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18)
卷二 (18)
1. 脈要精微論(十四)
肺脈搏堅而長,當病唾血,其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令不復散發也。
肺脈搏堅而長,是肺氣之上逆也,當病唾血。其軟而散者,則肺氣發達,泄於皮毛,當病灌汗(汗如澆灌),至令不復發散而愈也。
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,其軟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溢飲者,渴暴多飲,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肝脈搏堅而長,是肝氣之郁陷也,色青者,為肝臟內傷,色不青,當病損墜與搏擊,因而瘀血在脅下,阻甲木下行之路,逆沖胸膈,令人喘逆。其軟而散,色光澤者,是水氣之泛溢,當病溢飲。溢飲者,渴而卒暴多飲,水未及消,而溢入於皮膚腸胃之外也(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)。
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,其軟而散,色不澤者,當病足胻腫,若水狀也。
脾脈搏堅而長,是脾氣之郁,其色黃者,濕盛陽虛,脾土困乏,當病少氣。其軟而散,色不澤者,則濕不上侵,而下流膝踝,當病足胻腫,若水狀也。
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,其軟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
胃脈搏堅而長,是胃氣之郁,色不赤,為胃腑內傷,色赤者,當病折髀,胃脈從氣衝下髀,抵伏兔,經血瘀阻,故髀骨如折而色赤也。其軟而散者,則胃氣虛弱,當病食痹,食痹者,食下而氣滯如塞也。
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,其軟而散者,當病少血,至令不復也。
腎脈搏堅而長,是腎氣之郁,其色黃而赤者,土邪剋水,濕蒸為熱,當病折腰。腎位於腰。其軟而散者,腎氣微弱,當病少血,至令不能復舊也。
肝與腎脈並至,其色蒼赤,當病毀傷,不見血,已見血,濕若中水也。
肝主筋,其脈弦,腎主骨,其脈沉,肝與腎脈並至,而其色蒼赤,蒼為肝色,赤為心色,心主脈,脈舍血(《靈樞·本神》語),脈色如此,是筋骨血脈皆病,當病形體毀傷。無論不見血與已見血,其身應濕,若中水也。中水者,水入於經,其身必濕。寒水侮土,脾濕內動,外溢經絡,故濕如中水(中水與中風、中濕之中同義)。
帝曰: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病形何如?岐伯曰: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也。
心與小腸為表裡,故小腸為心之使道,凡心內瘀濁,必傳小腸。心脈緊急,病名心疝,小腸受之,是以少腹當有形也。
帝曰:診得胃脈,病形何如?岐伯曰: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
胃主受盛,實則藏而不泄,故脹,虛則泄而不藏,故泄也。(此皆甲木刑胃之證,非但胃土自病)
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,寸口之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,寸口脈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,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,寸口脈沉而橫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,寸口脈沉而喘,曰寒熱,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。脈急者,曰疝瘕少腹痛。
白話文:
脈要精微論(十四)
肺脈若搏動堅硬而長,表示肺氣上逆,可能導致吐血;若脈象柔軟而散亂,則肺氣外洩至皮毛,可能出現大量出汗(汗如澆灌),直至不再繼續發散為止。
肝脈若搏動堅硬而長,但面色不青,可能因外傷或撞擊造成瘀血積於脅下,阻礙氣機運行,使人喘息氣逆;若脈象柔軟而散亂,面色光潤,則可能因突然暴飲過量水液,導致水濕溢流至皮膚與腸胃之間,形成「溢飲」。
脾脈若搏動堅硬而長,面色發黃,表示脾氣鬱結、濕盛陽虛,可能出現氣短乏力;若脈象柔軟而散亂,面色黯淡,則濕氣下注至足踝,可能導致小腿水腫,類似水濕停聚的症狀。
胃脈若搏動堅硬而長,面色發紅,可能因經脈瘀阻導致大腿疼痛如折;若脈象柔軟而散亂,則胃氣虛弱,可能引起飲食不消化、氣滯脹滿,稱為「食痹」。
腎脈若搏動堅硬而長,面色黃中帶紅,可能因濕熱內蘊導致腰痛如折;若脈象柔軟而散亂,則腎氣不足,可能出現貧血,難以恢復。
若肝脈與腎脈同時異常,面色青紅交雜,可能是筋骨血脈受損,形體傷損的表現。無論是否見血,身體都會濕重,如同浸泡水中。
黃帝問:「診得心脈急促,是什麼病?症狀如何?」岐伯答:「此為『心疝』,小腹會有硬塊。」黃帝問原因,岐伯解釋:「心屬陽臟,小腸為其通道,心內瘀濁傳至小腸,故小腹出現硬塊。」
黃帝問:「診得胃脈異常,症狀如何?」岐伯答:「胃脈實則氣滯腹脹,虛則腹瀉。」(此多因肝木剋制胃氣,非單純胃病所致。)
此外,透過寸口脈象可判斷病症:
- 脈短:頭痛
- 脈長:足脛痛
- 脈短促上衝:肩背痛
- 脈沈而橫向:脅下或腹部有積塊疼痛
- 脈沈而急促:寒熱交替
- 脈沈而弱:寒熱或疝瘕(腹中結塊)伴隨少腹痛
- 脈急:疝瘕少腹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