從足走胸,經氣不升則尺脈浮而長)。手腕中心脈搏短促而向上跳動者,是手三陽經氣不升的緣故,病症在上升途中的半路,表現為肩背疼痛(手三陽經脈從手走頭,皆由肩部上升)。
脈象沉而橫向者,是足厥陰經氣不升的緣故,病症在上升途中的半路,表現為脅下有積塊,腹部有橫向的脹痛(足厥陰經脈由小腹上行至脅肋)。脈象沉而有喘息,且動態反應於手者,表示寒熱交加,是少陽膽經受風寒阻礙的緣故(足少陽經脈化生氣血的相火,風寒外邪阻礙則產生寒邪,相火內鬱則產生熱邪)。脈象沉而軟弱,力量不足者,表示寒熱交加以及疝氣、少腹疼痛,是厥陰肝經受風寒阻礙的緣故(厥陰經脈,陰氣極盛則陽氣生髮,陰氣極盛則生寒,陽氣復甦則發熱)。肝木的衰弱是因於腎水的寒冷,腎水寒冷則肝木鬱結,氣血運行受阻,則產生疝氣,氣血衝擊不寧,則少腹疼痛。
脈象急促者,表示疝氣、少腹疼痛,這是因為腎水寒冷深入,肝木鬱結到極點的緣故。
脈象滑利則為風證。脈象澀滯則為痹證。脈象緩和而滑利則為熱邪內盛。脈象有力而緊弦則為脹滿。尺脈(寸口脈的最遠端)脈象緩和而澀滯,稱為懈怠。安臥時脈象有力,稱為失血。尺脈澀滯而寸脈滑利,稱為多汗。尺脈沉寒而脈細弱,稱為下痢。尺脈粗大而溫熱,稱為熱邪內盛。解與懈同義,㑊與跡同義。
風病的脈象滑利,是因為衛氣閉藏而營血鬱動的緣故。痹病的脈象澀滯,是因為營血凝滯而衛氣阻滯的緣故。脈象緩和而滑利則為熱邪內盛,是因為熱邪外達的緣故。脈象有力而緊弦則為脹滿,是因為寒邪外束的緣故。尺脈緩和而澀滯,稱為懈怠,是因為邪熱消爍,陰精耗損,而導致形體懈怠的緣故。安臥時脈象有力,稱為失血,是因為身體未動而脈象不寧靜,這是血氣虛損,氣血不守的緣故。尺膚澀滯而寸脈滑利,稱為多汗,是因為營血化為汗液而外泄的緣故(血虛則皮膚乾燥,臟腑氣血運行不暢則寸脈滑利)。
尺膚寒冷而脈細弱,稱為下痢,是因為水寒、肝木衰弱而氣血下陷的緣故。尺膚粗糙而經常溫熱,稱為熱邪內盛,是因為邪熱灼傷陰液,而皮膚失去滋潤的緣故。(以上兩段,舊本錯誤地放在「平人氣象」中)
脈象粗大者,陰虛陽盛,為熱邪內盛。脈象來得急而去的慢,上實下虛,為厥逆之症。脈象來得慢而去的急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之症,因此中惡風者,是陽氣受損的緣故。
皮膚粗糙而脈象粗大者(整體而言),陰虛陽盛,為熱邪內盛(承接上文「尺脈粗大而溫熱,稱為熱邪內盛」而進一步說明)。脈象來得急而去的慢,是上實下虛,上實者,這是厥逆之症(三陽經氣不降,其病症在頭)。脈象來得慢而去的急,是上虛下實,上虛者,這是惡風之症(「傷寒論脈法」:風則脈浮虛,惡風,是外邪風寒的緣故)。因此中惡風者,是陽氣受損,陽氣在上,所以是上虛的緣故。
脈象皆沉細而數者,是少陰厥逆。脈象沉細而數散者,是寒熱交加。脈象浮而散者,為眼瞼下垂或仆倒。所有脈象浮而不躁者,皆在陽經,則為熱證,其中有躁動者,在手陽經。所有脈象細而沉者,皆在陰經,則為骨痛,其中有靜者,在足陰經。脈象數動而一跳一停者,病在陽經脈絡,將導致泄瀉及膿血。
脈象皆沉細而數者,這是少陰經厥逆。足少陰經脈從足走胸,向上運行為順,向下運行為逆,腎氣虛寒,不能上化肝木與心火,所以脈象沉細而數者,是肝木沉陷而鬱動於腎水中。這是由於少陰經逆行,肝木失於生髮,所以脈象如此。脈象沉細而數散者,這是寒熱交加,沉細則腎水旺盛而生寒,數散則肝木鬱結而生熱。沉細者,是少陰經陰盛陽衰;數散者,是厥陰經陰極而陽氣復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