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脈要精微論(十四)
黃帝問曰:診法何如?岐伯對曰: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
平旦經絡調勻,氣血安靜,故可診有過之脈。
切脈動靜,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
視精明,察五色,觀目中五色也。余義詳下文。
夫脈者,血之府也,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數則煩心,澀則心痛,大則病進。渾渾革革,至如湧泉,病進而危。弊弊綿綿,其去如弦絕者死。
長者,氣舒暢也。短者,氣迫促也。代者,動而中止也。細者,虛而不充也。上盛則氣高,肺胃之逆。下盛則氣脹,肝脾之下陷也。數則心煩,君火之升炎也。澀則心痛,寒水之上犯也。大則病進,正虛而邪旺也。渾渾,盛也,革革,硬也,渾渾革革,至如湧泉,病進而危,大則病進也。
弊弊,虛浮也,綿綿,軟弱也,弊弊綿綿,去如弦絕者,氣不續也。此明切脈動靜之義。
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,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,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,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,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,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久也。
精明者,氣之華也,言目乃五氣之光華也(精華髮越,而生光明,故曰精明)。其中五色欲鮮明,不欲晦黯。若五色微見晦黯之象(精微,微也),則光華外減,神氣乃敗,其壽不得久也。
夫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黑白,審短長,以長為短,以白為黑,如是則精衰矣。
目所以辨白黑短長,若長短黑白淆亂,則精華已衰,所以年壽不永也。此明視精明、察五色之義。
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中盛臟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窖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五臟者,中之守也,言五臟主藏精氣,中之守護也。中氣壅滿,語音不徹,聲如從土窖中言,是脾土之濕也。言而微弱,終日乃復言者,此肺氣之奪也。衣被不掩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心神之亂也。水穀泄利,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失約也。小便遺失,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如此則失其守矣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此明觀五臟有餘不足之義。
六腑者,身之強也。頭者,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腑將壞矣。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。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,得強則生,失強則死。
白話文:
脈要精微論(十四)
黃帝問道:「診斷的方法應該如何進行?」岐伯回答:「診脈最好在清晨,此時陰氣未受擾動,陽氣尚未耗散,飲食未進,經脈氣血未充盛,絡脈運行調和,氣血未受乾擾,因此可以診察出異常的脈象。」
清晨時經絡氣血調和,所以能診斷出有問題的脈象。切脈時需觀察脈搏的動靜,同時審視眼睛的神采,察看面部五色變化,判斷五臟的盛衰、六腑的強弱,以及形體的健壯或虛弱,綜合這些因素來推斷生死。
所謂「精明」,是指眼睛的神采;「五色」則指眼睛所呈現的色澤。其餘含義詳見下文。
脈是血液匯聚之處。脈象長表示氣機通暢,脈象短則氣機不暢,脈象代(間歇)表示氣虛衰,脈象細代表氣血不足,上部脈盛顯示氣逆上衝,下部脈盛則氣滯脹滿,脈數(快)反映心煩,脈澀暗示心痛,脈大則病情加重。若脈象渾濁急促如湧泉,表示病情危急;若脈象虛浮微弱,如同斷弦般突然消失,則預示死亡。
「長」指氣機舒暢,「短」指氣機急促,「代」指脈搏間歇,「細」指氣血虛弱不充,「上盛」是肺胃之氣上逆,「下盛」是肝脾之氣下陷,「數」是心火亢盛,「澀」是寒邪犯心,「大」表示邪盛正虛。脈象渾濁強硬如湧泉,病情危重;脈象虛浮無力如斷弦,則氣血斷絕。這說明切脈需觀察脈象的動靜變化。
眼睛的神采與面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。紅色應如白絹裹朱砂,不宜如赭石般暗沈;白色應如鵝羽般潔白,不宜如鹽般枯白;青色應如蒼璧般潤澤,不宜如藍靛般晦暗;黃色應如絲綢裹雄黃,不宜如黃土般枯黃;黑色應如重漆般光亮,不宜如泥土般暗沈。若五色顯露晦暗之象,則壽命不長。
眼睛是用來觀察萬物、分辨黑白、判斷長短的。若將長短黑白混淆,表示精神已衰,壽命將盡。這說明觀察眼神與面色的重要性。
五臟是人體內在的守護者。若中焦氣盛而臟腑脹滿,聲音如同從地窖中傳出,表示中焦濕氣過重;言語微弱,許久才能回應,是氣虛的表現;衣著不整、言語混亂不分親疏,是心神失常;腹瀉不止是腸胃失守;小便失禁是膀胱不固。能守住五臟功能則生,失守則死。這說明觀察五臟盛衰的意義。
六腑是身體強健的基礎。頭是精神的居所,若頭低垂、目光呆滯,精神即將衰敗;背是胸中臟腑的支撐,若駝背聳肩,表示腑氣將敗;腰是腎的居所,若轉動困難,腎氣將衰;膝是筋的匯聚處,若屈伸不利、行走彎腰,表示筋力衰退;骨是髓的居所,若無法久站、行走搖晃,表示骨髓虛弱。六腑強健則生,衰弱則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