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咳論(三十六)
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,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?

岐伯回答: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,不只是肺。

黃帝說:請告訴我具體的情況。

岐伯說:皮膚和毛髮是與肺相通的部位,皮膚和毛髮最容易受到邪氣入侵,邪氣會順着它們與肺相通的路徑進入肺中。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,會進入胃中,然後沿著肺部的經脈上行到肺,使得肺部受寒。肺部受寒後,內外邪氣互相結合,停留於肺,就會引起肺咳。

肺主氣,肺氣清降,呼吸靜順,故不咳嗽,肺金不降,胸膈壅阻,逆氣衝激,則咳嗽生焉。咳生於肺,而其原不一,五臟六腑之病,傳之於肺,皆令人咳,非獨肺臟之自病也。且以肺咳言之,肺主皮毛,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被感,先受風寒之邪氣,邪氣在表,外束皮毛,皮毛閉斂,則肺氣壅阻,緣肺合皮毛,表裡同氣,從其合也,其再加以寒飲食入胃,寒氣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飲食之寒與風露之寒外內合邪,因而客居肺部不散,寒閉氣阻,則為肺咳,是肺咳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肺臟掌控氣息。肺氣清爽下降,呼吸平順,因此不咳嗽。如果肺金氣無法下降,胸膈堵塞,逆氣上衝,就會產生咳嗽。咳嗽是肺臟的症狀,但成因不只一種。五臟六腑的疾病,傳導到肺臟,都會導致咳嗽,並非只有肺臟本身的疾病。

以肺咳為例,肺臟主司皮膚和毛髮,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徵。皮膚和毛髮受到影響,首先會被風寒邪氣入侵。邪氣留在體表,從外部包裹著皮膚和毛髮,皮膚和毛髮閉塞,導致肺氣阻塞。由於肺和皮膚和毛髮相合,表裡氣息相同,邪氣會從表而入。

再加上寒性飲食進入胃中,寒氣從肺部脈絡上升到肺臟,導致肺部寒冷。肺部寒冷時,飲食中的寒氣和風寒邪氣在體內外結合,積聚在肺部而不散發。寒氣閉塞,氣息受阻,就會造成肺咳。這就是肺咳的原因。

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,各傳以與之,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時,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為痛。

白話文:

五臟在特定的季節容易生病,不是那個季節,病邪就會傳給與它相應的臟腑:秋天肺臟先受病邪,春天肝臟先受病邪,冬天腎臟先受病邪,夏天心臟先受病邪,至陰時節(即冬天最冷的時候)脾臟先受病邪。人體與天地相呼應,所以五臟各有所司時,受寒邪侵襲就會生病。輕微的表現為咳嗽,嚴重的表現為泄瀉或疼痛。

咳生於肺,而受病之原,則傳自五臟,不可第責之肺也。五臟各以其主治之時受病,非其主治之時,各於其所勝之臟傳以與之。肺應秋,乘秋則肺先受邪,肝應春,乘春則肝先受之,腎應冬,乘冬則腎先受之,心應夏,乘夏則心先受之,脾應至陰(長夏)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蓋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其司令之時,當其主治之時感於寒,則主治之臟受其病。

白話文:

咳嗽是由肺部引起,但導致咳嗽的病因卻來自五臟,不能只怪罪肺部。五臟各有主掌的時間,如果在非主掌的時間生病了,疾病會傳給它所勝之臟。肺相應於秋,秋天容易受邪氣侵犯,就會先傷肺;肝相應於春,春天容易受邪氣侵犯,就會先傷肝;腎相應於冬,冬天容易受邪氣侵犯,就會先傷腎;心相應於夏,夏天容易受邪氣侵犯,就會先傷心;脾相應於至陰(長夏),長夏容易受邪氣侵犯,就會先傷脾。人與天地相互影響,因此五臟各自主掌自己的時間,在主掌時間受到寒氣侵襲,就會導致主掌之臟受病。

微則傳之肺,肺氣上逆而為咳,甚則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為泄為痛也。

帝曰:何以異之?岐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

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肺氣上逆也,甚則唾血,肺金失斂也。

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

心咳者,火剋金也。咳則心痛者,君火逆沖也。心脈上挾咽,心氣衝塞,故喉中介介如梗狀。甚則君火升炎,故咽腫喉痹也。

白話文:

心咳是由於心火剋制肺金造成的。咳的時候出現心痛,是因為君火逆行沖擊所致。心脈上行挾裹著咽喉,心氣衝塞阻塞,所以喉中感覺像有東西梗住。嚴重時君火上升發炎,就會引起咽喉腫痛。

腎咳之狀,咳則腰脊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
腎咳者,水乘金也。水漬肺臟,則氣阻為咳。腎脈貫脊,故腰背相引而痛。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脾濕胃逆,則涎出於口,故甚則咳涎。

白話文:

腎導致的咳嗽,是因為水壓制了金。水液浸漬肺臟,導致氣息阻塞而咳嗽。腎經貫穿脊椎,所以腰背會相互牽引而疼痛。腎主導五種液體,進入脾臟後成為唾液。脾臟濕氣大,胃氣上逆,就會導致唾液從口中流出,所以嚴重時會咳嗽帶有唾液。

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

脾咳者,土累金也。脾以濕土主令,肺從脾土化濕,濕旺胃逆,肺金不降,清氣鬱阻,則生痰嗽。脾從左升,左升則右降,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者,肺氣不能右降也。甚則身動而氣愈逆,是以咳劇也。

白話文:

脾引起的咳嗽,是因為脾土壓制了肺金。脾主濕土,肺從脾土中化濕,若濕氣過盛,胃氣上逆,肺金不能下降,清氣鬱積,就會產生痰液、咳嗽。脾從左邊上升,上升後就會下降,如果右脅下疼痛,隱隱延伸到肩背,表示肺氣無法下降。嚴重時,身體動就會讓氣更逆,因此咳嗽會更加劇烈。

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。

肝咳者,木侮金也。肝為風木,內胎君火,衰則肺金固克風木,盛則風木亦侮肺金,火胎郁發,肺金受傷,則生咳嗽。肝脈行於兩脅,故脅痛不可以轉。轉則肝氣鬱遏,兩0H胠下滿,胠即脅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導致的咳嗽,是由於木氣侵犯金氣引起的。肝屬風木,內藏君火,如果肝氣衰弱,肺屬金氣就能剋制風木,如果肝氣旺盛,風木也會侵犯肺金,火氣鬱積發泄,肺金受損,就會產生咳嗽。肝臟的經脈運行在兩側,所以肝引起的肋部疼痛不能轉動。轉動就會使肝氣鬱結,導致兩肋下脹滿,肋部稱為脅。

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岐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

臟病移腑,表裡相傳也。

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

脾咳不已,傳之於胃,胃逆則嘔,嘔甚則吐蛔蟲。蓋脾為太陰濕土,肺以手太陰不司令氣,從土化濕,燥被濕奪,則陽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,而化己土之濕,濕盛則脾陷而胃逆,胃逆則肺無降路,濕氣堙塞,而生痰嗽。故肺咳之原,雖緣五臟六腑之相傳,而胃土上逆,則為咳嗽之根。甚則為泄為痛,由於脾陷,微則為咳,由於胃逆。胃咳者,戊土之阻辛金也。

白話文:

脾虛咳嗽,進而影響胃,胃氣上逆就會嘔吐,嘔吐嚴重會吐出蛔蟲。因為脾屬太陰濕土,肺屬手太陰,無法控制氣,導致土生濕,燥氣被濕氣奪走,導致陽明戊土無法化生庚金的燥氣,而化生己土的濕氣,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脾虛陷落,胃氣上逆,胃氣上逆使得肺沒有降下的通路,濕氣阻塞,就會產生痰咳。所以肺咳的根本原因,雖然與五臟六腑的相傳有關,但胃氣上逆是咳嗽的根源。嚴重的會腹瀉疼痛,是因為脾虛陷落;輕微的咳嗽,是因為胃氣上逆。胃咳指的就是戊土阻礙辛金。

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

肝咳不已,傳之於膽,膽木上逆,而克胃土,則咳嘔膽汁,膽汁色黃而味苦。膽咳者,甲木之傷辛金也(甲木化氣相火,能刑辛金)。

白話文:

咳嗽不止,病情傳給膽,膽氣過盛而剋制胃氣,就會咳出帶有膽汁的嘔吐物,膽汁一般呈黃色且有苦味。膽咳是由於甲木(肝氣)過盛傷害了辛金(肺氣)。

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。

肺咳不已,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魄門不收,故咳而遺矢。大腸咳者,庚金之干辛金也。

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
心咳不已,傳之小腸,小腸下陷,故咳而肛門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小腸咳者,丙火之克辛金也。

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

腎咳不已,傳之膀胱,膀胱失藏,故咳而遺溺。膀胱咳者,壬水之乘辛金也。

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

久咳不已,上中下三焦俱病,則傳之三焦,三焦火陷,不能生土,故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三焦咳者,相火之刑辛金也。

白話文:

長期咳嗽不止,上中下三焦都有問題,會導致三焦熱氣過盛,無法滋養脾胃,因此咳嗽同時伴有腹脹,不想吃東西。三焦咳嗽,是相火剋制肺金引起的。

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腫,氣逆也。

聚於胃者,胃土上逆,濁氣填塞,聚於胃口也,關於肺者,胃逆則肺阻也。肺逆則多涕,胃逆則多唾,濁氣鬱塞,是以淫泆而化涕唾。肺胃郁升,則面浮腫。總因濁氣之上逆也。

白話文:

聚積在胃中:胃氣上逆,濁氣阻塞,積於胃口(食道)。與肺相關:胃氣上逆則肺部受阻。肺部受阻則鼻涕增多,胃氣上逆則唾液增多,濁氣鬱結,因此產生鼻涕和唾液。肺胃氣機上逆,則面部浮腫。這些問題總是由於濁氣上逆所引起的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。

臟之俞,在脈之所起第三穴。腑之合,在脈之所起第六穴。臟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四穴。腑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五穴。五臟五俞,日井滎俞經合,六腑六俞,曰井滎俞原經合,詳見《靈樞·本輸》。(俞與腧、輸俱通)

白話文:

臟腑相關的俞穴,位於手足三陰陽經脈的起始部位的第三個穴位。

臟腑相關的合穴,位於手足三陰陽經脈的起始部位的第六個穴位。

臟腑相關的徑穴,位於手足三陰陽經脈的起始部位的第四個穴位。

臟腑相關的經穴,位於手足三陰陽經脈的起始部位的第五個穴位。

五臟五俞穴,稱為井榮俞經合穴。

六腑六俞穴,稱為井榮俞原經合穴。

詳情請參閱《靈樞·本輸》章節。(俞、腧、輸同義)

2. 瘧論(三十七)

黃帝問曰: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何也?岐伯對曰: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瘧疾都是由風引起的,為什麼它的發作時間是有規律的呢?」岐伯回答:「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會先從毫毛開始,伸懶腰和打哈欠。然後出現寒顫,下巴發抖,腰和脊椎都痛。寒氣散去後,身體內外都會發熱,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,口渴想喝冷飲。」

痎與該通,瘧病不一,該而言之,故曰痎瘧,其類雖多,總之皆生於風也。伸者,舒臂折腰,欠者,開口呵氣,陰氣下旺,召引陽氣,陽氣欲陷而未陷,故伸欠乃作,此瘧邪將發之象也。發則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(痎,音皆)

白話文:

瘧疾和痎疾是相通的,瘧疾的症狀並不固定,總的來說,可以稱之為痎瘧。雖然它的種類很多,但總的來說都是由風邪引起的。伸展肢體、彎曲腰部是痎瘧發病前夕的徵兆;打哈欠、張嘴呼氣,說明陰氣下行旺盛,召引陽氣,陽氣將要陷入體內,但尚未完全陷入,所以出現伸展和打哈欠的動作。瘧疾發作時會出現寒戰、頭頸顫動、腰背疼痛。寒氣消退後,體內外都會發熱,頭痛劇烈,口渴想喝冷飲。(痎,讀音為「階」)

帝曰:何氣使然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,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是什麼氣候引起的這種情況?我願意聽聽你的解釋。岐伯回答說:陰、陽之間上下交替、交戰,虛、實互相轉化,這是陰、陽互相轉移的原因。陽氣與陰氣相合,則陰氣充實而陽氣虛弱,陽明經虛弱,就會出現寒戰、頷骨顫動;太陽經虛弱,就會出現腰背、頭項疼痛;三陽經同時虛弱,則陰氣過盛,陰氣過盛,就會導致骨頭寒冷疼痛,寒氣從內部產生,所以內外都會寒冷。陽氣過盛,就會導致外部發熱;陰氣不足,就會導致內部發熱,內外都發熱,就會出現喘息和口渴,所以會想喝冷飲。

瘧之寒往而熱來者,此陰陽之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以陰氣發作,裹束陽氣,陽為陰並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明行身之前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。太陽行身之後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。三陽俱虛則陰氣全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。寒生於內,直達皮毛,故中外皆寒。及其陽氣來復,蓄極而發,則陽實而陰虛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時,寒氣退去,熱氣上來,這是因為陰陽在上下交替對抗,虛實相繼變化,陰陽相互轉換。陰氣發作時,會包裹束縛陽氣,讓陽氣被陰氣包裹,導致陰氣實而陽氣虛。陽明經循行身體前部,陽明虛了就會寒戰發抖。太陽經循行身體後部,太陽虛了就會腰背和頭項疼痛。三陽經都虛了,陰氣就完全勝出,陰氣勝了就會骨頭寒冷疼痛。寒氣從內生發,直達皮膚和毛髮,所以內外都寒冷。等到陽氣又恢復回來,積聚到極點而發作,就會陽氣實,陰氣虛。

陽盛而透出重圍則外熱,陰虛而涸及窮泉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促而渴燥,故欲冷飲也。

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營氣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孔疏,腠理開,及得之以浴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夏天時受到暑氣侵襲,導致體內熱氣過盛,這些熱氣貯存在皮膚內層、腸胃外層,也就是營氣所在的地方。這種情況會使人毛孔鬆開,腠理疏鬆。如果再遇到洗澡的情形,由於秋天的天氣,汗液排出遇到風寒,水氣就會滯留在皮膚裡,與保衛身體的衛氣並存。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,晚上運行於陰。這種氣受陽氣影響而外出,受陰氣影響而向內收縮,內外不斷交互作用,所以才會使人整天感到疲乏無力。

痎瘧寒熱之由,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隆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是營氣之所舍也。此熱內蒸,令人汗孔疏而腠理開,暑盛竅泄,沐浴寒水,因得涼秋之氣,正當汗出,而遇清風,水隨竅入,皮毛外斂,於是水氣淫泆,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

白話文:

瘧疾寒熱發作的原因,都是因為夏天時受暑熱所傷,暑氣旺盛,積存在皮膚裡面和腸胃外面,也就是營氣所停留的地方。這些暑熱從內蒸發,使人的毛孔變疏鬆,腠理(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空隙)變寬敞。暑氣正盛的時候,毛孔打開,暑熱從毛孔中散發出來,如果這時沐浴冷水,就會接觸到涼爽的秋季氣息,本應出汗的時候,卻遇到清風,冷水就會經由打開的毛孔侵入,導致皮膚毛孔收縮。這種情況下,水氣會過度滋潤,積聚在皮膚裡面,和衛氣一起滯留在體內。

衛氣晝行於陽經,夜行於陰臟,此氣(水氣)晝得陽氣而外出,夜得陰氣而內入,舍深則暮與衛遇而夜作,舍淺則旦與衛遇而晝作,晝夜出入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,此蓄作有時之原也。

白話文:

衛氣的白天運行在陽經,晚上運行在陰臟。這股氣(水氣)白天得到陽氣而向外走,晚上得到陰氣而向內回。它潛伏得深,傍晚就會和衛氣相遇而發病作痛;潛伏得淺,白天就會和衛氣相遇而發病作痛。衛氣晝夜出入,內外相互作用,所以會每日發病,這就是蓄積發作有時間規律的原因。

帝曰:善。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

白話文:

**皇帝問:**很好。風邪和瘧疾,性質相似,但風邪總是不斷存在,而瘧疾有時卻會暫停,這是為什麼?

岐伯答: 風邪會停留在某個部位,所以會一直存在。而瘧邪會隨著經絡運行,深入體內,蓄積到一定程度後,衛氣就會奮起反抗,於是發作。

痎瘧皆生於風,是風之與瘧相似同類。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以風氣留其所客之處,故邪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與衛氣相應乃作,衛氣不應,則有時而休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和一般的感冒都由風邪引起,因此風和瘧疾是同類型的疾病。但風邪常常存在,而瘧疾有時還會發作,這是因為風邪會滯留在入侵的部位,所以病邪一直存在;而瘧氣會沿著經絡侵襲,逐漸深入體內,所以當瘧氣與人體的衛氣相應時就會發作,若衛氣沒有與瘧氣相應,瘧疾就暫時不發作。

帝曰:其間日而作者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向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瘧疾每隔一天發作的原因是什麼?岐伯回答:瘧疾的邪氣潛伏較深,從內部侵犯人體的陰性部位,陽氣獨自發作,陰邪對抗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發散,因此瘧疾每隔一天發作。

間日而作者,以其氣(水氣。)之舍深,內薄於陰分之中,衛氣獨發,不與邪遇,陰邪內著,不與衛交,陰與陽爭而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蓋瘧邪之發,邪與衛遇,裹束衛陽,衛陽內陷,鬱勃振動,極力外發,而陰邪外閉,不得突圍而出,是以寒慄戰搖,及其蓄積盛大,陰不能閉,則透出重圍,熱來寒往,水邪深入,不得日與衛會,故間日乃作也。

白話文:

間歇性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(水氣)藏在深處,向內侵襲陰分,衛氣獨自發作,不與邪氣相遇。陰邪內藏,不與衛氣交戰。陰邪與陽氣相互爭鬥,無法發出體外,所以間歇性發作。

瘧疾的發作過程是:邪氣與衛氣相遇,纏繞束縛衛陽,衛陽內陷,鬱結振動,竭力向外發出。而陰邪在外阻擋,衛陽無法突破包圍而出,所以會出現寒顫戰慄。隨著邪氣積聚越來越大,陰邪無法再阻擋,就會突破重圍,出現發熱後再發寒的現象。水邪深入體內,無法每天與衛氣相遇,所以才會間歇性發作。

帝曰: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者,陰陽更勝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有些人發作時隔兩天或幾天,有些人發作時會口渴有些人不會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答道:隔兩天發作的,是因為邪氣深入五臟,橫行於募原經絡。它的路途較遠,邪氣較深,行進較慢,不能與衛氣同時運行,無法全部排出,所以會隔天發作。

隔幾天發作的,是因為邪氣與衛氣停留在六腑,有時會相互脫離,無法相互作用,所以會休養幾天後再發作。

瘧疾是由於陰陽交替而致,陰陽盛衰不定,所以有時會口渴,有時不會口渴。

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於募原也(募謂臟腑之募,原謂膈肓之原)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氣俱行,不得與衛氣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作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道遠而氣深,而又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間日而不會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之寒熱互作者,陰陽之更勝也,其陽氣之盛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也。

白話文:

每天發作的瘧疾,是邪氣從體內侵犯五臟,橫行於募原(募:指臟腑之募,原:指膈肓之原)。邪氣來勢洶洶,深入體內,進展較慢,所以無法隨著原氣運行,也無法和衛氣一起排出體外,因此每隔一天才會發作。

隔天發作的瘧疾,是邪氣和衛氣客居於六腑,邪氣深入體內,且時而出現時而消失,無法同時出現,所以每隔一天才會發作。

瘧疾寒熱交替的發作,是陰陽氣勢互相轉化的結果。陽氣強盛的程度有所不同,因此有時會口渴,有時不會口渴。

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晝行六經二十五周,夜行五臟二十五周,邪在六經,則晝與衛遇,邪在五臟,則夜與衛遇,無與衛氣相失之時,本當一日一作,其間日至數日者,陽氣之衰也。蓋衛與邪遇,不得逕行,極力相爭,陷堅而入。衛氣內郁,寒邪外束,鼓動振搖,重陰莫透。

白話文:

衛氣在人體內運行,一天一夜循環全身五十次,白天在六條陽經巡行二十五次,晚上在五臟巡行二十五次。病邪如果在六條陽經,白天就與衛氣相遇,病邪如果在五臟,晚上就與衛氣相遇。衛氣不會與病邪失去接觸。本應一天發作一次,但是發作間隔長達好幾天的,是陽氣衰弱的緣故。這是因為衛氣與病邪相遇,不能直接通過,所以極力爭鬥,陷進堅固的地方纔能進入。衛氣在內部鬱積,寒邪在外束縛,導致氣血鼓動振盪,沉重的陰邪得不到疏散。

蓄極而發,熱蒸寒散,陽氣透泄,寒邪退除。非陽氣極盛,不能日日如是。陽虛者,熱退力衰,未即遽振,衛與邪遇,遂陷重陰,陽弱不能外發,則寒熱不作。間日之後,蓄積盛大,然後鼓發,而生寒熱。再虛則數日乃發。陽虛之分量不一,故有間日、數日之差也。

白話文:

當體內的熱量累積到了極點時,就會發作起來,熱氣蒸發,寒氣散去,陽氣透發出去,寒邪就會退除。如果不是陽氣極盛的話,就無法每天都這樣發作。陽氣不足的人,熱氣一退,體力就衰弱下來,無法馬上振作起來,正氣與邪氣相遇時,就會陷在陰氣之中,陽氣過弱無法發散出去,寒熱就會因此消失。隔幾天後,體內的熱量再次累積到極盛,然後才爆發發作,產生寒熱症狀。如果陽氣再虛弱一點,就需要好幾天後才會發作。陽氣不足的程度不同,所以發作時間也會有所差異,可以是隔日發作或數日發作。

帝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,此先客干脊背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為什麼有些人發作時間晚,有些人發作時間早?岐伯答:邪氣侵襲風府(頭後部),沿脊柱而下,衛氣在風府處每日夜間聚集一次。第二天,邪氣向下移動一節,因此發作時間較晚。這是因為邪氣先侵襲了脊背。邪氣每次到達風府時,皮膚腠理就會張開。腠理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體內,導致疾病發作。邪氣從風府外出,每天向下移動一節,25天後到達骶骨(尾骨),因此發作時間逐漸後延。第26天,邪氣進入脊柱內部,注入伏膂之脈(位於脊柱兩側的脈絡),其氣向上運行,9天後從缺盆(位於肩部)而出。邪氣的位置逐漸升高,所以發作時間也越來越早。

其作日晏與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,循背膂而下(脊骨兩旁曰督),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大會於風府,而與邪遇,遇則瘧發。其至明日,邪氣日下一節,與衛氣之相遇漸晚,故其作也晏,此緣邪氣先客於脊背也。衛氣每至於邪客之風府,阻而不行,則鼓動郁發,開其腠理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裹束衛氣而病作。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(尾骶骨。

白話文:

發燒時間早的或晚的,是因為邪氣滯留在風府穴(後頸部),沿著脊骨兩旁的督脈向下運行。衛氣一天一夜在身體上運行五十次,在大會於風府穴時,與邪氣相遇,相遇就會發燒。到了第二天,邪氣向下運行了一段距離,與衛氣相遇的時間逐漸晚一些,所以發燒的時間也變晚。這是因為邪氣一開始就滯留在脊背上。衛氣每當運轉到邪氣滯留的風府穴時,就會受阻而無法運行,於是鼓動鬱積的熱氣,打開皮毛腠理。腠理打開後,邪氣就會進入,邪氣進入後便會包裹束縛衛氣,從而引起發燒。邪氣從風府穴外出,每天向下運行一段距離,二十五天後到達骶骨(尾骨)。

)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(伏膂之脈,即衝脈之後行於脊背者),前入衝任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以此日期來計算,稍晚幾天就更好了。二十六日進入脊椎內部,充注在伏膂之脈(伏膂之脈,就是衝脈在脊背部繼續延伸的那一部分),從前面進入衝脈和任脈,它的氣向上運行,九日後從缺盆中點升出,它的氣越來越充沛,所以太陽升起的時間也一天天更早。

瘧發之早晏,雖由邪氣之上下,實因陽氣之虛盛。陽虛者,閉於重陰之中,不能遽發,故其作日晏,陽盛者,遏於重陰之內,一郁即發,故其作日早。陽盛於上而虛於下,自背而下,陽氣漸虛,是以作晏,自腹而上,陽氣漸盛,是以發早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的早晚,雖然是由於邪氣的上下移動,但實際上是由於陽氣的虛盛程度造成的。陽氣虛弱的人,閉塞在濃厚的陰氣之中,邪氣不能很快發作,所以瘧疾發作較晚;陽氣旺盛的人,受到濃厚陰氣的阻遏,一旦鬱結就會發作,所以瘧疾發作較早。陽氣在上面旺盛而在下面虛弱,邪氣從背部向下移動,陽氣逐漸虛弱,所以瘧疾發作較晚;陽氣從腹部向上移動,陽氣逐漸旺盛,所以瘧疾發作較早。

帝曰: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,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奈何?岐伯曰: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。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,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,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,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,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。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先生說衛氣運行到風府腠理時才會發散,發散時邪氣就會入侵,入侵後就會生病,現在衛氣一天下降一節,衛氣發散時不在風府部位,那每天發生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答:這是邪氣侵犯頭部和頸項,沿著脊椎向下的緣故。由於虛實不同,邪氣侵犯的部位不同,所以不一定會在風府發動。因此,邪氣侵犯頭項時,病症就會在頭項發作,侵犯背部時,病症就會在背部發作,侵犯腰脊時,病症就會在腰脊發作,侵犯手足時,病症就會在手足發作。衛氣所在部位,與邪氣相遇,就會導致疾病發作,所以疾病發作部位不固定。

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
邪氣客於風府,衛氣每至於風府,與邪氣相遇,腠理開發,則邪入而病作。今衛氣日下一節,而與邪遇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(風府,督脈之穴,在項後),其日作者何也?此蓋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,故恰當督脈之風府。人之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盡當其風府也,故邪中於頭項者衛氣至頭項而病,中於背膂者衛氣至背膂而病,中於腰脊者衛氣至腰脊而病,中於手足者衛氣至手足而病。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入侵風府穴時,衛氣也會抵達風府穴,邪氣與衛氣相遇,導致腠理疏鬆,邪氣趁機進入身體引發疾病。然而,現在衛氣運行至風府穴的時間有所延遲,導致它與邪氣相遇時,邪氣已經移動到了其他部位,所以生病的部位不一定是風府穴(督脈上的穴位,位於項後)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邪氣可能已經侵入頭部和頸部,沿著背部向下移動,所以恰好位於督脈上的風府穴。不同的人體質虛實不同,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同,因此不一定會完全位於風府穴。所以,邪氣侵犯頭部和頸部時,衛氣抵達頭部和頸部就會發病;侵犯背部時,衛氣抵達背部就會發病;侵犯腰部和脊椎時,衛氣抵達腰部和脊椎就會發病;侵犯手腳時,衛氣抵達手腳就會發病。衛氣所在之處,與邪氣相遇就會發病,所以風邪沒有固定的聚集部位。

衛氣之所郁發,開其腠理,而與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
帝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?岐伯曰: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夫寒者陰氣也,風者陽氣也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瘧疾為什麼先發冷後發燒?

岐伯回答:在夏天過度曝曬,大量出汗,使得毛孔打開。如果這時遇上夏天的冷水,寒氣就會滯留在皮膚毛孔中。秋天又再受風寒侵襲,就會發病。

寒氣是陰性之氣,風氣是陽性之氣。先受到寒氣傷害,後再受到風氣傷害,所以先發冷後發燒。這種隨著季節發作的疾病,叫做寒瘧。

先寒而後熱者,夏傷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夏氣炎熱,浴於寒水,一遇淒滄之水寒入於汗孔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忽而秋傷於風,閉其皮毛,寒氣在經,不得出路,則病成矣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發寒接著發熱的人,多半是夏天因為過度暑熱,大量出汗,導致毛孔張開。這時如果因為炎熱的天氣,用冷水洗澡,寒氣就會趁機從汗孔進入,儲藏在皮膚的毛孔中。如果秋天又受到風寒,毛孔閉塞,寒氣無法排出,就會發病。

夫寒者陰氣也,內傷營血,風者陽氣也,外傷衛氣,營為寒傷,則裹束衛外而生表寒,衛為風傷,則鼓發營中而生裡熱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則營氣先閉而衛氣後發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

白話文:

寒冷是陰氣所致,會內傷營血;風邪是陽氣所致,會外傷衛氣。營氣被寒氣所傷,就會包裹收束衛氣在體外,而產生表寒的症狀;衛氣被風邪所傷,就會鼓動激發營氣在體內,而產生裡熱的症狀。如果先被寒氣所傷,後又被風邪所傷,那麼營氣會先閉塞,衛氣後發,所以會先出現寒症,後出現熱症。這種因時而發的疾病,稱為寒瘧。

帝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岐伯曰: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。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先發熱,然後發冷的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這是先受到風邪侵襲,接著又受到寒邪侵襲造成的,所以先發熱,然後發冷。也有因為季節變化而發生的,稱為溫瘧。只發熱不發冷的,是陰氣先消耗殆盡,陽氣獨自發作,就會感覺氣短煩躁,手腳發熱,有嘔吐感,稱為癉瘧。

先熱而後寒者,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。以風性疏泄,寒性閉藏,先傷於風,開其皮毛,後傷於寒,入於汗孔。衛以收斂為性,風氣泄之,而衛愈欲斂,其性然也。始而風力疏泄,衛未遽斂,故寒隨竅入,繼而衛斂表固,風不能泄,衛鬱熱發,是以先熱。陽衰陰復,裡寒內作,是以後寒。

白話文:

先有發熱症狀,後來又出現怕冷症狀的患者,這是因為先受到風邪侵襲,而後又受到寒邪侵襲,所以先發熱,後面又怕冷。風有疏散的特性,寒有閉藏的特性。先被風邪侵襲,皮膚毛孔打開;後被寒邪侵襲,邪氣進入汗孔。衛氣具有收斂的性質,風邪疏散它,它就越想收斂,這是它的自然反應。開始時風邪疏散的作用力強,衛氣還不能立即收斂,所以寒邪趁著竅穴進入。接著衛氣收斂,表皮固守,風邪不能再疏散,衛氣鬱積發熱,所以先發熱。陽氣衰減,陰氣恢復,裡面的寒氣開始作祟,所以後來又怕冷。

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二火上炎,陽氣素旺,外為風邪所閉,郁其內熱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盛,而欲作嘔吐,名曰癉瘧(癉,熱也)。

白話文:

它也按時發作,稱為溫瘧。如果只發熱不發寒,這是因為陽氣本身旺盛,被外來的風邪閉住,鬱結在體內發熱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就會出現氣短、煩躁、手腳發熱,並且想嘔吐的症狀,稱為癉瘧(癉,意為熱)。

帝曰:夫病溫瘧與癉瘧而皆安舍,舍於何臟?岐伯曰: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。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。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,如是者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,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,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

白話文:

唐堯帝問道:得了溫瘧和癉瘧的人都會安靜下來,這些病邪都寄宿在哪些臟腑呢?岐伯回答說:溫瘧這種病,是在冬季受到寒風侵襲,寒邪藏匿在骨髓之中。到了春天,陽氣大發,邪氣無法自行排出。再遇上大暑之季,腦髓蒸發,肌肉消瘦,皮膚腠理疏泄,或者勞累用力過度,邪氣和汗液就會同時排出。這種病邪藏匿在腎臟,其邪氣最初從內向外發散,這樣的話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產生熱氣,陽氣衰弱則邪氣又會反過來了侵入體內,邪氣侵入體內後陽氣又變虛了,陽氣虛又會產生寒氣,因此先發熱再發寒,這種病就叫做溫瘧。

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閉其皮毛,寒氣內入,藏於骨髓之中,阻格二火,不得下蟄,蘊隆經絡,鬱熱常生。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應出矣,而皮毛斂閉,不能自出。因遇大暑炎蒸,腦髓熏爍,肌肉消減,腠理發泄,汗孔大開,邪應出矣,即不必大暑,或有所用力煩勞,毛理蒸泄,邪亦出矣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邪藏於腎臟,腎主骨髓。

白話文:

溫瘧這種病,是因為冬天感染了風寒,導致皮膚和毛孔閉塞,寒氣深入體內,藏匿於骨髓之中,阻滯了體內的陽氣和陰火,使其無法正常運作。寒氣在經絡中積聚,鬱熱經常產生。

到了春天,陽氣旺盛,病邪應該排出體外,但皮膚和毛孔閉塞,病邪無法自行排出。如果遇到炎熱的夏天,腦髓被蒸灼,肌肉萎縮,毛孔打開,汗液大量排出,病邪就會隨著汗液排出。即使沒有酷暑,只要進行一些劇烈的活動或勞累,毛孔也會蒸發出汗液,邪氣也能排出體外。

這種病的病邪藏匿於腎臟,而腎臟主導骨髓。

先從重陰之內出之於外也。寒邪外出,逼其經絡之陽,鬱蒸鼓發,如中者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。盛極而衰,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蓋陰陽之理,有勝必復,陰旺而逼陽氣。則陽鬱而為熱,熱勝而陰衰,陽旺而逼陰邪,則陰鬱而為寒,寒勝而陽衰,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

白話文:

寒邪一開始潛藏於身體深處。當寒邪向外侵襲時,會壓迫身體經絡中的陽氣,導致陽氣鬱結、鼓動,就像中風的人一樣。此時,身體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會產生熱症。陽氣過盛衰竭後,體內的寒邪又會回歸,導致陽虛、寒症。陰陽的本質就是,一方過盛必定會導致另一方反撲。當陰氣旺盛壓迫陽氣時,陽氣會鬱結而產生熱症。當熱症過於嚴重,陰氣就會衰弱。當陽氣旺盛壓迫陰邪時,陰邪會鬱結而產生寒症。當寒症過於嚴重,陽氣就會衰弱。所以,先發熱後發寒的疾病,叫做溫瘧。

帝曰:癉瘧何如?岐伯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瘧疾是怎麼回事?

岐伯回答:瘧疾是由於肺部有火熱,這些火熱之氣在身體內聚集,向上衝逆,使得中間的正氣被實滯而無法宣洩到外。

如果此時用力過度,導致皮膚腠理開泄,風邪寒邪就會趁機進入皮膚與肌肉之間,積聚於此。等到正氣發作時,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而又不衰減,就會生病。

這種情況下,正氣無法進入陰分,所以只有熱而沒有寒。正氣內藏於心,外散於皮膚肌肉之間,讓人消瘦肌肉,稱為瘧疾。

癉瘧者,二火刑金,肺素有熱。肺主宗氣,而司皮毛,金被火刑,失其降下之令,氣盛於身。厥逆上衝,而皮毛閉斂,中氣盛實,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煩勞,腠理開泄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,郁其陽氣而發,發則陽盛而內熱作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

白話文:

瘧疾,是由體內陽火過盛傷害肺金所致,肺本身就有熱氣。肺主呼吸之氣,也管轄皮毛,當肺金被陽火所傷,喪失了斂降之令,導致氣血充盈於身體內部。陽氣上逆,皮毛緊閉,中氣旺盛充實,卻無法宣發到體外。因此,當過度勞累,腠理疏鬆時,風寒之邪便會乘虛而入,停留在皮膚之下、肌肉之間,阻遏陽氣而發病。發病時,陽氣過盛,內熱發作,陽氣持續旺盛不衰,便會導致瘧疾。由於體內的陰氣無法得到滋養,故只有發熱而無寒戰。

陽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壯火燔蒸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
帝曰:善。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今瘧不必應者何也?岐伯曰: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,其以春病者惡風,以夏病者多汗,以秋病者寒甚,以冬病者寒不甚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很好。書上說夏天受到暑氣侵襲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,為什麼現在瘧疾不一定會出現呢?岐伯回答:這應對著四季的變化。症狀不同的瘧疾,發生在四季中相反的季節:春天發病的怕冷風,夏天發病的多出汗,秋天發病的非常寒冷,冬天發病的不是特別寒冷。

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(「生氣通天」論),今溫瘧因冬中於風,是瘧不必應此言也。蓋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先寒後熱,萬人皆同,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不必先寒後熱,而別有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理論認為,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(「生氣通天」論)。但是,現在冬天裡的溫瘧卻是由於受風寒所致,因此瘧疾並不一定會遵循這個規律。

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,表現為先寒後熱,這是所有患者都一致的,這是符合四時規律的病症。但是,如果病證不表現為先寒後熱,而是有其他不同表現,那就不是遵循四時規律的病症了。

其以春病者風泄表疏而惡風,以夏病者濕蒸竅開而汗出,以秋病者陰氣收斂而寒甚,以冬病者陽氣格鬱而寒不甚(溫瘧因冬中於風,寒藏骨髓,格礙陽氣,不得蟄藏,故寒不甚),此其大較也。

白話文:

春天發病的人,是風邪從表散發而出,會怕風;夏天發病的人,是濕熱鬱於竅穴而發汗;秋天發病的人,是陰氣收斂而感到寒冷加劇;冬天發病的人,是陽氣受阻而感到寒意不重(溫瘧病是因為冬天受風,寒氣藏在骨髓裡,阻礙陽氣運作,導致陽氣無法冬眠藏匿,所以寒意不重)。以上是大概的情況。

帝曰: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。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醫經上說有餘的就要瀉掉,不足的就要補充。現在發熱是為有餘,發冷是為不足。瘧疾發冷時,用熱水加熱也不能感到溫暖;瘧疾發熱時,用冰水也不能感到寒冷,這些都是有餘不足的例子。這個時候,即使醫術高明的大夫也無法阻止,必須等瘧疾自己消退後才能針灸。這是什麼道理?我希望能聽到你的解釋。

熱為有餘,陽有餘也。寒為不足,陽下足也。

岐伯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,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發熱而渴。夫瘧氣者,並於陰則陰勝,並於陽則陽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經典上記載,沒有刺痛、發熱的熱症,沒有刺痛、渾濁的脈象,沒有刺痛、淅瀝的汗水,所以這些病都是反常的,暫時不能治療。瘧疾發作之初,陽氣沉積在陰中,這個時候,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體外沒有陽氣,所以先出現寒戰。陰氣到達極致時,陽氣就會反彈出來,陽氣和陰氣再次在體外相並,這時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,因此發熱並口渴。瘧疾之氣,沉積在陰中則陰氣勝,沉積在陽中則陽氣勝,陰氣勝則寒,陽氣勝則熱。

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,病極則復,至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不可當也,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此之謂也。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陽,陽未並陰,因而調之,真氣得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風寒之氣不調造成的,病情發展到極致就會發作。發作時如同烈火般灼熱,如同狂風暴雨般難以抵擋。因此,醫經上說:「在瘧疾發作時,病情一定會嚴重惡化。但當病情衰退時,治療就會有很好的效果。」

瘧疾未發作時,陰陽氣血尚未交錯,因此可以通過調理來治療。這樣一來,正氣會得到安定,邪氣就會消失。所以,醫生無法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,因為此時氣機逆亂。

經言,《靈樞·逆順篇》。熇熇,熱盛也。渾渾,脈大也。漉漉,汗多也。無刺者,為其病氣方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吞併於陰中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陽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極盛,陽氣來復,發於重陰之內,則復出之陽,陰復為陽吞併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發熱而渴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經》中記載:

熇熇,是指熱氣很盛。

渾渾,是指脈搏很大。

漉漉,是指汗水很多。

如果這些症狀都不出現,說明病氣還在體內逆行,還沒到可以治療的時候。

瘧疾發作之初,是陽氣被陰氣吞併在體內。此時,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身體外面沒有陽氣,所以先會感到寒戰。陰氣極盛時,陽氣重新振作,從重重的陰氣中發出,然後再次被外來的陰氣吞併,導致陰氣虛弱,陽氣充實,所以會發熱和口渴。

夫瘧氣者,陽並於陰則陰勝,陰並於陽則陽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,陰勝者,寒氣所翕聚,陽勝者,風氣所閉束。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勝也,病極則復,陽氣來復,至其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飄驟,不可當也,陽盛極矣,何可刺乎,然盛極必衰,故經言曰方其盛時,必將毀傷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此之謂也,是以須其自衰乃刺之耳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因為陽氣過盛侵犯陰氣,導致陰氣變旺;陰氣過盛侵犯陽氣,導致陽氣變旺。陰氣變旺就會導致寒症,陽氣變旺就會導致熱症。陰氣變旺是寒氣聚集造成的,陽氣變旺是風邪迫害造成的。瘧疾是風邪寒氣交替作祟,病情反反覆覆。病情達到最嚴重的時候,陽氣又會出現,等到瘧疾發作的時候,就像火燒一樣熱,就像風雨交加一樣猛烈,不可抵擋。陽氣達到極盛,怎麼能用刺絡療法呢?但是極盛之後必定衰落,所以經書上說:當病情最盛的時候,必然會出現摧毀和損傷;等到衰落的時候,病情必定會大幅好轉。這裡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,所以必須等到病情自然衰落後再用刺絡療法。

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於陽,陽未並於陰,因而調之,真氣乃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病氣方逆也。

白話文:

當瘧疾還沒發作時,陰氣還沒跟陽氣結合,陽氣還沒跟陰氣結合,這時如果處理得當,身體的正氣就會安穩,邪氣就會消散,所以有經驗的醫生不會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,因為這時病邪已經在發作,氣血逆亂。

帝曰:瘧不發,其應何如?岐伯曰:瘧氣者,必更盛更虛,當氣之所在也。病在陰則寒而脈靜,在陽則熱而脈躁,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,衛氣集,則復病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瘧疾沒有發作時,是什麼樣的症狀?岐伯答:瘧疾的氣勢,必定會時而旺盛時而虛弱,而發病時就在氣勢所在的地方。病在陰分,則感到寒冷、脈搏微弱;病在陽分,則感到發熱、脈搏急促。瘧疾發作達到極盛時,陰陽兩氣都衰弱,衛氣離開身體,所以病症才會暫時停止。但衛氣重新聚攏,病症就會再次發作。

瘧不發者,瘧之未發也。瘧氣者,發必更盛而更虛,當其邪氣之所在也。病在陰則身寒而脈靜,病在陽則身熱而脈躁,盛之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,衛氣再集(與邪相集),則復病也。瘧邪不發之應,當在邪衰正復,衛離病休之時,身無寒熱,而脈無靜躁也。

白話文:

沒有發作瘧疾,是因為瘧疾尚未發作。瘧疾之氣發作,每次都比上次更加嚴重,身體也更加虛弱,這時候邪氣正在體內。疾病在陰分則身體寒冷,脈搏微弱;疾病在陽分則身體發熱,脈搏急促。邪氣盛極則陰陽兩傷,衛氣和病邪分離,所以病情得以緩解。衛氣重新聚集(與邪氣匯合),則疾病又會復發。瘧邪不發作的緣由,應該在邪氣衰退、正氣恢復,衛氣分離、病情緩解的時候,這時身體沒有寒熱,脈搏也不見靜躁。

帝曰:善。攻之奈何?早晏何如?岐伯曰:瘧之且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。陽已傷,陰從之,故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「很好。治療的方法如何?一天早晚各刺血多少次?」岐伯說:「瘧疾即將發作時,是陰陽將要轉化的時候,必定從四肢末梢開始。陽氣已經受傷,陰氣隨之而入,所以應在發作之前先用針刺緊縛該部位,讓邪氣不能進入,陰氣不能外洩。仔細檢查,凡是發現孫絡(足厥陰肝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盛滿堅硬且有血的地方,都要刺取放血,這些地方就是真正的病邪所在,但尚未與正氣相爭鬥。」

瘧之且發也,必將陰陽相移,更盛更虛。陰陽相移者,陰乘陽位,陽乘陰位,彼此交易也。陽受氣於四末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。陰勝而陽已傷,陽復則陰亦從之,報施不偏也。故先其未發之時,堅束其四末相移之處,令邪氣不得入於陽分,陰氣不得出於陽位,以致束閉其衛陽,審候而察之,見其孫絡盛堅而血鬱者皆取之,此真氣之方往而未得兼併者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之前,必定是陰陽之氣互相轉移,陰陽力量此消彼長。陰陽轉移,是指陰氣佔據陽氣的位置,陽氣佔據陰氣的位置,彼此交換位置。

陽氣從四肢末端獲得氣血,所以陰陽轉移時,必定從四肢末端開始。陰氣強盛而陽氣受損,一旦陽氣恢復,陰氣也會隨之恢復,報應不偏不倚。

因此,在瘧疾發作之前,可以堅持縛住四肢末端,讓邪氣無法進入陽經,陰氣無法離開陽位,從而使陽氣得到保護。仔細觀察,如果發現孫絡脈絡盛大堅硬,血脈鬱滯,就取血放血,這是真氣未被完全併合,治療瘧疾的有效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