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三部九候論(十二)

黃帝問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眾多博大,不可勝數。余願聞要道,以屬子孫,傳之後世,著之骨髓,藏之肝肺,歃血而受,不敢妄泄,令合天道,必有終始,上應天光星辰曆紀,下副四時五行,貴賤更互,冬陰夏陽,以人應之奈何?願聞其方。

四時五行,貴賤更互,當令為貴,退度為賤,五行更代於四時,互為貴賤也。

岐伯對曰:妙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至數。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血氣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

九野,八方與中央也。

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。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

指而導之,指其處而開導之也。

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,中部地,手陽明也,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,下部地,足少陰也,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

兩額之動脈,足少陽之頷厭也。兩頰之動脈,足陽明之地倉、大迎也。耳前之動脈,手少陽之和髎也。手太陰,太陰之魚際、太淵、經渠也(即寸口脈)。手陽明,陽明之合谷也(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)。手少陰,少陰之神門也(在掌後高骨內)。足厥陰,厥陰之五里也(在氣衝下三寸)。

足少陰,少陰之太谿也(在內踝後)。足太陰,太陰之箕門也(在衝門下。胃氣則候足跗上,陽明之衝陽)。

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

手陽明大腸與手太陰肺為表裡,肺位在胸,手陽明經,自手走頭,入缺盆,絡肺,下膈而屬大腸,亦自胸膈下行,故陽明之合谷,可以候胸中之氣。

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,故神臟五,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

地之九分,則為九野,人應九野,則為九臟,故神臟五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(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肺藏魄、腎藏精),形臟四,腦髓、骨、脈、膽(義詳「五臟別論」),合為九臟。(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十句,與「六節藏象論」同)

帝曰:何以知病之所在?岐伯曰: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其脈疾者病,其脈遲者病,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,脈不往來者死,,皮膚著者死。

白話文:

三部九候論(十二)

黃帝問道:「我聽先生講解九針的學問,內容廣博深奧,難以盡述。我想瞭解其中的核心道理,以便傳授給子孫後代,銘記於心,深藏肺腑,鄭重接受,絕不輕易外洩,使其符合自然規律,有始有終,上能對應天象星辰的運行,下能契合四季五行的變化。陰陽盛衰交替,冬為陰、夏為陽,人體如何與之相應?請說明方法。」

岐伯回答:「這問題問得妙啊!此乃天地間的根本法則。」黃帝問:「請說明這天地法則如何對應人體血氣,用以判斷生死?」岐伯答:「天地的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,三者相乘為九,對應九方地域。因此人體分為三部,每部有三處脈候,可判斷生死、診治百病、調理虛實、祛除邪疾。」

黃帝問:「何謂三部?」岐伯答:「分為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每部各有三候,三候即天、地、人。需具體指出位置才能確診。」

  • 上部
  • 天:兩額動脈(足少陽經的頷厭穴)
  • 地:兩頰動脈(足陽明經的地倉、大迎穴)
  • 人:耳前動脈(手少陽經的和髎穴)
  • 中部
  • 天:手太陰經(寸口脈的魚際、太淵、經渠穴)
  • 地:手陽明經(合谷穴)
  • 人:手少陰經(神門穴)
  • 下部
  • 天:足厥陰經(五里穴)
  • 地:足少陰經(太谿穴)
  • 人:足太陰經(箕門穴,胃氣則候足背陽明經的衝陽穴)

因此,下部之「天」候肝,「地」候腎,「人」候脾胃之氣。

黃帝問:「中部如何對應?」岐伯答:「同樣分天、地、人——天候肺,地候胸中之氣,人候心。」黃帝再問:「上部呢?」岐伯答:「天候頭角之氣,地候口齒之氣,人候耳目之氣。」

三部各有天、地、人,三三得九,對應九野、九臟——五神臟(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肺藏魄、腎藏精)與四形臟(腦髓、骨、脈、膽),合為九臟。

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疾病所在?」岐伯答:「觀察九候脈象,若某一處獨小、獨大、獨快、獨慢、獨熱、獨寒,或獨陷下,即為病徵。需詳細詢問病史與現狀,再切脈檢查經絡浮沈、上下逆順。脈急或遲皆為病;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;脈搏斷絕或皮膚枯槁者,預後不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