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咳論(三十六)
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,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

肺主氣,肺氣清降,呼吸靜順,故不咳嗽,肺金不降,胸膈壅阻,逆氣衝激,則咳嗽生焉。咳生於肺,而其原不一,五臟六腑之病,傳之於肺,皆令人咳,非獨肺臟之自病也。且以肺咳言之,肺主皮毛,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被感,先受風寒之邪氣,邪氣在表,外束皮毛,皮毛閉斂,則肺氣壅阻,緣肺合皮毛,表裡同氣,從其合也,其再加以寒飲食入胃,寒氣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飲食之寒與風露之寒外內合邪,因而客居肺部不散,寒閉氣阻,則為肺咳,是肺咳之故也。

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,各傳以與之,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時,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為痛。

咳生於肺,而受病之原,則傳自五臟,不可第責之肺也。五臟各以其主治之時受病,非其主治之時,各於其所勝之臟傳以與之。肺應秋,乘秋則肺先受邪,肝應春,乘春則肝先受之,腎應冬,乘冬則腎先受之,心應夏,乘夏則心先受之,脾應至陰(長夏)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。蓋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其司令之時,當其主治之時感於寒,則主治之臟受其病。

微則傳之肺,肺氣上逆而為咳,甚則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為泄為痛也。

帝曰:何以異之?岐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

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肺氣上逆也,甚則唾血,肺金失斂也。

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

心咳者,火剋金也。咳則心痛者,君火逆沖也。心脈上挾咽,心氣衝塞,故喉中介介如梗狀。甚則君火升炎,故咽腫喉痹也。

腎咳之狀,咳則腰脊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
腎咳者,水乘金也。水漬肺臟,則氣阻為咳。腎脈貫脊,故腰背相引而痛。腎主五液,入脾為涎,脾濕胃逆,則涎出於口,故甚則咳涎。

脾咳之狀,咳則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

脾咳者,土累金也。脾以濕土主令,肺從脾土化濕,濕旺胃逆,肺金不降,清氣鬱阻,則生痰嗽。脾從左升,左升則右降,右脅下痛,陰陰引肩背者,肺氣不能右降也。甚則身動而氣愈逆,是以咳劇也。

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。

肝咳者,木侮金也。肝為風木,內胎君火,衰則肺金固克風木,盛則風木亦侮肺金,火胎郁發,肺金受傷,則生咳嗽。肝脈行於兩脅,故脅痛不可以轉。轉則肝氣鬱遏,兩0H胠下滿,胠即脅也。

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岐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

臟病移腑,表裡相傳也。

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

脾咳不已,傳之於胃,胃逆則嘔,嘔甚則吐蛔蟲。蓋脾為太陰濕土,肺以手太陰不司令氣,從土化濕,燥被濕奪,則陽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,而化己土之濕,濕盛則脾陷而胃逆,胃逆則肺無降路,濕氣堙塞,而生痰嗽。故肺咳之原,雖緣五臟六腑之相傳,而胃土上逆,則為咳嗽之根。甚則為泄為痛,由於脾陷,微則為咳,由於胃逆。胃咳者,戊土之阻辛金也。

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

肝咳不已,傳之於膽,膽木上逆,而克胃土,則咳嘔膽汁,膽汁色黃而味苦。膽咳者,甲木之傷辛金也(甲木化氣相火,能刑辛金)。

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。

肺咳不已,傳之大腸,大腸下陷,魄門不收,故咳而遺矢。大腸咳者,庚金之干辛金也。

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
心咳不已,傳之小腸,小腸下陷,故咳而肛門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小腸咳者,丙火之克辛金也。

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

腎咳不已,傳之膀胱,膀胱失藏,故咳而遺溺。膀胱咳者,壬水之乘辛金也。

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

久咳不已,上中下三焦俱病,則傳之三焦,三焦火陷,不能生土,故咳而腹滿,不欲飲食。三焦咳者,相火之刑辛金也。

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腫,氣逆也。

聚於胃者,胃土上逆,濁氣填塞,聚於胃口也,關於肺者,胃逆則肺阻也。肺逆則多涕,胃逆則多唾,濁氣鬱塞,是以淫泆而化涕唾。肺胃郁升,則面浮腫。總因濁氣之上逆也。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。

臟之俞,在脈之所起第三穴。腑之合,在脈之所起第六穴。臟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四穴。腑之經,在脈之所起第五穴。五臟五俞,日井滎俞經合,六腑六俞,曰井滎俞原經合,詳見《靈樞·本輸》。(俞與腧、輸俱通)

2. 瘧論(三十七)

黃帝問曰: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何也?岐伯對曰: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

痎與該通,瘧病不一,該而言之,故曰痎瘧,其類雖多,總之皆生於風也。伸者,舒臂折腰,欠者,開口呵氣,陰氣下旺,召引陽氣,陽氣欲陷而未陷,故伸欠乃作,此瘧邪將發之象也。發則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(痎,音皆)

帝曰:何氣使然?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,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。

瘧之寒往而熱來者,此陰陽之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以陰氣發作,裹束陽氣,陽為陰並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明行身之前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。太陽行身之後,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。三陽俱虛則陰氣全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。寒生於內,直達皮毛,故中外皆寒。及其陽氣來復,蓄極而發,則陽實而陰虛。

陽盛而透出重圍則外熱,陰虛而涸及窮泉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促而渴燥,故欲冷飲也。

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營氣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孔疏,腠理開,及得之以浴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
痎瘧寒熱之由,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隆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是營氣之所舍也。此熱內蒸,令人汗孔疏而腠理開,暑盛竅泄,沐浴寒水,因得涼秋之氣,正當汗出,而遇清風,水隨竅入,皮毛外斂,於是水氣淫泆,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

衛氣晝行於陽經,夜行於陰臟,此氣(水氣)晝得陽氣而外出,夜得陰氣而內入,舍深則暮與衛遇而夜作,舍淺則旦與衛遇而晝作,晝夜出入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,此蓄作有時之原也。

帝曰:善。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

痎瘧皆生於風,是風之與瘧相似同類。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以風氣留其所客之處,故邪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與衛氣相應乃作,衛氣不應,則有時而休也。

帝曰:其間日而作者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向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

間日而作者,以其氣(水氣。)之舍深,內薄於陰分之中,衛氣獨發,不與邪遇,陰邪內著,不與衛交,陰與陽爭而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蓋瘧邪之發,邪與衛遇,裹束衛陽,衛陽內陷,鬱勃振動,極力外發,而陰邪外閉,不得突圍而出,是以寒慄戰搖,及其蓄積盛大,陰不能閉,則透出重圍,熱來寒往,水邪深入,不得日與衛會,故間日乃作也。

帝曰: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者,陰陽更勝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

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於募原也(募謂臟腑之募,原謂膈肓之原)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氣俱行,不得與衛氣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其間日作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道遠而氣深,而又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間日而不會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之寒熱互作者,陰陽之更勝也,其陽氣之盛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也。

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晝行六經二十五周,夜行五臟二十五周,邪在六經,則晝與衛遇,邪在五臟,則夜與衛遇,無與衛氣相失之時,本當一日一作,其間日至數日者,陽氣之衰也。蓋衛與邪遇,不得逕行,極力相爭,陷堅而入。衛氣內郁,寒邪外束,鼓動振搖,重陰莫透。

蓄極而發,熱蒸寒散,陽氣透泄,寒邪退除。非陽氣極盛,不能日日如是。陽虛者,熱退力衰,未即遽振,衛與邪遇,遂陷重陰,陽弱不能外發,則寒熱不作。間日之後,蓄積盛大,然後鼓發,而生寒熱。再虛則數日乃發。陽虛之分量不一,故有間日、數日之差也。

帝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,此先客干脊背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
其作日晏與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,循背膂而下(脊骨兩旁曰督),衛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,大會於風府,而與邪遇,遇則瘧發。其至明日,邪氣日下一節,與衛氣之相遇漸晚,故其作也晏,此緣邪氣先客於脊背也。衛氣每至於邪客之風府,阻而不行,則鼓動郁發,開其腠理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裹束衛氣而病作。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(尾骶骨。

)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(伏膂之脈,即衝脈之後行於脊背者),前入衝任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
瘧發之早晏,雖由邪氣之上下,實因陽氣之虛盛。陽虛者,閉於重陰之中,不能遽發,故其作日晏,陽盛者,遏於重陰之內,一郁即發,故其作日早。陽盛於上而虛於下,自背而下,陽氣漸虛,是以作晏,自腹而上,陽氣漸盛,是以發早也。

帝曰: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,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奈何?岐伯曰: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。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,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,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,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,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。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。

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
邪氣客於風府,衛氣每至於風府,與邪氣相遇,腠理開發,則邪入而病作。今衛氣日下一節,而與邪遇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(風府,督脈之穴,在項後),其日作者何也?此蓋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,故恰當督脈之風府。人之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盡當其風府也,故邪中於頭項者衛氣至頭項而病,中於背膂者衛氣至背膂而病,中於腰脊者衛氣至腰脊而病,中於手足者衛氣至手足而病。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。

衛氣之所郁發,開其腠理,而與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
帝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?岐伯曰: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夫寒者陰氣也,風者陽氣也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

先寒而後熱者,夏傷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夏氣炎熱,浴於寒水,一遇淒滄之水寒入於汗孔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忽而秋傷於風,閉其皮毛,寒氣在經,不得出路,則病成矣。

夫寒者陰氣也,內傷營血,風者陽氣也,外傷衛氣,營為寒傷,則裹束衛外而生表寒,衛為風傷,則鼓發營中而生裡熱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則營氣先閉而衛氣後發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

帝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岐伯曰: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。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

先熱而後寒者,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。以風性疏泄,寒性閉藏,先傷於風,開其皮毛,後傷於寒,入於汗孔。衛以收斂為性,風氣泄之,而衛愈欲斂,其性然也。始而風力疏泄,衛未遽斂,故寒隨竅入,繼而衛斂表固,風不能泄,衛鬱熱發,是以先熱。陽衰陰復,裡寒內作,是以後寒。

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二火上炎,陽氣素旺,外為風邪所閉,郁其內熱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盛,而欲作嘔吐,名曰癉瘧(癉,熱也)。

帝曰:夫病溫瘧與癉瘧而皆安舍,舍於何臟?岐伯曰: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。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。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,如是者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,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,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

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閉其皮毛,寒氣內入,藏於骨髓之中,阻格二火,不得下蟄,蘊隆經絡,鬱熱常生。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應出矣,而皮毛斂閉,不能自出。因遇大暑炎蒸,腦髓熏爍,肌肉消減,腠理發泄,汗孔大開,邪應出矣,即不必大暑,或有所用力煩勞,毛理蒸泄,邪亦出矣,邪氣與汗皆出。此病邪藏於腎臟,腎主骨髓。

先從重陰之內出之於外也。寒邪外出,逼其經絡之陽,鬱蒸鼓發,如中者,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。盛極而衰,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蓋陰陽之理,有勝必復,陰旺而逼陽氣。則陽鬱而為熱,熱勝而陰衰,陽旺而逼陰邪,則陰鬱而為寒,寒勝而陽衰,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

帝曰:癉瘧何如?岐伯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
癉瘧者,二火刑金,肺素有熱。肺主宗氣,而司皮毛,金被火刑,失其降下之令,氣盛於身。厥逆上衝,而皮毛閉斂,中氣盛實,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煩勞,腠理開泄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,郁其陽氣而發,發則陽盛而內熱作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

陽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壯火燔蒸,令人消爍肌肉,命曰癉瘧。

帝曰:善。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今瘧不必應者何也?岐伯曰: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,其以春病者惡風,以夏病者多汗,以秋病者寒甚,以冬病者寒不甚。

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(「生氣通天」論),今溫瘧因冬中於風,是瘧不必應此言也。蓋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先寒後熱,萬人皆同,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不必先寒後熱,而別有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

其以春病者風泄表疏而惡風,以夏病者濕蒸竅開而汗出,以秋病者陰氣收斂而寒甚,以冬病者陽氣格鬱而寒不甚(溫瘧因冬中於風,寒藏骨髓,格礙陽氣,不得蟄藏,故寒不甚),此其大較也。

帝曰: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。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。

熱為有餘,陽有餘也。寒為不足,陽下足也。

岐伯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,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發熱而渴。夫瘧氣者,並於陰則陰勝,並於陽則陽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

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,病極則復,至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不可當也,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此之謂也。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陽,陽未並陰,因而調之,真氣得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

經言,《靈樞·逆順篇》。熇熇,熱盛也。渾渾,脈大也。漉漉,汗多也。無刺者,為其病氣方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吞併於陰中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陽氣,故先寒慄也。陰氣極盛,陽氣來復,發於重陰之內,則復出之陽,陰復為陽吞併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發熱而渴。

夫瘧氣者,陽並於陰則陰勝,陰並於陽則陽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,陰勝者,寒氣所翕聚,陽勝者,風氣所閉束。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勝也,病極則復,陽氣來復,至其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飄驟,不可當也,陽盛極矣,何可刺乎,然盛極必衰,故經言曰方其盛時,必將毀傷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此之謂也,是以須其自衰乃刺之耳。

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於陽,陽未並於陰,因而調之,真氣乃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病氣方逆也。

帝曰:瘧不發,其應何如?岐伯曰:瘧氣者,必更盛更虛,當氣之所在也。病在陰則寒而脈靜,在陽則熱而脈躁,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,衛氣集,則復病也。

瘧不發者,瘧之未發也。瘧氣者,發必更盛而更虛,當其邪氣之所在也。病在陰則身寒而脈靜,病在陽則身熱而脈躁,盛之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,衛氣再集(與邪相集),則復病也。瘧邪不發之應,當在邪衰正復,衛離病休之時,身無寒熱,而脈無靜躁也。

帝曰:善。攻之奈何?早晏何如?岐伯曰:瘧之且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。陽已傷,陰從之,故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。

瘧之且發也,必將陰陽相移,更盛更虛。陰陽相移者,陰乘陽位,陽乘陰位,彼此交易也。陽受氣於四末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。陰勝而陽已傷,陽復則陰亦從之,報施不偏也。故先其未發之時,堅束其四末相移之處,令邪氣不得入於陽分,陰氣不得出於陽位,以致束閉其衛陽,審候而察之,見其孫絡盛堅而血鬱者皆取之,此真氣之方往而未得兼併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