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逆調論(四十二)

黃帝問曰:有病身熱汗出煩滿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汗出而身熱者,風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病人發熱、出汗、身體感到煩躁,這種煩躁的感覺出汗也消退不了,這是什麼病?

岐伯回答道:出汗同時發熱的是風熱,出汗但煩躁感不消退的是厥熱,這種病稱為風厥。

汗出而身熱者,風氣之疏泄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陽氣之厥逆也,故其病名曰風厥。

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,少陰與其為表裡也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希望詳細聽聽。岐伯說:陽氣旺盛的主氣,所以最先受到病邪侵襲,陰氣不足的少陰與陽氣旺盛的主氣互相表裡,少陰得到熱邪就會上升和主氣相從,相從就會導致陽氣衰微,身體冰涼。黃帝說:該怎麼治療?岐伯說:從內外兩方面進行針刺,還要服用湯藥。

巨陽為三陽之綱領,總統營衛,是為主氣(「熱論」: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)。經在皮毛,故先受邪,邪閉皮毛,則陽鬱而熱發。少陰與巨陽為表裡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陽氣厥逆而不降也。

白話文:

巨陽是三陽的總領,統領著營衛,是人體的主氣(《熱論》:「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」)。巨陽的經脈在皮毛上,所以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。外邪閉塞皮毛,就會導致陽氣鬱滯而發熱。少陰經與巨陽經是表裡關係,少陰受到熱邪的影響,會向上侵犯巨陽經,導致陽氣逆亂,不能下降。

蓋足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,丙火之不上逆者,寒水降之也,陽盛陰虛之人,丙火不化寒水,多生上熱,而經居三陽之表,一感風寒,則先受其邪,邪束表閉,是以發熱。少陰君火與手太陽相為表裡,本以下行為順,而同氣相感,得手太陽之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二火上炎,厥逆不降,是陽氣逆上之原也。

白話文:

當足太陽膀胱經的寒水主導時,手太陽小腸經的丙火就會化解寒水。丙火之所以不會向上逆行,是因為寒水將它壓制下來。對於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的人,丙火無法化解寒水,就會導致上半身發熱。而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位於三陽經的表層,一旦受風寒侵襲,就會首當其衝。風寒束縛表層,導致閉塞,因此會發熱。少陰心經的君火與手太陽小腸經表裡相合,本應向下運行。但由於氣息相感,當手太陽小腸經受熱時,君火就會向上跟隨。兩股火氣上衝,導致厥逆不降下,這就是陽氣逆行的根源。

厥陰風木,君火之母,火炎血熱,木燥風生,開其皮毛,泄而為汗,而經熱鬱隆,不為汗解,是以煩滿莫除也。治法,表裡刺之,雙瀉太陽少陰之熱,飲以涼營清熱之湯,則火退煩消矣。(二段舊誤在「評熱病論」)

白話文:

厥陰風木屬性為風木,是君火(心火)的來源。火氣旺盛,血液過熱,木氣乾燥,產生風邪,導致皮膚毛孔打開,會出汗。但如果經絡熱鬱,無法通過出汗來散熱,就會導致煩躁不安、胸滿不舒的症狀。治療方法:針對表裡兩方面進行針刺,同時瀉掉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熱氣;服用清熱涼血的湯藥,火氣退了,煩躁不安的症狀就會消退。(原先在「評熱病論」中這一段有誤)

帝曰:人身非常溫也,非常熱也,為之熱而煩滿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少而陽氣盛,故熱而煩滿也。

陰氣少而陽氣盛者,水不足而火有餘也。汗亡津液,煩熱彌增,故不為汗解。

帝曰:善。有病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風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很好。有的人身體發熱、發汗像洗澡一樣、怕風、氣短,這是什麼病?

岐伯回答:這種病叫做「酒風」。

黃帝問:應該怎麼治療?

岐伯答:用澤瀉、術各 10 份,麋銜 5 份,將它們混合起來,取三指撮的量,在飯後服用。

飲酒中風,謂之酒風。風性疏泄,而酒家濕熱鬱蒸,皮毛不斂,益以風力疏泄,孔竅常開,故身熱而汗出。「風論」: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,以其汗孔漏泄也。熱爍汗泄,肺氣耗傷,故解墮而少氣。表疏衛弱,不能防護皮毛,是以惡風。以澤瀉、朮、麋銜,燥脾土而泄濕熱,則汗收而氣復矣。

白話文:

酗酒導致中風,稱為酒風。風的性質是疏泄,而酒能助熱化濕,導致毛孔不能收束,加上風的疏泄作用,使毛孔經常打開,所以身體發熱出汗。《風論》中提到:喝酒導致中風,就會漏風,是因為毛孔疏泄漏氣。熱量和汗液隨著漏氣流失,肺氣也因此耗損,所以身體虛弱,容易氣短。表氣虛弱,不能保護皮毛,所以怕風。使用澤瀉、白朮、麋銜等中藥,可以燥化脾胃濕氣,去除濕熱,這樣毛孔就能收斂,氣力也能恢復。

三指撮者,撮以寬長三指之器也。為後飯者,先藥而後飯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中)

帝曰:人有四肢熱,逢風寒如炙如火者,何也?岐伯曰:是人者陰氣虛,陽氣盛。四肢者,陽也,兩陽相得,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獨勝而止耳。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人四肢發熱,遇到風寒卻像烤火一樣發燙,這是什麼原因?

岐伯回答:這個人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。四肢是陽性的,兩陽相合。而這個人陰氣不足,水少不能撲滅旺盛的火,陽氣獨自運作,獨自運作就不能生長,只能獨自強盛而已。遇到風寒卻像烤火一樣發燙,是因為這個人的肌肉將會灼燒。

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(「陽明脈解」語)。陰虛陽盛之人,四肢處陽旺之所,是兩陽相得也,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則陽氣獨治,故四肢常熱。孤陽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不過獨勝而止耳。陽氣愈勝則陰氣愈消,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風寒閉其經熱,是人當肌肉消爍也。(所謂不能生長也)

白話文:

四肢是諸多陽經的根本(這是《陽明脈解》中的話)。陰液虛少而陽氣旺盛的人,四肢位於陽氣旺盛的地方,這是兩陽相得的情況。由於陰氣虛少,很少的水不能澆滅旺盛的火,於是陽氣獨自強盛,所以四肢經常發熱。孤獨的陽氣獨自強盛,不能生長,只不過是獨自旺盛罷了。陽氣越旺盛,陰氣就越消退,遇風就會像火烤一樣炙熱,這是風寒閉住經脈中的熱氣,這種人一定會肌肉消瘦(這就是所謂的不能生長)。

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素腎氣盛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。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膽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。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人身體寒冷,用湯火無法讓他暖和,穿厚衣服也無法保暖,但他卻不會感到凍僵,這是什麼病症?

岐伯回答:這樣的人先天腎氣旺盛,擅長處理水液。然而,他的太陽氣虛弱,腎臟的脂肪枯竭,無法生長。腎屬水,藏於骨中。腎臟不生長,骨髓就無法充盈,所以寒氣會深入骨頭。

之所以不會凍僵,是因為膽經是一陽之氣,心經是二陽之氣,而腎臟是孤臟,一水無法勝過二火,所以無法凍僵。這種病症叫做骨痹,會導致關節攣縮。

以水為事者,腎水用事也。腎為癸水,水中之氣,是為陽根,生木化火,全賴乎此。陽根者,手足少陽之相火蟄藏於癸水也,相火下秘,故水溫而髓滿。而相火蟄藏,太陽寒水之力也,太陽氣衰,不能蟄藏相火,腎水失溫,則脂枯不長。緣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骨髓者,腎精之所凝結也,腎氣不生,則髓不能滿,骨髓虛寒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水寒於下,火泄於上。

白話文:

那些身體容易水腫的人,是腎臟在發揮作用。腎臟屬於癸水,是水中的精氣,是陽氣的根源,能生發木氣,化生火氣,全靠這個根源。陽氣的根源,就是手足少陽經的相火潛藏在癸水中。相火藏而不露,所以水溫暖,骨髓充盈。而相火潛藏,是太陽經的寒水力量所致。太陽經氣衰弱,不能潛藏相火,腎水失去溫暖,則脂肪枯竭,不能生長。因為腎臟是水,而生於骨頭中,骨髓是腎精凝結而成的。腎氣不生發,髓就不能充盈,骨髓虛寒,所以寒氣甚至能深入骨頭。之所以不會凍得發抖,是因為水寒在下面,火氣發泄在上面。

膽為相火,是一陽也,心為君火,是二陽也,一水雖是下寒,不能勝二火之上熱,故不能凍慄。寒水下凝,其病在骨,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關節拘攣也。

白話文:

膽臟屬陽火,屬於少陽。心臟屬君火,屬於陽明。即便水性質寒涼,但無法勝過兩火的灼熱,因此無法造成畏寒發抖。寒水在體內凝結,會表現為骨頭的疾病,病名叫做骨痹,患者關節會出現拘攣。

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人感到寒冷是因為穿的衣服不夠嗎?體內沒有寒氣嗎?那麼,寒氣從哪裡產生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體內有很多風邪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會像從水中出來一樣寒冷。

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痹塞,不能溫養皮肉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也。

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衣絮,猶尚苛也,是為何疾?岐伯曰:營氣虛,衛氣實也。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,曰死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的肉摸起來很粗糙,即使穿著保暖的衣物,還是覺得粗糙,這是什麼樣的疾病?

岐伯回答:這是營氣虛弱,衛氣旺盛的緣故。營氣虛弱則失去滋養力,衛氣虛弱則失去保護力,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則既不能滋養也不能保護,所以肉就仍然粗糙。

如果人的身體和精神不能相互協調,就會死亡。

肉苛,頑木無覺也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(《難經》語),故肌肉靈覺,痛癢皆知。營氣虛則痛癢無覺而不仁,衛氣虛則動轉莫遂而不用,營衛俱虛則不仁而且不用,肌肉如故,與人之神志了不相關也。人身與人志兩不相有,曰死,是其枯槁無知,與死者無異也。(衛氣實者,痞塞不行,亦是虛也)

白話文:

肉的靈敏與麻木

肉體失去功能,就像堅硬的木頭一樣,毫無感覺。營血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氣息暖和滋養著肉體,血液潤澤著肉體,所以肌肉才會靈敏,痛癢都會有感覺。營氣虛弱,肉體就會失去痛癢感覺,麻木不仁;衛氣虛弱,肉體就會難以活動,喪失功能;營衛同時虛弱,肉體就會麻木不仁,又喪失功能,而肌肉的狀態還和正常一樣,與人的神智完全無關。人的肉體和精神是兩個獨立的部分,當肉體喪失功能後,就稱為死亡,這時身體枯槁無知,與真正的死人沒有區別。(衛氣過於充實,也會導致氣血不通,這也是虛弱的表現)

2. 腹中論(四十三)

黃帝問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為何也?岐伯對曰:胞之絡絕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絡者繫於腎,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人懷孕後,胎兒已滿九月卻不能說話,這是什麼緣故?」岐伯答道:「這是由於子宮中連接胎兒的脈絡斷絕了。」黃帝說:「你是怎麼知道的?」岐伯解釋說:「子宮中的脈絡與腎臟相連,腎臟的脈絡又通往舌根,所以胎兒不能說話。」

重身,懷子也。胞之絡脈繫於腎,足少陰之脈貫腎而系舌本,胎在胞中,壓其絡脈,絡脈不通,連及少陰之脈,牽引舌本,舌本強直,故不能言。

白話文:

懷孕時,胎兒壓迫子宮內的經絡。子宮的經絡與腎臟相連,腎臟的經絡又延伸到舌頭的根部。胎兒在子宮中,壓迫這些經絡,導致經絡不通暢。不通暢的經絡連接到腎臟的經絡,進而影響到舌頭的根部,導致舌頭僵硬,無法說話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無治也,當十月復。《刺法》曰:無損不足,益有餘,以成其疹,然後調之。所謂無損不足者,身羸瘦,無用鑱石也,無益有餘者,腹中有形而瀉之,瀉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,故曰疹成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應該如何治療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不能治療,應該等到十個月後它自行恢復。」《刺法》中說:「不能減少不足,不能增加有餘,讓疹子自然成形,然後再進行調理。」所謂「不能減少不足」,是指身體虛弱消瘦,不需要再用針石治療;所謂「不能增加有餘」,是指腹部有腹脹等徵象卻又用瀉藥瀉之,這樣會耗損精氣,導致疾病獨佔身體,所以說疹子會自然成形。

當十月復,十月胎生,則胞絡鬆緩,而言語復舊矣。疹,病也。腹中有胎而瀉之,欲以去其痼病,瀉之徒傷正氣,而痼病獨留,其勢彌大。本以瀉之,適以益其有餘,反成大病,故曰疹成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奇病論」中。篇名「腹中論」,義取腹中有形語也)

白話文:

當女性懷孕十月後,胎兒出生,子宮就會鬆弛,說的話也能恢復正常。疹是一種疾病。如果孕婦腹中有胎兒,此時瀉下,想要去除她的慢性病,瀉下只會損傷正氣,而慢性病卻仍然存在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原本想要通過瀉下來治療,卻恰恰加重了她的病症,反而形成大病,所以說這種做法會導致疹病加重。(這段內容以前誤收錄在「奇病論」中。篇名為「腹中論」,指的是腹中有胎兒的情況)

帝曰:善。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岐伯曰: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

懷子將生,則身有病而脈無邪,是以知之。

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有些人出生就有癲癇的疾病,這種病叫什麼名字?他們是怎麼得的?

岐伯回答:這種病的名字叫「胎病」,是因為在母親懷孕期間,母親受到了極大的驚嚇,導致氣血上竄,不能下行,精氣鬱結,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患上癲癇。

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膽氣上逆而不下,精氣離根,並居上位,神氣迷亂,故令子感之,發為癲疾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奇病論」)

白話文:

當母親懷孕時,如果母親受到極大的驚嚇,膽氣會逆行而上,精氣脫離根源,聚集在上方,神氣混亂。因此,胎兒受到影響,便會發作癲癇。

帝曰: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

有的人胸口和肋骨部位脹滿,影響進食,發病時會先聞到腥臭味,吐出清液,再咳血,四肢發冷,頭暈,時常前後不規則地流血,這種病是什麼?是如何得來的?

岐伯回答說:

這種病叫做血枯,是由於年輕時大幅流失氣血造成的。比如醉酒後行房,導致氣血耗盡,肝臟受損,月經量減少或停止。

胸脅支滿,膽胃之上逆也。腥,肺氣。臊,肝氣。臭,腎氣。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血枯則肝燥,若夫醉入房中,恣淫縱欲,泄其腎氣,以致氣竭而肝傷,風動血耗,肝木亦燥,故月事衰少不來。木以升達為性,腎氣亡泄,則水寒脾濕,己土陷遏,乙木不達。既不上達,則必下衝,風木沖決,疏泄失藏,故前後血下。

白話文:

胸腔和兩脅脹滿,是膽和胃氣上逆的表現。嗅到腥味,是肺氣。嗅到臊味,是肝氣。嗅到臭味,是腎氣。

年輕時曾經大出血,血氣虧損導致肝氣燥熱。如果縱情房事,過度縱慾,耗傷腎氣,以至於元氣耗盡而肝臟受損,風氣發動,血氣耗損,肝木也變得燥熱,所以月經量少、甚至不來。

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長,腎氣流失,導致水寒脾濕,土氣被阻塞,肝木無法上達。既不能上達,必然會下衝,風木沖激,導致血氣失控,所以會出現前後下血的情況。

肝脾既陷,膽胃必逆,中氣不治,則升降皆反,相因之事也。胃位於中,膽位於左,胃逆則胸滿,膽逆則胃口及左脅支滿(膽脈自胃口行兩脅),上脘填塞,故妨於食。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,經陽升浮,故目眩轉。膽胃逆則肺金亦升,故腥氣先聞。臊臭者,肝腎下郁,氣隨心膽而上發(心腎表裡,肝膽表裡,故肝腎之氣隨心膽上發)。

白話文:

肝和脾都衰弱,膽和胃就會逆亂,中氣不調,就會導致氣的升降失常。這些問題都是互相影響的。

胃在身體中間,膽在左邊。胃逆會導致胸悶,膽逆會導致胃口不好和左脅脹滿(膽經從胃口兩側經過)。上腹部會感覺堵塞,所以會影響進食。

足少陽經脈從眼睛開始,沿著外側經絡向上運行,所以會導致眼睛發眩(眼球轉動)。

膽和胃逆亂,肺金也會跟著上升,所以會先聞到腥味。

有臊臭味,是因為肝和腎在下部鬱結,氣隨著心和膽上升而發散出來(心和腎互相表裡,肝和膽互相表裡,所以肝和腎的氣會跟著心和膽上升而發散)。

出清液者,胃逆而涎湧也。唾血者,肺氣逆沖也。四肢清者,水寒土濕,胃逆脾陷,不能行氣於四肢也。此病清濁易位,升降反常,而發由中氣,中氣一郁,則諸病至矣。

白話文:

吐清水的現象:是胃氣上逆而唾液湧出的緣故。吐血水的現象:是肺氣上衝造成的。四肢發冷的現象:是水寒濕土,胃氣上逆,脾氣下陷,不能將氣血運送到四肢所致。這種疾病的病理特點是清濁之氣的位置發生變化,升降發生異常,而這些異常都是由中焦氣機鬱滯引起的。一旦中焦氣機鬱滯,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復以何術?岐伯曰:以四烏鰂骨、一藘茹,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腸中及傷肝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如何治療?還有什麼方法?」岐伯回答道:「用四隻烏鴉的骨骼和一種叫做藘茹的植物,將它們混合在一起,做成雀卵大小的丸子,每天飯後服用五粒,搭配鮑魚湯服用,可以通利腸胃,並治療肝臟損傷。」

烏鰂骨消磨固澀,行經血枯閉,止經脈崩漏,藘茹行血通經,止崩收漏,雀卵溫精暖血,補腎益肝,鮑魚汁通利腸胃,行血疏肝,皆血枯肝燥之良藥也。

白話文:

烏賊骨磨碎後具有收斂固攝的作用,可以調治經血枯竭閉塞,止住經脈崩漏。藘茹能行血通經,止住崩漏收斂漏血。雀卵溫補精血,滋補腎臟肝臟。鮑魚汁通利腸胃,行血疏肝。這些都是治療血枯肝燥的良藥。

帝曰:有病痝然如有水狀,切其脈大緊,身無痛,形不瘦,不能食,食少,名為何病?岐伯曰:病生在腎,名為腎風。腎風而不能食,善驚。驚已心氣痿者,死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有種疾病,感覺像有水在體內,按脈搏則又大又緊,身體沒有疼痛,形體也不消瘦,但是不能吃東西,即使勉強吃一點也吃得很少,請問這是什麼病?

岐伯回答:這種疾病發病於腎,叫做腎風。腎風會導致不能吃東西,容易受驚。如果受驚之後心氣衰弱,就會死亡。

腎風者,風傷腎臟,水泛土濕,膽胃逆升,故善驚而不食。驚已而心氣痿者,膽木拔根,心火傷敗,水邪橫逆,是以死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奇病論」)

白話文:

腎風疾病是由於風邪侵襲腎臟,腎水泛濫、水濕過多,導致膽氣上逆,胃氣不和,所以容易受到驚嚇,無法進食。如果驚嚇過後心氣衰弱,則表示膽氣根基受到動搖,心火受損,水邪橫行,最終導致死亡。(這段文字過去曾被誤認為出自「奇病論」)

帝曰:病腎風者,面胕痝然,壅害於言,可刺不?岐伯曰:虛不當刺,不當刺而刺,後五日其氣必至。帝曰:其至何如?岐伯曰:至必少氣時熱,時熱從胸背上至頭,汗出手熱,口乾苦渴,目下腫,小便黃,腹中鳴,身重難以行,月事不來,煩而不能食,不能正愜,正偃則咳,病名曰風水。論在《刺法》中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患有腎虛風的人,臉色黑青浮腫,影響說話,可以針灸治療嗎?

岐伯回答:虛證不宜針刺,如果強行針刺,五天後病情會加重。

黃帝問:加重後會怎樣?

岐伯說:病情加重後,會出現少氣、時冷時熱,熱氣從胸背部位上竄至頭部,手心發熱出汗,口乾口渴,眼睛下方浮腫,小便黃色,腹部鳴響,身體沉重難以行走,月經不來,煩躁不安且不能進食,無法挺直身體,平躺時會咳嗽。這種病稱為「風水」,詳細論述記載在《刺法》中。

面胕痝然,面貌腫脹,痝然浮大也。腎脈循喉嚨,挾舌本,腎病則脈絡壅阻,害於言語也。《刺法》,古書。

帝曰: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小便黃者,少腹中有熱也。諸有水者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水者,陰也,目下者,亦陰也,腹者,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真氣上逆,故口苦舌乾,臥不得正偃,正偃則咳出清水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我希望聽到你的見解。岐伯說:邪氣容易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。陰氣虛弱的話,陽氣必然會來湊熱鬧,所以體內氣虛的時候容易發熱出汗。小便黃色的話,說明小腹部有熱氣。如果體內有水的話,會先在下眼皮出現輕微的浮腫。

皇帝問:為什麼會這樣說?岐伯說:水屬陰,下眼皮也屬陰,腹部是人體至陰的地方,所以體內有水的話,一定會導致下眼皮浮腫。真氣向上逆行,所以口苦舌乾,躺著的時候不能平躺,平躺就會咳出清水。

不能正偃者,胃中不和,正偃則咳甚,上迫肺也。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薄脾,則煩不能食。食不下者,胃脘隔也。身重難以行者,胃脈在足也。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也。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,今氣上迫肺,心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無法平躺或仰臥的人,是胃部功能失調,平躺或仰臥時咳嗽會加劇,這是因為氣往上壓迫肺部所致。
  • 患有水腫的人,無法平躺入睡,平躺就會驚嚇,驚嚇後咳嗽會加劇。
  • 腹部鳴響的人,是胃部疾病造成的。
  • 脾氣虛弱的人,會心煩意亂,無法進食。
  • 食物無法順利進食,是胃脘部(食管和胃的上部)有問題。
  • 身體沉重,走路困難的人,是胃部經絡在足部堵塞。
  • 月經不來的人,是子宮經絡閉塞。子宮經絡屬於心臟,並與子宮相連,現在氣往上壓迫肺部,心氣無法向下運行,所以月經不來。

邪之所湊,其正氣必虛,陰盛於裡則虛於表,陽弱不能與里陰相抗,則外乘陰虛之所,而浮散於表,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小便黃者,脾濕肝陷,溫氣下郁,少腹中有熱也。目下腫者,諸有水人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以水者,陰物也,目下亦陰地也,腹者,至陰之所居,同氣相感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侵襲身體時,正氣必定虛弱。如果體內陰氣過盛,則體表虛弱;陽氣衰弱,無法抵抗體內的陰邪,就會侵襲表虛之處,於體表浮散。陰虛之人,陽氣必定聚集,所以常常會氣短,忽冷忽熱,並伴有出汗。小便黃色,是脾臟濕氣過重,肝氣下陷,溫熱之氣鬱結於下,小腹有熱。眼睛下方浮腫,是水氣過多的人,微腫的跡象首先會出現在眼睛下方。因為水屬陰,眼睛下方也是陰位;腹部是陰氣極盛之處,同類相應,所以腹部有水氣,必定會導致眼睛下方浮腫。

水旺土濕,胃氣不降,則二火失根,真氣上逆,故口苦舌乾,臥不得正偃,正偃則咳出清水。所以不能正偃者,因胃中不和,正偃則氣阻咳甚,上迫於肺也。諸水病者,水泛氣阻,故不得臥,臥則中氣壅塞,膽逆驚生,驚則膽火上炎,而刑肺金,於是咳甚也。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土之濕,木鬱而不暢也。

白話文:

當體內水分多而脾胃濕熱時,胃氣無法下降,導致心火和肝火失去根基,真氣逆行,因此會出現口苦舌燥,平躺時無法安穩入睡,平躺就會咳出清痰。之所以無法平躺,是因為胃中不調和,平躺就會氣滯咳嗽加劇,氣息堵到肺中。患有水腫等水氣病的人,水氣泛濫阻滯氣息,所以無法平躺,平躺就會影響中氣,膽氣逆行產生驚恐,驚恐就會導致膽火上盛,剋制肺金,進而使咳嗽加劇。腹中發出鳴叫聲,是因為脾胃濕氣過重,肝氣鬱結不舒暢所致。

氣薄於脾,則煩不能食,以脾主消化,胃主受盛,飲食不化,則中脘脹滿,胃失受盛之職,不能再納新谷,濁氣上填,君火莫降,故心煩不能食。食不下者,胃脘阻隔不開也。身重難以行者,水泛胃土,胃脈在足,濕勝陽虧,筋骨不健也。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塞,阻其經血下行之路也。

白話文:

脾氣虛弱,就會心煩意亂,不能吃東西。因為脾主消化,胃主盛納食物,如果不消化,中脘就會脹滿。胃失去盛納食物的功能,不能再容納新的食物。濁氣上逆,心火無法下降,所以心煩意亂,不能吃東西。吃不下的原因是胃脘不通,無法張開。身體沉重,難以行走,是因為水濕泛濫,胃的脈絡在足部,濕氣過多,陽氣不足,筋骨不健壯。月經不來,是因為胞脈閉塞,阻礙了經血下行的道路。

心主脈,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,血溫則行,寒則凝。血溫之行,心火之力,今逆氣上迫肺部,心氣不得下通,血脈凝澀,故月事不來也。(二段舊誤在評「熱病論」)

白話文:

心臟的主脈是胞脈,它屬於心臟且與子宮相連。血液溫熱時就會流通,寒冷時會凝固。血液溫熱流通,是心臟陽氣的作用。現在邪氣上衝到肺部,心氣無法下行,血脈因而凝滯,所以月經不會來。

帝曰: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?岐伯曰:肺者,臟之蓋也,肺氣盛則脈大,脈大則不得偃臥。論在《奇恆陰陽》中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為什麼不能平躺呢?岐伯答:肺是臟腑的保護傘,肺氣旺盛,脈搏就會強勁有力。脈搏強勁有力,人就不能平躺。這個論點記載在《奇恆陰陽》中。

肺者,五臟之華蓋也,肺氣盛者,胃土上逆,肺金莫降,壅滿於胸中也。肺氣上盛,則脈浮大,脈浮大者,肺胃上逆,故不得偃臥。《奇恆陰陽》,古書。

白話文:

肺臟是五臟的保護罩。肺氣旺盛的人,會導致胃氣上逆,而肺金氣無法下降,充滿在胸中。肺氣上升太盛,就會脈搏浮大。脈搏浮大的人,是肺胃上逆,所以不能平躺睡覺。

帝曰:人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?岐伯曰:臟有所傷及精有所寄,則臥不安,故人不能懸其病也。

臟有所偏傷及精有所偏寄,則臥不安,故人不能懸度其病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病能論」)

帝曰: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有得臥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臥而喘者,皆何臟使然?願聞其故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有人逆氣上沖,無法躺下休息,但有喘鳴聲;有人無法躺下休息,但無喘鳴聲;有人起居如常,但有喘鳴聲;有人能臥牀行走時喘息;有人無法臥牀,無法行走時喘息;有人無法臥牀,臥著時喘息。這些都是哪個臟腑造成的?希望聆聽原因。

息有音,喘息有聲音也。得臥行而喘者,能臥能行而喘也。

岐伯曰: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,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《下經》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絡脈不得隨經上下,故留經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睡不著且呼吸有聲音的病症,是由於陽明經的氣逆流所致。足三陽經的氣應向下運行,但現在卻逆而向上,因此呼吸才會有聲音。陽明經是胃脈,胃是六腑之海,其氣也應該向下運行。陽明經氣逆流,無法循正常的途徑運行,所以才會睡不著。《內經》中說:胃氣不調和就會睡不安穩,說的正是這種情況。起居活動像平常一樣,但呼吸有聲音的病症,是由於肺的絡脈氣逆流所致。絡脈不能隨經脈上下運行,所以滯留在經脈中而不能運行,這種絡脈病人的症狀比較輕,所以起居活動像平常一樣,但呼吸有聲音。

夫不得臥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夫水者,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帝曰:善。
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足陽明之上逆也。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氣本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以陽明者,胃之脈也,胃者六腑之長,其氣亦下行,經腑相同,下行則濁氣降攝,倉廩開而水穀入,胃氣不降,則經氣上逆,不得從其故道而下,經腑皆逆,濁氣上填,故不得臥也。《下經》曰(古書):胃腑不和,則臥寐不安,正此謂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無法平臥休息,並且呼吸有雜音,這是足陽明經氣上逆所致。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腳,氣機本來向下運行,現在卻逆而向上,所以呼吸才會發出聲音。所謂「陽明」,是指胃經的脈絡,胃是六腑的統領,其氣機也向下運行。經絡和腑臟氣機相通,向下運行則濁氣下降凝聚,倉庫(胃)敞開而水穀得以轉化,若胃氣不能下降,則經絡之氣逆而上行,無法循著原本的途徑向下運轉,經絡和腑臟都逆亂,濁氣上升堵塞,所以無法平臥。古醫書《下經》說:「胃腑不調和,就會臥不安寢」,正是在說這種情況。

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絡脈塞礙,不得隨經脈上下,則留滯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非如經脈之病,能改起居之常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夫不得臥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上客也。水者,隨津液而流行也,腎者水臟,職主津液,水位在下,而循津液逆行,客居肺部,氣被水阻,故不得偃臥,臥則氣閉而喘作也。(二段舊誤在「逆調論」)

白話文:

如果日常生活起居一切正常,但呼吸時卻有聲音,這是肺部的絡脈不通暢造成的。絡脈阻塞,不能隨著經脈上下運行,就停留在原地動彈不得,絡脈不通暢導致的疾病比較輕微,不像經脈不通暢的疾病會影響日常生活起居,所以日常生活起居一切正常,但呼吸時會有聲音。

不能躺著睡,躺下就會喘,這是水氣上升到肺部造成的。水隨津液而運行,腎臟是主水之臟,負責津液,水氣在身體的下部,但卻逆行跟著津液上升,進入肺部,氣被水氣阻擋,所以不能平躺睡覺,躺下就會氣息不暢而喘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