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評熱病論(三十九)
黃帝問曰: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?岐伯對曰:夫寒盛則生熱也。此段舊誤在「水熱穴論」。
寒盛於外,束閉皮毛,營血鬱遏,則生內熱也。
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岐伯曰:病熱者,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。人迎一盛少陽,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此段舊誤在「腹中論」內。
病熱者,風邪在表,郁其陽脈也。病熱而有所痛者,以三陽之郁動而衝突也。太陰行氣於三陰,脈動寸口,陽明行氣於三陽,脈動人迎,人迎一盛,是少陽之郁發,二盛(二倍)。是太陽之郁發,三盛(三倍)。是陽明之郁發。三陽以陽明為長,病及陽明,陽旺極矣,由是自陽分而入陰分也。
夫陽入於陰,則經氣盛滿,脈絡弗容,故在上之經逆沖頭上,在下之經陷遏腹裡,乃腹脹而頭痛也。
帝曰:善。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何也?岐伯曰:諸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,故有所遺也。帝曰:病熱當何禁之?岐伯曰: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,帝曰:善。治遺奈何?岐伯曰:視其虛實,調其逆從,可使必已矣。
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,餘熱遺留,纏綿未去也。諸遺者,以其熱邪猶甚,而遽強食之,脾土虛弱,未能消克,水穀不消,中氣脹滿,熱邪郁發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勢已衰,而餘熱有所伏藏,因其飲食新下,與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(內熱與飲食之熱相合),故有所遺也。大凡病熱少愈,而餘熱未清,食肉而不消則病復,多食而難化則病遺,此其禁也。
治遺之法,視其臟腑之虛實,補瀉無差,調其經絡之逆從,升降如故,可使其病必已矣。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二段舊誤在「熱論」中。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夏至以前謂之病溫,夏至以後謂之病暑,以其時令而異名也。溫暑之病,皆由風閉皮毛,郁其內熱而成,當泄其皮毛,令經熱與汗皆出,勿止也。熱病之遺者,熱未透泄耳,汗之既徹,經熱全清,則無所遺留矣。
帝曰: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為何?岐伯曰:病名陰陽交,交者,死也。
陰陽交者,陰陽交併,獨陽無陰也。
帝曰: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汗者,精氣也,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,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,邪氣也,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。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且夫「熱論」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,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,其死明矣。
狂言者,是失志,失志者死。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,必死也。
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氣,穀氣即胃氣也(衛氣之本)。穀氣蒸發,泄而為汗,而氣化之原,實生於精。水穀消磨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而後氣化也,是汗乃精氣相合而醞釀者。今病溫熱發,邪氣不致內蒸臟腑,爍其陰精,乃致交蒸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熱外卻,而陰精里勝也。精勝邪負,則當能食,而不復熱。
復熱者,邪氣所為也。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而精負也。邪勝而不能食者,精無餘也(無俾,猶言無噍類也)。病勢如此,而人尚存留者,其壽可立待而傾殞也。且夫「熱論」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(《靈樞·熱病》語),汗後脈宜安靜,今脈不與汗後相應,此正氣不勝其病邪也,其死明矣。狂言者,是失志,失志者死,緣腎藏精,精舍志(《靈樞·本神》語),精亡則志亂也。
今見三死(脈躁疾一,狂言二,不能食三),不見一生,雖汗出暫愈,亦必死也。
白話文:
**黃帝問:**人受到寒邪侵襲,怎麼反而會變成發熱的病呢?
**岐伯回答:**這是因為寒邪太盛,反而會產生熱。寒邪在外,束縛阻塞了皮膚毛孔,使得體內營血運行不暢,鬱積久了就會產生內熱。
**黃帝問:**發熱的病如果還伴隨疼痛,又是怎麼回事呢?
**岐伯回答:**發熱的病屬於陽脈的範疇,是因為三陽經的氣機運行發生了變化。人迎脈搏動一下,代表少陽經氣機受到阻礙;搏動兩下,代表太陽經氣機受到阻礙;搏動三下,代表陽明經氣機受到阻礙,這時候陽氣就會開始進入陰經。陽氣進入陰經,病就會發生在頭部和腹部,導致腹部脹滿,同時頭痛。
發熱的病是因為風邪侵襲體表,阻礙了陽脈的運行。而發熱伴隨疼痛,是因為三陽經的氣機受到鬱滯,相互衝突的緣故。太陰經的氣機在三陰經運行,脈搏動的部位在寸口;陽明經的氣機在三陽經運行,脈搏動的部位在人迎。人迎脈搏動一下,是少陽經的氣機鬱積而發;搏動兩下(是平常的兩倍),是太陽經的氣機鬱積而發;搏動三下(是平常的三倍),是陽明經的氣機鬱積而發。三陽經以陽明經的氣最旺盛,當病邪影響到陽明經時,陽氣就旺盛到了極點,陽氣就會從陽經進入到陰經。
當陽氣進入陰經時,經脈氣機就會變得充盛飽滿,脈絡無法容納,因此在上部的經脈會逆衝頭部,在下部的經脈會向下阻遏在腹部,這樣就導致腹部脹滿,同時頭痛。
**黃帝說:**您說的真好!發熱的病痊癒後,有時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,這是為什麼呢?
**岐伯回答:**這些後遺症是因為在發熱很嚴重的時候,過於勉強進食,所以才會留下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疾病已經衰退,但是體內還潛藏著餘熱,新吃的食物與體內氣機相互搏擊,兩種熱相互結合,所以才會留下後遺症。
**黃帝問:**發熱的病,在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什麼呢?
**岐伯回答:**發熱的病剛好轉,如果吃肉就會復發,如果吃太多,就會留下後遺症。這就是飲食禁忌。
**黃帝問:**那要如何治療這些後遺症呢?
**岐伯回答:**要觀察體內虛實的情況,調整臟腑氣機的逆順,這樣就能夠痊癒。
發熱的病痊癒後,有時會留下後遺症,這是因為餘熱還殘留在體內,沒有完全消除。之所以會留下後遺症,是因為餘熱還很嚴重,就勉強進食,脾胃虛弱,沒有辦法消化食物,水穀不消化,中焦的氣機脹滿,餘熱又會鬱發,所以才會留下後遺症。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疾病的勢頭已經減弱,但是體內還潛伏著餘熱,因為新吃的食物下肚,與體內氣機搏擊,兩種熱結合在一起(內熱和食物帶來的熱相結合),所以才會留下後遺症。大凡發熱的病剛好轉,但是體內餘熱還沒清乾淨,如果吃肉難以消化,病就會復發,如果吃太多,難以消化,就會留下後遺症,這就是飲食禁忌。
治療後遺症的方法,要觀察臟腑的虛實情況,補益和疏瀉要恰到好處,調整經絡氣機的逆順,使氣機升降恢復正常,這樣才能夠使疾病痊癒。
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熱病的,如果在夏至之前發病,叫做溫病;如果在夏至之後發病,叫做暑病。暑病要讓汗和熱都發出來,不能阻止。
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熱病的,夏至以前的叫做溫病,夏至以後的叫做暑病,這是依照時令來區分的。溫病和暑病,都是因為風邪閉塞毛孔,使得體內熱鬱積而形成的,應該要讓毛孔張開,使經絡中的熱和汗都發出來,不能阻止。熱病留下後遺症,是因為熱邪沒有完全透發出來,等到汗完全發出來,經絡中的熱就全部清除,就不會留下後遺症了。
**黃帝問:**有一種溫病,患者出汗後反而更熱,脈搏跳動急促,並不是因為出汗而減弱,還會胡言亂語,吃不下飯,這種病叫什麼?
**岐伯回答:**這種病叫做陰陽交,陰陽交錯,就是死症。
陰陽交是指陰陽兩氣交會錯亂,只剩下孤獨的陽氣,而沒有陰氣。
**黃帝問:**希望能聽您詳細解釋一下。
**岐伯回答:**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因為食物的精華轉化而來,而食物的精華又來自於精氣。汗是精氣的一種表現,現在邪氣在骨肉之間交戰,導致出汗,這表示邪氣減退,而精氣戰勝了邪氣,精氣戰勝了邪氣就應該可以進食,而且不會再發熱。如果出汗後反而再次發熱,就表示邪氣戰勝了精氣。如果不能進食,就表示精氣已經耗竭。如果病情持續這樣,那麼這個人很快就會死亡。而且《熱論》說,出汗後脈搏還跳動急促的,就會死亡。現在病人的脈搏和出汗的情況不一致,這表示身體無法戰勝疾病,死亡是必然的。
胡言亂語,是精神失常的表現,精神失常的人就會死亡。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(脈搏跳動急促,胡言亂語,不能進食),沒有出現任何生的跡象,即使暫時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
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因為水穀之氣的蒸發,水穀之氣也就是胃氣(衛氣的根本)。水穀之氣蒸發,通過毛孔排出就變成汗液,而氣化的根源,實際上來自於精氣。水穀食物經過消化,脾胃將精華散布,上輸於肺,然後再進行氣化,所以汗液實際上是精氣相互結合而產生的。現在溫熱病發作,邪氣並沒有內侵到臟腑,損耗陰精,而是在骨肉之間交蒸,導致出汗,這表示邪熱向外散退,而體內的陰精戰勝了邪氣。如果精氣戰勝了邪氣,患者就應該可以進食,而不會再發熱。
如果再次發熱,就是邪氣導致的。如果出汗後反而再次發熱,就表示邪氣戰勝了精氣。邪氣戰勝了精氣,而不能進食,就表示精氣已經消耗殆盡。如果病情發展成這樣,而人還沒有死亡,那麼他很快就會死亡。《熱論》說,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的,就會死亡,出汗後脈搏應該平靜下來,現在脈搏和出汗的情況不一致,就表示身體的正氣無法戰勝病邪,那麼死亡是必然的。胡言亂語,是精神失常的表現,精神失常的人就會死亡,因為腎臟儲藏精氣,而精氣又關係到意志,精氣耗盡就會導致意志紊亂。
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(脈搏跳動急促,胡言亂語,不能進食),沒有出現任何生的跡象,即使暫時因為出汗而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