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經脈別論(十一)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食谷入胃,脾土消磨,化生精氣,上歸肺金,肺氣宣布,傳諸皮毛臟腑,必由筋脈而行,故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,筋者,脈之輔也。次則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,脈者,血之府也(「脈要精微論」語)。脈氣流於十二經中,而十二經氣,總歸於肺,以氣統於肺,十二經之氣,皆肺氣也。
肺朝百脈(如天子朝會諸侯然),輸精於皮毛,以肺主皮毛也。皮毛與經脈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通乎神明,留於肺肝心腎四臟(脾為四臟中氣,故不言也),傳輸均勻,則氣歸於權衡(權衡,所以稱物者)。權衡以平,四臟無偏,注於經脈,歸諸氣口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此氣口尺寸之原委也。
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飲入於胃,化為精氣,遊溢升騰,上輸於脾,脾氣散此水精,上歸於肺,肺氣降灑,化為雨露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以成小便,此水滓之下傳者。至其水精,則周流宣布,並行於五經之中(五臟之經),合於四時五臟之氣,陰陽調適,揆度均平,以為常也,是氣口尺寸之由來也。
白話文:
《經脈別論(十一)》:
飲食進入胃後,其中的精微物質會疏散到肝臟,並滋養筋脈。飲食的精氣進入胃後,濃稠的部分會歸於心臟,並滲入血脈。血脈之氣流動於經絡,經絡之氣又歸於肺臟,肺臟統領全身經脈,將精氣輸送到皮毛。皮毛與經脈的精氣融合後,運行於六腑,六腑精氣通達神明,留存於肝、心、腎、肺四臟(脾為四臟的中氣,故未提及),精氣傳輸均衡,則氣的運行如秤般平衡。當平衡穩定時,氣口(手腕脈搏處)形成寸脈,可通過此處判斷生死。
食物入胃後,由脾土消化吸收,化生精氣上傳至肺金,肺氣宣發佈散,將精氣輸送到皮毛和臟腑,這一過程必須經由筋脈運行。因此飲食進入胃後,精氣散布於肝臟,滋養筋脈,筋脈是輔助血脈運行的。接著,濃稠的精氣歸於心臟,滲入血脈(血脈是血液匯聚之處,出自《脈要精微論》)。脈氣流動於十二經脈,而十二經之氣最終歸於肺臟,因為氣由肺統攝,十二經之氣皆源自肺氣。
肺朝百脈(如同君主召見諸侯),將精氣輸送到皮毛,因肺主皮毛。皮毛與經脈的精氣融合後,運行於六腑,六腑精氣連通神明,留存於肺、肝、心、腎四臟(脾為四臟中氣,故未提及)。若傳輸均勻,則氣的運行如秤般平衡(權衡即稱量工具)。平衡穩定時,四臟氣機無偏頗,精氣注入經脈,匯聚於氣口,形成寸脈,可據此判斷生死。這是氣口寸脈形成的原因。
水液進入胃後,其精微之氣游動升騰,上傳至脾臟,脾將水精散布,上傳至肺臟,肺氣調節水道,下輸至膀胱,形成小便(此為水液糟粕的排泄)。至於水液精微部分,則遍布全身,並行於五臟經絡,與四時五臟之氣相合,陰陽協調平衡,形成常態。這便是氣口寸脈診法的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