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氣厥論(四十一)
黃帝問曰:余知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思則氣結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。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
義詳下文。
岐伯對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引起的,生氣時氣往上衝,高興時氣鬆弛緩慢,思考時氣鬱結,悲傷時氣消散,恐懼時氣往下沉,驚嚇時氣混亂,勞累時氣耗竭,寒冷時氣收縮,炎熱時氣外泄。這九種氣各不相同,不同的氣引起哪些疾病呢?」
肝膽主怒,怒則肝氣下陷,膽氣上逆,甚則肝木賊脾而為泄利,膽木刑胃而為嘔吐。血藏於肝,其上行而不吐衄者,肺金斂之也,大怒傷肝,不能藏血,而甲木上衝,雙刑肺胃(甲木化氣相火,甲木刑胃,相火刑金),肺胃上逆,收斂失政,是以嘔血。膽木逆升,故氣上矣。
白話文:
肝臟和膽囊主管憤怒情緒。當人發怒時,肝氣會下沉,膽氣會上升。如果憤怒情緒過於強烈,就會導致肝氣侵犯脾臟而導致腹瀉,膽氣侵犯胃而導致嘔吐。
血液儲存在肝臟中,如果肝氣上衝,而肺氣無法斂藏,就會導致血無法正常儲藏。過度憤怒會損傷肝臟,導致無法儲藏血液,而肝氣會上衝,同時刑剋肺臟和胃臟(肝氣化生為相火,相火刑剋肺金,而肝氣刑剋胃)。肺臟和胃臟上逆,收斂功能失調,因此會導致嘔吐出血。膽氣上逆,因此氣也會上衝。
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心主脈,其志為喜,喜則心氣和調,志意暢達,經脈流行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脾主思,思則心有存注,神有所歸著,正氣停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
白話文:
喜悅時,心氣平和,精神暢達,經脈暢通,氣血流通,所以呼吸緩慢。思念時,心神集中,正氣停滯,所以氣息凝滞。悲傷時,心緒急促,肺部氣機上涌,上焦不通暢,氣血不散,熱氣積聚,所以氣息消沉。
肺主悲,悲則心系迫急,肺布葉舉,氣道壅阻,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以胸中宗氣,衛氣之本,所以布呼吸而行營血者也。肺布葉舉,上焦不通,宗氣壅遏,不能四達,則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是以肺氣消爍也。
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
白話文:
肺臟主管悲傷情緒。當一個人過度悲傷時,會導致心臟系統急促緊張。肺部的葉片擴張,氣道受阻,上半身氣血不通暢,導致營衛之氣無法運行,熱氣堆積在身體內部,因此肺氣就會衰弱。
胸中宗氣是衛氣的根本,可以幫助呼吸和運行血液。當肺部的葉片擴張,上半身氣血不通時,宗氣就會受阻,無法暢通到全身。因此,營衛之氣無法運行,熱氣堆積在身體內部,導致肺氣消耗殆盡。
腎主恐,恐則精不交神,後卻而陷流,卻則神氣離根,奔逆阻格,而上焦不通,上焦閉塞,則下無升路,而氣還於下,還則下焦脹滿,故氣不行矣。
驚則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白話文:
腎臟主導恐懼情緒。當恐懼發生時,精氣無法與神志交流,反而後退沉陷於虛弱狀態。後退的結果導致神氣脫離根基,奔走逆行阻滯於體內,導致上焦氣機不暢。上焦氣機閉塞,下焦氣機就沒有上升的路徑,氣就會迴流到下焦。一旦氣迴流到下焦,下焦就會脹滿,因此氣機也就無法正常運行了。
膽主驚,驚則膽木上逆,累及心君(膽為相火,心為君火,君相同氣)。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白話文:
膽經負責鎮定心神。當受到驚嚇時,膽氣上逆,影響了心神。心神失去依託,精神無處安放,思慮不定,所以就會導致氣機混亂。
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
勞傷氣血,則喘息汗出,皮毛洞開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
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寒束皮毛,則腠理閉斂,衛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
炅則腠理豁開(炅,熱也),營衛通達,汗液大泄,故氣泄矣。(以上十段,舊誤在「舉痛論」)
帝曰: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?岐伯曰:腎移寒於脾,臃腫少氣。
腎移寒於脾,則濕土不運,肌肉凝滯,臃腫而少氣也。
脾移寒於肝,臃腫筋攣。
脾移寒於肝,土陷木鬱,脾被肝刑,則肌肉臃腫,肝被脾遏,則筋膜攣縮也。
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
白話文:
勞累就會喘不過氣來,並且出汗,内外都空虛,所以氣就耗損了。
勞累傷害氣血,就會喘不過氣來,並且出汗,毛孔張開,内外都空虛,所以氣就耗損了。
寒冷就會毛孔閉塞,氣無法流通,所以氣就收斂了。
寒冷束縛皮毛,就會毛孔閉塞收縮,衛氣無法流通,所以氣就收斂了。
炎熱就會毛孔張開,營衛通暢,汗液大量流失,所以氣就泄漏了。
炎熱就會毛孔張開(炅,熱也),營衛通暢,汗液大量流失,所以氣就泄漏了。
黃帝說:五臟六腑寒熱互相轉移的原因是什麼?岐伯說:腎臟的寒氣移到脾臟,就會造成身體浮腫,氣短。
腎臟的寒氣移到脾臟,就會導致濕土不運轉,肌肉僵硬,身體浮腫,氣短。
脾臟的寒氣移到肝臟,就會造成身體浮腫,筋絡攣縮。
脾臟的寒氣移到肝臟,土氣下陷,木氣鬱結,脾臟受到肝臟的刑克,就會造成肌肉浮腫,肝臟受到脾臟的遏制,就會造成筋膜攣縮。
肝臟的寒氣移到心臟,就會造成狂躁,心中煩悶。
肝移寒於心,木不生火,喜怒乖常,則為狂易(肝主怒,心主喜。狂易,《西漢書》語)。寒阻君火,則為隔中(寒濕在中,陰陽阻隔)。
白話文:
-
肝移寒於心,木不生火,喜怒乖常,則為狂易:
-
肝寒侵襲心臟,無法生發心火,導致情緒異常,喜怒無常,出現瘋狂怪異的行為。
-
寒阻君火,則為隔中:
-
寒濕之氣阻滯在身體中央,使陽氣無法升騰,陰陽阻隔,造成隔絕不通的情況。
心移寒於肺,肺消,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
心移寒於肺,火不溫金,則為肺消。肺消者,收斂失政,精溺溢泄,飲一溲二,死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心將寒氣轉移到肺,導致肺機能衰弱,肺機能衰弱的情況下,會出現喝水後小便頻繁,量多於攝入水量的情形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愈的。
心將寒氣轉移到肺,使得屬火的心無法溫養屬金的肺,因而造成肺機能衰弱。肺機能衰弱時,肺部收斂功能失調,導致精微物質隨尿液過度流失,喝水後小便頻繁,量多於攝入水量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
肺移寒於腎,則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溜溜,如囊裹漿水之狀也。
白話文:
肺寒侵襲腎臟,就會形成水腫。患有水腫的人,按壓腹部不會感到堅硬,水氣停留在大腸中。快速走動時會發出「濯濯溜溜」的聲音,就像裝水的袋子晃動一樣。
肺移寒於腎,金冷水聚,則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其腹不堅硬,水氣客於大腸(大腸與肺表裡),疾行則其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狀,動即有聲也。
白話文:
當肺中的寒氣轉移到腎臟時,金屬性的肺臟受寒,水液就會聚集,形成水腫。這種水腫,按壓腹部時不會感到堅硬,水氣停留在與肺相表裡的大腸中。當患者急速行走時,可以聽到腹部發出「濯濯」的聲音,就像裝滿漿水的水袋在晃動時發出的聲響一樣。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
脾移熱於肝,肝藏血,血舍魂,魂不寧謐則為驚,血失斂藏則為衄。肝膽同氣,此膽木上逆之證也。
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
肝移熱於心,陽根全泄,則死也。(肝木生於水中之陽,風木疏泄,腎氣無餘,則死)
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
心移熱於肺,君火刑金,傳為膈消。膈消者,膈上燥熱,水至膈間,而已消也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痓與痙同。
肺移熱於腎,金燥水枯,傳為柔痓。柔痓者,筋骨痿軟而蜷縮也。
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
腎移熱於脾,濕土鬱蒸,遏抑風木,中氣被賊,虛敗難復,風木陷沖,腸澼不斂,陽根脫泄,死不可治也。
脾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。
脾移熱於膀胱,濕土賊水,水府濕熱,前竅閉癃,風木陷沖,肝血失藏,泄於溺孔也。
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
膀胱移熱於小腸,小腸與心為表裡,其脈絡心,下胭而屬小腸,故膈腸不便,而心火上炎,則口舌糜爛也。
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,為沉痔。虙與伏通。
小腸移熱於大腸,以丙火而刑庚金,大腸下陷,為伏結而生瘕聚,為沉瘀而生痔瘡也。
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
白話文:
脾臟的熱氣移到肝臟,就會導致驚嚇和鼻出血。肝臟主藏血,血液是魂魄的寄居之所,魂魄不安寧就表現為驚嚇,血液失去收斂就表現為鼻出血。肝膽相通,這是膽氣逆上導致的症狀。
肝臟的熱氣移到心臟,就會導致死亡。
肝臟的熱氣移到心臟,陽氣完全洩漏,就會導致死亡。這因為肝木生於水中之陽,風木疏泄,腎氣不足,就會導致死亡。
心臟的熱氣移到肺臟,就會導致膈肌消瘦。
心臟的熱氣移到肺臟,君火刑克金,就會導致膈肌消瘦。膈肌消瘦是指膈肌之上乾燥發熱,水到達膈肌之間就已經蒸發掉了。
肺臟的熱氣移到腎臟,就會導致肌肉痿軟。痿軟與抽搐是相同的症狀。
肺臟的熱氣移到腎臟,金燥水枯,就會導致肌肉痿軟。肌肉痿軟是指筋骨萎縮軟弱並且蜷縮起來。
腎臟的熱氣移到脾臟,就會導致虛弱、腸子滑脫,最終死亡無藥可治。
腎臟的熱氣移到脾臟,濕土鬱積蒸騰,遏制風木,中氣被邪氣侵襲,虛弱衰敗難以恢復,風木陷入沖任,腸子滑脫不能收斂,陽氣脫泄,最終死亡無藥可治。
脾臟的熱氣移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暢和尿血。
脾臟的熱氣移到膀胱,濕土侵犯水,水府濕熱,前竅閉塞不通暢,風木陷入沖任,肝血失去收斂,泄漏到尿道。
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,就會導致腸道不通暢,並伴隨口腔潰爛。
膀胱的熱熱移到小腸,小腸與心臟是表裡關係,其脈絡連通心臟,向下延伸到小腸,所以腸道不通暢,心火上炎,就會導致口腔潰爛。
小腸的熱氣移到腸道,就會導致腹中腫塊和痔瘡。虙與伏是同義詞。
小腸的熱氣移到腸道,丙火刑克庚金,大腸下陷,就會形成伏結而產生腫塊,形成沉瘀而產生痔瘡。
大腸的熱氣移到胃臟,就會導致食慾好卻瘦,也被稱為食亦。
大腸移熱於胃,以庚金而傳戊土,濕化為燥,善食而瘦,水穀消磨,而肌肉不生,此燥氣大旺,而濕氣全虧也。又謂之食亦,食亦者,食而亦若不食也。(大腸以陽明燥金主令,胃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,故大腸移熱,善食而瘦也)
白話文:
大腸將熱氣傳給胃,胃又轉化為燥氣,濕氣轉化為燥氣,就會食慾很好但是消瘦,食物和穀物被消磨掉,肌肉卻沒有長成,這是因為燥氣很盛,而濕氣完全缺乏。又稱為「食亦」,就是說吃了東西卻像沒吃一樣。(大腸以陽明燥金為主令,胃以戊土轉化燥金之氣,因此大腸傳熱後就會食慾很好但消瘦)
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
胃移熱於膽,以燥土而傳相火,燥熱隆盛,故善食而瘦,亦曰食亦也。
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傳為衄蔑瞑目。皆得之氣厥也。
白話文:
胃部的熱邪影響到膽,這也可以稱作食亦。
胃部的熱邪影響到膽,就像是乾燥的土地傳導了旺盛的火氣,因為燥熱非常旺盛,所以會很能吃卻身體消瘦,這也可以稱作食亦。
當膽的熱邪影響到腦時,就會出現額頭疼痛且鼻涕混濁、不停流下的症狀,這種不停流下的混濁鼻涕,會進一步發展成鼻血以及眼睛昏花的問題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氣的運行紊亂所導致的。
膽熱移於腦,以相火逆沖,腦髓蒸淫,液流鼻竅,則辛頞(鼻痠)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流不止也。熱邪淫泆,傳為衄(鼻孔流血)蔑(汗孔流血)、瞑目(目光昏黯)之證也。
此上諸條,皆得之氣厥也。(厥逆反常,升降失職)
白話文:
當肝膽之熱上移於腦部時,會導致身體的陰火逆衝上來,腦部髓液蒸發,流注鼻孔中,便會出現鼻塞、鼻酸以及鼻涕不斷流出的情況,這些症狀稱為「鼻淵」。熱邪侵襲身體,會傳變為鼻腔出血、汗孔流血甚至目光昏暗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