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8)

1. 異法方宜論(五十)

黃帝問曰: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岐伯曰:地勢使然也。東方者,天地之所始生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黑色而疏理,皆安其處,美其食。魚者使人熱中,咸者勝血,其病皆為癰瘍,其治宜貶石,故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。砭,音邊。

血熱蒸發,汗孔常開,故其理疏。感冒風寒,閉其營衛,格阻不行,則生臃腫,瘀熱蒸腐,則成癰瘍。砭石,石針也。(《山海經》:高氏之山,有石如玉,可以為針)
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,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華食而脂肥,邪不能傷其形體。其病生於內,其治宜毒藥,故毒藥者,亦從西方來。

風氣清涼,皮毛斂閉,不病外感而病內傷,故宜毒藥。

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。臟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焫,故灸焫者,亦從北方來。

乳酪寒滑助濕,易生脹滿之病,經絡凝澀,故宜灸焫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,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,其民嗜酸而食胕,致理而赤色。其病攣痹,其治宜微針,故九針者,亦從南方來。

濕熱熏蒸,多病骽足攣痹之證,故宜微針通其經絡,以泄濕熱。

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。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蹺,故導引按蹺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

濕傷經絡,營衛不運,易生痿厥寒熱之證,故宜導引按摩,以通氣血。

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。

聖人雜合諸法以治萬民,各得其方土之所宜。治之所以不同而病皆愈者,得病情而知治要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醫生治療疾病,同一種病卻用不同的方法,都能治好,這是為什麼呢?

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。東方,是天地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,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,靠近海邊,那裡的人吃魚而且喜歡吃鹹的東西,皮膚黝黑且毛孔較為疏鬆,他們都安於自己的居住地,喜歡當地的食物。魚容易使人體內生熱,鹹味容易使血液過盛,他們容易得癰腫瘡瘍等疾病,所以適合用砭石來治療,因此砭石這種治療工具也是從東方來的。砭,發音邊。

因為血熱蒸發,汗孔常常是打開的,所以皮膚紋理比較疏鬆。如果感受風寒,就會使營衛之氣閉塞,阻礙運行,就會產生臃腫,瘀積的熱腐敗,就會形成癰腫瘡瘍。砭石,就是石針。《山海經》記載:高氏山,有像玉一樣的石頭,可以用來做針。

西方,是盛產金玉的地方,多是沙石之地,是天地之氣收斂的地方,人們住在丘陵地帶且多風,水土堅硬,那裡的人不穿衣服,而是披著粗布草墊,吃味道濃厚的食物,所以身體肥壯,外來的邪氣不容易傷害他們的身體。他們的疾病多發於體內,適合用毒藥來治療,所以毒藥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西方來的。

由於那裡風氣清涼,皮膚毛孔是閉合的,不容易得外感風寒的病,反而容易得內傷的病,所以適合用毒藥來治療。

北方,是天地閉藏的區域,那裡地勢高聳,風寒冰冷,那裡的人喜歡居住在野外,以乳汁為食。容易因為內臟虛寒而產生腹脹等疾病,適合用艾灸來治療,所以艾灸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北方來的。

乳酪寒冷滑膩,容易助長體內濕氣,產生脹滿的疾病,造成經絡凝滯不通,所以適合用艾灸。

南方,是天地萬物生長發育、陽氣最旺盛的地方,那裡地勢低窪,水土虛弱,容易聚集霧氣露水,那裡的人喜歡吃酸味的東西和腐爛的食物,皮膚紋理細密且膚色赤紅。容易得筋脈拘攣麻痺的疾病,適合用細小的針刺來治療,所以九針這種治療工具也是從南方來的。

因為那裡濕熱蒸騰,容易得腿腳筋脈拘攣麻痺的疾病,所以適合用細小的針來疏通經絡,以排除濕熱。

中央地區,地勢平坦且潮濕,是天地孕育萬物的地方,那裡的人飲食雜亂而且不勞動。容易得肢體痿軟、昏厥、寒熱等疾病,適合用導引和按摩來治療,所以導引和按摩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中央地區產生的。

因為濕氣容易傷害經絡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容易產生肢體痿軟、昏厥、寒熱等疾病,所以適合用導引和按摩來疏通氣血。

高明的醫者會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來治療,使每個人都得到適合他們的方法,所以治療方法雖然不同,但都能治好疾病的原因是,了解了疾病的根源,掌握了治療的大方向。

高明的醫者會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來治療各地的人民,使每個人都得到適合他們當地環境的方法。治療方法之所以不同,但都能治好疾病的原因是,了解了病情,知道治療的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