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素問懸解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厥論(三十五)

黃帝問曰:厥之寒熱者何也?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

陽氣衰於下,則陰盛而生寒,故為寒厥。陰氣衰於下,則陽盛而生熱,故為熱厥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什麼是會讓人感到時冷時熱的厥病呢?岐伯回答說:當陽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產生寒厥;若陰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產生熱厥。

當陽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導致陰氣過剩從而產生寒感,所以會發生寒厥。相反地,當陰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讓陽氣過剩產生熱感,因此會發生熱厥。

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

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陰敗陽勝,則陽侵陰位,而足下熱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熱厥這種熱症,為什麼必定從足下開始呢?

岐伯回答說:陽氣從足部的五根腳趾上開始,而陰脈聚集在足下並匯聚在腳心,所以陽氣旺盛就會出現足下發熱的現象。

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,陽脈者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。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寒厥發作時為什麼寒氣一定要從五指向上蔓延到膝蓋呢?

岐伯答:陰氣從足五指內部產生,陽脈匯集在膝蓋下方,聚集在膝蓋上方,因此陰氣盛就會從五指向膝蓋上方發寒。這種寒氣不是從外部入侵,都是從內部產生的。

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,陽脈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陽敗陰勝,則陰奪陽位,從五指而至膝上寒也。其寒也,不從外來,皆從內生也。

白話文:

陰氣從腳趾開始產生,陽氣會聚集在膝蓋下方,然後匯聚在膝蓋上方。如果陽氣虛弱,陰氣就會強盛,陰氣就會奪取陽氣的位置,從腳趾到膝蓋上方都會感到寒冷。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,而是由內部產生的。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下氣上爭,不能復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,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報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發冷發熱是怎麼引起的?

岐伯回答: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,也是太陰和陽明經脈交會的地方。春夏時節,陽氣多而陰氣少;秋冬時節,陰氣盛而陽氣衰。這個人身體強壯,在秋冬時節被奪走了應得的營養,精氣向下流溢,下氣向上衝,不能恢復,邪氣乘虛而上。由於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衰弱,不能滲透營運經絡,陽氣日漸衰弱,陰氣獨存,所以手腳才會發冷發熱。

太陰陽明同主四肢,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會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太陰不及陽明之多者,陽升而陰降也。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陽明不及太陰之盛者,陰長而陽藏也。寒厥之原,以此人者氣質盛壯,當秋冬陽藏之時,而入房不節,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泄其陽根,下焦腎氣,紛爭於上,不能歸復,寒水之邪氣,因從之而上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和陽明經同管四肢。前陰指的是宗筋匯集的地方,是太陰經和陽明經的交會處。春夏時陽氣多而陰氣少,太陰經不及陽明經的原因是,陽氣上升而陰氣下降。秋冬時陰氣盛而陽氣衰,陽明經不及太陰經的原因是,陰氣增長而陽氣隱藏。手腳冰冷的根本原因,是這個人氣血旺盛,本應在秋冬陽氣隱藏的時候養精蓄銳,卻房事不節制、耗損元氣,導致精氣下泄,陽根受損。下焦腎氣上沖,無法復位,寒水之邪氣因此趁機上升。

寒氣在中,水邪侮土,太陰濕盛,陽明氣衰,不能充養四肢而滲淫其經絡,久而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四肢稟之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寒氣入侵人體,水濕邪氣凌侮脾土,脾陽虛弱,又導致肺氣濕盛,胃陽氣衰,不能滋養四肢,滲入經絡。時間久了,陽氣逐漸耗損,陰氣獨盛,四肢受到影響,所以手腳會感到寒冷。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,故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熱遍於身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酒熱是如何發生的?岐伯回答:酒喝進胃裡,會導致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,陰氣虛弱導致陽氣侵入,陽氣侵入後會導致胃部失調。脾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胃輸送津液,如果胃部失調,精氣就會耗盡,精氣耗盡就無法滋養四肢。這個人一定經常喝醉酒,就像吃飽了一樣就進房,導致氣血聚集在脾中無法散發,酒氣與食物的精氣混合,熱氣在體內積聚,所以出現內熱和小便發紅的症狀。酒氣旺盛而強盛,腎氣逐漸衰弱,陽氣獨自強盛,熱氣遍及全身,所以會出現手腳發熱的現象。

酒性辛熱升散,酒入於胃,外走絡脈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絡脈為陽,經脈為陰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同氣相投,傳於陽明之腑,胃土燥熱而不和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胃腑燥熱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脾無津液可行,不能營滲其四肢,故成熱厥。

白話文:

酒性辛辣溫熱,容易發散。酒喝進肚子裡後,會擴散至絡脈,導致絡脈滿盛而經脈虛弱。絡脈屬陽,經脈屬陰,當陰氣虛弱時,陽氣就會進入經脈,陽氣進入經脈後就會聚集在同類的陽明腑中,導致胃氣乾燥炎熱,失去平衡。脾臟負責運送胃部的津液,但當胃部乾燥炎熱,失去平衡時,精氣就會枯竭,精氣枯竭後,脾臟就沒有津液可以輸送了,也就無法濡養滋潤四肢,進而形成熱厥。

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酒食未化,中氣壅阻,此正水火分離、精神不交之會(中氣不運,則水火不交),而腎精溢澀,陽根愈騰,相火上至中宮,堙阻土位,熱氣聚於脾中,不得散布,加之酒氣與穀氣相薄(迫也),熱盛於中,故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既盛,而慓悍之性,煎熬腎陰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腑臟肢節,一派邪熱熏蒸,熱遍於身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通常是喝醉後才會進房,酒食未消化,中氣受阻,導致水火分離,精神不能相交(中氣不運行,水火就不能相交),而腎精溢出,陽氣越發旺盛,相火上升到胸腹,阻礙脾胃的位置,熱氣聚集在脾中,無法散佈。加上酒氣和穀氣混雜在一起(迫害),熱量在體內聚集,所以內熱而小便發紅。酒氣過盛,加上暴躁的個性,會消耗腎陰,腎氣日漸衰弱,陽氣獨強,腑臟肢節都被邪熱燻蒸,熱氣遍佈全身,所以手足都發熱。

帝曰:厥或令人䐜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?岐伯曰:陽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為什麼有人會感到渾身腫脹,或者突然無法認出人,甚至半日到一日後才恢復神智呢?

岐伯回答:陽氣向上充盛,就會導致下方虛寒。下方虛寒就會腹部脹滿。陽氣向上充盛,就會導致下方之氣上衝,並挾帶邪氣一同上逆。上逆就會導致陽氣混亂,陽氣混亂就會讓人失去神智。

陽降陰升,是其常也,陽氣盛於上,是陽氣之上逆,則陽不歸根而下虛,陽氣下虛,寒濕必動,肝脾郁陷,則腹脹滿。陽氣上升,則下焦陰氣重上,而邪氣於是上逆,逆則升逼清道,而陽氣散亂,陽氣散亂,神明紛擾,則不知人也。

帝曰:善。願聞六經之厥狀病能也。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首腫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。

白話文:

正常的現象是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。陽氣過盛於上部,說明陽氣向上逆行,導致陽氣不能歸根,下部虛寒。下部虛寒,寒濕必定活動,肝脾鬱結陷落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陽氣上升,下焦的陰氣就會重上,邪氣也跟著逆行向上,逆行就會逼迫上行清氣通道,導致陽氣散亂。陽氣散亂,神志就會混亂,從而神志不清醒。

足太陽經行身之背,起目內眥,自頭走足,巨陽之厥,經氣上逆,則首腫頭重,足不能行。上實下虛,發為眩暈,而顛仆也。

陽明之厥,則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癲疾欲走呼,妄見而妄言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在身體的背部運行,從眼睛內側開始,從頭部走到腳部,是巨大陽氣的盡頭。經氣逆行,就會導致頭部腫脹、頭重腳輕,無法行走。上半身實、下半身虛,會引起頭暈,導致摔倒。

足陽明經行身之前,起鼻交頞,自頭走足,陽明之厥,經氣上逆,則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癲疾欲走呼,妄見而妄言,「陽明脈解」所謂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是也。

少陽之厥,則暴聾,頰腫而熱,脅痛,䯒不可以運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循行在人體的前側,從鼻子出發,經過下頜,從頭部走到腳部。當陽明經的氣血逆行時,就會出現腹脹無法平躺、面色潮紅發熱、癲癇發作時想要奔跑呼喊、胡亂看見東西和亂說話等症狀。「陽明脈解」中提到病情嚴重時會脫衣服亂跑,爬到高處大聲唱歌,亂說話亂罵人,不分親疏。

足少陽經行身之側,起目銳眥,自頭走足,少陽之厥,經氣上逆,則暴聾,頰腫而熱(脈循耳後,下加頰車,下行而化相火故也),脅痛,䯒痠不可以運動也(脈循脅裡,下輔骨也)。

太陰之厥,則腹滿腹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循行身體兩側,起始於眼睛的外眼角,從頭部一直走到腳部,少陽膽氣上逆,就會導致耳聾,雙頰紅腫發熱(經脈從耳後經過,到達下頜骨車穴,然後向下走,化為相火,所以會導致這些症狀),肋部疼痛,痠痛無力,不能運動(經脈從肋骨內側經過,到達肋骨)。

足太陰經行身之前,自足走胸,太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脾陷肝遏,腹滿䐜脹。疏泄失政,後竅不利。脾濕傳胃,胃氣上逆,則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也。

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陰脾經循行於身體的前面,從足部向上行至胸部。如果太陰脾經氣虛,經氣就會下陷,脾氣虛弱,肝氣壅阻,導致腹部脹滿。疏泄功能失調,排便不暢。脾臟濕氣傳至胃,胃氣上逆,就會不想吃東西,吃東西就會嘔吐,無法安睡。

足少陰經行身之後,自足走胸,少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唇舌失滋,是以口於。風木遏郁,是以溺赤(濕鬱為熱)。水泛土濕,是以腹滿。寒水凌火,是以心痛也。

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腹脹,涇溲不利,陰縮腫,䯒內熱,好臥屈膝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行經身體後部,從足部到胸部。少陰經氣虛衰,就會導致經氣下陷,嘴脣舌頭缺少滋潤,所以口乾。風木之氣阻滯鬱積,就會造成小便赤黃(濕熱鬱積化熱)。水液泛濫,土氣濕潤,就會造成腹部脹滿。寒水之氣侵犯心火,就會造成心痛。

足厥陰經行身之側,自足走胸,厥陰之厥,則經氣下陷,少腹痛脹,涇溲不利(風木鬱陷,而賊脾土,不能疏泄水道也),陰器縮腫,䯒骨內熱(脈循䯒骨,過陰器也),好臥而屈膝也(肝木剋土,土困則好臥。肝主筋,肝陷筋縮,則屈膝也)。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身體的側面,從足部向上走行到胸部。厥陰的「厥」字,指的是經氣下陷。一旦經氣下陷,就會出現少腹疼痛脹痛、小便不利(這是因為風木鬱陷,影響脾土,導致水道不能疏泄所致),陰部縮腫,大腿骨內側發熱(因為經脈沿著大腿骨內側走行,途徑陰部),喜歡臥牀且屈膝(肝木剋制脾土,一旦脾土虛弱,就會表現為喜歡臥牀。而肝臟主筋,一旦肝臟虛陷,就會導致筋縮,所以會出現屈膝)。

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不盛不虛,則以尋常疏通經絡之法取之,此總言諸厥之治法也。

太陽厥逆,僵仆,嘔血善衄,治主病者。

太陽厥逆,頭重足輕,故僵仆。寒水上行,藏氣失政,故嘔血善衄。治主病者,治其主病之經穴也。下同。

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,衄嘔血,治主病者。

白話文:

身體狀況如果過於充盛,就應該瀉掉;如果虛弱,就應該補充。如果既不充盛也不虛弱,就應該依照經絡的運行規律來調理。

如果既不充盛也不虛弱,就應該用平常疏通經絡的方法來治療。這段話總結了各種厥證的治療方法。

太陽經厥逆,導致身體僵硬倒地,並伴隨嘔血和鼻出血,這是治療主要的病因。

太陽經厥逆,會導致頭重腳輕,所以身體僵硬倒地。寒氣上行,臟腑氣機失調,所以會嘔血和鼻出血。治療主要的病因,就是治療其主要的病變部位的經穴。以下同理。

陽明經厥逆,會出現喘咳、發熱、容易驚恐、鼻出血和嘔血,這是治療主要的病因。

陽明厥逆,胃氣上壅,肺金莫降,故發喘咳。膽木拔根,故生驚怯。陽明不降,收斂失政,故作嘔衄也。

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發腸癰,不可治,驚者死。

白話文:

當胃經陽明氣逆於上時,胃氣會上衝,肺金不能降下,因此引起喘咳。膽經木氣失調,失去根基,故產生驚恐。陽明氣不降,收斂功能失常,因此會出現嘔吐、鼻血。

少陽厥逆,筋膜攣縮,機關不利,行則腰痛,故不可行,顧則項痛,故不可顧。相火內郁,而發腸癰,則不可治。膽木拔根,而生驚者,戊土被賊,是以死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脈氣機逆亂,導致筋膜收縮痙攣,身體機能受阻。走路會腰痛,所以不能走;回頭看東西會脖子痛,所以不能回頭。相火內部鬱積,導致腸癰(腸道腫脹化膿)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肝膽之氣根基被拔除,導致驚恐不安,戊土受制被侵害,因此會死亡。

太陰厥逆,䯒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。

太陰厥逆,土陷木遏,筋膜短縮,故䯒骨急攣。肝木陷而膽木逆,上衝胃口,故心痛引腹也。

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泄清水,治主病者。

少陰厥逆,水旺土濕,胃逆脾陷,故上為虛滿嘔變(變,災也),下為泄利清水也。

厥陰厥逆,足攣腰痛,虛滿,前閉,譫言,治主病者。

白話文:

太陰虛寒導致四肢厥逆,筋骨僵硬抽搐,心口疼痛並連帶腹部,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。這是因為脾土虛陷,肝木受阻,筋膜縮短,所以骨骼僵硬抽搐。肝木陷而膽木逆,向上衝擊胃口,所以心痛並連帶腹部。

少陰虛寒導致四肢厥逆,感覺虛滿,嘔吐腹瀉,排出清水,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。這是因為腎水旺盛,脾土濕潤,胃氣逆上,脾氣下陷,所以上為虛滿嘔吐腹瀉,下為排出清水。

厥陰虛寒導致四肢厥逆,腳部抽搐腰部疼痛,感覺虛滿,小便閉塞,神志不清,說胡話,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。

厥陰厥逆,肝陷筋縮,故足攣腰痛。乙木賊土,故腹脅虛滿。木鬱不能疏泄水道,故前竅閉澀。風動血撓,神魂不謐,是以譫言也。

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

白話文:

厥陰厥逆(極陰太過與極陽不足)時,肝氣陷落導致筋脈收縮,因此會足部抽筋、腰痛。肝屬木,剋脾屬土,所以兩肋部位虛空脹滿。木氣鬱滯導致水道不能疏泄,所以小便不通暢。風邪擾動、氣血紊亂,導致神魂不寧,因此會說胡話。

三陰俱逆,濕土風木癸水齊陷,下竅堵塞,不得前後(二便不通)。中脘陽虛,四肢失稟,使人手足寒冷。不過三日則死,陽氣全敗也。

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。

白話文:

當脾臟、肝臟和腎臟這三條陰經同時阻塞不通時,濕氣、脾胃、肝膽和腎臟的機能都受阻,導致排便和排尿受阻。中焦脾胃陽氣虛弱,四肢失去營養,導致手足冰冷。如果不超過三天就會死亡,因為陽氣完全衰竭了。

手太陽厥逆,其脈自目銳眥入耳中,故耳聾泣出,循頭上項,故項不可以顧,脈連足太陽,足太陽挾脊抵腰,故腰不可以俯仰也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氣逆流,經脈從眼睛銳利的部位進入耳中,因此耳聾、流淚。接著沿著頭頂和頸項,所以不能轉動頸部。經脈與足太陽經相連,足太陽經沿著脊椎兩側抵達腰部,所以無法俯身或仰頭。

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痙,治主病者。

手陽明少陽厥逆,其脈皆循喉嚨,入缺盆,故發喉痹嗌腫,頭項強直,而為痙也。

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。

手太陰厥逆,肺氣上衝,故虛滿而咳,善嘔涎沫也。

手少陰心主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

手少陰心主厥逆,其脈皆上挾咽喉,故心痛引喉。君相二火上炎,故身熱(心主為相火)。火泄神亡,故死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和少陽經脈出現逆亂,會導致喉嚨阻塞、咽喉腫脹,並伴隨痙攣。治療時要針對主病進行。

手陽明和少陽經脈出現逆亂,它們的經脈都沿著喉嚨,進入鎖骨上窩,所以會導致喉嚨阻塞、咽喉腫脹,頭頸僵硬,並出現痙攣。

手太陰經脈出現逆亂,會出現虛滿、咳嗽,容易嘔吐泡沫,治療時要針對主病進行。

手太陰經脈出現逆亂,肺氣上逆,所以出現虛滿、咳嗽,容易嘔吐泡沫。

手少陰心主經脈出現逆亂,會出現心痛牽連喉嚨,身體發熱,這種情況死亡無法治療。

手少陰心主經脈出現逆亂,其經脈都向上經過咽喉,所以會出現心痛牽連喉嚨。君火和相火上炎,所以身體發熱(心主為相火)。火氣耗散,神氣消亡,所以會死亡。