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舉痛論(四十)統舉諸痛而言,故曰舉痛。
黃帝問曰:余聞善言天者,必有驗於人,善言古者,必有合於今,善言人者,必有厭於已,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,所謂明也。今余問於夫子,令言而可知,視而可見,捫而可得,令驗於已而發蒙解惑,可得而聞乎?岐伯再拜稽首對曰:何道之問也?帝曰:願聞人之五臟卒痛,何氣使然?岐伯對曰: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泣與澀通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精通天道的,一定能反映在人的身上;精通古代的,一定能符合現代;精通人道的,一定能印證在自己身上。這樣的話,道理就不會迷惑,要領就能推究得十分徹底,這就叫做『明察』。現在我問你啊,讓你的話語可以知道,觀察可以看見,親自體驗可以得到。讓它印證在我身上,使我除去矇昧、解除疑惑。可以聽嗎?」
岐伯跪拜叩首回答道:「請問您要詢問哪方面的道理?」
黃帝說:「希望聽聽人之五臟的突然疼痛,是由於什麼氣體的作用?」
岐伯回答道:「經脈運行不止,循環往復,寒氣進入經脈而稽延不進,停滯不行。寒氣停滯在脈外,則血氣不足;停滯在脈中,則氣血不通暢,所以突然疼痛。停滯與阻塞是相通的。」
要數,至數也。極,盡也。發蒙,發其矇蔽也。解惑,解其疑惑也。經脈一日一夜五十周,原自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也。皮毛偶泄,寒氣入經,經脈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而不流(衛行脈外,氣阻而血凝也),客於脈中則氣閉而不通(營行脈中,血凝而氣阻也),營衛壅迫,故卒然而痛也。
白話文:
「要數」是指極限的數字,而「極」則是極盡之意。「發蒙」是消除矇昧,「解惑」是消除疑惑。經脈每一日夜循環五十次,原本就是連續運轉、周而復始的狀態。但是,如果皮毛偶爾疏鬆,寒氣就會侵入經脈,導致經脈運行遲緩,出現疼痛、不通暢的症狀。寒氣滯留在經脈之外,就會造成血氣不足而不流通(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,氣阻而血凝);寒氣滯留在經脈之中,就會導致氣血閉阻不通(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,血凝而氣阻)。營衛被阻,所以才會突然出現疼痛。
帝曰:其痛或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,死不知人,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而後泄者,或痛而閉不通者。凡此諸痛,各不同形,別之奈何?
義詳下文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疼痛有時突然停止,有時劇烈不休,有時劇烈到難以按壓,有時按壓後疼痛緩解,有時按壓無用,有時呼吸時疼痛加重,有時心臟和背部相互牽扯疼痛,有時脅肋和少腹相互牽扯疼痛,有時腹部疼痛延伸至陰部和大腿根部,有時疼痛持續很長時間變成積痛,有時突然劇痛,昏迷不醒,但稍後又能甦醒,有時疼痛並嘔吐,有時腹部疼痛後腹瀉,有時疼痛導致閉塞不通。所有這些疼痛,表現各不相同,如何區分它們?
岐伯曰: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細急,細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則痛立止。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寒氣侵襲在脈絡的外部,導致脈絡發冷,脈絡發冷就會收縮蜷曲,收縮蜷曲就會導致脈絡細小急促,細小急促就會牽引外側的小絡脈,所以會突然發生疼痛。如果得到熱氣,疼痛就會立即停止。如果寒氣在身體內部聚集較多,那麼疼痛就會持續很長時間。
寒氣容於脈外,阻其衛氣,營血失其呴養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不舒,縮蜷則絀急不伸,絀急則外引小絡,牽掣短促,故卒然而痛。得熱氣溫之(炅,熱也),寒消脈暢,則痛立止,此所以卒然而止也。因重中於寒,寒深脈閉,則痛久矣,此所以痛甚不休也。
白話文:
寒氣停留在脈絡之外,阻礙了體表的衛氣,營血得不到滋養,因此脈絡發冷。脈絡發冷就會收縮捲曲,不能展開,收縮捲曲就會導致脈絡屈縮而不能伸展,屈縮就會牽拉小脈,造成短促的疼痛感,所以會突然出現疼痛。如果用熱氣溫暖(炅,意為熱),寒氣消散,脈絡暢通,疼痛就會立馬消失,這就是為什麼疼痛會突然停止的原因。如果寒邪較重,寒氣深入脈絡,脈絡閉塞,疼痛就會持續很久,這就是為什麼疼痛嚴重而不會停止的原因。
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薄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白話文:
寒邪停留在經脈中,與陽氣互相交結,就會導致脈象充盈,脈象太滿就會疼痛,按壓時疼痛難忍。寒邪滯留不散,陽氣從上部流動,脈象會變得又大又飽滿,氣血混亂,所以疼痛劇烈,按壓時疼痛難耐。
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血中溫氣相薄,迫也。營血堙阻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緣寒氣積留,阻其營血,營血欲行而不能,因度越寒邪而出其上,溫氣從寒上而行,離其本位(營行脈中,是其本位),而浸及衛分,則脈充大而氣亂(營衛易位),按之則益痛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白話文:
寒氣入侵身體經絡,與血液中溫熱的氣息接觸,會產生衝突。由於血液循環受阻,導致經脈脹滿,脹滿就會疼痛,按壓就會加重疼痛。因為寒氣積聚,阻滯了血液循環,血液想要流動卻受阻,因此只能超越寒邪,從身體表面流出。溫熱的氣息跟著寒氣上行,離開了原來的位置(血液在經脈中流動,這是其本位),漸漸地影響到衛氣的分佈,導致經脈脹大,氣息紊亂(衛氣和營氣位置互換)。如果按壓經脈,就會更加疼痛,所以疼痛嚴重時,不建議按壓。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,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膜與募通。
白話文:
寒邪滯留在腸胃之間,在腹膜深處,血無法擴散,細小的經絡受寒而收縮,所以會疼痛;按壓時,血氣散開,所以疼痛會減輕。寒邪滯留在脊柱兩側的經脈則較深,按壓無法觸及,所以按壓無效。腹膜與募穴相通。
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膜,腸胃之募,原,肓之原也(「病能論」: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)。遏其經血,血不得散,經脈蜷縮,小絡急引,故痛。而膜原空虛,非如經脈充盈,按之則血氣散於空虛之處,隧路通暢,故按之痛止。
白話文:
寒氣滯留在腸胃之間,肚臍以下。肚臍是腸胃的集合點,肚臍以下則是肓門的起源(根據《病能論》記載:寒氣會散佈到大腸,並附著在肓門,肓門的起源在肚臍下方)。
寒氣阻礙經血運行,導致經血無法散開,經脈收縮,小血管急促收緊,因此產生疼痛。而肚臍以下的部位空虛,不像經脈那樣充盈。當按壓時,血氣會散佈於空虛處,通道暢通,所以按壓後疼痛就會停止。
寒氣客於挾脊之脈,太陽之經,入於伏膂之中(伏膂,衝脈之伏行於膂者,即伏沖也,「瘧論」作伏督,《靈樞·歲露論》亦載此段,作伏沖),則其地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
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,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
白話文:
寒氣停留在脊柱兩側的太陽經脈中,深入到肌肉深層(肌肉深層指衝脈在背部肌肉中隱行的地方,又稱伏沖脈,也有人稱作伏督脈。《瘧論》中記載為伏督,而《靈樞·歲露論》中記載為伏沖),因此部位較深,用手按壓無法觸及,所以按壓治療沒有效果。
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(任脈穴名,在臍下),隨腹直上(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),寒氣客之,則脈道不通,脈道不通則經氣因之而生阻格,故其痛處喘動應手矣。
白話文:
寒氣如果停留在衝脈,衝脈從關元穴(肚臍下方的穴位)開始,從腹部往上走(從肚臍上方往上行,到胸部就散開),寒氣阻滯衝脈,就會導致脈道不通,脈道不通就會阻隔經氣的運行,所以疼痛和喘氣會隨著動作而明顯改變。
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脈澀,脈澀則血虛,血虛則痛,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,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
白話文:
當寒氣停留於背部的俞穴經脈時,就會導致血脈不暢通。血脈不暢通就會導致血虛,血虛就會疼痛。而這些俞穴與心臟相連,所以疼痛會相互牽引。按壓這些俞穴,熱氣就會到達,熱氣到達後,疼痛就會停止。
寒氣客於背俞之脈(足太陽經行身之背,臟腑腧穴,皆出於此,是謂背俞之脈),入於心俞,則血脈凝澀,脈澀則血不流行而營氣虛,血虛則痛(經氣壅阻故也)。其俞內注於心,故背心相引而痛。按之則君火鬱閉而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,繫於肝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澀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
白話文:
寒冷之氣侵襲背部經絡,進入心俞穴,導致血脈凝滯。脈絡凝滯,血液無法流通,導致營氣不足。營氣不足又會導致疼痛(這是因為經氣受阻所致)。這種疼痛從心俞穴內部傳出,因此背部和心部相互牽引而疼痛。如果按壓疼痛處,體內陽熱之氣就會鬱結並上達,陽熱之氣到達後,疼痛就會消失。
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絡陰器,抵小腹,屬肝,布脅肋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澀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
寒氣客於陰股,厥氣上及少腹,血澀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矣。
白話文:
寒氣入侵厥陰經絡,厥陰經絡循行於生殖器官,抵達小腹部,屬於肝臟,分佈於脅肋部。寒氣侵襲經絡,導致血脈不通暢、經脈緊縮,因此脅肋和少腹部互相牽扯疼痛。
寒氣客於陰股,傷及厥陰太陰之經,二經皆自少腹而上,胸膈寒閉,血澀在下相引,筋脈短急,故腹痛引陰股矣。
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澀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
白話文:
寒氣侵襲下陰,傷及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。這兩條經絡都從小腹向上行,寒氣導致胸膈閉塞,血液瘀滯在下,相互牽引,筋脈攣縮,所以腹痛並牽扯到下陰。
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絡血凝澀,不得流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於膜原空虛之處,結而不行,故宿昔而成積聚矣。
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,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
白話文:
寒氣入侵體內,滯留在小腸與腹腔之間,導致血液凝結阻塞,無法流入大血管。血氣於是積聚在腹腔空虛處,滯留不動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。
寒氣客於五臟,五臟陰也,而內藏陽氣,是謂陽根,臟寒則陽不藏,厥逆而上泄,臟中全是陰氣,陰氣已勢極而力竭,陽氣猶升泄而未歸,故卒然痛,死不知人。以陽主生,陰主死,人之所以生而有覺者,陽氣之虛靈也,陽氣升泄,故人死無知。此氣復反,陽根下蟄,則生矣。(陰氣竭者,陰氣盛極而將衰也)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
白話文:
當寒氣侵襲五臟時,五臟屬於陰性,但內部藏有陽氣,這是所謂的「陽根」。如果五臟受寒,陽氣無法收藏,就會逆上而外泄。此時,五臟內部全是陰氣,陰氣已經勢力極大且力竭,而陽氣仍然上升外泄而沒有回歸,所以會突然疼痛,死亡後神智不清。
陽氣主管生命,陰氣主管死亡。人之所以能活著且有意識,是因為陽氣的虛靈。當陽氣上升外泄時,人就會死亡,失去知覺。此氣如果能夠再反轉回來,陽根下蟄(收斂),則人就會活過來。(陰氣力竭,是指陰氣盛極而將要衰退的意思)
寒氣客於腸胃,腸陷則泄,胃逆則嘔。胃氣壅迫,水穀莫容,大腸以燥金之腑,魄門斂固,下竅不開,中氣盛滿,逆衝上竅,故腹痛嘔吐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者,傳化物而不藏,不得成聚,腸寒脾濕,風木陷沖,故後泄而腹痛矣。
白話文:
寒氣侵犯腸胃,腸道虛陷就會腹瀉,胃氣上逆就會嘔吐。胃氣堵塞,食物無法消化,大腸屬燥金,魄門緊閉,下竅不通,中氣充盈,逆衝上頭,所以會腹痛嘔吐。寒氣侵犯小腸,小腸的功能是運化食物,不儲存食物,不能形成食物積聚,小腸寒濕,風木侵襲,所以會腹瀉腹痛。
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熱氣留於小腸,小腸以丙火之腑,其中癉熱焦渴,則糞粒堅干而不得出,故痛而閉塞不通矣。
白話文:
熱氣停留在小腸裡,使得小腸中非常熱且乾渴,這樣就會導致大便變得堅硬乾燥無法排出,因此會感到疼痛並且造成阻塞不暢。
熱氣停留在小腸裡,小腸是屬火的器官,當中有過熱且乾渴的情況,這會讓大便顆粒變得堅硬乾燥而無法排出,因此會感到疼痛並且造成阻塞不暢。
帝曰:所謂言而可知者也,視而可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青黑為痛,白為寒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帝曰:捫而可得奈何?岐伯曰:視其主病之脈,堅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捫而得也。帝曰:善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所謂「從語言中可以知道」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「從外觀中可以看出」怎麼解釋呢?岐伯答道:五臟六腑本來都有固定的部位,觀察其顏色,黃色赤色表示熱證,青色黑色表示痛證,白色表示寒證,這便是所謂「從外觀中可以看出」的意思。
黃帝又問:通過觸摸可以知道什麼呢?岐伯答道:根據疾病的主要脈絡,如果脈絡堅硬、血液濃稠、下陷的,都可以通過觸摸而發現。
黃帝說:很好。
五臟六腑之經,行於周身,固盡有其部,視其各部絡脈之五色,黃赤則為熱,青黑則為痛,白則為寒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視其主病之脈,堅牢而血聚,及邪深而陷下者,皆捫而可得也。
白話文:
五臟六腑的經絡遍佈全身,雖然各有其特定區域,但觀察這些區域的脈絡顏色,黃紅色表示有熱,青黑色表示疼痛,白色表示有寒,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現象。檢查與主病相關的脈絡,如果堅硬而有血積聚,或是邪氣深而陷下去的,都可以透過觸診發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